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 ——《歷史與社會》案例一則 [課程標準] 1-1 使用地球儀、地圖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1-2 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 2-2 參與調查活動,了解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讀、析、畫平面圖的活動,能運用三種定向法判斷方向,能用比例尺計算某兩地的距離,選用合宜的比例尺,說出一些常用的圖例代表的意義,能用地圖的語言表示一定空間的地理事物,認識到地圖三種語言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描述自己社區生活的環境、特點,感受豐富有益的社會生活,體會社區的功能,并能正確看待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設計] ◆內容簡析 《我的家在哪里》以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敘述了“從社區看我家”、“在社區中生活”兩個部分內容,其間涉及了社區、區域、地圖三個核心概念。 ◆教學重難點 “地圖的語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工具,運用它來獲取信息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學好本學科的必備前提,所以,“地圖三要素”是教學的重點。從學生實際看,初一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動手的能力,空間位置、方向感相對薄弱,所以,在地圖上判斷方向、比例尺的計算和平面圖的作畫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組織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學習情景,以啟發式談話、討論為主要教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教學過程 總體思路:每個人都生活在社區里,學生有社區生活的體驗,或者說正感受著社區所提供的服務,只是缺少有意注意和理性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也都熟悉自己家的環境和位置,只是沒有用相應的地圖知識來表注說明,所以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把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作為學習的基礎,把學習內容置于學生個人生活的具體情景之中,對課文的兩部分內容作了一定的處理,組織“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等學習活動,著力體現新課程源于生活,又為了生活的人本主義理念。 過程預設 內容和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源于生活, 生成話題 1、 我們的家在哪里? 2、 說一說自己的家在余姚的哪一區域? 3、 呈現課題、余姚地圖。 1、 介紹自己家的社區環境。 從日常的話題入手,形成談話式的學習氛圍。 學習新知 在社區中生活 1、 提供江南新城社區有關圖片。 2、 例析該社區的社會公共生活。 3、 歸納社區生活的共同點。 4、 組織相關討論內容。 1、 通過觀看圖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材料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哪些方面內容? 2、 比較自己家所在的社區環境。 3、 議一議人的生存和發展能不能離開社區生活? 4、 引議“孟母三遷擇鄰”的道理。 5、 談談“在美化社區生活中,中學生可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從感性到理性,從生活到知識,理解社區的概念、特點,并感悟人與社會的關系,增添社會責任意識。 從社區看我家 1、 組織討論: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居環境。 2、 指導學生畫平面圖。 3、 展示作品 4、 選擇問題 ◇大部分同學可能沒有標注方向。 ◇圖例和注記有,可能不規范。 ◇基本上沒有比例尺。 5、分步落實 ◇引讀1-1、1-2的圖。 ◇提供三種定向法的圖片和練習。 ◇組織常用圖例的竟猜活動。 ◇呈現中國政區圖,揭示比例尺的含義。 ◇提供三幅不同大小、不同表示方式、不同范圍、粗略的地圖,以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設計問題情景,計算比例尺。 1、 學生自由討論,用語言描述。 2、 參考書本范圖,自主探究平面圖的畫法,小組合作完成理想家居的平面草圖。 3、 比較1-1、1-2的圖,說一說不同。 4、 認識三種定向方法,并嘗試方向的判斷。 5、 2分鐘強化記憶,參與竟猜活動。 6、 觀察三幅地圖并歸納不同。 7、 計算兩條河流的寬度。 1、美好的想象,寄予著美好的理想,引導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觀。 2、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在內化部分知識的同時,也暴露出要進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3、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通過操作生成問題,講練結合地學習。 鞏固提高 整合知識, 回歸生活 1、 布置作業 2、 建構知識,總結深化。 1、 說一說這節課主要學了些什么?對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有什么幫助? 2、 收集整理處理有關信息,完成短期作業。 知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讓學生自己覺得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才會從內心里接納它,才使學習具有更深刻的意義。【我的家在哪里(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家在哪里教案02-15
《我的朋友在哪里》教案02-26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2-26
我的朋友在哪里教案03-19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2-08
家在哪里作文07-24
(集合)家在哪里作文07-26
小班音樂《我的朋友在哪里》教案11-23
我從哪里來的科學活動教案范文08-26
小班音樂教案《我的朋友在哪里》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