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劢虒W重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劢虒W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壅n時安排]2課時
。劢叹撸投影儀、電腦、或錄音機(地壇圖片、史鐵生頭像、滿文軍《讀你》、板書)
。劢虒W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為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于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于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并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借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今天我們就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課時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確教學目標)
2、地壇:北京的一處古跡,明清時皇帝祭祀的場所。(展示圖片)
3、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
頹廢、迷惘
指導: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三、重點解析
(一)內容解析
1、“我”是不是經常去地壇?(是)
“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寧靜)
。墼谌丝诿芫鄣、喧囂的大都市,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境,它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2、地壇給了我什么啟迪?(找出關鍵句)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我 雙腿殘疾 順應自然 不應消極
3、來地壇以前,由于雙腿殘廢而極端痛苦,有死的念頭,而來地壇,使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為什么地壇使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呢?地壇僅僅是荒蕪嗎?(“荒蕪 不衰敗”) 為什么說地壇荒蕪而不衰。浚ㄕ页鲇嘘P的描寫,抓住一些關鍵詞)
小昆蟲 卑微
草木 競相生長
(二)領會語言的魅力
讀第5段。提問見課本。鑒賞:
1、“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
讀第7段,鑒賞六個“譬如”,寫出作者擺脫痛苦后對生命的熱愛和人生應有所作為的信念——只要這些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著,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于它們的存在,到使這里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順從自然。]
四、布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范,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耪页鑫闹嘘P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谱髡邔δ赣H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2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珍愛生命”專題中的《我與地壇》。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專題“珍愛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塊下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作家史鐵生自傳性的散文,講述的是作者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充滿了其對于生命的哲思。教材節選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我與地壇,二是我與母親。本課主要學習第一部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币虼,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和體驗。
二、說學情
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58人。學生大多數對閱讀有一定的興趣,基本上能靜下心來讀一篇課文,并能簡單的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學生預習情況:
學生上課之前已經預習了課文,查詢了史鐵生的資料,抄錄了字詞,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從上述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領會地壇使“我”豁達地對待生死。
3、品味語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之間的關系。
四、說重點難點
1、作者傳達了怎樣復雜的情感。
2、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五、說教法學法
1、以讀促悟:在教學中,通過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史鐵生情感的變化。
2、小組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地壇景物的特點中體會史鐵生對于生命的思考。
六、說教學程序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三大環節:
1、課文導入
2、文本探究
3、課堂總結
第一環節:課文導入
只要分為三個方面:
1、照片導入,由史鐵生的照片導入課文
2、換位思考,假設你在21歲遭遇了殘疾,你會怎樣?
3、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文本探究
本環節是本課重點。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圍繞殘廢之初作者的心境,從地壇與作者的相似之處中體會二者的同病相憐。重點解讀描寫地壇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壇“荒蕪并不衰敗”的特點,圍繞課文第五自然段中對地壇景物的描寫,小組探究這些景物的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從為何生到怎樣活的一個過渡的思考,由兩個問題,即“生是什么,死是什么”進行過渡。最后簡單解讀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后地壇展現的新景象。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
1、從“作者喜歡地壇嗎”這個問題入手,要求結合前文學習,讓學生概括地壇對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從而對整節課作一個總結。
2、 布置作業
七、說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這堂課,是我們高一語文組共同努力的成果。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磨課時那令人萬分尷尬的一灘死水的課堂。這個可能跟那個班級本身就不活躍有關,但我想,大部分問題還出在我自己。下課之后,季老師、錢老師還有小環等等,我們坐在一起,努力的糾結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偨Y了幾點就是,1、導入頭重腳輕,2、課堂小問題太多,主問題不清晰,3、對句子的分析浮在表面,沒有深入體會,4、語速過快等等。然后大家出謀劃策,就有了第二次的磨課。果然集體的智慧是強大的`,第二次磨課,從各方面來說,都比第一次好,但還是存在問題,一是在分析地壇與史鐵生的相似之處那里,問題設置的順序有點混亂。二是對第五自然段的分析,教師講的太多了,學生的感悟較少,三是最后六個譬如那里,也是內容太多,教師的分析浮在表面。回去之后我又進行了修改。今天呈現的就是我們的成果了。通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認識了備課組集體力量的強大,同時就個人而言,我了解了更多的教學手段,鍛煉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了較大的進步。雖然因為經驗等等方面的原因,我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相信以后我會做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說課,希望各位老師多給我提意見。謝謝大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我與地壇》是蘇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篇課文,原文是史鐵生所寫,共分7個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對過去十幾年的回憶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寫景狀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體的殘疾而對人生產生的獨特感悟。本文節選前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以及獲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以及自己讀懂母愛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本文所在的專題名稱是“珍愛生命”,因此,我認為編者節選兩部分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如何珍愛生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熟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詞義等。
2,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培養學生運用優美或平淡的語言表達自己感情的能力。
重點:目標2——體悟作者對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難點: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我校為打造高效課堂提出的“三段五環節”等具體要求,我準備采用采用創設情境導入法、以有價值的問題為引領法,在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采用課下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
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采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情景法、訓練法等相結合。
四、說學法:
高一年級的同學,雖然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本、比較深入的說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為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著“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閱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通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系,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
3、通過聯系生活閱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系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國盲人教育家海倫凱勒曾寫過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表達了一名盲人對光明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熱愛。然而,這位殘疾人對健康的追求是很難以實現的,但是做為正常健康人的我們,有一天成為殘疾人的可能性不小。同學們能不能設想一下,(當然這個現象這希望大家永遠也不會發生)如果有一天,就在你們如此青春歡暢的時候,突然失去了一條腿或者一只手,會恐懼害怕嗎?你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在我們現實中確實生活中,確實有著這樣不幸的人。史鐵生就是這樣,在他二十一歲的花季年華里,他實然因為雙腿癱瘓而截肢,后來又引發了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人生實造此難,他又是如何面對的呢?下面讓我們學習他的《我與地壇》來感悟他對人生的態度吧。(板書課題,課件展示)
設計依據: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健康的,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一個殘疾人的心理,有的學生甚至對殘疾人抱有歧視鄙夷的態度,我之所以這樣設計課文的導入是為了拉近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殘疾人的心理有一個的初步的體會。
二、檢查課前預習
1,學生說出對作者的了解
。玻瑱z查本文的重要字詞
3,題目是“我與地壇”,那么節選的這兩都是寫“我與地壇”嗎?(整體感知)
三、進入課文(問題引領)
1、我為什么要去地壇?(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ǹ梢韵胂螅髡卟粌H在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他內心的痛苦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特別是在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到那里去為了“逃避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2、作者在第二段說他與地壇很有“緣分”,你認為“緣分”表現在哪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3、地壇有什么特點,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作者從當初一味地想死到最后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地壇的荒蕪但并不荒廢給了他的啟示。
地壇:荒蕪——不荒廢(充滿著生機)
我:殘疾——不殘廢
由此,作者剩下的問題就是想著怎樣活了。
4、同學們現在回憶一下,我們熟悉的人物中,有沒有和史鐵生的命運相似的人,請將其故事大致講述一下。并總結他們有什么共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補充說明:人物例如張海迪,霍金,貝多芬,海倫,桑蘭等。有必要的話,可以講一下張海迪的《輪椅間的對話》。
設計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對苦難時,都難免一時消沉,但可貴的是有人能從絕望中掙扎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鐵生他們,F在的`學生生活優越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對苦難的理解相對較少,適當的例子,會使他們從這些人物身上受到啟發,在面對人生的風雨時,能從容淡定。
史鐵生之所以能最終走出困境,不僅因為有母愛的默默支撐,還有地壇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安靜的沉思的環境,可以使其慢慢療傷。而我們現代人在快節奏的喧囂生活中,心靈疲憊至極,恰恰需要像史鐵生一樣尋一個幽靜的環境給自己一個自省反思的機會。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滋有味。課文第二部分轉入寫對母愛的感悟,瀏覽第二部分回答以下問題
。、兒子殘疾以后,母親是如何想和做的呢?找出對母親心理和動作描寫的句段。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作者設想母親的心理: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這是他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也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
……最者后來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對母親的評價是: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病⒁魳烽惥S文的《母親》(多媒體播放或師生配樂唱)
。、作者對母親的描寫屬于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能不能舉例說明。
授課說明:這是本課時重點,可以找幾位學生回答,并討論總結答案。
關于第三個問題的設計: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更真實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在講解細節描寫時,可以將《母親》的歌詞展示出來,請學生欣賞其中的細節描寫。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到什么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
你身在(那)他鄉住有人在牽掛你回到(那)家里邊有人沏熱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淚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啊,不管你多富有無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础⑼卣梗簳r間太過匆匆,我們平時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想到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更難以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往往當我們想起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了,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趁著我們還有時間去回報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母親有哪些讓們感動的地方。(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課堂小結: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史鐵生在不幸面前選擇的是堅強活下來,為了他的母親,也更了自己。作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善待生命,珍愛生命。最后讓我們一起朗誦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吧。(幻燈片放映)
五、作業
1,閱讀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
。,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板書設計:
我——殘疾——不殘廢
與 ○母 ○親 珍愛生命
地
壇——荒蕪——不荒廢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4
一、說教材、學情:
1、關于教材:
《我與地壇》(節選)選自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個大專題“珍愛生命”下的第一個子專題“精神支柱”,它隸屬“文本研讀”的范疇,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步入高一下半學期之后要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須教材打破以往以文體為依據組合單元教學的體式,著重凸顯文本中的精神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就《我與地壇》而言,它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珍愛生命”這個大主題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課文節選了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的前兩節,第一節寫地壇,寫自己在遭遇人生變故后在地壇中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寫直搗作者對生死的解讀;第二節寫母親,寫自己在地壇中對母親的追思與痛悔,作者用“我”與母親之間的細節及議論性語言放大了悲傷的力量,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而連接一、二兩節的則是藏在“我”與地壇背后的一只眼睛,那就是母親的眼睛。
2、關于學生:
十五、六歲的學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節,關于生活和命運、苦難和坎坷、生和死,他們尚且處于一種似懂非懂自以為懂其實又不甚懂得的狀態;而在初中階段,他們已經學習過有關生命話題的文章,也積累了散文閱讀的一般知識和能力,基本能夠熟練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散文寫作特點,而關鍵在于“景為什么能夠成為情的依憑所在?”,即就是說,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么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由此導致學習難點,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學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會視情況而定,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這堂課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動與感悟。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由淺入深的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尤其加深對多音字的記憶;
。2)課文第一節,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以及景物背后蘊含的情感脈絡。
。3)課文第二節,體會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并在變化中感受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復雜的愛。
2、教學重點:由于課文一、二兩節在語言特色和情感表達上各具特色,所以(1)第一節,重在析景——通過對景色的賞析,讓學生明白地壇能夠給作者帶來生命啟示的原因。
(2)第二節,重在內省——通過文本中母親的“眼睛”讀懂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并從作者與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去反窺自己,對母親對生活內省于心。
三、說教學過程: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我安排了兩課時來完成《我與地壇》的講解。第一課時,以地壇中景色描寫為線索;第二節,以母親的“看”為線索。下面我將重點談一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
我想通過“角色扮演”和“誦讀涵詠”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聲的情感中身臨其境的去觀賞地壇中的景色,并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去理解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導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投射兩張史鐵生的照片,讓學生去看,去觀察照片中的時間、環境和史鐵生的姿態與表情。
之后,角色扮演——我是記者,學生們都是史鐵生,一部分學生是照片1中的史鐵生,另一部分學生是照片2中的史鐵生。然后開始模擬采訪,我會提出問題:“請問您此時的心情是什么,您希望二十年后您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類似游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打破上課之處的沉悶與緊張;并且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視角去靠近史鐵生的`人生,對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體會。如此不僅可以直接拉近他們與作者和文本的距離,而且很直觀的激發了學生對作者人生經歷的同情與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題;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隱喻了他們自身的幸運與幸福。
最后,由我總結,介紹作者生平,交代史鐵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后,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變化,同時提出疑問:是誰讓這個終年與輪椅為伴,與疾病廝守的人笑得如此燦爛?或許我們可以從《我與地壇》中找到答案。由此走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2、研讀課文,探尋作者的心路歷程。
這是第一課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分四步走:
(1)一讀全文,奠基調,點重點。
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二兩節,標自然段、留意生字詞、并簡單概括一二節的主要內容!w感知課文的語言(平實而舒緩)和情感基調(壓抑悲慟)。
之后,我會和學生一起通字詞,特別強調多音字“剝、捋、雋、熨”。
再由學生自己概括課文兩節的主要內容(一:我與地壇;二:我與母親),我再簡單的點出:在我與地壇的后面有一只眼睛,那是母親的眼睛。
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初步去感受課文平實而舒緩的語言所營造出的那種壓抑又略帶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調。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后走第二步:
(2)二讀部分,賞景色,抓線索。
由學生自己自由的讀第一部分,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思考:我與地壇的關系。——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走進第一節,意在引導學生去關注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和宿命。
之后,全班齊讀第一段第一句話“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緊接著我再讀這句話,我會重讀“好”、“小說”、“都”、“實際”,意在強調地壇對“我”的重要性,讓學生馬上關注作者對地壇的描寫。
接著由學生分組討論:我和地壇的緣分表現在哪?——通過這個所謂的“緣分”很自然的引出后面對地壇景色的描寫;同時在他們的討論中我能夠了解學生對這個緣分的理解,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和認識的生成。第三步:
。3)三讀景色,尋變化,悟緣分。
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個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學有感情的大聲讀第三段,并說說第三段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地壇。我會點出,在“剝蝕、淡褪、坍圮、散落”背后的“愈見蒼幽”和“茂盛”,意在引導學生意識到,與廢棄荒蕪同在的還有那“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
之后,再找同學讀第三段,沉淀我與地壇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確:家與地壇的近,讓這個曾經無比輝煌而此時荒蕪冷落的園子,迎來了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了雙腿的年輕人,可謂惺惺相惜。
同樣道理,先找同學讀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寫,我再讀一遍,爭取讀出一種輕快地節奏。再讓學生回答:這個時候,地壇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
——學生對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悟我與地壇的相識之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自己去體會景色中飽含的生命跡象,聆聽生命競相生長而發出的聲響。我再點出,第五段,作者實際是放大了對微小生物的描寫,用地壇中不常被人關注,但依舊鮮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勵自己,讓自己努力做到殘疾但不頹廢。
最后一景兒——第七段六個譬如,我先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放空一切,去聽去想,聽過之后說說自己的感覺。之后,我點出:“默坐”、“呆想”之后,耳邊的嘈雜、紛亂的思緒盡可拋諸腦后,所有的風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艱辛甚至痛苦,也都是一種強大的釋放,是生命重歸零度的返璞。
再讓全班齊讀,用齊讀的力度帶起學生們內心的悸動和震撼,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去感受那種來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捕捉風雨中若有若無的彩虹。在分別賞析了三處景色之后,進行第四步:
(4)四讀全景,析語言,沉思想。
再把第一節從頭到尾讀一遍,出聲的讀,將地壇中三處景色描寫串起來,我會提醒學生,讓他們注意第七段第一句話“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以此明確,作者用大量筆墨寫地壇中的景色,實則是在寫自己那時那刻無處釋放的感情,借我在地壇中的所觀來訴說我在逆境中的所想,對生、死的感悟也就自然的流于其間。
最后,反問學生,作者何以在地壇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這個問題是在回應初讀第一節的那個思考“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是什么?”,在了解了景色和思想的變化之后,沿著作者在地壇中走過的路,去找作者的心路。此時,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概括出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距離的相近和精神的趨同,給我與地壇的相遇、相識、相知增添了一種緣分和宿命的味道。
走到這兒,文本研讀這個環節就進行的差不多了,對于地壇中景色的變化及其中所飽含的作者的心路歷程,學生已經能夠了然于心了。在此基礎上,就要讓他們從文本中走出來,低頭看自己。也就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
3、總結文本,反觀自己,升華情感。
再次投射史鐵生的兩張照片,讓學生注意照片下面的小字,帶著學生回到上課之處的那場采訪中,提出最有一個問題: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們愿意做史鐵生嗎?
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沉淀這一節課所講過的,關于文本的語言,關于地壇的景色,關于作者的感悟等等,繼而再一次引發一種深度的,關于疾病與苦難,關于生命與生存的思考和討論,由學生們各抒己見,我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第一課時,我想告訴他們: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如張三李四的時候,要想到,就命運而言修道公平;當我們因各種無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難的時候,要明白,正是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悲壯凝重的色彩;當我們心中的苦悶與痛楚無處安放的時候,要看到,愛我們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遮擋窗外更大的風雨。
最后一個環節,布置作業:
4、作業:你在地壇中無意的碰到了史鐵生,你想對他說?
這個作業可大可小,意在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們在課下繼續沉淀,繼續讀,深化他們對課文第一節的理解,并且能夠自由的說自由的寫。下面是我的板書:
從作者靠近地壇,與它相遇;到走進地壇,與它相識,深入地壇也深入自己,這一待就是十五年;再到走過地壇,走過自己人生的起起浮浮,與它相知。這其實是與文本研讀中的景色分析相對應,直觀的體現了作者借地壇景色變化而抒發的情感變化。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1、課文地位
《我與地壇》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高中第一冊的重點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我國現當代文章、外國文章、中外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散文,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單元里已經學習了詩歌的鑒賞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鑒賞散文!段遗c地壇》之前的兩篇課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都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學生在學習時也初步懂得了散文鑒賞的基本方法:通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受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盡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創作的時代背景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除此之外,要注意學生的個性感受,鼓勵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境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懷。
《我與地壇》是一篇寫景與敘事相結合的散,作者將自己的獨特感受融進對古園的景物描寫之中,這種描寫很有作者的個性、人格的印記,在景物描寫中抒寫人生感懷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語言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繪景狀物,無論是描摹心態還是抒發感悟,其表現力都是很強的,語言的運用在平緩沉毅中見機智。因而學習本課,除了進一步落實并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去思考、去探討作者在文中觸景生情,對生死問題的深沉思考與明智選擇和對母愛的感懷、對親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價值:可以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質,著意培養堅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質,克服脆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舉動,預防發生意外等等。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進而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2)將古園的景物描寫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結合,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4)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2)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法: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對自讀課的要求,準備采用自學、討論、探究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具體措施如下:
1、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采用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由題目“我與地壇”,文章第一部分寫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對“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寫了“母親”,對全文進行整體的思考: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這三者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指導學生養成抓住關鍵的人或物,獲取相關信息來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習慣,并在和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培養自己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
2、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采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完成“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和“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時采用探究式,讓學生找出自己最為欣賞的一兩出語言,讀一讀,并說一說它美點,并模仿著寫出一兩個句來。寓思維訓練于聽、說、讀、寫之中,提高閱讀分析鑒賞能力,把個人鉆研與小組討論結合起來,互相補充,群策群力,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4、完成“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一情意目標時,聯系中外名人:貝多芬、孫濱、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事跡來思考生命和人生及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聯系書寫母親的.詩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三、說學法
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本、比較深入的說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容易厭倦,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為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著“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閱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通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系,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
3、讀書養成摘抄的優美語句的習慣,并通過反復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用所掌握的賞析語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即仿寫句子),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3、通過聯系生活閱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系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命運叵測,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時會從天而降。面對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奮發圖強,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內心的掙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21歲時響應號召赴陜西務農,因積勞到殘而下肢癱瘓后的一段心路歷程。
。ǘ┱w把握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文章后,就文章內容提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問題將題目及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
學生讀完課文后發言討論,既要說出自擬的題目,又要結合課文內容說出擬題的根據,老師進行總結。問題范例:文章寫了我與地壇的什么關系?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
。ㄈ┨接憽拔、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1、 1、學生研讀第一部分,探討“我”與地壇的關系。(注意結合具體語句進行探討,即注意文本的解讀)
討論后明確:(1)、“我”殘廢之初,悲痛欲絕,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一次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偶然地來到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古園映照著“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內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說地壇的“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點與“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而在“我”可以在地壇躲避殘酷的現實生活,可以在地壇那里療傷。
。2)、地壇的“荒蕪但不衰敗”,的特點,使“我”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園中的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他們雖身處逆境,但并不頹廢、消極,他們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還有那“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被映照得燦爛” 、“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腳印”等生機勃勃的景象為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并從中獲得啟示: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但生命的真諦在于把握自我,因而“我”選擇用積極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并走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愛著地壇,因為地壇與我的緣分,還因為地壇的荒蕪與我的心境相似,更因為“我”在地壇時,地壇的富有生機的景物引發了“我” 對生命、生活的思考, 并中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 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親給予了“我”什么?
1、 ( 1)、母親給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萬萬的母親那樣關愛自己的子女之外,面對殘疾的兒子,她還要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行動感染熏陶殘疾的兒子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結果會更遭,但她有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者,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哭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
。2)、母親給我的是無私奉獻和毫不張揚的愛 :“曾經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庇幸换匚易诎珮鋮仓,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親使“我”獲得了人生啟示:母親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給予兒子的愛,讓“我”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讓“我”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使我在母親去世后“設想母親的心理、寫小說回報母親、整日懷念母親 、痛恨自己的倔強羞澀”。所以“母親”是我亦即作者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3、“地壇”與“母親”有什么聯系?地壇和母親給予“我”的有什么異同?
討論后明確:“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就如同地壇給予“我”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我的心中,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韌果毅的生命融為一體。
相同點:都在我面對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難、最最低落時給予我慰藉,給予我幫助,并啟迪著我勇敢地面對生活。
不同之處是:地壇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寫觸發我的感覺,讓我感悟生命;給予我生命的啟迪,而母親同給我的更多的關注,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卻又堅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她的對待苦難的態度,她的活法,給予我生活和生命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講,母親用她的生命來啟迪我,這是與地壇所不同的。所以作者說:我愛地壇,更深愛我的母親。
。ㄋ模┢肺墩Z言。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通過反復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角度去品味語言,并模仿著自己創作一句來。(小組合作完成)
。ㄎ澹┮龑W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聯系貝多芬、海倫凱勒、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例子來談談關注生命,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問題。
2、聯系書寫母親的詩如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シ鸥枨墩娴膼勰恪芳颁撉偾睹\交響曲》結束本節課,在美妙動人、振奮人心的音樂聲中,激發學生再次感受親情的可貴,并樹立“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掙的生活態度,奏響命運的樂章。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教學的重難點:理解“我”與地壇、母親的關系:
我 與 地 壇
史鐵生
深愛地壇 深愛母親
我
感悟生命 感受親情
說課方案的自我評價:
本課的設計主要抓住了題目所涉及的內容要素:“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作為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突破口,深入理解作者的心靈世界,體味他與地壇和母親的情感,理解他從地壇的景物描寫中、從母親的平凡和瑣屑的實踐中感悟生命、感悟親情,完成此環節之后,下面的語言品味及情知教育則水到渠成,可以說起到了“牽一而發動全身”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本說課稿諸多方面不盡人意:如對課堂中學生會出現的問題沒有預先設想;板書的設計欠藝術性和高度概括性等。懇請指正。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理解地壇、母親對“我”的影響,即三者間的關系。
2、情感熏陶,深入體會作者關于生死、親情等復雜難言的感受。
教學設想:
緊扣教材,以分析景物描寫和母親的人物形象為主線,以情感熏陶為載體,積極調動學生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和感性認識,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教學重難點:
1、地壇里的景物給作者生存的啟發(該怎樣活下去?)
2、作者讀懂了母親的活法(面對苦難人生的態度)
課前準備:
1、閱讀《讀本》中其余五部分
2、播放電視散文
3、印發講義: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讀者》2001年第21期)
4、網上查閱關于作者的資料、作品及評價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創設氛圍,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CD、VCD、磁帶均可)。由“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引出同樣與厄運抗爭并成為生活強者的本文作者——史鐵生。
二、簡介作者
生平、作品及余秋雨的評價(我必須仰望史鐵生這樣的作家,還有那些真正在沙漠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探索的旅行者。)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ㄒ唬、作者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板書)。分析開頭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部分。明確特點:荒蕪冷落(板書),抓住“剝蝕”、“淡褪”、“坍圮”、“散落”等特殊語序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繼而把握作者此時的精神狀態:失魂落魄(板書)。
(二)、作者為什么“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對園子有了新的認識即意外的收獲,找關鍵句。朗讀、分析第五節的景物描寫,其中的小動物及露水草木雖然生命卑微,但仍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這充滿生機(板書)的'環境給作者啟示:要活下去,要珍愛生命(板書)。
。ㄈ、生存還是毀滅,作者“終于弄明白了”(朗讀:一個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那怎樣活,地壇繼續充當著作者的精神導師。分析第七節的景物描寫,落日、雨燕等給作者的啟示:熱烈勇敢有希望的活下去。
。ㄋ模⑿〗Y:精神家園(板書)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ㄒ唬、史鐵生在地壇作了長期的呆想,最終參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思想上的涅磐。然而,這結果,可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他母親(板書)的伴行。
思考討論作者寫了怎樣一位母親。
圍繞理解兒子(毫不張揚的愛)、不幸(艱難的命運)、堅強(堅忍的意志)等幾方面分析。
找出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舉止或作法。(3、8節)
。ǘ、寫母親為表達感激懺悔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讀懂了母親對苦難人生(板書)的態度:勇于承擔(板書)。母親面對人生苦難的這種活法給作者(板書)的影響和啟發至關重要:生命航標(板書)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演唱的《懂你》
(三)、明確母親、地壇與我的關系。作者成功時,母親卻去世了。有感情地誦讀第七節,四個“又是”表達了物是人非的至痛。
。ㄋ模、以畢淑敏《提醒幸!分械囊欢卧捵鼋Y。
五、課余練筆
圍繞生命或母愛談自己的認識感受,文體不限,7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走進
失魂落魄 荒蕪冷落
地壇(精神家園)
啟發
珍愛生命 生機盎然
活法
苦難人生 承 擔
母親(生命航標)
啟發
直面
作 者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鍵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及母愛的偉大;
2、鑒賞精彩語段,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我們先聽一段音樂,(播放音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首雄渾凝重激越而有昂揚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命運的人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海迪、海倫·凱勒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史鐵生圖片)
面對殘疾,史鐵生也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并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他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在國外出版。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理解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講析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無獨厚的地壇。(出示地壇圖片)
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在的地壇是一幅什么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后回答:對地壇特征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鍵詞?
2、(聽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 坍圮 散落
3、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么感覺?
學生回答后板書:荒蕪
4、那么此時“我”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為什么?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學生回答后出示板書:失魂落魄 殘廢
5、提問:現在,請同學來說“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
學生回答,提示小結,曾經莊嚴神圣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著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郁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和荒園融為一體。
6、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于這里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后回答:此時在地壇里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么?
。ǚ蹲x,回答后板書)不衰敗
7、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
8、評價學生回答后小結:地壇里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全都很卑微,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嗎?它們并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里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
板書: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9、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象這樣蘊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請同學們齊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畫出來,進行品讀。
10、請一位同學讀出你喜歡的句子。
11、汪國真曾說:“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那么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12、學生回答后小結: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蒼黑的古柏,還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靜美的落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里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三、講析第二部分:
1、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從我們的眼前退卻,漸漸淡化為一個背景,成為人物活動的場所,而我們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現一個偉大的形象,——母親。請同學們跳讀第二部分,概括母親的形象。
學生回答后板書:苦難 頑強
2、母親的苦難何在?
。1)兒子殘疾“母以子貴”不幸。
(2)兒子不理解母親,發脾氣,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來化解兒子的痛苦。
3 苦難而頑強的母親給了我什么生活的啟示?
學生回答后板書: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鐵生并不是一開始就理解母親,從這段《秋天的懷念》我們也可以看出,(出示圖片)逐漸的,隨著思考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親以他的的活法,無言地告訴了我應該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難的命運,以深沉的愛關注痛苦的人生?上А拔摇敝钡侥赣H因病去世后才隱隱感覺到了心里的失落。下面請聽一段史鐵生的內心獨白。
(范讀相關文字)
母親已經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绷艚o作者的只是無盡的追悔與哀怨。
5、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滿文軍的《懂你》。
6、你們喜歡這首歌嗎? 為什么?(歌詞、旋律、鏡頭)
7、如果你是導演,你要為史鐵生和他母親拍這首歌的MTV,你會選取他們生活中的哪些鏡頭來祭奠這位偉大而苦難的母親?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
8、小結:“我”去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我久在地壇,母親找,這一組組感人至深的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了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在“我”終于讀懂了母親后痛徹心肺的悔恨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希望在你們今后的生活中,千萬別再留這種遺憾。
四、全文小結: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2、增強學生直面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體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
3、學習作者的預言
教學重點:
地壇、母親給我的生命啟示
教學方法:
師生討論,領悟、鑒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同學們穿的衣服好漂亮,請穿紅衣服的女同學談談,今天為什么穿這樣的衣服?(以衣服的選擇和心情的關系,讓學生思考史鐵生與地壇)
二、檢查預習:
指名學生解釋詞語:宿命 心魂
(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解釋)
三、課文研讀:
1、閱讀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攀疯F生為什么選擇了地壇?
明確: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生命荒蕪
地壇的特點: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剝蝕……淡褪……坍圮……散落).
史鐵生選擇地壇是因為他們相似,還因為地壇“是一個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⑵地壇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荒蕪但并不衰敗”。
、遣凰〉谋憩F?
明確:“蜂兒”、“螞蟻”、“瓢蟲”、“露珠”的活動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的響動.(處處有生命的律動)
2、我與地壇有著怎樣的聯系?(第2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園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園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給他以生命的啟示,可以說,自他殘疾以后再來到這里,古園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園的破敗烘托了落魄頹唐的精神狀態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3、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古圓就像一個智者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給他以生命的啟迪。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這段描寫細致而深刻,寫了園中的幾中小昆蟲,如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是石門中的落日,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 離去與來,處處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三處景物描寫襯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變化、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對生命的感悟。
4、作者從荒蕪的地壇得到了生命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么?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ㄒ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辯論的問題……)生不該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應順從自然。我雖殘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
地壇這座歷經400年滄桑的古園,饋贈作者的是如此豐厚,使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去尋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作者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激:“哦,地壇,我的古園,你是我的.精神家園!钡貕窦覉@。
5、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有關文字
討論: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是什么樣的難題呢?(指名朗讀第3節開頭一段文字)明確:兒子殘疾,又沉默寡言,獨自上地壇,情緒變化無常,使本已痛苦的母親更增了悲傷和恐懼,卻又不知道為兒子做些什么。
。2)母親對“我”的關愛有什么特點?(默默的愛,痛苦忍耐)
。3)史鐵生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范讀第8節(多媒體顯示答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強、羞澀)
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待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母親是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4、為什么寫母親寫得這么感人?設想母親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語句形象的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這樣沉痛的文字,敘議結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親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愛感言
1、《懂你》(多媒體播放),
2、聯系課文、歌詞,談談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
3、(多媒體顯示)歌頌母愛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劉墉告誡中學生說,中學時期是孝順父母的最好時期,等你功成名就再來孝順父母時,已經來不及了。
五、總結課文(多媒體顯示)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地壇——精神家園,第二部分寫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母親——生命的航標。母親與地壇合二為一。因此,題目只能是“我與地壇”。
讓我們在史鐵生對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們的辛勤努力,碰撞開一條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讓我們的母親都為我們感到驕傲。(下課)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一課時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慮兩點: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二,營造一種感受親情的氣氛,讓學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著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從母愛與愛母的層面上引導學生體會生存的意義。這樣設計容易操作,從教學實踐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想的目標。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閱讀《我與地壇》全文,了解課文大意。
2、質疑,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敘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著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敘說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著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于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凄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說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著什么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么?(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度怎樣,都坦然安臥,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于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說,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換句話說,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么,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于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ǚ蚩ㄕJ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說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并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采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說: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系。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里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說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著兒子,寬慰著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溫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于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梢,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貓竽赣H,并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后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本文幾處景物描寫理解作者對生死的感悟。
2、通過學習,培養正確的生死觀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體味生命的崇高和莊嚴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體悟作者鐵生對生死的感悟。
三、授課過程:
。ㄒ唬 導入:幻燈片(1)懸崖雪松圖片,圖片上顯示文字:選取“加拿大雪松頑強存活于懸崖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導入。
。ㄟ@一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眼睛有所停留,圖片材料又能對學生寫作起素材積累的作用)
。ǘ┳髡呓榻B:圖片1:健康年輕的作者。圖片2:雙腿癱瘓的作者。
提出疑問:作為普通人,我們會想,面對21歲就殘廢雙腿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過的?(聯系到地壇)
(三)關于地壇:圖片,提問從圖中感受到的地壇特點。
。ㄉ穑捍,雄偉,冷清……
(四)內容分析:
1、錄音朗讀1—5自然段,提回3個思考問題:(提示:用課文里的句子或者詞語回答)
(1) 地壇有什么特點?
。鞔_)荒蕪但并不衰敗。
。▎枺┗氖忬w現為文中的哪些句子?
。鞔_)“四百年里……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2)殘廢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狀態如何?
。鞔_)失魂落魄。
(3) 作者為什么喜歡到地壇去?
。鞔_)因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枺┳髡吆偷貕母星槁撓?
。鞔_)同病相憐,精神家園。
。▎枺┑貕牟凰◇w現為文中的哪些句子?
。鞔_)第五自然段對小生命的描寫。
2、重點分析:第5段,園子里小生命活動對作者關于“如何看待死”疑問的啟示。
分析方式:提問學生感興趣的描寫。
強調:露珠—生命能量的積蓄達到最美的時刻。
蟬蛻—擺脫舊我,走向新生。
“露珠轟然墜地”“草木窸窸窣窣”—對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關于“死”的問題思考所得:“一個人出生了……必然的節日”?
明確:好好地活,順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導學生用1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師問)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說“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那到底要怎么樣活呢?請同學們用3分鐘時間討論: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ㄎ澹┙M織討論活動:好好活?
。ㄉ穑⿰W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纏身,仍堅持創作;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師應變)奧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關于生命的精彩論述?要求生齊背。
。ǖ弥鷽]學過,師應變,師背,指導學生課后查閱。
。ㄑa充)晉江一中學女生跳樓自殺事件;《今日說法》欄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選人”之一的劉煥榮。
。鞔_)自殺對生命的輕率,意志力的'薄弱。(提及學生周記)“正如凱煜在周記中說到為什么人有勇氣自殺卻沒有勇氣去面對所以活著才是最真實的!痹谟腥溯p易地結束自已生命的同時,也有這樣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時,勇敢地面對,改變了自已的人生,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說法》欄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選人”之一的“網絡媽媽”劉煥榮。一場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體和美麗的外表,但她卻利用網絡同許多有著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談,為他們排除心理障礙,她的網絡點擊力達到三千萬次。劉煥榮活出了自身的價值。
。◣煟┈F在為同學們介紹這幾句名言,希望對同學們在思考生命這一問題上有所幫助
名言積累:(幻燈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希望。
生命在最危險的環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
。鞔_)生命無法荒涼,把握青春年華,充實自己。
。┻^渡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母愛深深。
(七)作業布置:
1、課后三
2、預習第二部分
。ò耍┌鍟O計 :
感悟
地壇 “我”
荒蕪
不衰敗- 纖細的小生命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 明確作者所感悟到的自然景物帶給他的人生啟迪。
二、理解感受深切的母愛。
三、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課時:一課時
一、課前放音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二、導語:
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高亢的旋律激發我們對人生的探討,雄壯的樂章喚起我們對生命的感悟,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后譜寫了生命的贊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走進史鐵生,去感受它對情感的沖擊,對心靈的敲打。
三、教學過程:
讀過課文,大家心中都會涌起一種感動,掀起一層波瀾,甚至于潸然淚下,是什么使文章具有如此魅力?讓我們共同去感受,體味。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后,并沒有馬上在文學上取得成就,他是從地壇的景物中得到啟迪,從母親的關愛中獲取力量,從而走向了成功。
史鐵生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主要集中在課文的第一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進入地壇之前和進入地壇之初心情怎么樣?
明確;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齡忽然殘廢了雙腿,作者是在21歲生日那天癱瘓的,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整天失魂落魄,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想關于死的問題,心情苦悶甚至絕望。
2、后來作者的心情是否有了變化?是什么使他有如此大的變化?
明確:由苦悶絕望到后來充滿希望,坦然面對生死問題。是地壇中的景物。
3、作者在文中三次寫到地壇中的景物,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這三次景物描寫,請一位同學朗讀,大家邊欣賞邊思考,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它們是怎樣影響作者的?(配樂朗讀)
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注意從原文中篩選信息,找出關鍵詞,要集思廣益,暢所欲言,言之成理。
明確:第一處景物可以說是滿目頹敗,二處是充滿生機,三處是多姿多彩。這三處景物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荒蕪而不衰。,這是景物描寫,由板書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景物的變化是漸進式的,為什么?作者的思想是逐漸變化的,是怎樣逐漸變化的?剛開始作者的心情是苦悶的甚至是絕望的,所以他眼中的景物也是破舊的,頹敗的,后來他看到了地壇中到處呈現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那些小生靈都很卑微,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由此作者感到了地壇中看似沉寂荒涼之中孕育的歷史滄桑感和生命意識,這些使他對生命有了希望。后來,他進一步感受到地壇景物的坎坷中有燦爛,落寞中有高歌的多姿多彩,使他終于能豁達坦然的面對生命,面對人生的不幸與災難,同時也使他明白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一個人殘廢了,但不可頹廢,卑微的小生靈在荒蕪的場景中尚且能競相生長著,一個人,不論遭受怎樣的不幸與災難,不是都更該充滿希望的生活嗎?這就是作者由景物中悟到的哲理,抒發的情感,這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是漸進式的,逐漸進行的。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因為作者的思想是逐漸變化的,所以他眼中的景物也是逐漸變化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這也是本篇散文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4、地壇中的景物給了作者生命的啟迪,使他堅強的活下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母親對他默默地理解與支持,下面讓我們共同感受母愛,感受親情。
、偃耸篱g最偉大而又最無私的愛莫過于母受,本文作者的母愛有它的獨特之處,讀課文思考,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來表現她那種獨特的愛?
明確:(打出圖片),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讓我們感受到深深的母愛。
、谀笎凼巧畛恋模瑐ゴ蟮,思考理解課文的兩句話,讓我們更深的理解那默默的毫不張揚的母愛。(打圖片)
明確:由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倌赣H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的鼓勵我勇敢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②表面上看,呼應了母親“找”我,體現了母親的關受,作者意識到處處時時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實際上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我走出生命的誤區,是母親心血的凝注,母親是我人生成長的摯愛,母子相依相憐,共度患難,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已與我融為一體。這是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的贊歌。
四、作者從地壇的景物中得到啟迪,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地壇是他精神的歸宿;從母親身上汲取力量,感悟親情,母親是他靈魂的守護神,從而走出自殘的陰影戰勝自我,完成了生命中一次質的飛躍。(完成板書)
這篇文章對人生的探討感悟還有很多,不是我們本節課就能解決的了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深入領會理解。
五、學習每篇文章,我們都要或多或少的有所收獲,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相關文章: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得04-12
史鐵生《我與地壇》經典語錄05-14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推薦心得20篇10-30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精選25篇)01-18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通用23篇)08-10
《我與地壇》教案01-26
我與地壇教案04-25
我與地壇教案01-30
《我與地壇》教案二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