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尾巴》教學反思(精選16篇),歡迎大家分享。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看圖學詞學句,我利用課前收集的教學課件,在教學中有選擇的使用,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讓學生看錄像,觀察比較尾巴的特點。直觀地理解了“長”、“短”兩詞。理解“彎”一詞時,讓學生看錄像后用手比劃了一下。為理解“扁”一詞,我讓學生比較兩個盒子,再看錄像,觀察鴨子的扁尾巴,進而觀察它的扁嘴巴。
我憑借錄像,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長”、“短”、“好像一把傘”之后,又讓學生觀察“牛、羊”的尾巴;觀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觀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還有的……”句式造句。這樣既理解了詞句,又掌握了句式,培養了說話能力。
總之,教學中,只要能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形象直觀,訓練扎實,效裹還是比較顯著的。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
【案例】
人教版第一冊《比尾巴》課堂教學片斷。
師:誰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來編一句兒歌呢?比如說:“誰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也可以把你在幼兒園學到的背一背。
(學生略微思考后,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
生1:誰的尾巴粗?誰的尾巴細?誰的尾巴最好看?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細,金魚的尾巴最好看。
生2:誰的尾巴軟?誰的尾巴硬?誰的尾巴長鉤子?貓的尾巴軟,恐龍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長鉤子。(教師不時點頭贊許)
生3: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
(他還沒有說完,學生哄堂大笑,紛紛說:“比尾巴成了比脖子了!”)
師:(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請讓他說完。
生3: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誰的脖子最好看?長頸鹿的脖子長 ,豬的脖子短,丹頂鶴的脖子最好看。
師:(豎起大拇指)你說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比,誰還能再來比一比?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討論起來。)
生1: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扇子?貓咪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生2:誰的嘴巴長?誰的嘴巴短?誰的嘴巴長鉤子?啄木鳥的嘴巴長,小雞的嘴巴短,老鷹的嘴巴長鉤子……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過程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這位老師巧妙地捕捉、利用了“比脖子”這一臨時生成的課堂資源,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比尾巴”,拓寬了思維發散的空間。其實“比尾巴”是課文的一個思維發散點,教師在備課時如果能找到一些這樣的點,就不但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語言,而且能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教師就不再是課堂的主角、控制者,而是課堂資源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從而有效推動了課堂教學向縱深發展。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3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那瑯瑯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于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比如在本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說說動物的名稱,這樣可以復習學過的部分生字。然后,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并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說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煉。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一到兩個字,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一兩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松地把字記牢、寫好。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運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賞識學生,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化地讀和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師生、生生引讀、對讀;加上動作表演讀:小組內評讀、推薦讀、比尾巴表演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在這節課的末尾我就設計了一個拓展交流:把搜集到的動物尾巴的圖片或相關資料跟全班同學交流分享。在動物尾巴介紹會上小朋友們可真是積極,他們充分談論著自己的課外所得。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培植,這樣也為所有的學生提示了語文學習的廣源性,重視了平時知識的積累,同時,他們也理解了動物們的尾巴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用處,從而加深對動物的認識,產生熱愛動物的感情。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所帶給我們的新的理念、視野與感受,讓我們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中一步步、一點點地去解讀、去品味、去體會、去詮釋。《比尾巴》一課的教學,在與學生一起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三問三答、游戲學習中,我充分地解讀著兒歌中的情與趣;品味著每一環節的得與失;體會著學生的喜與愁;詮釋著新課程的語與文。
1、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環境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其教育資源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一篇篇課文、一個個課堂、一位位學生、一名名教師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生活的、內在的聯系,使我們可以在一種完全自然的`情感狀態下、和諧整合的課堂環境中,學習語文,學習生活。
2、展開平等對話,用心觸摸文本
自然的、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師生平等對話的沃土。課堂上的瑯瑯書聲、歡歌笑語與輕松表演,是師生平等對話的表現。
3、感受動態生成,激活課堂生命
教學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與課堂的動態生成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也只有讓課堂真實地不斷地去生成,教學才可能激活知識、激活生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于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后再試著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著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范讀、賽讀等形式,反復練習把句子讀好。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5
《小壁虎借尾巴》是講述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向別人去借尾巴,借不到尾巴,后來卻自己長出了一條新尾巴的童話故事。這么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挺吸引一年級的小朋友的。
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我注意了以下的問題:
一、抓住讀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讓學生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小壁虎借尾巴》這則故事的生動有趣,從中明白到小壁虎斷了尾巴還會長出一條新尾巴的`自然知識。
二、充分讓學生自學。
讓學生預習;教拼音時,讓學生采蘑菇,學生講出音節中的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小老師”作用。讓學生在課題和課文中發現問題,讓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問題。讓學生找出學習生字的規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獲取。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力。
不足:
1、摘西瓜學生字的時間用多了一點。
2、每段應從圖入手,訓練學生的說話和想像能力。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6
1、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比賽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到這個童話故事中,充當了比賽中的評委。當學生進入這個童話世界時,就忘掉了自己,將自己化做了童話故事本身,盡情體驗其中的快樂。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語言、接受教育、學習知識,語文課中學生因為有了興趣而相當活躍,整堂課充滿了歡聲笑語。
2、重視了朗讀的訓練,并且設計了不同的朗讀形式,變單純的問句指導為有趣的.報項目,變枯燥的問答為有趣的比賽,邀請朋友一起問答讀,男女生問答讀,師生問答讀等等形式,還重視了朗讀的指導,重點是問句的朗讀,不但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還注意了學生的表情,多數學生的朗讀是比較到位的。
3、重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在課文教學中多處進行了語文基本知識的訓練,例如量詞“把”的使用,“扁”的擴詞,“彎彎的”詞語搭配……這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的掌握也是比較好的。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7
這次視導,我上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前我本著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為目的,進行了精心地備課,準備課件。課后通過和教研員的交流,自己有了很大收獲。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指名朗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表達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并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三、不足
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后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課文內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樣的.問題沒有什么思考價值。教學的重點就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讀,然后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后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后的幾點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8
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他都跟誰借尾巴了?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了嗎?”讓孩子但這一系列有趣的問題細讀課文,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孩子們學得快樂,學得主動。經過研讀,孩子們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壁虎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蛇咬到,就把自己的尾巴掙斷了,為了不讓自己這樣難看于是決定出去借尾巴。孩子在閱讀小壁虎分別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被一一拒絕的過程里,自然而然的讀懂了魚、牛、燕子各自尾巴的特點,明白了“動物尾巴都有用”的'科學道理。
我還通過結合課文插圖讓孩子仔細觀察小壁虎尾巴的不斷變化,讓孩子發現小壁虎的尾巴能自己慢慢再長出來,這種現象就是再生。文章生動有趣,我采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形式讓孩子把小動物之間禮貌、真誠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孩子們讀得童趣盎然,饒有興味。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9
經過前期精心地設計,我認為這篇課文執教時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激趣,質疑導學
我們的孩子對壁虎不是很了解,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創設了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出示小壁虎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么名字嗎?”從而在具體的情境中教學“壁虎”兩個生字。這樣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在揭示課題后,我問孩子們:“通過讀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然會質疑:“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學生的這些問題其實是能夠通過朗讀解決的,這樣可使學生明白會提問也是會學習的表現,自己提出的問題可以在讀書中自己解,從而品嘗了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實現了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行為方式。
二、以讀為本,識字學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讀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變“聽學”為“自學”。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出聲讀、合作讀、默讀、分角色、齊讀等,求學生真正投入讀書之中。每次讀書都有明確的要求,并在讀書中自然引導識記生字,在反復讀書中掃清了生字障礙。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語感。
三、增長知識,擴散思維
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后,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么能力?”繼而通過聯系人體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學完課文后我布置了課下去了解動物尾巴的妙用,到課堂上來講一講。引導孩子們去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喚起了他們的求知熱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一、面對個別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習引他進入學習狀態不成功后,就沒有再理會他的行為。課中盡管他大聲搶答,但好幾句話都是與我提問有關的,我沒能適時引導。在課堂教育機智方面還需改進。
二、課堂設計環節有些多,使整節課的教學任務進行了47分左右。說明一節課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隨文識字的方法上要繼續進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現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決的問題。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0
《比尾巴》這篇課文以問答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表達,使人讀來朗朗上口。在兩組一問一答的課文編排中,既要學習其中的十多個生字,又要掌握動物尾巴的特點,還要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好問與答的句式。這是我選定課文后的設定的簡單又明了的目標。
一年級的孩子純真可愛,個性明顯,上課時的一切好習慣都在逐漸養成中,課堂紀律的維護,傾聽習慣的.培養,發言習慣的鞏固等等,都要花上一定的時間,要在課堂上變著花樣反復強調,才能讓這些個好奇寶寶安靜地上好40分鐘的課,學到這40分鐘當中該學到的知識。同時,上課的內容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而識字寫字又是相對枯燥的教學內容,怎樣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扎扎實實識字寫字,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課上通過猜一猜動物謎語等方式引出文中的幾種小動物。入情入境,請孩子們來當這次比尾巴大賽的裁判員,宣布比賽的項目,同時提醒孩子們裁判員說話應該大聲流利,這既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又明確了讀文說話的要求,一舉兩得。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孩子們運用豐富的識字方法隨文識字。當然,為了活躍氣氛,還請孩子們上臺貼一貼,當當小老師,男生女生比一比,小組賽一賽等多種形式融合在教學活動中。
這節課的成功更讓我明白,一年級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多么重要,沒有平時的點滴積累,就不能運籌帷幄,沒有熱情和興趣的陪伴,就沒有駛向前方的動力。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1
在一月初,我進行了本學期的匯報課,在師父的幫助下,我不僅選好了課,而且師父把我的教案也是改的有聲有色,把原本一節枯燥無味的語言課變成了一節生動活潑、孩子們都感興趣的語言活動。
活動初,我以玩猜尾巴的游戲形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猜猜尾巴,我自然地從小熊的尾巴導入故事,幼兒主要觀察課件中的圖片猜測故事的發展、感受小熊的心理變化。大部分幼兒能自主觀察圖片,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之后小熊變出長尾巴之后,雖然小熊當時玩的很開心,但是長尾巴也會給小熊帶來很多的不方便,為了能夠讓孩子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長尾巴為什么會給小熊帶來不方便,我采用了讓孩子們向小熊一樣玩一玩,從中體會到長尾巴確實是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不方便,隨后引出接下來的.故事內容。接著,幼兒觀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小熊的尾巴》,鞏固對故事的印象。最后,幼兒討論“小熊最喜歡自己的尾巴,你最喜歡自己身體的什么地方?為什么?”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進一步感知原來的自己才是最棒的。
本次活動的選材比較具有教育價值,適合中班年齡段的幼兒。幼兒也能比較積極地參與活動。整個活動效果不錯。但是,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課堂時間的控制把握的不是很好,語言的組織上不夠精煉,還需要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改善、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2
在孩子眼中,動物是他們的最愛。本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瑯瑯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欲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生字、問句和答句的讀上。
首先,以生為本,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在本案例中,堅持站在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平等對話。如:以“趣味對讀”中,教師以商討的語氣提出“你想怎樣讀呢”,在聽到學生獨特的想法,教師立刻予以支持,并提出“你們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在那里,教師亦師亦友,只在課堂中引路,把“怎樣走路”的權利還給學生。在整個課堂當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尤其對于班級里的問題學生,需要注重對他們在課堂里參與感的建立,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同學們共同思考、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師生的和諧互動,充分體現了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這正是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的人文基礎。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一位教育家說過:“在孩子的心靈播種夢想,就會收獲行為;播種行為,就會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會收獲品德;播種品德,就會收獲命運。”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的語文課堂習慣十分重要,尤其在一年級就顯的尤為重要。在平常的教學中,有一些習慣,我們常常不以為然。我們正在做著,或者以往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樣樣”。反思教育習慣之所以重要,在于教師的教育習慣直接影響了學生行為習慣的構成。
教師要捧著一顆愛心,帶著一顆童心,讓所有的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課堂應當像春天一樣,讓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樣燦爛地綻放。在本課中,我所引領的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基于全體學生,教師不是導演,勝似導演,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充滿著童趣,充滿著人文關懷;學生不是演員,勝似演員,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了每一個教學環節。
本堂課當中還有一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更加注重學生進取性的'調動。就如識字卡學習,不僅僅在識字卡教學中強調識字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在每次的識字當中,增強對已認識字的鞏固。其次,再進一步增強學生認字方法的總結,經過讓學生總結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3
《比尾巴》是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這首兒歌抓住了各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以“比”的形式為主線,充分調動孩子學習探究的進取性。它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瑯瑯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教學中我以朗讀訓練為切入口,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把整個閱讀教學安排在一個生動趣味的動物王國的比賽當中來進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一下子擁有了很多的主角體驗,首先是一個閱讀的小學生,同時又是比賽過程中的一個小觀眾,一個小評委,一個創作者,使整堂課在一個簡便、愉快地環境中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一、營造氛圍,放飛學生潛能
在本課教學伊始,我便精心營造了“小動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動學生當評委,應對栩栩如生的圖片,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而后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對讀”,并鼓勵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方式一對一地朗讀。“讀我所愛讀,歡樂無比”;最終我進一步激發學生情趣,“咱們也來當一回作家,續寫課文,學著課文的樣貌,自我寫兒歌”,學生興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組內討論起來。在寬松的氣氛中,學生交流、合作、互助。
二、直觀教學,幫忙學生識字
《新課標》中提出: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上,我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忙學生識字寫字。在這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中,鑒于要求認識的字多半出此刻動物的名稱上,于是我引出小猴——這個由獅子大王派來的差使,給小選手們發運動服,而要求會認的字就在選手的名字及每件衣服上。學生在給選手穿上運動服中初步認識了這些生字。在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之后,就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生字。鼓勵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識字,并且還能夠小組內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生字的,這樣學生的記憶也比較深刻。在寫字教學中,我還是利用課件中形象豐富的小蝸牛引出本課中要求會寫的三個字:云、公、車。然后鞏固認讀,最終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完成教學。《課標》中講的寫字教學,不單純是為了寫好字,而是教書育人。寫字的育人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是不爭的事實。郭沫若先生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必須是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干凈、端正、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能夠逐漸免除這些毛病。”所以,在我板書范些的同時,強調寫字時應當注意的事項,并在學生寫字的同時強調寫字的姿勢,從小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在學生練寫完之后,還及時評價學生的字,指出優點和不足之處,給與適當的表揚和鼓勵。
三、動態生成,激活學生思維
教師除了要懂得鼓勵、欣賞學生,還要善于抓住課堂契機,捕捉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智慧火花”。僅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本事。如:在教學《比尾巴》這篇課文后,有個學生突然說:“我還明白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我趁機讓其他學生繼續往下編,于是就有了“黃牛的尾巴像細繩。”“松鼠的尾巴像被子。”“兔子的尾巴像絨球。”……比完了尾巴,學生的興致還很高,又開始“比翅膀”、“比四肢”,這樣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充分發揮想象力,學生在用語言描述的過程,思維也更深層地拓展了。
四、充分朗讀,引導學生感悟。
就這篇課文本身而言,那瑯瑯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就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好,讀得流利。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而讀好文中的問句又是教學難點。由此可見,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是占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對于本課在問句的指導朗讀方面,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個問句,讓學生自由讀,這樣他們讓他們有個大體的感知。然后是讓學生仔細聽教師的范讀,讓學生自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讀的要點,再讓他們自我按照找出的要點自我讀,最終是個別讀,再開火車比賽讀。在授完新課的時候,又設計了讀的環節。這時繼續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地讀,流利地讀,最終在讀的基礎上能夠背誦。本課的末尾,我制作了動畫配樂,讓學生伴著優美的音樂,看著生動的動畫,在讀中盡情地舞蹈,在歌曲中結束課文。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運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首先經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后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并利用團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我的獨立思考代替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我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整個過程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
1、注重情境創設
一年級學生課堂常規較差,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創設一個與小動物交朋友的情境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始終情緒盎然,有聲有色地投入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本事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上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夢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發展和提高。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多次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挑選自我喜歡的資料進行交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上為學生開辟了展示自我的天地。“三人行必有我師”。“請把你記生字的好辦法說給小組里的小朋友聽聽。”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自我的想法,吸取眾長,引發了思維的交叉和補充,使學生共同識字,共同品嘗學習的歡樂。由于學生個性存在差異,在合作學習中,生生互動,優勢互補,使學習資料不斷充實,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的潛能,愉快地完成學習目標。同時,讓學生當小教師教學生讀生字,讀課文,學生樂此不彼。引導學生你發現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明白學習要有所發現,有所疑,有所惑,有所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生字教學力求扎實
新教材識字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識字量增加是一明顯特點。識字教學要注重識字過程,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字“巴、把、公、松”寫在一齊,讓學生發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同時有層次地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必須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本事。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5
一、教師必須重視課前導入工作,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所有的感活動起來,每個學生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都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只是在于教師如何開啟,如何去引導他們去、去發現、去感受事物,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板書課題,范讀課文,這種舊的課前引導,只會讓學生產生依靠的情緒,讓學生習慣于教師的“落入”,而不是主動去想課文寫的是什么。活力是導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動力,是構成學習動機最活躍的成份,為了能有效地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教師必須重視課前導入工作,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鼓勵學生大膽去觀察、去發現。
若要低年級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首先要從他們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著手,使學生對該事物產生興趣,讓學生產生觀察的欲望,教師加以引導,明解目的,而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雜亂無章地去觀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都是自問自答,沒有讓學生用心地去想,去觀察,使學生的思想處于懶惰狀態。從一年級起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更有利于日后習作本事的提高,教育學家斯賓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我去發現。”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大膽去觀察、去發現。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要學生愿意去想,自主去想,所以想象力是依縛在自主探究上的',教師是放開手,讓學生有一片屬于自我的天空,讓學生自由地去想,大膽地去探究,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課堂,教師教,學生聽,這種學習方式被人稱為“靜聽”課程,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幾乎沒有活動的余地和自我的經驗,而成為課程和教材的“奴隸”。新課標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進取的提倡和踐行。新課標要求教師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敢想、敢說,愛想、愛說。從而到達自主學習的目的。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6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這首兒歌語言歡快活潑,富有童趣,它用問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孩子們天生喜歡小動物,對于動物們各種奇特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這為他們學好課文奠定了必須的感情基礎。
開始上課,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六個小動物,讓孩子們當裁判來評評動物們的尾巴,同時也讓接近生活實際的活動走進他們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們躍躍欲試,很快能猜出來,這樣的情境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也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讓學生說說你有什么方法學好這些生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這樣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比如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生字“巴、把、公、松”放在一齊,讓學生發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
兒歌的資料其實很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前就會背了,為此,在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同時注意穿插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開火車”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邊讀邊表演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指導朗讀時,有些亂,層次性不夠強,沒有落到實處。二是課后拓展部分,從課堂實效性來說,花的時間較長,意義不大,我經過反思覺得安排背誦會更有效。
【《比尾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尾巴教學反思11-04
比尾巴教學反思01-05
《比尾巴》教學反思04-12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04-12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04-08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7篇)06-14
《比尾巴》教學設計12-17
小學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04-12
一年級《比尾巴》語文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