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解讀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解讀廣東省封開縣江口中學鄭六春
一、課標·教材·學情∕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一定是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的有機辯證統一的過程,教與學的主體應是相互依存和互為基礎的。整個教學活動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從本質是說,師生、生生之間的這種溝通、交流、合作的活動是一種主體交互的關系,更為確切地說是一種人格平等的主體和諧共生關系。
語文新課標是課堂教學的總體導向,三維目標是課堂教學落實的子目標,落實好語文的兩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擴大知識視野、提升文化品位、鍛煉思維品質、夯實閱讀積累的根基、強化交際表達能力、提高書面寫作能力、培養個人審美情趣、豐富情感態度、穩固正確的思想觀點或意識;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途徑主要有:多體驗生活;聯系所需所想,設計開展語文實踐性活動,側重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讓課堂教學的內容豐富和途徑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實際上是在均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通過感悟體驗語言美、書寫藝術美、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培養學生在主客觀和物質精神兩面的自覺審美意識,找到實虛中的真善美,培養成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合格人才。通過轉變思維觀念養成窮根問底的意識和習慣,了解探究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僅關注問題的結果,還要有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時刻讓課堂的教學的功能和目的持續有效。
另外面對學生,教師應開發課程資源,讓特長成為學生成長學習的延伸;面對教材,教師應有所教有所不教,內容的取舍很在程度上對課堂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面對學校,學科的必修與選修的巧妙結合,可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面對教學實際,可因校而異開設課程,以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和目標,相信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開發和實施教學才是最好的語文課程。因此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化選擇相統一原則,構建開放、有效有序的語文新課程是課堂教學魅力的重要體現。
學情的分析是實事求是課堂教學真理的體現,雖然教師是教學活動中教的主體,但學生是課堂教學目標和發展行動的最終指向,即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的主體。作為一個在課堂上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綜合的能動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避免須認真通過學生學習前后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程序、學習深度、過程熟悉情況、方法運用效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盡可能以學生發展目標為導航,讓學生做到課前對所學知識的搜集積累、加工整合,形成自我知識學習的條理化和系統性;課上對學習要求進行闡述性感受和藝術鑒賞;針對教師的教和自己的學有側重有重點進行理性思考和領悟;課后在聽說讀寫方面進行有選擇的應用和拓展,能根據所學知識、方法,對常見的事實過程或語言文化現象進行發現和創新,敢于探異求新、多角度多層次閱讀,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今作品,提出富有遠見的看法和主張。
總之教學目標是教師、學生、教材媒介的三位一體。堅持從學生的身心成長出發,備學生、課標、教材和學法;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挖掘各種潛能和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在教學目標的導航方面提出自我科學的導學設計。做到在認知領域使學生得到知識回憶,理解領會,情境運用,要素分析,條件交流、操作步驟、推導關系,內在證據和外在準則的比較評價。同時在情感領域使學生感覺現象、刺激注意、愿意接受,反應中默認、反應的意愿、反應中的滿意感,價值的接受、偏好、信奉,價值概念化;價值體系的組織,泛化心向或性格化。另外在動作技能領域使學生知覺與行動聯系、身心定勢、指導下的模仿到嘗試、熟練后的習慣反應、復雜的外顯反應、遷移性適應、創新性生成。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標準評價功能。只有如此,教學目標才能具體化為課時目標,實現一個課時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亦即一個課時的教學活動所欲促成的學生的身心交瘁變化的預期效果。
二、教學重、難、疑點∕特點、重點、難點∕興奮點、弱點、盲點
教案中的"三點",分別是從教師角度的精心設計的三個點:重點、難點、疑點;從教材把握角度的特點、重點、難點;從學情洞察角度的興奮點、弱點、盲點。可以說三個角度的三個點缺一不可,明確了"三個點"是課堂教學高效的體現,也是教師抓住問題的關鍵,主要是教師精于備課巧于取舍高效講解的體現。
三、走向高考
高考考試大綱的知識點考查其實是對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內容作了一個非常的規范和明確。作為教師不僅要明確知識點考查的形式和內容,還要在每節課堂內外對其滲透和落實。做到有重點引導,有難點解釋,有疑點化解,準確把握學習認知面上的點。時刻從知識點方面積累、整合、遷移、運用、總結。
四、教法建議/教具準備/課時安排
教法建議主要就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參考建議,依據高考語文要求測試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探究的六種能力和語文聽、說、讀、寫的四大功能,可將教學方法劃分如下:
(1)呈現方法(感知):口述法(敘述、談話、講演、講授、講讀)、直觀法(圖示、演示、示范、參觀法)、操作法(實驗、練習、勞動、討論法、研究法、指導法、模仿、發現法、設計實踐法)
(2)邏輯的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分總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問法、新舊聯系法、正反比較法
★激發和形成動機方法
(3)激趣法:游戲教學討論、創設道德體驗情境、創設認識新奇情境
(4)激發學習義務和責任感的方法:說明學習意義、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練習、學習的獎勵、對學習缺陷的責備
★教學中檢查和自我檢查方法
(5)口頭檢查的方法
個別提問、面向全班提問、口頭考查、口試程序性提問
(6)書面教學的方法
書面測驗作業、書面考查、程序性的書面作業
(7)學生自我檢查
回顧法、總結法、課堂筆記梳理、理解識記。
(8)師生評鑒活動方法
激勵法、陶冶法、欣賞法、檢查法、評價法
★教學中師生交往活動方法:個別指導法、小組討論法、班級討論法、同伴合作法、師生對話法、一問一答補充(點評)。
總之教法是靈活多樣,符合授課內容要求,能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為最佳。
教具準備是對課堂教學環境條件提出的要求,其中教學環境主要包括教學的物理環境:教學場所、教學設施、教學信息(傳遞、接受的有效性);教學的心理環境:校風、班風,課堂教學氣氛(教師與學生、教師環境衛生、心理因素即情境),人際關系(良好、民主的伙伴關系);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相互激勵、積極進取、有效地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形成群體互動的良好生生關系。總之讓教學環境發揮導向、凝聚、陶冶、激勵、健康、養育功能。課堂上傾向于教師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比較熟練地制作各種教學課件;教學手段直觀,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板書簡要工整,布局合理,層次分明。
五、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過程/自主·自悟·自得
1、教學內容嚴謹、科學適度,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明確,讓學生體驗"過程與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2、教學模式:在一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圍繞某一教學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和活動程序。基本教學模式是:定向(預習)→自主學習→師生討論→師生答疑(教師指導)→自測拓展→自結(課堂小結);學生學習模式為預習(找重點疑難點)→會聽課(懂取舍)→發言(多思考)→交流(多合作)→復習(在平時糾正鞏固)→總結(巧歸納)→找差距(重錯題)→有計劃(能堅持)→做方案(定理想)。
根據課型和教學側重點對其各環節作相應的取舍,以便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時刻銘記結構決定質量,規范課堂尋找簡約實效,讓呈現富于情緒感染;讓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并列前行;注重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整體把握中注重局部強化;善于運用教學策略輔助幫助結論的提供;杜絕加課增效,課內無實效;避免華麗包裝下效率重心偏移。
3、教學過程中學生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沒有滿堂灌。一個好教師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演繹,而不是過分地自得其樂。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操作能力都應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得到體現。
4、教師課堂組織、調控能力強,對突發情況能作出及時、恰當的處理;教師能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教師教學有創意,評價反饋及時有效。
5、教師教學思路清晰,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根據教學要求對自己的學習做出評價,并不斷調控自己的學習。
6、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具體的學法指導;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語文的能力。
本環節更多是強調自主性學習,從基礎性積累整合到感受性閱讀進而領悟性研究發現。
這一切都是課堂有效展開和優勢互補的前奏,學生也最容易從這一環節中發現自身學習的重難疑點,也為課堂不適應性的全面內容與學生自身的取舍保駕護航,真正實現教的高效向學的實效轉變。
(二)深化·拓展·延伸
深化是合作討論的進一步歸納與明確,并從歸納和確定性過程中進行方法點撥,讓學生找到深化的理由和規律,為其拓展延伸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拓展是開拓課堂教學內容有限性的途徑,通過外在知識內容的引入分析解構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找到思考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擴大知識面,真正意義上實現大語文觀。
延伸是語文學科的知識寬廣度的要求,只有聯系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的語文運用實踐,才能讓語文具備生存空間和活力。僅僅追求知識而不注重實際用途使語文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解讀】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宇宙的未來》教案設計08-26
解讀的作文10-24
《彷徨》的解讀07-20
幸福的解讀09-09
選座位的行為解讀對方心理心理學解讀09-05
新課標數學解讀心得12-10
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02-04
翻譯的文化解讀10-31
高中語文作文05-07
高考生物大綱解讀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