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買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圖,現在讓我們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圖。
2.觀察圖,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獨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匯報。
得出: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1:100的含義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圖中笑笑臥室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 )米,寬是( )米,面積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完成。
(2)匯報交流。
強調:必須先求出實際的長和寬,然后再算出實際的面積。
5.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
6.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標出來。
(1)理解題意。
(2)獨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據比例尺和實際距離先求出平面距離,然后再在圖中標出。
(3)進行計算。
7.笑笑在本子上畫自己臥室的平面圖,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動二、試一試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媽媽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1)理解題意,獨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進行計算。
活動三、練一練
1.完成32頁第2題。
(1)獨立完成。
(2)匯報交流。
(3)提出問題。
2.一張地圖上,用3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0米,求這張地圖的比例尺。
(1)獨立計算。
(2)匯報,全班交流。
(3)說說自己的想法。
活動四、實踐活動
1.找一張中國地圖,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臺北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2)量出烏魯木齊和上海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千米。
2.找一張中國地圖,用▲表出你家鄉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圖上你的家鄉與北京的距離大約是( )厘米,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2)放暑假時,你打算從( )到( )去旅游,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臥室的長和寬,以及一些家具的長和寬,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畫出你臥室的平面圖。
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里完成。
課后小結:說說你今天的收獲和問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2
教學內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養學生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反比例的意義和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口答正比例的意義。
2、 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
3、 寫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并判斷在什么條件下,其中哪兩種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時加工零件數和加工時間,求加工零件總數。
(2) 已知每本書的價錢和購買的本數,求應付的錢。
(3) 已知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求總產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數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總數一定,每小時加工零件和加工時間是什么關系?如果應付的總錢數一定,每本書的價錢和本數是什么關系?如果總產量一定,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是什么關系?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反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 新授
1、 教學例4。
(1)出示例4。
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加工的時間是否隨著每小時加工的個數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
C、表中兩個相的數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學生口答,師板書
小結:
2、教學例5
用600頁紙裝訂成同樣的練習本,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有什么關系?請你先填寫下表。
每本的頁數 15 20 25 30 40 60
裝訂的本數 40
(1) 先填表,然后觀察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
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頁數變化而變化的?
表中相對應的每兩個數的乘積各是多少?
你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寫出它們的數量關系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每本頁數裝訂的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2) 小結:
從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裝訂的本數是隨著本頁數的變化的。每本的頁數擴大,裝訂的本數反而縮小;每本的頁數縮小,裝訂的本數反而擴大。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的積總是一定的。
(3) 歸納反比例的意義及關系式。
(1)請你比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
(2)判斷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備的條件:
a兩種相關聯的量。
b一種量變化,另一種也隨著變化。
C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時間隨著每小時加工數量的變化,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加工的時間的積(零件總數)是一定的,我們就說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加工的時間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為什么?(指名幾個學生口述,教師幫助糾正)
(4) 概括關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R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學例6。
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成反比例?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一下?
指名口述,師講評。
(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兩6種相關聯的量,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已知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天數的積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
四、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關鍵是看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是否一定,積一定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討論:想一想:播種總公頃數一定,已經播種的公頃數和剩下的公頃數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么?
五、鞏固練習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練后講評。
六、課內外作業
完成練習三的第4――7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實驗、觀察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猜測,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判斷、推理來獲取新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知識是“互相轉化”的辨證思想,養成善于猜測的習慣,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學與我的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及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
不同型號的圓柱、圓錐實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五一節放假期間,老師帶著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場購物,正巧商場在搞冰淇淋促銷活動。促銷的冰淇淋有三種(課件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種都是2元錢,小外甥吵著鬧著要買一只,請同學們幫老師參考一下買哪一種合算?
生:我選擇底面的;
生:我選擇高是的;
生:我選擇介于二者之間的.。
師: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選擇的哪種最合算,那么誰的意見正確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體積就可以了。
師:冰淇淋是個什么形狀?(圓錐體)
生:你會求嗎?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并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設疑激趣,探求新知
師:那么你能想辦法求出圓錐的體積嗎?
(學生猜想求圓錐體積的方法。)
生:我們可以利用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把它放進一個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
師:如果這樣,你覺得行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評價;
生:老師,我們前面學過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我想圓錐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呢?
師:大家猜一猜圓錐體可能會轉化成哪一種圖形,你的根據是什么?
小組中大家商量。
生:我們組認為可以將圓錐轉化成長方體或正方體,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個圓錐體,再把這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師:此種方法是否可行?
學生進行評價。
師:哪個小組還有更好的辦法?
生:我們組認為:圓錐體轉化成長方體后,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圓錐的底面和高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如果將圓錐轉化成圓柱,就更容易進行研究。)
師:既然大家都認為圓錐與圓柱的聯系最為密切,請各組先拿出學具袋的圓錐與圓柱,觀察比較他們的底與高的大小關系。
1、各小組進行觀察討論。
2、各小組進行交流,教師做適當的板書。
通過學生的交流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圓柱與圓錐等底不等高;
二是圓柱與圓錐等高不等底;
三是圓柱與圓錐不等底不等高;
四是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
3、師啟發談話:現在我們面前擺了這么多的圓柱和圓錐,我們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種情況都進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種既簡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圓柱和圓錐關系的一組呢?(小組討論)
4、小組交流,在此環節著重讓學生說出選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進行探究的理由。
師:我們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選擇等底等高的一組,那么我們就跟求圓柱體的體積一樣,就用“底面積×高”來表示圓錐體的體積行不行?為什么?
師:圓錐體的體積小,那你猜測一下這兩個形體的體積的大小有什么樣的關系?
生:大約是圓柱的一半。
生:……
師: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
師:下面請同學們三人一組利用你桌子的學具,找出兩組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共同探討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驗證我們的猜想,不過在實驗前先閱讀實驗要求,(課件演示)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更好的合作。開始吧!
要求:
實驗材料,任選沙、米、水中的一種。
實驗方法可選擇用圓錐向圓柱里倒,到滿為止;或用圓柱向圓錐里倒,到空為止。
(生進行實驗操作、小組交流)
師: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通過做實驗,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關系?
生:我們利用空圓柱裝滿水到入空圓錐,三次倒完。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三倍。
生:我們利用空圓錐裝滿米到入空圓柱,三次倒滿。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的1/3。)
師:同學們得出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其他組也是這樣的嗎?生略
師:請看大屏幕,看數學小博士是怎樣做的?(課件演示)
齊讀結論:
師:你能根據剛才我們的實驗和課件演示的情況,也給圓錐的體積寫一個公式?
(小組討論,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圓柱體積÷3=圓錐體積,則V圓錐=sh÷3即V圓錐=1/3sh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得到了圓錐的體積公式,(請看課件)你能求出三種冰淇淋的體積?
(噢!三種冰淇淋的體積原來一樣大)
聯系生活,拓展運用:
本練習共有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1)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圓柱的體積相當于圓錐體積的3倍。()
一個圓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圓錐,削去的部分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比是()
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體積相差21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7立方厘米。()
(2)計算下面圓錐的體積。(單位:厘米)
s=25、12 h=2、5
r=4,h=6
2、變形練習
出示學校沙堆:我班數學小組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測量了那堆沙子,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徑:2米,底面直徑4米,底面周長12.56米,底面積:12.56平方米,高1.2米
(1)、你能根據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這堆沙子的體積嗎?
(2)、找一找這些計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點?V錐=1/3Sh
(3)、準備把這堆沙填在一個長3米,寬1.5米的沙坑里,請同學們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練習
一個近似圓錐形的煤堆,測得它的底面周長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噸,這堆煤大約重多少噸?
整理歸納,回顧體驗
(通過小結展示學生個性,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體驗,使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4
(一)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2.通過觀察分析,使學生學會看扇形統計圖,并掌握它的特點。
3.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及繪制步驟。
教學難點:繪制扇形統計圖時表示各部分數量的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什么叫圓心角?
2.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什么方法計算?
3.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計算?
4.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有哪些?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什么?
5.畫一個半徑為3厘米的圓形。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扇形統計圖。
2.介紹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1)出示P106圖,觀察主題圖和條形統計圖。
你從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還有哪些信息從條形統計圖中不容易表示出來?
(3)生成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
(4)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什么?用圓內各個扇形的大小表示什么?
(5)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什么?
扇形統計圖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系。
3.教學扇形統計圖的繪制步驟和方法。
(1)根據上圖,分析各部分占總數的百分數與各扇形圓心角大小的關系。
(2)制作扇形統計圖。
(3)引導學生歸納繪制扇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A.先求出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數量的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C.按照紙的大小用圓規畫一個合適的圓表示總數。
D.根據圓心角的度數畫出各個扇形。
E.在各個扇形內寫上相應的名稱和百分數。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四、分課小結,提高認識
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練習二十五第3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5
中位數
教學目標
1.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中的意義,會求中位數。
2.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異同,會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方法,體會各自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重點
中位數意義的理解及求法。
教學難點
對一組數據的具體情況及所要分析的問題作出何種統計方法的合理選擇。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前面我們研究了有關可能性的統計知識,這節課我們將研究新的統計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中位數
出示五(1)班第3組同學擲沙包成績統計表:
問:你覺得他們擲沙包的一般水平應該是多少米?
姓名李明陳東劉云馬剛王明張炎趙麗
成績/米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生可能會估計在23-25米之間或說用平均數來表示等。)
引導如何計算平均數并計算出平均數27.7。
問:平均數與估計數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引導觀察統計表中的每個數據與平均數之間的差別。(發現有兩個同學的成績太高,而大多數同學的成績都低于平均值。說明用平均數來表示第3組同學擲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適。)
問:那用怎樣的數據表示比較合適呢?為什么?(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并匯報。)
小結:24.7這個數據,比它前面3個數小,比它后面3個數大,像這個位置處于一組數據正中間的數,我們就把它叫這組數的中位數。(板書)
2.理解中位數
中位數可以對事物的大體趨勢進行判斷和掌控,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數據的影響,適合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像第3組同學擲沙包成績所用的中位數24.7,說明這一小組中超過一半的同學擲沙包成績都能達到和超過這個水平。
問:
①某班同學數學單元測試成績的中位數是88,請說說這個數據說明什么問題?
②紹興縣某月的空氣污染指數的中位數是65(50--100為良),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
①如果把25.8改為31.4,那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是否發生變化?是多少?中位數呢?為什么?
②如果把24.1改為22,平均數和中位數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
③如果把25.8改為24.4,平均數和中位數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
④如果把24.1改為24.8,平均數和中位數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
小結:一組數據中,每個數據的`大小變化,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化,平均數與每個數據的大小有關,與數據的排列位置變化無關;中位數有時與數據的大小變化無關(其所在數據的排列位置不變時),有時與數據的大小變化有關(其所在數據的排列位置變化時),中位數的變化與其所在一組數據的位置排列順序變化有關。小順序排列后,最中間的數據就是中位數,它不受偏大偏小數據的影響。
3.求中位數
出示五(2)班7名男生的跳遠成績統計表:
問:用什么數來表示這組男生跳遠的一般水平合適?為什么?
姓名李志強陳文王文賢趙軍張鵬劉衛華于國慶
成績/米3.06 2.90 2.74 3.52 2.83 2.89 2.78
(1)分別求出平均數和中位數。并問中位數怎樣求?(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得出:是把數據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求中位數。)獨立完成求平均數與中位數。
(2)把求得的平均數、中位數與各數據比較,用哪個數代表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更合適?
(3)如果2.89m及以上為及格,有多少名同學及格了?超過半數了嗎?
(4)如果再增加一個楊冬同學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又是多少?
根據學生出現爭議問:你求出中位數了嗎?怎么辦呢?
(通過前后題目的數據數對比)組織學生討論小結:當一組數據有雙數個時,中位數是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
學生獨立計算該中位數。
4.新知小結:
觀察比較上面幾道題的中位數與平均數,說說中位數與平均數的異同。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與學習,你又有了什么收獲?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6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20xx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2 +20xx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____ 攝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 〉6,但是-8〈 -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五、布置作業
《家庭作業》第2頁的練習。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7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點難點:
1、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在學生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關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二、教學比例的意義
1、認識比例
(1)呈現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據。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現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是啊,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這樣的比值相等的例子,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么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一)復習導入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關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二)教學比例的意義
1、認識比例
(1)呈現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據。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現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是啊,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這樣的比值相等的例子,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么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8
教學內容:
成數(課本第9頁例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認識成數,解答有關成數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2、對成數問題有好奇心,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成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解決解答有關成數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錢買了一條牛仔褲,因為那兒的牛仔褲正在打七折銷售,這條牛仔褲原價多少元?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聽農民們說: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產二成,我家的'桂皮曬干后只有五成等嗎?他們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商業上與百分數有關的術語是折扣,而農業上與百分數有關的術語就是成數。滲透環保教育
三、探究體驗
(一)成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十分之幾,通稱幾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寫成百分數就是10%。
1、讓學生嘗試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寫成百分數。
2、讓學生說說除了農業上使用成數,還有哪些行業是使用了成數的知識。
3、練習:將下列成數改寫成百分數。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題,某工廠去年用電350萬千瓦時,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今年用電多少萬千瓦時?
2、讓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個量為單位1?
3、學生嘗試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堂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4、理解節電二成五就是比去年節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從而根據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萬千瓦時)
或者引導學生列出
350-35025%=262.5(萬千瓦時)
四、鞏固練習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頁做一做
3、解決問題
(1)某鄉去年的水稻產量是1500噸,今年因為受到天氣災害的影響水稻產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產量是多少噸?
(2)鼎湖山20xx年累計旅游人次是18萬人次,20xx年累計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計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類)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數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數減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數是多少?
(4)某鞋廠20xx年的年產量為30萬雙,20xx年年產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產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這個鞋廠20xx年的年產量是多少萬雙?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9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圓柱展開圖和探索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2.認識圓柱展開圖,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建立展開圖與圓柱側面、底面的聯系,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圓柱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運用表面積公式計算實際圖形的表面積。
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齊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
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2.復習相關知識
(1)什么是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它們是怎么計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圓柱,揭示圓柱的表面積公式
師:根據剛才的討論,你能說說應該要求出圓住的表面積,必須哪些條件嗎?并說說理由。
生:因為圓柱的表面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所以用一個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2.教學圓柱的表面積
(1)師:(課件出示上堂課中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上堂課,我們研究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以及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來進一步討論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誰還記得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學生: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3)拿一個圓柱形的紙盒,指出它的側面和兩個底面。然后展開,使學生直觀看到圓柱展開圖是兩個同樣大的圓和一個長方形。
(4)議一議: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學生討論。
學生:圓柱的表面積就是用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4)教學例題:
出示教材中圓柱示意圖,讓學生了解圓柱的高和半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計算。
(5)交流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如果出現列綜合算式的,要給予表揚。如果沒有。提出兔博士的話,鼓勵學生嘗試,老師可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練習
試一試
(1)提出試一試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計算。
(2)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說計算的過程和方法,注意本題中給出已知條件是圓柱的底直徑。
四、鞏固
練一練1:則由學生獨立完成。
練一練2:此題是一個半圓柱體,應該怎樣理解它的表面積,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再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練一練3:先指導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業
自己找一個圓柱體的物體,來測量它的數據并計算出它的表面積。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0
一、方向與位置
2.學生自主完成第(2)題,然后重點交流不同的方法。
師:同學們根據平面圖上的比例尺和角度能夠準確描述出物體的位置。如果給出比例尺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距離和角度,你能畫出平面圖嗎?現在,請同學們看試一試的題和圖,誰來說一說線段比例尺表示什么?
師:看一看書上的`第4個問題,再觀察一下我們畫出的平面圖,你認為用文字描述旗桿、大門、圖書館、水房的位置和用平面圖表示,哪種方式更好,為什么?
課題: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5、6頁。
6.師生共同總結關于數對的知識。
四、嘗試練習
1.提出“試一試”的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數對表示的含義,再說一說方格圖中縱向、橫向數字表示的含義。
2.學生嘗試完成確定各點的位置。
五、課堂練習
1.先讓學生觀察圖,了解座位是怎樣擺放的,再找出該坐哪個座位。最后,說一說他的座位可以用哪個數對表示。
2.用數對表示位置的變式練習。先指導學生理解題意再由學生獨立完成。
六、知識拓展
介紹地球儀上數對的應用。激發學生課后收集資料的興趣。
讓學生介紹自己在教室里的具體位置,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怎樣用字母表示南、西、東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實際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
2.在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畫圖能力、計算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積極參與觀察、測量、畫圖、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拓展知識視野,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教學重點
根據方向和實際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明確在平面圖上表示物體位置的具體過程和方法。
教學關鍵
重視不同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以燈塔為中心的平面圖。
(1)以燈塔為中心,燈塔的上、下、左、右分別表示什么方向?
相機指出:東——E西——W南——S
(2)在圖上指出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燈塔北偏東40°方向20千米處是清涼島,你能在圖上表示出清涼島的嗎?這節課我們就研究根據給出的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準確畫出相關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二、新課教學
1.出示教材中例2的平面圖。
談話:這是一幅以燈塔為中心的平面圖,你能從圖中了解哪些信息?
介紹:我們已經知道在平面圖上常用N表示方向北,另外還常用E表示方向東,用S表示方向南,用W表示方向西。
提問:你能在平面圖上指出東、西、南、北以及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等方向嗎?請你在平面圖上指一指。
題目還告訴我們“燈塔北偏東40?方向20千米處是清涼島”,這句話有哪幾層意思?
(一是告訴了清涼島相對于燈塔的方向,二是告訴了燈塔到清涼島的實際距離)你能根據題中的已知數據指出清涼島的大致位置嗎?
怎樣在平面圖上準確地表示出清涼島的位置呢?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2.在班內交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位置的具體步驟。
(1)在平面圖上確定北偏東40?的方向。
根據“北偏東”的含義,以表示燈塔的點為頂點,正北方向為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偏東40?畫出角的另一條邊,并在圖中標出角的度數。
(2)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計算出燈塔到清涼島的圖上距離。
根據“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千米”計算出燈塔到清涼島的圖上距離。
(3)根據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在所畫射線上確定清涼島的位置。
提醒:①根據計算出的圖上距離,找到清涼島的位置,用圓點表示,并在旁邊標注“清涼島”。
②標注出實際距離,把射線多余的部分擦掉。
3.同桌互相說一說剛才指出清涼島的大致位置與準確位置相差遠不遠。
4.試一試
(1)出示題目要求:在燈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處是紅楓島,你能在圖中表示出它們的位置嗎?
(2)各自獨立完成。
(3)組織全班交流,重點交流畫南偏西30°方向的射線的方法和所確定的位置。
三、組織練習
1.完成“試一試”。
(1)讓學生嘗試做題。
(2)組織展示、交流。
(3)提問:你是怎樣確定南偏西30?方向的?是怎樣計算出燈塔到紅楓島的圖上距離的?在圖上表示紅楓島位置時你又是怎樣做的?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內交流。并提問:你能完整地描述出熊貓館和孔雀園的位置嗎?它們到猴山的距離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3)指名說一說在圖中表示蛇館位置的具體步驟。
3.完成練習十二第3題。
談話:這道題內容比較多,要仔細讀題弄清題意,明確題目要求。提問:圖中以機場所在地點為端點,向四周畫了許多條射線,每相鄰的兩條射線的夾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相鄰兩個圓之間的距離是10千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指著圖說一說。
(2)提問:飛機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樣確定的?
(3)讓學生各自在圖上表示出飛機B、C、D、E的位置,再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評議、校正。
4.完成練習十二第4題。
(1)讓學生在圖中指出各場所的大體位置。
(2)讓學生按給出的條件在圖中畫一畫,算一算,確定每個單位在平面圖中的位置。
(3)在小組里互相檢查、評議。
5.完成練習十二第5題。
(1)學生獨立做題。
(2)指名說一說1號、2號運動員落地的實際位置。
(3)同桌互相檢查3號運動員落地的圖上位置畫得對不對。
四、小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你哪些方面表現較好?
五、作業
練習十二第4題和第5題。
板書設計
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北—— N東—— E南—— S西—— W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59——60頁的內容“統計圖的選擇“。
教學目標:
1、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重點:
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
教學難點:
能針對具體情況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談話導入
說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各自特點。
二、看圖分析,回答問題
1、電腦課件呈現下面三幅統計圖。
獲得信息,學生回答
條形:表示數量的多少
折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扇形: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學生看書
試說,討論
匯報:從條形統計圖中很直接看出29屆獲得的獎牌最多;從折線統計圖中看出金牌數的變化;扇形統計圖能看出29屆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學生互相說說特點
第(1)小題,表示各種數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應該選擇扇形統計圖;
第(2)小題,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應該選擇條形統計圖;
第(3)小題,表示身高的變化情況,應該選擇折線統汁圖。
奧運會
折線統計圖:數量的多少
條形統計圖:數量的變化
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第(1)小題,表示各種數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應該選擇扇形統計圖;
第(2)小題,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應該選擇條形統計圖;
第(3)小題,表示身高的變化情況,應該選擇折線統汁圖。
三、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的“練一練”。
四、全課小結
說一說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板書設計:
奧運會
折線統計圖:數量的多少
條形統計圖:數量的變化
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課后反思: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0-61頁
教材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畫出相關物體位置和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方法。實際測量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實際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的內容中,先學習在地面上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再用卷尺或測繩分段測量出相應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內容中,介紹了得到步長的方法以及用步測的方法測定一段距離;目測重在介紹目測的方法。
教學目標:
⑴使學生會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發展空間觀念。
⑶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現象,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卷尺、標桿、50米跑道。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內容。
⑴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實際測量。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⑵了解測量工具。
讓學生說說知道的測量工具;預設:卷尺、測量儀、標桿等。
⑶明確學習內容。
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二、了解測量知識,為實踐活動作準備。
⑴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理解測定直線的意義: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分段測量時容易偏離兩點間的連線,從而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
理解測定直線的方法: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連線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測量;
觀察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怎樣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2根以上的標桿成一線時)
掌握測定直線的步驟:測定直線;分段量出;記錄計算。
⑵學習步測的方法。
理解步測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是,可以用步測。
掌握步測的方法:用步數每一步的距離。
理解步測的關鍵:確定平均步長。
掌握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形成一般測定平均步長的過程,量出一段距離(50米),反復走幾次,記錄數據,計算步長。
理解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測定平均步長;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⑶學習目測的方法。
觀察黑板,說說黑板的長和寬,交流得到黑板的長和寬的思考過程。預設:一米一米數出;比較得到;等等。
目測較短距離:人書本的長和寬;課桌的長和寬等等;
理解目測較長距離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離(50米),每隔10米插上標桿,觀察、理解;用目測發方法測定教學樓的長度。
三、實踐活動。
⑴測定直線。
⑵確定平均步長。
⑶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⑷目測教學樓的長度。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7頁的“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意義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確進行相關的口
算、筆算和估算。
2.使學生掌握加減法之間、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3.增強驗算意識,培養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
四則運算的計算和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
四則運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與反思
1.整數四則運算意義。
提問:通常所說的四則運算是指什么?誰來說一說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各是怎樣的?
2.計算方法
計算:865+78=8.65+7.8=
3、計算整數加減法的時候要把相同數位對齊,計算小數加減法的時候要把小數點對齊。計算分數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你能說說這之間的聯系嗎?(讓學生明白:要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直接相加)
4.對比練習: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2題
(1)問:怎樣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
(2)比較每組題的計算方法,體會內在聯系。
二、練習與實踐
1.完成87頁第1題
(1)學生獨立填出答案
(2)學生匯報結果,挑選幾題,讓學生說說怎樣算的?
2.完成87頁的第3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讓學生說說是怎樣估算的?
3.完成87頁第4題
(1)學生獨立完成,個別學生板演。
(2)結合每道題目,讓學生說說是怎樣驗算的?應該注意什么?
(3)說說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
三.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數的運算的復習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5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只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系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預設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匯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匯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于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02-06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優秀教案01-09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秀09-27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12-08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精)02-06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優秀教案(10篇)01-09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優秀教案10篇01-09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1-12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優秀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