- 相關推薦
基于網絡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論文
摘要: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向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挑戰。“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隨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應用于中學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愿意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那“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就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親身經歷的一堂優質課教學,結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遠程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歷史教學 反思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正在學校悄然興起,WBI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諸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由此,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教學內容”、“自主學習策略”兩方面進行,課程表現形式是通過網頁用超鏈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學表現。
例如我在參加瀘州市現代遠程教育基于網絡環境下優質課競賽中選擇了教學《紅軍長征》這一課時,我利用Flash及DW制作的《紅軍長征》的課件,包括教學目標、思考問題、文本資料、圖形資料、媒體播放、課后練習、BBS等,網頁之間用超鏈接的方式鏈接。并設計大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有:討論論題、疑問及解答、課程輔助資源、測驗試題、自主學習活動、相關鏈接等。學生可以利用BBS(論壇)、協作(交互性)、意義建構(知識網絡),教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網絡技術、超媒體的優勢最適合建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次基于網絡環境優質課競賽,我對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會,在此提出與同行共勉。
一、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優勢與成效
通過對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的初步嘗試,產生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饗,總結如下:
1、網絡資源進入課堂優于以前的單純的課件進入課堂,更有利于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計算機課件被引入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在各種各樣的教學大賽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設計的精美的教學課件,展示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課件作得如何精美,學生基本上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則不同,老師將學生引入網絡知識的海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任務,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主動的完成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從課件進課堂到網絡進課堂是課改的一個進步,它體現的是新課改的精神,要實現的是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索取知識轉變。
2、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變革學生原來的學習方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和開放式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網絡資源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輸入“長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項查詢結果。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為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舞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人物和事情,單靠老師的講授并不能夠讓學生消化理解知識,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去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而網絡手段的引入,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體驗歷史、探究歷史、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機會,學生的這種體驗和探究歷史的過程,就是他獲得豐富的理智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和發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的過程以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過程。“讀史使人明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優秀的智慧品質,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3、網絡資源應用于歷史教學,能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以人為本,把握教育的本質,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師生關系,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而網絡資源引入歷史教學以后,正好能夠帶來這種可喜的變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在課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師所設計的固定模式去展開,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歷史。因此,在原來的師生問答的環節中間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根據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做到與學生的同步發展,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了,教師已經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習上的伙伴和朋友。正因為有了以上的可喜變化,教學質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歷史網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行為。
在網絡課堂教學中老師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在我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后,有的老師認為老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后簡直就可以袖手旁觀了。其實不然。歷史教師在一堂網絡課的前前后后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編導、導演、演員,同時也是導游和技術專家。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里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引,學生很有可能會迷失方向;有些學生可能在計算機操作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老師應該給予他們技術上的幫助;網絡課堂上不能單單依靠學生們在組內交流、在BBS 論壇上的交流,還應該有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而要充當好這些重要角色,必須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不斷的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發揮網絡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2、歷史網絡課堂的問題設計及課堂學習在課后的延續。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所以,網絡教學,必須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網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專家在體驗中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真實世界,問題要略高于學生目前水平,以便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有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最終才能夠實現從一堂課到一門課的整合。
網絡既然可以從課外延伸到課堂,它當然也可以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我在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后,要求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課后將自己找到的資源放到論壇里,和其他同學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和老師、同學作后的進一步的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教學信息。
歷史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在使用網絡教學時,應該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經過這堂課的實踐后,我認為不一定如此。雖說網絡上的資源異常豐富,但是在教學中應該而且只能給學生呈現有效的教學信息。太多、太豐富的教學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相反,它會使學生出現“信息過載”,學生面對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思維會處于休眠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網絡教學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新的“注入式教學”的唯一進步只不過是由原來的“人灌”進化成了“機灌”、“電灌”,它同樣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又從何談起啟迪學生的思維呢?
當然,關于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這樣的課程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說每節課都得用網絡來教學,教師應該靈活處理。網絡技術的發展,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網絡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網絡技術必將會給沉悶的歷史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就讓我們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時代洪流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做當潮而立的弄潮兒吧!
【基于網絡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論文05-02
網絡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索實例04-30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館藏評價研究04-29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05-02
對網絡環境下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究教育論文05-02
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04-30
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的實踐研究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