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的:
1、了解所有學生基本數學學習狀況;
2、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實際含義;
3、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4、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5、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1、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到黑板上完成習題,表現優異者有小獎品;
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內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出示商品標價牌,在黑板上依次貼出這些商品的標價牌。
2、區別整數與小數。
根據學生的`回答,移動磁性黑板上的標價牌分成整數和小數兩類。
請同學舉例其它整數的例子,以及小數的例子(兩雙手,一個鼻子;身高:1.65米價格:12.3元田徑比賽中的成績:12.91秒)
3、引入課題
右邊這組數它們有一個什么特點?(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像這樣的數叫做小數,(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數標價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些關于小數的初步知識。(板書課題:認識小數)
4、認識小數
1)小數里的這個小圓點我們把它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部分是小數部分。你會讀小數嗎?
(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小數,提醒學生注意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讀法的不同。)
2)認識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哪些同學已知道,標價牌上的小數它們分別表示多少錢?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課本中的習題,鼓勵學生回答問題。
5、測量一位學生身高
1)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單位,該怎樣表示?同學們可以自己先看書,再跟小組的同學討論討論。
3)引出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是米,還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想一想:為什么小數點的前面寫“0”?什么樣的分數能改寫成一位小數?
4)引出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指著米尺問: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數表示是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3厘米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讓學生把答案填寫在課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數點后面第一位數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樣的分數能改寫成兩位小數。
5)小組討論。
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米。
全班交流,寫成1.30米和1.3米都是對的,(因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補充練習
(1)填單位名稱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適當的數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對同學的錯誤之處進行講解,歸納易錯點
教學難點(預期):
1、小數的讀法,元角分的畫法,長度的表示方法;
教學問題及分析:
1、在劃分單位時不熟悉,容易做錯,盡量講慢一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97~98頁有關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內容和相應的”做一做”中的題目,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第1~5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方法,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2、通過試驗、操作、觀察、思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發現、創新的能力。
3、滲透真知源于實踐的唯物主義的'。
三、教具:CAI課件、長方形紙
四、教學設想:
通過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引入,如果要測量一個長方形操場的面積,用面積單位去量,這種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長方形游泳池的面積,我們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嗎?從而引入面積計算的新方法: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然后,出示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可以擺下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剛才動手操作的情況,你是怎樣得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的,并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后通過練習與拓展,鞏固所學的知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平均數例1、2(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3)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籃球,秒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一二組叫開心隊,三四組叫幸運隊,每隊選出3名代表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隊拍球的總數最多,哪個隊就為勝利隊。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1)每隊各派3名代表參加拍球比賽,每人拍5秒鐘
師把各隊拍球的數量板書在黑板上(開心隊:9、13、14,幸運隊:12、14、16)
2)生計算每隊的結果。師宣布:“通過比總數,開心隊拍了42個,幸運隊拍了36個,開心隊勝了。”
3)這時老師請求加入乙隊,現場拍球5秒種,使乙隊拍球數增加了12個。老師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隊為獲勝隊(乙隊抗議)
4)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辦法來決定勝負不公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隊總體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師肯定其方法,告訴學生:當比總數不公平時可以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比較
2)怎樣計算每個隊拍球的平均數?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計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學生計算結果(有余數時用近似數表示):幸運隊大約是12,開心隊大約是14———要使人數少的那隊平均數大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開心隊稱甲,幸運隊稱乙)
1)師:求平均數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結: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師以乙隊的平均數為例追問: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
師:你怎么認識理解12這個數?這個數與乙隊每個選手實際拍的次數相比,你有什么發現?是某某拍的嗎?是拍得最多的嗎?還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個,怎么變成了12個?拍得最少的怎么也變成12個?
生:把多的給少的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把多的給少的,這樣就——(生接:平均了)
3)師:平均數可能多于14個嗎?或者少于8個呢?(不可能,因為要多的給少的)
4)師總結:平均數并不表示實際每個同學拍的',而是處于最多和最少中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只表示這個小組的平均水平,12這個數是8、13、14、12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它比較好地表示了這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5)同樣的方法分析甲隊的平均數,再次鞏固平均數概念
6)師: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是誰出現在我們的課堂?生:平均數
師:此時此刻,你不想對平均數發自內心地說兩句嗎?
生1:平均數啊平均數,你很公平。生2:平均數,你使不公平的事變公平了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
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平均數。像這次考試,老師會說我們班的平均分是94分,這個94分是每個人都考的成績嗎?(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給少的)如果用計算應該怎么列式?(全班的總分÷全班的人數)
師:看來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而是多的給少的,這才每個人一樣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師:學習了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研究
(一)門票統計問題
1)出示統計圖,學生觀察
廈門五一期間鼓浪嶼售出門票統計圖
師: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師:面對這么多信息,你還想了解什么?(讓生提問題)
3)師提問: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大約多少張?
a.讓生動筆列式計算
b.集體訂正,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結合平均數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來再除以5
4)師:大家計算得準不準呢?你們有沒有不同的方法驗證?
啟發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驗證,結果平均每天售出門票1000張
生:我從1300中拿出300張分給5日,從1100張中拿出100張分給4日,這樣每天售出門票都是1000張了。
5)師讓同學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補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電腦出現一則信息:(出示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小剛家每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下面哪個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學們形成不同意見
1)師請代表說明理由:“題目讓我們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噸,一年有12個月”
2)師電腦演示:÷4表示求每個季度;÷12表示求每個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小剛家要節約用水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它在最多數和最少數之間,表示總體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過河
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會有危險嗎?強調:平均水深的意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師: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這些閏年的年份與4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師:按照這樣的規律請你推斷一下,下一個閏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閏年? 通過計算引導學生發現“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要判斷某一年是不是閏年,就可以用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數。 當學生按一般方法判斷2100年為閏年時,教師說2100年是平年。這是怎么會是呢?
練一練:
1、判斷下列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2)北京承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國 周年紀念日。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判斷正誤。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個大月,4個小月。( )
(3)小華說:“我爸爸4月31日才從北京開會回來。”( )
(4)小明說:“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閏年。( )
2、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視頻)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如果你還想更進一步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還可以到網上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結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并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能力教學點: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學點:體驗年、月、日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自覺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發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聽我們上課,你們高興嗎?
師: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高興!讓我們記住這難忘的日子(教師板書講課當天的日期)
師:我特意給你們帶來了一組精彩的圖片。你們想看嗎?
師:誰愿意把你熟悉的圖片給大家介紹一下。
師:(出示賽跑的圖片)
生:賽跑
師:你跑100米大約用多長時間?
師:誰還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出示學生籃球比賽的照片)
生:這是一場籃球比賽。
師:你知道一場籃球比賽大約是多長時間嗎?
生:40分鐘 師:誰還想來?(出示春節聯歡晚會圖片)
生: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千手觀音的圖片。
師:你知道春節晚會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多長時間?
生:春節晚會晚上8:00開始、12:30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3個半小時。
師:你知道國慶節是在什么時候嗎?
生:十月一日
師:你從上小學到現在經過了幾年?
生:三年。
師:這些圖片都跟什么有關系?(時間)
師:我們學過那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師:其實年、月、日是比時、分、秒更大一點的時間單位,它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年、月、日。
二、觀察年歷,探究新知
1、認識年歷。
師:關于年、月、日的知識,同學們可能已經知道了一些,誰愿意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講一講?
生:(自由發言)
師:是這樣子的嗎!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年的年歷卡片,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這些年歷卡片,看你們還能發現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學大月、小月。
師:習慣上,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書:大月)。
師: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個什么名字? 師: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們應該給它起個什么名字?
師:同學們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師: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呢?你們能自己想想辦法嗎?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老師告訴你們幾個巧妙的記憶方法。 教師用課件出示左拳圖,介紹用左拳記憶的方法。
師:為了更容易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你們還可以記住下面的歌訣。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再把一日加。 (教師說明:這里的“臘”是指十二月。)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記: 7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
3、教學平年、閏年。
教師指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數很奇怪,有的時候是28天,有的時候是29天,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我不用看年歷,你要你說出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誰來考考我?
生:自由說 師:我為什么不用查看年歷就能準確地判斷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這里面有什么規律嗎?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學生將閏年的年份涂成紅色。
師:閏年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看能發現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并發現規律,并能總結規律。即:每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春季是運動的最好時節,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么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活動中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知道在出發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嗎?如果這樣會發生什么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么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向。——靠近哪個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 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 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三、鞏固練習 內化提高
做一做呈現了小明家附近幾處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圖,通過方向與距離的確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
練習三第1、2題是相應的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練習。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要確定方向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文具店里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師出示下圖)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師:誰能說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于5.1元。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匯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
同學們說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組自己練習。
2、到哪個商店去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貨比三家”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了小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應該把小數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師: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每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研究一下.
(師邊說邊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課件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誰來說說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開動腦筋,四人一小組動手操作一下。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匯報操作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師出示一面畫有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們是用直尺去量
師:還有想法嗎?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換算成10厘米,那么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總結并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學生齊讀。
2、知識遷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仿照剛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嗎?小組在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師巡視,生匯報。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學生讀。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師在黑板上貼字條) 去掉“相鄰”行嗎?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鄰嗎?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師板書: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師領讀生跟讀(正讀反讀這三個關系式)
3、根據進率,進行換算
師:應用這些關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說出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個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過來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舉幾個例子嗎?(生舉例)
三、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一)、火眼金睛(下列說法對嗎?)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我們學校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機妙算(你能很快說出答案嗎?)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顯身手
一個正方形桌面的周長是360厘米,邊長是多少厘米?這個正方形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顧整理、總結生成
1、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內容,并把例題補充完整。
2、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呢?(生暢所欲言。)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布置作業
1、83頁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四題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闖關)
小紅家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地,客廳正好用了96塊方磚,小紅家客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背景
本節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通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并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后,教師作以恰當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課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并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系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采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匯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后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后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余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裝()盤,還剩()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盒,還剩()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劃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師:那這里的數學問題是什么?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里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說說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劃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里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余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里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余下2人。
師:謝謝你們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為什么用除法?生:因為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余下的.2人是關鍵!那么余下的2人應該怎么辦?
生1:余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劃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為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為什么要加1?生:因為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余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為進一法。
3、買面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松面包。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并說說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為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像這樣余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為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劃船和買面包這兩種情況對余數的處理相同嗎?為什么?
生:因為劃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余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說明理由)
李阿姨縫制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扣子,38個扣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扣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床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床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生1:我知道了對余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余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余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能正確進行計算。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 流,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類比、建立模型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
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和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豎式計算,能正確、規范地書寫。
2.結合具體的情 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 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猴子們收桃子的情景)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秋天﹚秋天來了,果園里的秋桃也該收了,小猴子們在忙著收桃子。有兩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們正忙著分桃子呢,不過,它們并不高興,眉頭緊皺,看來是遇到麻煩了,你們能幫助它們嗎?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將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置 于充滿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展示情境,引導觀察,誘發思考。
希望你們做個公平使者,幫它們分一分,使兩只小猴子都能滿意你們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這個情境,啟發、鼓勵學生探究分法,并說出這樣分的理由,解讀除法的意義。
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重點解決“有6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個?”
(1)怎樣列式?
(2)為什么這樣列式?
2.學生獨立計算“68÷2”。
3.在小組 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擺一擺。
每只猴子可以分3籃零4個,一共34個。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并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現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么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里?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么?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匯報。
3、那么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匯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么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連除解決問題是在前面筆算乘法和解決一步除法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會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會計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新知識點增加了一步計算,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個難度。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分析兩步除法的數量關系,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內容:
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第53頁例4和“做一做”,第55~57頁練習十二第6~9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除的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會根據數量關系用多種方法解決連除問題,并能利用乘法對除法進行驗算。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數量關系分析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黑板上先寫好課題: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53頁例4。
1.出示例4情景圖。
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老師將要參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2、讓學生理解題目內容,講講自己獲得哪些信息:閱讀與理解。這個環節重點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不要看到題目就動筆寫,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學生自主做題,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將60人平均分成2隊,列式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組,列式為:30÷3=10(人)。
綜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組?
列式為:2x3=6(組);
再求每組多少人?
列式為:60÷6=10(人)。
如何列綜合算式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怎么思考的?
60÷(2x3)
=60÷6
=10(人)
驗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6=60(人)。
結果與已知相等,計算結果正確。
答:每組有10人。
6.回顧與反思。
(1)通過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呢?已知總數,如何求平均數?
(2)學生匯報、歸納。
三、課堂練習
1.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出你的解題思路,進行驗算。
點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2、基礎性練習(利用學生平板電腦進行練習)
三年級同學去春游,學校把參加春游的144名學生平均分成6個隊,每個隊平均分成3組。
3x6表示()
A、一共有多少個組B、一共有多少個隊
144÷6÷3表示()
A、平均每隊有多少人B、平均每組有多少人C、6個隊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A、平均每隊有多少人B、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3、拓展練習:
下面是一種藥品說明書的.一部分,你知道這瓶藥夠患者服用10天嗎?
【規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裝】固體藥用塑料瓶裝,48粒/瓶。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①已知總數,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份數=每份數
②除法用乘法進行驗算。
五、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教材第55頁第6、7題。
課后作業:教材第55-57頁“練習十二”第8~9題。
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問題
60÷2=30(人)2x3=6(組)
30÷3=10(人)60÷6=10(人)
60÷2÷360÷(2x3)
=30÷3=60÷6
=10(人)=10(人)
驗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2x3)=60(人)。
答:每組有10人。
教學反思:
1、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從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后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后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時,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是: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2、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種的,注重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對問題教學思考。
3、注重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找出中間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一、教學目的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冊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通過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二)注重發現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信息,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并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余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這里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并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后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知識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17
人教版下冊三年級數學教案02-16
三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教案02-15
【薦】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03-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門】03-07
【推薦】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03-07
【熱門】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