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漁家傲·秋思教案

時間:2023-01-16 17:36:19 教案 我要投稿

漁家傲·秋思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漁家傲·秋思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漁家傲·秋思教案

漁家傲·秋思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二)分析全詞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著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么,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節。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么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而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面反映出邊塞環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由此可見當時戰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者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里,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可見此時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爭還沒有結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心愁滿緒,連白發都發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發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領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境惡劣、戰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在解析完整首詞后,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三個字“漁家傲”,從詞的結構來說,“漁家傲”是什么呢?

  詞牌名。

  對,很好,詞牌名。詞牌名是詞的格式名稱,很顯然,僅僅從“漁家傲”,我們是很難聯想到這首詞的內容,其實,這首詞有一個題目“秋思”。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一篇與之相似的課文《天凈沙秋思》,你們還有印象嗎?

  有。

  好,那我們就一起把它背誦出來吧。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很好,看來大家對學過的知識都掌握的不錯。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部作品的區別之處。

  (1)首先,從文體上看,《漁家傲》屬于宋詞,而《天凈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產生時間不同,詞產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產生于金元時期,盛于元。從風格上來看,詞比較嫵媚清麗,而小令則比較通俗易懂。

  (2)從內容上來看,這兩部作品都選用了一些意象來描寫秋景,但是,《漁家傲》的意象(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邊塞特有的,而《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常見之景。

  (3)那么,通過這些景物描寫,作者各自又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漁家傲》抒發的是戍邊將士的壯志難酬、思家憂國之情;

  《天凈沙秋思》則是抒發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

  無論是哪一種情感,作者都把他們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們才會被感染。我覺得,在我們的日常寫作中,只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更好的打動讀者。

  同時,在比較閱讀兩篇相類似的文本時,同學們應該從“文體、內容、情感”,這三方面來分析其中的異同點。

  六、課后作業

  那么,對于這兩部作品的比較閱讀就先到此為止,現在,全班同學再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最后,我來布置一下今天的作業:

  (1)背誦《漁家傲》;

  (2)從中選擇一首擴寫成現代,展開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譯,字數300字左右。

漁家傲·秋思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掌握吟誦課文的技巧和方法;

  3、準確概括課文內容。

  二、過程和方法

  1、反復誦讀,掌握節奏、停頓和語氣;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內容;

  3、抓住重點詞句,賞析本文的語言;

  4、學會總結,導向寫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表達出來的思鄉和愛國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讀思鄉情懷;

  3、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感悟課文的方法;

  2、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對課文的鑒賞的感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導語:有人說故鄉是詩,故鄉是畫,故鄉是我們永遠溫馨的港灣,風也好,雨也好,我們總能在她的懷里酣然入夢。所以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故鄉都有一種獨有的情愫,思鄉便沉淀成他們筆下永恒的主題。思鄉是他們的杯中酒,酒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思鄉是他們的詩中情,情到深處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對他們來說,思鄉是一種痛徹心扉的煎熬,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哀痛,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情懷。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再學習一篇寫思鄉的'文章——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板書)。

  2、出示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人,北宋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幼年喪父,生活貧苦,但刻苦讀書,年少有志,26歲中進士,但因直言進諫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聽讀課文,讓情感隨文飛揚。

  聽課文的視頻朗讀,讓學生感悟朗讀的節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并檢查重點字音。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你聽到朗讀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讀者為什么這樣讀?試著找一下理由。

  明確:低沉、憂郁、哀傷。從“風景異”、“濁酒”、“歸無計”“人不寐”、“淚”等詞句可以看出。

  2、重點字音檢閱:

  塞(sài)下濁(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讀課文,讓能力精彩展示。

  1、讓同學配樂朗讀。

  2、讓語文課代表點評。

  3、讓語文課代表朗讀。

  4、老師點評,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5、大家齊讀。

  四、疏通文意,把內容盡收眼底。

  1、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師檢查重點詞句:

  異留意長煙濁酒悠悠將軍白發征夫淚

  強調“將軍白發征夫淚”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將軍和征夫都已滿頭白發,流下了憂國思鄉的眼淚

漁家傲·秋思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由《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了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漁家傲”是什么?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提出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討論,解決疑問

  六、有感情地品讀詩歌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七、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九、課堂練習

漁家傲·秋思教案4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難點:

  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詩人會觸景生情,更喜歡借景抒情,讓詩詞情景交融。李白孤獨時看山,山亦孤獨;杜甫國破時賞花,花亦落淚;蘇軾思親時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駐守西北邊關時,看見塞外奇景,會引發怎樣的感情呢?我們走近范仲淹的《漁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范仲淹,在邊塞的秋色中,又會有怎樣的感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二、解題

  三、走近作者(回顧,介紹)

  四、背景介紹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發動的戰爭。在他鎮守西北邊疆四年期間,對邊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五、聽朗讀,注意節奏停頓

  六、感知內容:這首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上片側重于寫

  下片側重于寫

  七、合作探究賞景

  1.上片寫了何時何地的景物?哪個字統領全部景物特點?

  2.上片里我們都看到了哪些景?“異”在何處?

  3.上片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用“我從xxx句中,感受到xxx”來談一談

  九、思維訓練

  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此詞所展現的畫面。

  十、課堂小結

  《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通過描寫邊塞的戰地風光,寫出了邊塞將士的艱苦生活,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整首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讀來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為蘇、辛豪放詞開辟先路。

  十一、課外積累

  積累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6.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漁家傲·秋思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于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了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范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并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鑒賞詞的上闋與下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動了大規模的三川口戰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后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范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鎮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銳,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后,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著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稱為范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臺,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了戰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御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凄婉,四面回蕩。

  “千嶂里”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士的思鄉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說,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發老將喝著濁酒,真是凄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里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的守將,又怎么能只眷戀于家人鄉親,而忘記國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守將戰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里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衛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斗,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獲敗軍不計其數,之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于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

  “將軍白發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戰在荒漠的邊疆,戰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發,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后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后,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并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這也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后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后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艷,表現范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脫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把描寫范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斗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漁家傲·秋思教案】相關文章:

漁家傲秋思教案04-01

漁家傲秋思擴寫12-02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

漁家傲秋思擴寫作文11-22

求漁家傲秋思改寫作文01-09

漁家傲秋思擴寫600字【新】12-20

秋思的教案03-07

范仲淹 漁家傲教案101-04

漁家傲,漁家傲呂渭老,漁家傲的意思,漁家傲賞析 -詩詞大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