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后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后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后,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游戲比賽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辨析和驗證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并認識對稱軸,根據特征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讓學生初步感知幾何圖形的美,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并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
教學難點:根據特征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媒體、圖形等。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學和男同學比眼力,老師分別給你們看一個圖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關圖形的一半,
女:蝴蝶、飛機、
男:木梳、電筒、
宣布比賽結果,激化矛盾
男生覺得比賽內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圖形另一半與看到的一半一樣,他們猜的圖形兩邊不一樣。
女生猜的'圖形兩邊真的一樣嗎?(媒體演示)你發現了什么?
認識完全重合(板書)
5.再次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張電話圖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圖形?
B.能用最簡單的方法驗證電話圖形兩邊完全重合嗎?
C.演示:“對折”、“完全重合”
D.學生動手驗證樹的圖形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說驗證結果。
學生得出結論: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書)
6.認識對稱軸
二、自主探究,體驗新知
1.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雙喜圖在判斷中進一步明確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直線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同一方向的一雙鞋對折后,圖形兩邊沒有完全重合,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C、兩條相對的魚
D、葉子圖
2、用手式比劃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字母:E T 漢字:中田)
3.判斷圖中紅線是對稱軸嗎?(小組討論)
只有沿紅線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紅線才是圖形的對稱軸。
4.小結:我們怎樣來判斷圖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三、動手操作,內化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挑出軸對稱圖形
A、每組都有一張信封,信封內有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圓各種圖形,學生動手驗證出軸對稱圖形。
B、學生動手找出各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C.小組匯報
2.小結:有的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四、課堂總結,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軸對稱現象,你能舉例嗎?
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欣賞對稱的美。
3,學生制作軸對稱圖形
總結: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三維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教育學生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時鐘
學具準備:每人準備一個時鐘、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師: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師: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象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 新授
(一)認識鐘面上的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 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 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取方法進一步類推。
4、 體驗1秒鐘
① 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 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
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 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 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 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 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
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 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四:1
補充:
①我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 作業
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如練習十四第3題)
教學后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課本第五冊第74頁例1,練習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
(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例2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么?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厘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松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墻,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總復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復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我們的校園(教材第106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能認真仔細的觀察插圖(見教材第106)頁例題),解決“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讓學生用不同的鋪草皮的方法計算出相應的費用。
2.在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體現“用數學”的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1.解決“只有3000元,如何鋪草皮”的問題;
2.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用數學”的意識,滲透優化思想。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愛我們的校園嗎?校園就是我們平時生活學習的場所。綠茵茵的草坪多么可愛啊!可是你們知道嗎,這些場所里面還有一些數學問題。這節課老師要帶領你們再次走進我們美麗的校園,用我們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校園中的.一個個數學問題,看誰最靈活,好嗎?
板書課題:我們的校園
【新課講授】
(一)課件出示鋪草皮例題:
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生1:兩塊草坪同樣大,長28米,寬16米。鋪草皮有3種種類:白三葉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費用。
師:有哪些鋪草皮的建議?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匯報。
(1)先算出草地的面積。
生2:因為兩塊地同樣大,是長方形的,根據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列式為:
28×16×2=896(平方米)
(2)鋪草皮的建議。
生3: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4:全部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鋪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一半鋪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計算不同鋪法的費用。
方法一:全部鋪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葉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體驗,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2、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千米、米之間的換算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1)復習單位
師:這個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圖冊,老師也帶來了一張,同學們觀察一下,想一想這張地圖冊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師:那它的寬度有多長? 生:7厘米
師:現在我把這張地圖冊展開,現在它的寬度變成了多少呢? 生:1米這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三個長度單位,你能給這三個單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嗎? 生:毫米、厘米、米(老師板書)
它們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書)
(2)生活中的mm、cm、m
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生:螞蟻,硬幣的厚度
你覺得1毫米是長還是短? 生:很短
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生:指甲蓋的寬度、回形針
你覺得1厘米是長還是短? 生:短
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 生:紅領巾
你覺得1米是長還是短? 生:有點長
10個紅領巾連起來是多長? 10米
100個紅領巾連起來是多長? 100米
1000個紅領巾連起來是多長? 1000米(板書:1000米)
(3)引入
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樂園在今年開園了。
我們康城學校距離上海迪斯尼樂園大約有5( )千米
以前學習的長度單位都太小了,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千米的認識”。(板書:千米的認識)
2、認識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長呢?
這個1千米和我們1000條紅領巾連起來的1000米有什么關系?一樣長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長呢?
(1)操場繞的1千米
你們去操場上跑步過嗎?100米跑過嗎?操場上的這一段直線跑到就是100米,整個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幾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門,沿著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號線康新公路站
(3)豎著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豎起來,它有多高呢?陸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樓大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千米比這些高樓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環球中心大廈疊起來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層樓那么高。
你覺得1千米長不長? 長所以:千米通常用來表示較長的路程或者長度。
3、認知千米的練習
(1)填合適的單位
(2)請你改一改(練習紙)
小胖的爸爸媽媽在迪士尼開園不久,就帶他去游玩了,小胖還特點寫了一篇日記來介紹迪士尼。但是同學們看了這篇日記之后都偷偷的笑了,為什么呢? 有錯誤 請你幫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練習紙第一大題
(3)請你填一填(練習紙)
這是什么?中國地圖,下面的這條線代表的是我國最長的河長江,上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他們的起源地是同一個地方就是時間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瑪峰,你能填一填他們各自的長度和高度嗎?(同桌討論一下)完成練習紙第二大題
4、單位轉換
(1)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能想到哪里會運用到千米這個長度單位?
小胖說: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過2次,第一次是這。
但是沒有千米啊,原來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種說法。
小胖說: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你看。
這個指示牌上沒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達式。
距離我們可以用路牌表示,還可以用數射線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個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業區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觀察數射線1千米里有幾個100米?
我們學校出發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個1千米,幾個這樣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練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幾個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幾個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幾個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幾個1000米)
(3)自己練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總結
今天你學到哪些關于千米的知識?
評價
對比這張課堂評價表的要求,你覺得你這節課,上課表現得怎么樣?能給自己打幾顆星?請你說說看。
你的同桌呢?也請你來說一說。
板書:
千米的認識
很長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長)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復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說說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么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說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說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并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后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一課時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明確算理。
難點: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的好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小樹的問題,有興趣嗎?
【設計意圖:借助談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師:請看下面的.情境圖,說說從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情境圖)
學生可能會說:
我知道每捆楊樹有20棵,圖中有3捆楊樹。
我知道每車裝有楊樹500棵。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3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會解答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計算,每捆有20棵楊樹,3捆就是3個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們也可以根據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計算,3個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據乘法口訣“二三得六”,知道3個2是6,可以推算出3個20是60。
師:你喜歡用加法計算還是喜歡用乘法計算?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喜歡用乘法計算,因為用乘法計算簡便。
師:4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
學生嘗試自己計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對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師:園林工人運走了3車樹苗,一共運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車樹苗是500棵,3車就是3個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車樹苗有多少棵,就是計算3個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即500×3,根據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師:算一算下面的式題,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最下面式題)
學生嘗試獨立計算,討論發現了什么,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只要學生說得合理,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經歷探索多種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可能會說:我學會了整十、整百數與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內乘法來解決很多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教學反思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這是整個單元內容學習的起點,要格外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重視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歸納。
3.這節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是在以前已經學習的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可以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生,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在幾何中,長方形(又稱矩形)定義為四個內角相等的四邊形,即是說所有內角均為直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長方形的周長,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引入新課上節課,老師給大家留了個作業。
讓同學們觀察周圍的物體,看哪些物體上有長方形,并量出他的長與寬,你們搜集到了嗎?(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長方形并說出它的長和寬。還有很多,是嗎?(是 )好了,同學們,看得出來,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的好孩子。同學們搜集到了這么多的長方形,看來,長方形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啊就在我們身邊,對嗎?這么多的長方形,它們的大小一樣嗎?舉起你手中的物體,師選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帶有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到前面來。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大?哪個小?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呢?誰能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誰能看出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周長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見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長和寬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個釘子板學具,你能在上面圍出任意的一個長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長嗎?
好,聽好活動要求:每人先任意圍出一個長方形,然后由組長領著,選出你們最喜歡的幾個長方形填到報告單中,并求出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重點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的?活動中要注意分工合作。聽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老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匯報操作情況老師看到了,同學們在活動中合作的非常好,哪個小組愿意第一個來匯報?想來幾人來幾人。其他小組也來匯報。老師在每個小組的匯報單中畫出他們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簡單的?(長與寬的和乘2是最簡單的)你們同意嗎?所以我們常用長與寬的和乘2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怎么求長方形的周長?在小組里說一說,再匯報說。那么,如果知道了長和寬,我們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嗎?
三、鞏固新知,應用實踐
1、基礎練習題:看圖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實踐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長方形,比如:我惡魔內數學書的封面,還有什么?學生舉例你最想知道哪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會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際測量情況。在實際測量中,我們難免會出現誤差,因此在測量中我們要力求準確,減少誤差。
3發散拓展題: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釘子板上圍圖形,你也能圍出支援的圖形嗎?試一試,并切除這個圖形的周長。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③學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建構面積的概念,知道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知道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示圖形的面積,認識1平方厘米,會用統一大小的方格的數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圖形的面積。
3、在對“面積”知識的學習與表達中,體會方法多樣化,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建構圖形面積的概念。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這兩個字你們認識嗎?我們來讀一讀。
師:你們知道面積是什么嗎?
(預設:(1)房間的大小,(2)書封面的大小)
2、師:今天的學習,我們要認識面積。
通過活動,感知面積
1、認識生活中物體的面
師:如果老師請你把課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凈,擦哪個用的時間短一些,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時間會少些,因為凳子的面比課桌的面小。
師:誰能再來說一說。因為凳子面比課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時間少。(指名說)
我們來摸一摸課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的,哪個大?
師歸納:我們剛才說的課桌、凳子的面、數學書的封面,這些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師:物體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圖形呢?
出示:
師:這些平面圖形的面在哪里?請小朋友們選擇2個圖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筆來涂一涂。(板書:平面圖形的面)
(2)反饋
問題1:這些圖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預設:學生用彩色筆描了圖形的一周)。
師:某某同學用彩色筆表示的部分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嗎?
屏幕演示:一周的線段首尾相連,成為一條直線。教師說明,這些線段表示的是這個圖形一周的長度,而不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師:(電腦演示)涂色部分就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問題2:涂色的時候,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多?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個涂色最多,第三個圖形涂色最少。因為第一個圖形的面比較大。)
師:看來平面圖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積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出示:小胖家的房間平面圖(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教師: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媽媽都想把最大的房間給爺爺、奶奶住,你們知道小胖爺爺奶奶住哪一間嗎?
(引導學生猜測,推理,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解決問題)
教師:老師把房間的平面圖剪了下來,放在你們的信封里,想請你們比一比,哪個房間的平面圖最大?
1、(信封里: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借用正方形的比較得出一個長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個不能直接比)
(2)反饋
教師:①比出圖形的大小了嗎?(預設:比出長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圖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媒體演示:重疊在一起)
小結:我們通過把兩個圖形疊在一起比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爺爺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這個臥室里。
(3)師:小胖準備住最小的一間,要比較哪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呢?請你們比比看。會嗎?(學生,不能比)
問題(1)用剛才的辦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夠想什么方法來解決呢?
(啟發學生討論,引出工具)
2、教師: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幾個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學生打開工具信封,了解教師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個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預設:①用●表示,②用■)
教師:請你們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一種圖形工具,用所選圖形的個數表示面的大小,把結果記錄下來。
出示要求:(1)用選用圖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的大小
(2)比較兩個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
(二)嘗試解決問題
1、學生解決問題
8cm 12cm
6cm
4cm
(教師為學生提供若干個)
2、反饋交流:
師:下面請一個小組的小朋友來匯報。
(1)你是用什么圖形工具來表示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的? 是幾個?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媒體演示兩種情況)
(2)現在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了嗎?
(預設:可以)
(3)怎么比呢?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圓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小結:你們都比較出了長方形A和長方形B一樣大。
3、討論:這兩種工具哪一種最能夠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為什么?
(使用測量會出現不能布滿的情況,所以使用□是最合適的'。)
(備注:引發學生思考發言)
4、現在我們用□來驗證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長方形A和B都大。
(學生動手操作)
5、師:長方形A和B最多能擺12個□,正方形C最多能擺16個□。剛剛測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來表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這都是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說,長方形A和長方形B的面積是12個□,正方形C的面積是16個□。
(三)感悟測量的標準的統一性
師:現在小朋友們會用小正方形的個數來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積,比較下面 兩個圖形的大小:
“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是4個□,第二個圖形的面積是9個□,4<9,所以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比第二個圖形的面積小。”
問題:對于小丁丁的回答,你們同意嗎?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饋:
生:不同意!因為測量這兩個圖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對呀!雖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來測量這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夠直接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
3、師:在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板書,齊讀單位)
(1)學生認讀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們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積)比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練習
師:下面的圖形都是由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圖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師:有幾個1cm2 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出示:書本 P61 第一和第三個圖形
師:為了測量的方便,數學家把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為了一張方格紙。請大家來數一數,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這么快能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是通過計算得到的。先數一列有7個小正方形,有這樣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間的一個,就是4×7+1=29cm2。
師:原來數的時候我們還能用算式來表示數的方法。下面請大家用這個好辦法來算一算第二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發現每一行都有6個涂色的小正方形,有這樣的5行,5×6,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30cm2。
師:你們真棒!那這個圖形的面積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嗎?
出示:
生:這個圖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
師:這個圖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數的?
生:先數整格的,有6個平方厘米;再數半個的,有4個,其中的2個半個可以拼成1個平方厘米,4個半格可以拼成2個整格,所以6+2等于8個平方厘米,。(學生邊說,邊媒體演示)
小結:在數小正方形時,遇到不滿一個正方形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個半格拼成一個整格來數。
拓展:在方格紙上涂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圖形。
師:我們已經會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現在,老師想請你在方格紙上用彩筆涂出一個你認識的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為12平方厘米。
1、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
2、反饋。
師:你涂的是什么圖形,怎么涂的?是幾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比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它們的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狀卻不同。
五、總結交流
師:我們這節課學習了“面積”,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你所認識的“面積”?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數學教案上冊02-2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7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26
小學三年級上冊冊數學教案10-26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3
【精】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03-0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推薦】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