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學反思(通用9篇)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于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并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優點與不足。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1
一、 優點
(1)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首先,我以講故事美國航空飛機爆炸導入,抓住學生好奇心理,(飛機的爆炸真的和一個次品有關)課一開始,發揮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主體意識。而后又加以課件來解決他們心中的某些疑問,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民主導學中 滲透“退”也就是“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我在教學中體現了華羅庚“退”的數學思想——善于“退”足夠“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把復雜的問題退回簡單化,再從解決簡單的問題中發現規律,用這個規律解決復雜的問題。在本節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從81瓶鈣中找一個次品,用天平稱,至少要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學生猜無論如何都要81次,有的說42次。要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漸尋找規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來稱所需次數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來解決從81瓶中找次品的問題。后來經過探究后發現從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數學的奇妙!從而激發了學生數學的學習欲望。
(3)展示交流中體驗“猜想與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
猜測與驗證是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借數學的直接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后加以證實。”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節課就讓學生經歷了“實驗探究——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首先從9瓶中找1瓶次品的幾種方法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數最少,是否無論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數最少那?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實驗,最后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測物品是3的倍數后,我適當將知識進行了拓展,學生經過觀察后,很快地分別說出了所要稱的次數。這一拓展,有效地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當然不足之處也有很多:
(1)本節是思維訓練課,但最終是不是所有的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呢?現在反思一下,確實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2)另外所用的圖示的辦法,應該多做講解,要讓每一位同學能熟練的運用它。
(3)在板書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塊,本來設計的板書臨時改為2列,結果出現了板書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
總之,這次教學優質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癥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2
想快捷準確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盡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少了發現后的欣喜與快樂,缺乏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鍛煉。為此,我今天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盡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后通過對比發現了結論。這樣的教學顯然費時較多,練習二十六第4、6、7題都沒能在單元時間內完成,必須再增加一個課時練習課,但學生們學得開心,思維十分活躍。
在教學例2時,學生們發現9個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說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稱。因為將其中兩個2放在天平上稱過以后,剩下的2與3是不同能可時放在天平兩邊的,所以這種分法應該改為分成5份,即(2,2,2,2,1)。而這種方法實質與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學生認為教材這種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認為?
因為9不能平均分成兩份,因此學生們普遍選擇了分3份。個性化解法豐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還有2,2,5和1,1,7兩種不同分法。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稱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所以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盡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使多的與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總結規律: “只要記住物品總數在2——3之間,需要稱1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在4——9之間,需要稱2次;在10——27之間,需要稱3次……。”我引導學生獨立閱讀137頁的“你知道嗎”。大家普遍認為這種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題可以根據表格快速填寫,節省時間;如果是解決問題,可以根據表格核對自己的結果。但記不住數據怎么辦?“從上表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照數據尋記憶竅門。果然,不一會兒功夫,劉思源同學就發現了隱藏的規律。“要辨別的物品數目2——3;4——9;10——27;28——81……”,這里的后一個數3,9,27,81都是不斷乘3得來的。因此,只需記住第一組數據,然后將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組數據的第二個數,第一個數則是前一組數據中第二個數+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進行《找次品》的教學時,我主要是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凸顯數學建模和優化思想。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從5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我通過從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個玻璃球中找一個次品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對找次品的方法進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及時進行優化:這種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所稱次數最少,最后在8個玻璃球中進一步優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時,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時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時就盡量平均分,這樣,所稱次數最少。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觀演示,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用天平實物進行試驗,可能會出現諸多問題:學生看不太清楚,實驗效果不明顯;每一次稱時,都需要對天平進行調節與處理,麻煩且費時。但在本節課中,又必須要借助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天平模型來直觀演示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后面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簡潔準確的敘述推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的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中,我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從而訓練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學生的敘述過程中要求語言盡量簡潔,如:在天平的兩個托盤里各放2瓶,可以說成2,2一稱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的表述會更清楚,語言會更簡潔、準確,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的完整、快捷,從而提高了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四、利用已知結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以往的教學中發現,本課容量大,時間緊,很不容易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時,要求學生要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過程,在后面教學中,就直接利用已經發現的結論,不再重復、累贅的敘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稱,然后再從9個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結論。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于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并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說:“分組法最省時間。”我直接說:“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說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盡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祎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于剛才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說答案的時候必須說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么好!心里竊喜。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強調數學思維的一般過程,著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課中先安排了從3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總結,我覺得從3個中找次品是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方面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對于后面的知識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個待測物品,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安排9個待測物品,并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對學具的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動完成后,要求學生匯報結果,并在黑板上呈現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后面尋求最優的解決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礎。
在組織引導后,重點放在猜測、歸納、推理的過程,由此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學時,引導學生從眾多繁雜的方法中,簡化解題的過程,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課中先讓學生觀察各種解決策略,引導學生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礎上,就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是否也成立呢?從而可引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改進。比如,這里我把教學內容分為3的倍數和不是3的倍數來教學,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數和不是3的倍數,在這里其實都是按照分稱3份來教學的,不能平均分的待測物品那就盡量把它分得平均。其實整個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對教材的領會還不夠透徹,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領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參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這節課,課堂內容也會變得更加充實,整個知識重點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5
新課程數學五下教材在數學廣角中安排了“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其目的是通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基于以上認識在進行“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處理,以求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精選研究數量,逐步優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放棄的了教材中以3個物品、5個物品再到9個物品的研究順序,將其改為3個物品、4個物品、8個物品、9個物品進而擴展到10個、27個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過程簡述如下:
1.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后,以用天平稱作為實踐操作,第一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并在教師的指點下完成數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后,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后,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學生面前,利用觀察讓學生發現數據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制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個物品為例繼續研究,第三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幾關注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又為方法的優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藍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師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才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盡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盡可能與之接近。”最終優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猜想驗證,探究規律
回顧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讓學生發現在3個物品中找只要1次,4個物品中找只要2次,8個、9個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個、6個、7個物品中找的話,要用幾次才可以了?并進行分析驗證,得出在4個到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只要用天平稱2次的結論。隨后讓學生研究10個和27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次數,既做為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練習,又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規律,得出相應的結論。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6
這兩天教學了“找次品”一課,它是五下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到9、10、11個零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從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把待測物品的個數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簡便。
在練習5瓶鈣片時,有部分學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雖然適用于這道題,但換成例2的8個零件時,明顯發現方法不夠簡便。所以,在從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別用了多少次?并通過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分析中漸漸發現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同時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對尋找次品次數的影響,在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話,他們之間只能相差1,這樣才能使所需次數最少。
在整節課中,我通過幻燈片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但發現學生學起來還是會有困難,特別是語言表述上。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借助學具模擬稱一稱,并在小組中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顯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了解課本中的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發現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次數之間的關系。
對于此類找最佳策略的題目,必須要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規律,并能進行應用,而只通過直觀演示還是不夠的。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7
《找次品》一課是以“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我主要力求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設計意圖。1.從簡單問題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義,并用直觀方式清晰地表達推理過程。
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之前很少接觸“找次品”問題,沒有相關的學習與生活經驗。而教材中的“次品”與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從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輕一些的那一個就是“次品”。首先,讓學生認真讀題,充分理解題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義,豐富生活經驗。3個零件中有1個較重的次品,任意取2個放在天平兩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里所指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實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數學化形式的天平,借助它進行邏輯推理。說理時,引導學生盡量用規范的語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來表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推導的過程用直觀圖或流程圖輔以文字說明來記錄和推導,這一點尤其重要。2.充分經歷“比較——猜測——驗證”的探究過程,理解找次品的最優策略 “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難點,這里要讓學生理解“能保證”是指每一種可能的情況都要考慮,“至少”就是指在保證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種方法中稱量次數最少的那種方案。“找次品”的最優策略有兩個要點:一是把待測物品分成三份,二是盡量平均分。教學時從“8個”的情形開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將推理過程用直觀圖清晰、簡潔地表示出來,然后將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記錄下來。從8個零件中找次品,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兩份(4,4),但會發現運用這種分組方法稱的次數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稱的次數最少。使學生體會到只有將次品確定在更小的范圍內,稱的次數才會越少。有了在8個零件中找次品的經驗,接下來處理在9個零件中找次品的問題時,受天平平衡原理的.暗示,學生會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兩種方案進行對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況中,平均分的方法稱的次數最少。如果不能平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個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數,會發現盡可能平均分可以使稱的次數最少。最后層層遞進,逐漸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優策略。3.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說”的訓練,初步感受“化歸”思想 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鞏固找次品的問題,在練習中要對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在找次品的過程中,允許學生借助直觀學具推理、用直觀圖或流程圖直接推理、用口頭敘述。讓學生多“說過程”,通過說體會到“盡可能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策略,培養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有了例題的學習經驗,學生在練習時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結論。如“做一做”中將28瓶鹽水分成三份(9,9,10),稱一次后就轉化為“從9個或10個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學知識。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8
一、創設情景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美國挑戰者的視頻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難點轉化降低教學起點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3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2個玻璃球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2個、3個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4個、8個、9個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2個、3個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后加深到從4個、8個、9個中找次品,并且在8個、9個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運用規律探究更大的數,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于感到困難。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欲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并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找次品教學反思 篇9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后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著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系。經過反復琢磨,反復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后,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后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松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整堂課上完之后,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么?分析之后,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后,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愿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癥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找次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找次品》教學反思10-15
《找次品》數學教學反思12-05
《找次品》教案04-25
找規律教學反思04-08
《找駱駝》教學反思04-08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4-19
找春天教學反思04-07
《找春天》教學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