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了解偏義復詞、古今異義字的特點,掌握“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掌握“相”、“自”、“見”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詩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三、教學難點
1.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四、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五、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早讀聽錄音磁帶,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3、找出詩中含有“相”“自”“見”字的句子,解釋這些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布置作業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附: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
杜牧
一、解題:
1.賦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鋪陳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3
導語:我國的新詩,開創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掙脫了舊詩格律的束縛,在民歌和古典詩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別開生面地實現了詩體大解放,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和以臧克家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在詩壇上舉足輕重,貢獻很大,(郭的《鳳凰涅》,臧的《老馬》)。新月派的聞一多,徐志摩等文學研究會諸詩人在詩壇上也有不小的影響。(聞的《死水》,徐的《再別,康橋》)。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詩派及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詩派也別具特色。(李的《棄婦》,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現的朦朧詩,雖然未能成為主流詩,但其影響和價值也不容低估。面且這些詩歌雖不如“戰鼓”,“號角”式的佳作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但隨著人們審美心理結構的變化,對這類具有含蓄美的詩作,興趣越來越濃。我們今天就要來學習朦朧派代表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
一、關于作者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福建文學》圍繞她的詩作展開關于朦朧詩的討論,當時爭議很大,影響頗廣。1980到福建省文聯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于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朧詩簡介
涌現于80年代左右。其特點是內涵上意蘊深厚,不求顯露。思考人的本質,探索人的自我價值,體現詩人的主體意識藝術上意象迭加,撲朔迷離。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以普遍的暗示來代替過去的直接體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樹》、《墻》,顧城的《一代人》、《遠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墻》。他們是一群青年,帶著被傷害后的濃重的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帶著從生活底層而來的嚴峻的深思和對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達了這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馬》與《致橡樹》對比印證“朦朧詩”的兩大特點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直往心里去,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幾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單一的老馬意象表達出各階層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種物質重負和心理重負。而《致橡樹》則不一樣。
三、思路分析
這是一首愛情詩,但它不象常見的愛情詩,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贊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我如果愛你不應該怎樣“愛?應該怎樣“愛?詩人循著這樣的思路,以“不,這些都不夠把這首詩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傳統認可的愛情模式的批判、擯斥,后一部分抒發了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講過,朦朧詩的特點是不是單一意象,而是多個意象的迭加,使讀者有廣闊的想象有空間。這首詩舒婷在表達對愛情本質的思考和理解時,不是以單一層次的形象來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樹象征女性所愛戀的男性形象,通過作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樹不同的對應、配比關系,營造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明確在告訴人們自己所批判的,所禮贊的愛情格式。
四、結構分析
1、分層第一層:由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通過六個意象歷數自己所否定的愛情模式。第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達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層:用“絕不學“絕不像昭示詩人對下面兩種愛情模式的蔑視和擯棄————一種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樹的高枝證明自身價值的女性對男生依附式的愛情;一種是“鳥兒式的對橡樹一廂情愿式地頻頻示愛,遭橡樹冷遇可仍要死纏著不放,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幼稚可笑,喪失女性尊嚴的愛情。即便是世俗認可的甚至贊揚的種種女性對男性忘我奉獻式的愛情,詩人也用“不,這些都還不夠明確宣告自己的不認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對橡樹似的不求回報的“長年“慰藉?還是“險峰似地滿足于增加、襯托橡樹的高度、威儀的默默支撐和鋪墊,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對橡樹無止境的忘我奉獻。在詩人看來,這都殘缺的、不圓滿的愛情。在這幾種愛情模式中,女性被愛迷亂了心智,喪失了主體意識,只顧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對男性的幫助上,忘卻了自身也需要汲取養分,不斷強壯、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導致人格的萎縮,不自覺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為奴。假使一種愛情不能使一個女性的人格更趨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這種愛情還有什么價值可以稱道呢?
通過分析,表現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的角度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為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的價值的抗爭決心躍然紙上。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從意義上講,這是詩人對舊的傳統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鎖的破。
在詩人眼中,這些愛情是不具備愛情的應有之義,那么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愛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樹,我如果愛你,我怎愛才算是理想的愛情呢?
第二層:詩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莊嚴的回答。
理想愛情中男女雙方應是彼此獨立的,處于愛情中的女性應保持有獨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樹,我就該是一株木棉,決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僅在男女雙方“永遠分離的物質狀態下,應該是一棵獨立向上的樹,即使在男女雙方“終身相依的精神領域,也應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證自己仍是一棵能夠獨立支撐自身身軀的高大挺拔的樹。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當。男性有橡樹的剛勇、果敢、銳利————“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斂,/也像戟女性便應該具有木棉的熱烈、柔韌、厚重————“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雙方具備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為支持,分擔苦難,共享人生————“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在人生的臺上,愛情劇中的男女雙方演的應是對手戲,同為主角。這樣,戲才能演得趣味橫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讓男性獨領風騷,一個人去撐臺面,最終男性會激情衰退、唱得興味索然,這出愛情戲也會在單調、清冷中草草收場,難以善終。
有破就有立,第二層是詩人對自己心中愛情觀的確立。詩人以陰柔的木棉自喻,對陽剛的橡樹傾訴內心的幻想:“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致敬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共建新型的現代的愛情觀念。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婚姻關系的認真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愿,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這在當時十年浩動剛剛結束,國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鑄民族精神之魂之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詩人的自我不僅指向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它不僅是詩人自己是什么樣子的評價,還是詩人詩人關于我該成什么樣子的探索或思考。這樣,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著詩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要求得到另一個人的重視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體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體現,而是我的主體性的整體,我應該把這主體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這一個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樣子,全部滲透到另一個人的意識里去,成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對象。”由脈脈含情到心心相印,愛情詩的美,由于展現了人格的價值面變得崇高了。在舒婷的愛情觀中,愛既要心靈相通(根,緊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銅鋼鐵枝,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愛情要忘我卻不能喪失自我。忘我是對愛情如交易,視人格如財物的一種超越;不喪失自我是對視情人如靠山,視自己如附庸的一種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進才有共勉。這種女性的自尊心理,這種對愛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的重要主題,其中反映了人格價值觀念的覺醒,表現了知識女性的自覺與自強。
總結:從感情抒發上,第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行千里,不可阻擋,仿佛吐盡千年以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抗爭、是戰斗、詩人一直以一個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第二層詩人的感情是平緩的,從第一層的激昂中跌落下來。詩人以女性的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風中搖擺。
四、形式特點
象征:是詩歌重要的形式和特點。不是從整體上孕含象征意義,而是在具體的形象上直接在表達象征意義。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體正是意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這首詩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詩。“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橡樹的銅枝鐵干?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
對偶:是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內容。我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都大量使用對偶句。本詩繼承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達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的詩風。
五、學生評述舒婷的另一首朦朧詩《墻》
原文:我無法反抗墻,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寒風霜,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還有可能
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縫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墻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勒索我,
人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上,
發現相同的惡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墻。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墻的妥協,
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詩往往具有哲理美,因為象征手法能加強詩的理性力量。化抽象為具象,正是抽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律,把常然當作當然和必然”。詩人說“我無法反抗墻,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說出她對傳統的不滿。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這是萬古常新的問題,詩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學范疇“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對于文學新人,傳統之墻乃是漸漸老化的皮膚,文學新人只是在泥縫里寄生的小草,這就是反抗意識萌芽的契機。
于是,惡夢出現了——一個適應傳統的夢。那是心理上的陰影,像影子一樣“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是的傳統影響著每一個人,你適應它,就只能射出畏縮的目光;你堅持它,捍衛它,就成為“冰冷的墻”。
夢中有真理。詩人說“我明白了”。她應該首先戰勝自己:克服妥協心理,克服恐懼心理。這樣,非但不會為傳統的墻所圍困,而且還可能由沖破傳統而改造傳統,由脫離傳統而豐富傳統。
新詩潮力求擺脫新詩的政治抒情傳統。內容上,由強調“大我”到重視“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轉化為意象化,趨向于理念和感知的變形。。其特點,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著重表現富于“主體性”的人格形象。客觀上,它確實表現出解放思想帶來的心靈復蘇,以及在新時期一代人的自覺。這種新的文藝風氣,無疑是對傳統的有力沖擊。
六、課后練習:閱讀舒婷的《也許》,回答詩后問題。
題目:(1)理解詩意,為甲、乙、丙、丁處分別選入最恰當的詞(c)
問題總是同時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總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辭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鄙視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一語文教案設計匯編
本詩以促膝談心的方式來抹去“讀者”心中的孤獨寂寞感,并回答“讀者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困惑。
本詩承認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生。
這首詩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方法,;在反復中增加抒情的濃度,在排比中增加語勢。
(3)對“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過重的工作量
過重的家庭生活負擔
過重的精神負擔
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分析:這道題目的設計主要是檢測對現代詩歌內容構思與抒情對象的理解程度。從詩句中,我們并不難看出這是一首人生哲理詩,它表現了積極面對生活勇于進取的人生態度。賞析這類詩,要從朗讀入手,進行聯想想像,再現作者的藝術創造境界,領略詩歌表達的情感。
七、現代詩歌的賞析要點
揣摩詩的意境。意象包括兩方面的范疇:客體描寫對象,主觀感受體驗。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表現。詩人寫詩總是通過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詠懷。我們欣賞詩歌就是要理解詩人如何借助抒情個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自己愛和恨、痛苦與歡喜、希望與追求的。
深入解剖詩的形象。不同的時代因素給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時代影響,因而欣賞新詩中的抒情對象就不能不注意時代的亮色。同時還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個性特征,因為詩人寫詩時,感情的涌發、提煉和傾注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欣賞中,我們既要看到風采豪放、氣度飄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蒼老悲涼。一句話,不同的主人公有著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
充分分析詩的感情。
細細品詩的語言。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進而分析語言的音樂性和圖畫美。找警句———詩眼。例《周,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人民對的懷念之情。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4
教學課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
課 時
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2、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步驟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2、多角色、多種形式的朗誦這首詞,以達到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
自主學習檢查內容和方法
一、導入
古代許多文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今天,我們就通過品味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來領略東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檢查自主學習效果
1.對蘇軾你了解多少?
知人論世:見《新新學案》第24頁“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關于宋詞的“豪放派”的知識?
文學常識:見《新新學案》第24頁“相關知識”。
3.本首詞的寫作背景嗎?
寫作背景:見《新新學案》第24頁“背景資料”。
4.你能準確朗讀這首詞嗎?
檢查朗讀,看同學們能否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三、明確教學重點與難點
1. 了解豪放派宋詞的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2.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3.感受蘇軾豪放的詞風,體會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學習他的曠達胸襟和進取精神。
根據學生的問題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闋:
1.詞章寫了什么內容?上闋著重是在寫什么?
明確:以長江為背景,著重在寫赤壁的壯麗景色,并稱頌當時的英雄人物。
2. 開頭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原因是什么?
詞一開篇,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懷古思緒。境界開闊,氣勢恢宏,豪放之氣籠罩全詞。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引發歷史的想象。寫景和抒情結合自然,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并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寫赤壁景色,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點明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懷古抒發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體寫了那些景?請從詞中找出?
明確: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千堆雪
5.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中哪幾個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為什么極力描繪這些景象?
“亂”——寫出岸邊巖石山崖之險怪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驚”——本意為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
“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
“卷”——波濤力量之浩大
這三句運用擬人、比喻、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從聲音、色彩、姿態、氣勢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下闋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現作者的豪邁奮發意氣,渲染了環境氣氛。
6.“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兩句在全詞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兩句承上啟下。“江山如畫” 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又由寫景過渡到寫人,總結上闋,引起下闋。
7.學生自讀上闋,體會景中之情,總結上闋內容。
小結上闋:作者先以波瀾壯闊的長江為背景,點出赤壁戰場之所在,然后寫它的險要地勢,對當時眾多的英雄人物稱頌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下闋:
1.下闋寫詞人的回憶和感慨,他回憶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憶——周郎雄姿英發,風流瀟灑,才華橫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業無成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
下闋先著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燒曹營的歷史事件,最后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2.下闋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點?為何要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
明確:周瑜雄姿勃發,儒將風流,從容閑雅,指揮若定。
蘇軾詞中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的深刻含義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喬的事實,說明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時,年紀很輕,很有作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襯托周瑜瀟灑的風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喬之姊大喬系孫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孫權外托君臣之義,內有葭莩之親,能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他能夠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以上這些正是作者所沒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詞人為什么只寫周瑜,對周瑜形象的刻畫,又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蘇軾
年齡 34歲 47歲
婚姻 幸福美滿 三十喪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職務 東吳都督(2 4歲) 團練副使
際遇 功成名就 功業未成
通過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為一時之英雄。而自己年將半百,卻身遭貶謫,功業無成,怎能不在感慨萬分中生發仰慕之情呢? 蘇軾對周瑜“贊揚”的'同時又是在慨嘆自己。詞人刻畫周瑜的“雄姿英發、叱咤風云”與自己的“待罪黃州、早生華發”相互映襯,懷古思今,對比反差強烈,既顯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顯出自己的壯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報國無門,渴望能夠建功立業。
4. 下闋后五句作者是怎樣抒發人生感慨的?
明確:“故國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熱誠向往。但想到自己頭發斑白,空有才華,一事無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傷感,最終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與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所以最后詩人以酒酹月,表現自己的傷感。
5.下闋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上看具有激奮和傷感的雙重色彩。詞中對壯麗河山的描繪,對英雄人物的盡情贊頌,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奮發樂觀的人生態度;而“人生如夢”的感慨,則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郁悶和憂憤。但從全詩主題看,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是詩人壯志未酬的無奈情緒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詩人悲觀失望的自白。我們應該更多地體味作者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追求。從詞的意境和語言分析,這首詞感情熱烈,富于激情,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懷。因此 “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是《赤壁懷古》的理趣所在。
6.朗讀下闋,總結下闋內容。
下闋第一層描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板書:
對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或精講
五.內容探究:
俞文豹《吹劍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豪放詞的風格可見一斑。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①.描繪壯麗之景。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勢,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業績,將江山形勝與懷古之情融為一體,引發讀者的歷史聯想。②.刻畫豪邁之人。上片將“周郎”與“赤壁”并稱,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作用,下片著力寫他的才華和功勛,塑造一個指揮若定而從容閑雅的儒將形象,借稱頌周瑜來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③.抒發壯志豪情。全詞借稱頌周瑜來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詞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豪邁奔放,一瀉千里。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和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體現了豪壯的情調。用烘托和映襯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貴的是,這首詞還留給我們無盡的人生啟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種種挫折和磨難,你將如何應對呢?每個人的一生也必然面臨許多選擇和考驗,你將如何處理呢?從蘇軾和他的作品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板書:
課堂練習檢測設計
七、教學小結及練習反饋
1.課堂練習:活頁卷“基礎能力測評A”以及學案精研文本部分。
2.課后作業:背誦本首詞;活頁卷“能力提升層次B”。
教學
反思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品味《我一無所求》中所體現的愛與美,感受本詩恬靜的意境,體會抒情主人公滿足的心境,理解本詩“和諧”的主題
2、了解本詩含蓄、優美,用詞講究,意境輕柔的特點,感受中外詩歌的不同特色
學習重點:
品味《我一無所求》中所體現的愛與美,感受外國詩歌的特色
學習難點:
體會抒情主人公滿足的心境,理解本詩“和諧”的主題
學習策略: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情感,了解本詩歌的特點,感受中外詩歌的不同特色。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泰戈爾是現代印度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也是現代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齊讀詩歌,后教師作出誦讀指導,再引導學生感知這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本詩體現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起來是一首愛情詩,抒發了詩人對所愛的人一往情深卻一無所求的心意;詩歌含蓄、優美,用詞講究,意境輕柔。
四、研習課文。
1.“我一無所求”的標題為編者所加,你認為加合理嗎?
用“我一無所求”作為標題很好。全詩表達了對純真、和諧的鄉間愛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詩人對純真、和諧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詩化。“我一無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執著。如此看來,以“我一無所求”為題,更好凸現了詩人的創作傾向與詩作的主題。 2.詩的第一節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這一節描繪了熱帶黎明、空氣濕潤、薄霧浮在空氣中、榕樹下一個勤勞的女子在擠牛奶的景象,蘊涵詩人對生命的滿足,表達了超然的恬靜和淡定。
3.“倦意還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潤在空氣里。濕草的懶味懸垂在地面的薄霧中。”幾句詩中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效果如何?
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濕草的懶味”等語匯,不僅真切呈現了黎明時的情景,且把無情的自然萬物變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內在情感。
4.詩歌用優美的文筆寫鄉間的生活小景,詩中呈現著各種美麗而恬靜的畫面。一幕生活小景,發生于鄉間恬靜的榕樹下--清晨,鄉村的一切仍帶著黎明時分的倦意,濕潤的空氣,薄霧中的嫩草,芒果樹在村徑上飄灑著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飛著。就在這樣的情景中,“我”提著空桶子,看著“我”的女人擠牛奶。這是一幅近乎靜態的美麗的圖畫,那詩中有沒有描繪動態的景觀,請找出來?
遠處,濕婆天的廟門開了,朝拜者開始誦經;汲水的女人從河邊走來,水瓶里發出汩汩的聲響。這是動態的景觀。
小結:動態也罷,靜態也罷,這里只有客觀的描摹而沒有主觀的訴說。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是無需用言語的,一切自有一種和諧的空氣流溢于四周。詩人所要表達的愛,正融化于這幅鄉間美景之中,愛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當詩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時候,周圍的一切就莫不充溢著愛意。
4.“我沒有走近你”在詩歌中重復兩次,請分析其“重復”的原因?
泰戈爾的詩歌著重刻畫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景觀。“我沒有走近你”兩次在詩中重復,更是凸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主題。
五、誦讀詩歌、加深理解。
六、課堂小結。
《我一無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擠奶的姑娘表明著心意,事實上表達的卻是一種宗教的情緒。這種從有限到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現在《我一無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終的滿足和歸宿都是美的體驗。
七、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靜的自然景觀
我一無所求 滿足、恬靜、和諧
動的人的景觀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準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4.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瑪蒂爾德的悲劇中得到啟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準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準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法國宮廷舞會的影片片段引入。
二、粗讀課文,整體領悟
1.復述故事情節。
2.理清故事結構,以“項鏈”為中心詞給小說各部分情節擬一個小標題。
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
3.在這幾個情節中,哪些情節對人物命運影響最大?
丟項鏈--人物命運的轉折點。
識項鏈--人物再次受到命運的捉弄和打擊。
4.請你用幾個詞分別形容一下十年前后的瑪蒂爾德的形象。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一個?
年輕漂亮、高雅迷人、愛幻想
蒼老、粗壯耐勞、不愛梳妝打扮、高聲大氣說話
三、研讀課文,仔細品味
(一)品讀人物形象
作者說:“要是那時侯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1.“極細小的一件事”指什么事?
明確:丟項鏈
2.丟項鏈前后,瑪蒂爾德的人生有什么不同?仔細閱讀小說,完成下表。
瑪蒂爾德的人生
丟項鏈前
丟項鏈后
外 貌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
美麗、豐韻、嬌媚
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
她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了。她胡亂地挽著頭發, 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生活狀況
住宅寒傖、墻壁黯淡、家具破舊、衣料粗陋。
沒有漂亮服裝,沒有珠寶
有個小女仆,有“好香的肉湯”
刷洗杯盤碗碟,用肥皂洗襯衣,洗抹布,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再把水從樓下提到樓上,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挎著籃子,到水果店里,雜貨店里,肉鋪里,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心理狀況
狂亂的夢想:“幽靜的廳堂”、“寬敞的客廳”、“華美而香氣撲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盛在名貴盤碗里的佳肴”。
她不斷地感到痛苦,看望有錢的女朋友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由于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幾天。
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有時候,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么美麗,多么使人傾倒啊!
原 因
(性格)
貪慕虛榮
誠實、堅強
3.作者說“要是那時侯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你知道嗎?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如果沒有丟掉項鏈,瑪蒂爾德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她的人生悲劇能夠避免嗎?她能因那場令她出盡風頭的夜會擠進上流社會嗎?
明確:只要還有貪圖享樂的思想和虛榮心,她的人生悲劇遲早都會發生。不發生在這件事情上,也一定會發生在別的什么事情上。
瑪蒂爾德不可能因一場夜會而擠進上流社會。她進入上流社會的最大攔路虎是她出身的階層和社會地位。在瑪蒂爾德生活的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一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4.比較瑪蒂爾德丟項鏈前后的狀況,你認為丟項鏈這一事件,對瑪蒂爾德是“成全”還是“敗壞”?為什么?
明確: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揭示瑪蒂爾德的內心世界的?
明確:豐富、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是刻畫瑪蒂爾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表現她的內心世界,如開篇時介紹她對現實的種種不滿,對豪華奢侈的貴婦人生活的狂熱夢想;
②通過瑪蒂爾德的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其內心世界,如得到請柬后,情緒的變化:懊惱地丟--哭起來--遲疑地提出要求--郁悶不安、憂愁--遲疑而焦急地、借--跳、摟、親、跑。這些動作語言就把她那種既急切地盼望參加夜會,又為自己沒有合適的舞服而懊惱,為丈夫貧困而悔恨的復雜心理,也寫的細致入微,把瑪蒂爾德在虛榮心指使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
6.歸納瑪蒂爾德的形象特點。
(二)品鑒情節結構
1.“借項鏈”是人物命運的轉折點,看似偶然,實則是作者層層鋪墊下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請你說一說作者是怎樣鋪墊的?
明確:序幕寫她狂熱的夢想,為下文她參加舞會趕制新衣及借項鏈做了充分的鋪墊。
瑪蒂爾德受虛榮心的驅使,為了不使自已在夜會顯得寒酸,借來項鏈精心包裝自己,埋下了悲劇的導火線;在夜會上她的虛榮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沉迷在歡樂里,“什么都不想了”;夜會結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貴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窮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于夜會的成功,得意忘形,這種陶醉、慌亂和得意中,為“丟項鏈”作了鋪墊。丟失項鏈的必然性,正是以瑪蒂爾德的性格為基礎的,是她那愛慕虛榮的性格造成的。
2.“識項鏈”中得知項鏈是假的,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請找出來。
明確:三次伏筆: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賠項鏈時老板的回答--還項鏈時女友的隨意
3.構思的“巧妙”體現在哪里?“深刻”體現在哪里?
明確:鋪墊與伏筆,為展開情節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個有關項鏈的情節,只有“賠項鏈”不具有偶然性,是瑪蒂爾德對生活的抉擇。
項鏈是假的襯托瑪蒂爾德的單純、誠實與守信,也暗示著上流社會的虛偽。
4.戛然而止的結尾有什么豐富的意味?
明確:①給瑪蒂爾德心靈上沉重的打擊,進一步批判其虛榮心。瑪蒂爾德以青春為代價,節衣縮食,傾其所有,用10年時間還清債務,一旦得知項鏈是假項鏈,她為了夜會“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是對她的虛榮心狠狠的一擊。
②深化主題。項鏈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歡也是假的,她夢寐以求的奢華享受同樣也是虛幻的,不值得用有意義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藝術手法,借無形表現有形,賦予空白豐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更豐富的生活內容。
(三)品味小說主題
1.作者對瑪蒂爾德是什么態度?你怎么評價她?
2.瑪蒂爾德的悲劇源于她對現實的不滿,對現實生活不滿意的她產生這樣的夢想錯了嗎?該如何看待她的夢想?
3.作者借瑪蒂爾德的悲劇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明確:①小說通過對一個愛慕虛榮,一心向上爬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寫,尖銳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批判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變幻,命運無常,難以把握。社會殘酷,人生殘酷!
四、作業
《項鏈》構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請你選擇一題,展開想象,續寫(改寫)小說結局。
①改寫結局:“要是那時沒有丟失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
②續寫結局:“可是我那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詩歌語言運用所產生的繪畫美(詩畫合一);
2、中夸張、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格的成功運用;
3、本詩的學習理解作者面對逆境時候積極面對、坦然接受的態度。
教學中難點:
目標2、3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沃爾柯特--擁有英國、非洲和荷蘭血統,會英語、克里奧耳英語和克里奧爾法語(本地土語)以及西班牙語,使用英語寫作。他的國家圣盧西亞1979年才獲得獨立,沒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這使得作者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精神“分裂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然而正是作者對多元化文化的包容、糅合,產生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96年)。
二、整體感知:學生自瀆
1、 詩人筆下的是什么季節?有何特點?
明確--雨季;晦暗而又漫長(山嶺冒煙、河流泛濫、他不露面。。。。。。)
2、 詩歌第二節中的“她”指的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格?明確--太陽;擬人。
3、 找出詩中運用了的修辭格的其他詩句?
明確--擬人(“她仍然不肯起來止雨、她躲在房間里賞玩古老的東西。。。。。。”);夸張(“腫脹的天”、“哪管雷像一摞菜盤從天上摔下來”);
比喻(“山嶺冒煙像口大鍋”等)
4、 作者對光明的太陽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太陽(擬人)--盼望她的出現(從詩歌的前兩節可以看出來)--重新出現(全詩的高潮:作者的心情是無比的欣喜--“體諒的眼”、“繁華的額”、“雨的珠簾”等華麗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始終如一的愛
5、 面對晦暗而又漫長的雨季作者的態度前后有何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明確:有變化(“過去我只愛我的幸福和你”);厭惡(“這么多的雨水”、“正如黑八月腫脹的天”)--學著去愛--學會去愛
三、具體研習:師生討論
1、詩歌中的“太陽”和“雨季”你覺得有沒有所指?如果有你認為他們象征什么?(不要求統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學生有的說:是人生的`雨季和人生的陽光;是社會的黑暗和光明;是人性的善和惡等等,明確:詩歌中的太陽和雨季不論指什么都應該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2、詩歌中作者為何要學著去愛“晦暗而又漫長的雨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無論人生、人性、社會都會有所謂的“雨季”,如其選擇逃避不如積極的去面對。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寬廣深厚的態度,對逆境坦然的接受、積極的面對;有這種態度才能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世間一切稱之為“雨季”的東西都無法對詩人堅實的世界構成任何威脅。
四、課堂小結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底片》,大家看到的是人和社會中一些不好的地方,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坦然的去面對“晦暗的雨季”。
五、課后作業
課程探究的相關練習
六、板書設計
雨季--厭惡--學著去愛--學會去愛
太陽--盼望--出現--始終如一的愛
坦然的接受、積極的面對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8
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會有感情的誦讀詞作。方法和過程目標
尋找詩眼,解讀意象,把握情景關系,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人論世,探尋詞人苦悶、復雜的精神世界,準確把握“愁”之內涵。 教學重點
知人論世結合此人生平及詞作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詞人如何以意象傳愁
教學難點
體會詞人“一般愁字別樣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 導入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她憑一份清高、一份脫俗,獨步詞壇,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卻心細如塵;她一生坎坷,卻經意執著。她用七十年短暫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千萬代流傳的嫵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讀她的名篇《聲聲慢》。
二、 初讀、初味詞情
1、 指名學生朗讀
2、 同學點評
3、 教師點評,指導誦讀
4、 學生有情感的誦讀
三、研讀、品味詞語
(方法一):尋找“詩眼”
思考:詞中彌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明確:“愁”——“詞眼”
(方法二):解讀意象
思考: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這些意象分別有何特殊意義?提示:可以通過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問題:
我選賞的是“ ”(詞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詩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內涵),如在《 》(作品名稱)中的“ ”(含有選賞意象的.詩句)。該意象在本詞中的作用是 。
請先獨立思考,有困難可以互相討論。五分鐘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設計意圖:用已知接通未知。通過明確的學習指導,通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展示階段,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風
c、過雁
d、黃花
e、梧桐細雨
(方法三):情景關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論世
出示幻燈片: 李清照大事記
1103年: 新婚燕爾幸福日,金石書畫共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滅北宋,金石書畫化灰塵。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時值中年有遺孀。
1131年: 卜居會稽逢盜賊,重病纏身欲喪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張汝舟,倉促離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無子嗣,悲苦離世人不知。
思考:結合作者經歷分析愁之內涵
明確: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四、美讀,融入情感
五、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
六、師生共同歸結鑒賞詩詞的方法
1、知人論世
2、找詞眼、悟主旨
3、賞析意象
4、聯想想象
5、緣景明情
七、小結
“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這樣評價李清照: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
最后,讓我們齊聲背誦《聲聲慢》,在誦讀聲中向李清照堅韌、孤傲的靈魂致敬!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9
一、 教學目標設計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 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與價值觀:
1. 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熏陶。
2.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二、 教學方法設計
1. 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 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三、 教材處理設計: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 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 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四、教學過程與師生互動設計
(一) 導語設計: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淀了五千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臺樓閣比比皆是。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筑流傳千古,更因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那么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呢?(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與四大名樓有關的名人題詩,誰能例舉一二?
四大名樓因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初唐詩人王勃一揮而成的《滕王閣序》。
(二) 整體感知
1、 利用網絡預習
(1)同學們利用網絡都搜集到了哪些關于《滕王閣序》的信息?(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激起學生的表現欲,為課堂有一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打下基礎。)
(2)《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如何?
(3)《滕》成為不朽之作,流傳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讓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而在后面的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同時還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
(4)美文不可不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享受聲韻辭彩之美,享受滕王閣的美景。(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節課教學重點:
《滕》能成為千古絕唱,看來原因頗多,但是短短的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來分析,因此這節課就先從《滕》的景美入手,來欣賞品味滕王閣的美景。
(三) 欣賞品味
1、都督閻公聞報:“星分翼軫,地接衡蘆”之句時,為什么要沉吟不語?(此問在于讓學生對本文寫景有個初步感知:明朗開闊)
2、對滕王閣景物描寫都在那幾個自然段?賞析二三兩段。
(1)這兩段都描繪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
(2)你最欣賞其中那些詩句?講講原因?
(3)你認為那些詩句寫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語言改寫出來。
(學生可以瀏覽學校服務器上《滕王閣序》文件夾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職時代社區中的bbs上瀏覽關于《滕王閣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聯網上查找相關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帶來的軟盤中的資料和信箱郵寄過來的資料。一邊瀏覽一邊可以自由組合討論,重組搜集到的信息,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詩句改寫成散文發表在學校的bbs上。)(此處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訓練學生的篩選和重組信息的能力,同時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讀者與作者感情上達到一種共鳴,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點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賞名句時可根據課堂具體事情,調節欣賞詩句的順序)
問題設置:
(1)“落霞”句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述么?沒有“與”“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與《馬射賦》中的“落花”句比較。(此處問題同學可以討論研究,改寫,比較,受到學生的感染,老師帶領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一幅“落霞”圖。加強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本文景美特點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漁舟”句:寫的是一道什么風景?寫的是眼前之景么?(展開想象,聯系地理知識,得出結論,寫的是生活之樂和自然之樂。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之景,體現本文精美特點之二:虛實相襯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這句寫出了景美之三:色彩變化之美。并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寫色彩變化的詩句,如:飛閣流丹,層巒聳翠,青雀黃龍之舳,彩徹區名。)
(4)這兩段景物描寫中還有一個特點:遠近變化之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實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遠景)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布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了解“城濮之戰”。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課文分析
1、導入 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撒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 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有關知識總結
(1)、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2)、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六、布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2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愛綠色是有淵源的。〕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段解:青藤失去陽光后嫩黃、細瘦、嬌弱,“我”雖然產生了惻隱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風,我仍不肯放綠。
第二部分(8~11):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離開北平時,恢復青藤的自由。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句解:點明寫作背景。〕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綠。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3
設計指導思想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屬于“歷史的回聲”專題,這一專題的著眼點之一在于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方式,看看他們如何借鑒歷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觀景所見,追溯與景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抒發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憤情懷。但是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首詞幾乎全詞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為此,教學這首詞,課前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印發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使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過程中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在誦讀中具體研討用典的用意,從而達到理解詞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 ,對照課文下注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
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閱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此設計不僅復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后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設計說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并能與復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結合課文下注釋①和印發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xx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范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此設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一)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對照注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此設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①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現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 、“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 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此設計是讓學生通過了解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八、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仰慕英雄 慨嘆難覓
孫權、劉裕
報國抱負 諷刺朝廷
劉義隆 借古諷今 批評告誡 豪邁激越
佛貍祠 今昔對照 隱憂憤懣 深沉悲壯
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廉 頗
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顛覆曹操作為奸臣逆賊的形象。
2、背誦詩歌的第一小節。
3、分析作者的憂思之情。
過程與方法:1、多朗讀,從朗誦中感知詩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字如“憂”,進行賞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1、感知曹操的遠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養高中的獨立評價能力。
教學方法:
美讀法、討論法、啟發誘導法。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導入:同學們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嗎?在三國演義里曹操是什么樣的形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這樣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現在同學們看這幅圖片,只這是京劇中曹操的形象,同學們曹操的臉有什么特點?白色的。那位同學知道京劇中白色代表什么類型的人。代表的是陰險奸詐的人。
展示 《觀滄海》的幻燈片。
二、學習文本。帶著對曹操詩歌的這種感受,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短歌行》。
1、朗讀,先讓學生朗讀一遍,從朗讀中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對詩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錄音,讓學生感受一下,別人是如何朗讀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輕重舒緩。
預設: 在讓學生聽完朗誦之后再讀一遍。
小結朗讀:同學們讀得很流暢,但感情把握不到位,這是因為詩歌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所以對于它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夠到位,那我們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詩歌,請同學們看一下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詞?
預設回答:憂
2、范仲淹登岳陽樓的時候為國為民,發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代丞相的情懷,那同學們看一下曹操他憂的對象是什么?
先不著急回答,我們說這首詩總共有兩段,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兩段分為四節,所以我們先來齊讀第一節(從開頭至唯有杜康)女生讀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我們先把這一小節讀一下,從中看作者“憂”什么?
預設:憂的是人生苦短。
同學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來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啊,在詩中曹操是如何來解決的愁苦的?
預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這說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悶呀。
預設:不能,那你認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悶。
預設。“是人才。”
→你從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憂憂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這句詩是出自哪兒的?展示幻燈片,補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層憂是什么呀?
幻燈片展示:賢才難得。
那同學們想一下,作為領導人,怎么樣才能吸引人才呀。
預設: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那曹操給那些人才怎么來保證
預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小節:所以從這節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有憂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我們再把前面的`朗讀部分,我們合起來讀一遍。女生讀前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讀完之后,到后兩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讀。
預設:同學們說一下,是不是比前面進步,很好,值得鼓勵。
小導入:中國詩歌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感都是貫穿其中,那我們在往下學習作者的憂思之情是如何貫穿到下文中的。
讓一個學生來朗讀一下下半節。
→哪個同學能不能和我們說一下第二節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預設:是用明月來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難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復地歌詠著渴賢之憂啊。
但接下來作者卻寫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哪個同學來說一下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來歸順曹操了,那人才都來了,曹操還憂什么?
三憂功業未就。
→對人才的憂思,貫穿了全文,但第二節有一處是作者寫作者的歡喜之情的,是因為人才來和他交心,來歸順他了。同學們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那人才都來了,作者還憂什么呢?
三憂功業未就。
小結:所以人才的憂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為功業未就,因此曹操為了自己的功業,他又對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曹操是如何說的?
預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賢才們。
→ 這里曹操站在那些賢才的角度去慮及他們的前途,把賢才的煎熬變成當成自己的煎熬。這里曹操換位考是替賢才擔憂之外,他是否還有另一層意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用了兩個典故,一周公自喻,說明自己有周公一樣對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所以我會重用賢才的。
小結:1、曹操說歌以詠志,那這首詩曹操抒發自己的憂思之愁是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賢納士,統一天下。
2、中國崇尚一句話:“文如其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
總結:幻燈片展示。
播放電視劇《短歌行》主題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誦。
課堂總結:曹操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民間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賊的形象示眾,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里我們還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學們看文學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學會從文學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高一語文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教學教案設計11-05
語文的教案設計05-10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02-22
語文園地教案設計02-03
語文《荷花》教案設計02-01
語文教案設計02-15
語文拼音的教案設計10-10
語文教案設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