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1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
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
(發散性思維)
三、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
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象)
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花要經過花開花謝的過程,花凋謝后結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部分;果實是由花的一部分發育而成的;果實中有種子。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用適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分析觀察到的現象獲得結論;使用工具按照從外到里的順序解剖花。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生命現象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
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為每組準備一朵鳳仙花,一株鳳仙花,一個鳳仙花的果實,鑷子、一張白紙。(學生準備)用于交流觀察的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提出任務
1、師:我們種下的鳳仙花開花了,結果了。
2、師:鳳仙花開花和結果有什么聯系嗎?
二、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記錄
交流活動:
1、師:組織學生交流過去幾周的觀察記錄,引領學生重點關注花和果實的生長現象。
2、生:學生分小組交流。
3、師:根據學生的發現,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整理觀察信息的活動:
1、師:指導學生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2、生:在書P14頁上“我看到的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畫板里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3、師:引導學生展示交流,激發學生進一步觀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變果實的過程
1、師:為了觀察鳳仙花,我們采摘幾朵鳳仙花(按生長順序采摘)。
2、師:指導學生觀察花,引領學生發現,果實是由雌蕊發育而來的。
3、師:指導學生解剖花。(解剖花時,要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撕下花的個部分。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鑷子時動作要輕,防止將花的某一部分弄壞,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要分類擺放,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稱。)
4、生:學生解剖花。(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觀察鳳仙花的果實
1、師:鳳仙花的果實是什么樣的呢?它在生長過程中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2、師:組織學生觀察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和未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引導學生比較觀察。
3、師:引導學生關注完全成熟的鳳仙花果實,果實里面有什么?(種子)
4、生:學生觀察鳳仙花果實。觀察完了以后,學生匯報。
5、師:教師總結。
【作業布置】:
繼續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過程,做好觀察記錄。
【板書設計】:
開花了,結果了
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實是由雌蕊發育而來的。
果實里面有種子。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二、教學重點: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三、教學難點
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四、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提問題,不解釋為什么。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占據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于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生什么現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為”。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據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教學過程:
一、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2、觀察教材第68頁上的一幅可造成視覺錯誤的圖片,說說圖中兩條直線直嗎?它們一樣長嗎?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二、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三、測量容積(體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四、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五、測量時間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六、認識各種各樣的測量儀器
1、認識教材中出現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七、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更多的測量儀器。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科書說明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現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 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他為什么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 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現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現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 交流實驗情況即發現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誰能用我們了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物重
左右一樣
距離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7
三年級科學教案01-05
三年級科學教案課件12-17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1-30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2-15
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案02-07
三年級科學教案【熱門】03-14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04-02
【推薦】三年級科學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