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馥娜詩歌講座教案的部分內容(一)
來自朋友花園里的花兒 林馥娜詩歌講座教案的部分內容(一) 林馥娜按:應朋友之約貼出詩歌講座之講案,講座開始之前本人以寫給朋友們的賀歲詩為例,粗略講解了古詩的形式格律,并沒有形成書面上的講稿。而后面的《詩歌寫作雛議》中也大部分由廣州本地的生活實例引出議題,且部分理論還未修改成熟,故未能全部貼出,請諒!貼出內容主要為講座中介紹到的詩人及對詩人詩歌詮釋的相關部分。 馥郁花香彌吉慶, 娜柔桃柳寫春箋; 祝君虎歲威儀健, 福至財豐闔府歡。 詩歌寫作雛議 林馥娜 議題: ◆詩所追尋的本質 一、詩是什么? 二、寫什么? 1、人與自我、人與人 2、人與自然 3、人與社會 三、怎么寫? (一)、無技術的情感表達階段 (二)、形式磨煉為主,情感表達為輔 (三)、形式為輔,立意為主 ◆詩歌的音樂性 ◆詩歌的語言特色 ◆詩所追尋的本質 一、詩是什么? 根據自己的體會,我把詩定義為:詩是追索存在本質、體驗心靈澄明的語言藝術。…… 二、寫什么? 在每個人的寫作中,必然有一個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一路走來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參照系,各人都有自己有所寫、有所不寫的東西。詩人和他的詩歌是一直在成長中的,不斷明晰的價值觀和成長中的詩人便漸行至新的自我,乃至超我。 1、人與自我、人與人 …… 精神高度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精神高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詩歌境界。我國自古便以詩歌精神和禮教德行為修身立世的標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詩正是讓人從本我向自我過渡,走向超我(也即孔子所倡導的圣賢)的燈塔。 下面,我會引用一些詩人的作品,也會用到自己的一些作品來做分析,并不是我有公主病(自戀),而是方便分析創作中的用意,讓大家更好理解一些。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黑色》 東蕩子 我從未遇見過神秘的事物我從未遇見奇異的光照耀我或在我身上發出我從未遇見過神我從未因此而憂傷 可能我是一片真正的黑暗神也恐懼從不看我凝成黑色的一團在我和光明之間神在奔跑模糊一片 從未見過神是大眾的體驗,神在大眾的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誰都沒有見過神,而東蕩子卻用“遇”這個字,把神拉到了與人平等的位置上,他讓我們領會到,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遇見神,他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心中。人有時就在神性和人性,甚至是鬼性中穿梭! 既然神可以“遇”,為什么我又沒見過神秘事物、沒在我身上發出光呢?下半闕的詩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心存黑暗,則“神”也“凝成黑色的一團”,我們只有規避人性的黑暗面,奔向光明,才可能與神重合,形成神與我一體的“模糊一片”,這時,我們正走在通向光明的路上,呼應了上半闕末句的“我從未因此而憂傷”,因為我們可以用詩學精神修身,走向神性的超我、能夠發出智慧光芒的我。 …… 這是從精神方面上的追尋歷程。而我們在寫作過程中,不但要從精神上追高,也要有形式(技術)上的工藝。這就像一塊玉石的子料,有了上乘的內在品質,還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術才能成就一件珍品。而內在品質的形成和工藝的精通,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兩者合一時,生產出來的成品就渾然天成了。 《一種幸福不能替代另一種幸福》 郁蔥 沉湎于一種幸福時, 你會忽略其他許多幸福。 比如,當你看到公路兩側的繁花, 你會以為那是最迷人的色彩。 當你試圖享受陽光, 你會離開和諧而幽然的書房。 過去的時日詩句是你的幸福, 而現在,你把許多人曾經經歷的過程, 當成了幸福。 或許生活會這樣走下去, 輕淺的幸福會與輕淺的幸福一起 接踵而來, 我知道那些具體的滿足讓人心動, 但或許不經意間我們就丟掉了 生活中最真實最有價值的那些細節。 是的,我把平俗和沉潛當作幸福, 我把默默的思想和聯想當作幸福, 我把不能得到所有的幸福當作幸福, 甚至,我把丟失幸福, 也當作幸福。 “我把不能得到所有的幸福當作幸福,/甚至,我把丟失幸福,/也當作幸福。”寫這樣的詩,必是經歷過生活中的各種磨礪,看盡繁華再回歸平淡;或者善于思考,具有定力的人才寫得出來的。 當我們閱歷淺薄,疏于思考時,往往會沉溺于追求名利或裹夾在各種消費大潮中,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把許多人曾經經歷的過程,/當成了幸福。”而“接踵而來”的新的誘惑讓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從而忽略了一些平常而又珍貴的東西,也忘記了有所得必有所失的恒理。等到我們老了,回顧人生的足跡,一生無非就是在欲望、追逐和實現(或失落)中反復循環而已,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卻從來沒有停下來好好想過。 詩人郁蔥所作的這首詩歌中沒有華言麗語,卻達到了語言和詩意狀態的雙重真純。這樣的詩,讓我想到了“詩人合一”,儒家學說中有“天人合一”,由此似乎可以聯想到詩人為何叫“詩人”,而不像作家、評論家那樣叫“詩家”。 它是詩人以詩歌精神為信念,以詩修身,直至化境的真純狀態。它是詩與人合一的自然流露,也是通過長期思辯的雕塑、語言的磨煉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 讀這樣的詩,心態也會隨之平和下來,我們可以領會到這樣的信息:簡單地生活,寬厚地接受、善待一切,幸福便在存在的各種事物中發出光芒,照亮內心。 2、人與自然 …… 下面兩首詩反映的是人與風景自然互相依存和契合的關系: 《在小鎮西山坪》 葉梓 做一個白天閑逛晚上寫字的人是幸福的; 做一個泥土氣息的夢,夢里頭露水給我洗臉 輕風給我梳頭,是幸福的; ——要是一睡不起就是更大的幸福。 詩人描述了小鎮某一天的渡假式生活圖境,讓我們體味一種慢,一種與大自然融于一體的曠達和身心松弛的幸福。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背后所影射出的,城市日常形態的疲憊和繁忙,鋼筋水泥世界的騷亂與逼仄,讓人不禁生出一睡不起,與萬物同靜的渴望。 《秋風謠》 趙繼波 今夜,我又聽見你的聲音 比最輕的那陣風還要輕 我知道,這是你一貫保持的處世態度 謹小,慎微。好多年了 還是沒有改變對鄉間那些事物的依戀 依舊喜獨居,擅彈唱,絕不蓄意曲高和寡 即使對一棵草,也懷著由衷的敬意 明月高懸的夜晚 總會把草臺當作高臺 懷想故鄉只在一滴露水的深處 但今夜沒有月光,秋雨是冷的 你是秋天深處的蟲子 一兩聲斷續的鳴唱在風里蕩開去 聲音,依舊是輕的 秋風就是輕輕的鄉愁,蟲鳴是古老的搖籃曲,這是一個身心都可以安靜下來的鄉間世界。詩意的回溯不止是對那一草一木、一村一舍的念舊,更是對那個永遠都在那里的“你”,那“絕不蓄意曲高和寡”的,質樸如小草、如水滴的父老鄉親的眷戀。 詩歌中對于高貴品質的追求,不僅可以用美的形式表達,也可以用審丑的形式反襯。從鞭撻中達到審美的目的。就如以下的詩: 《絕句》 11 姚風 西方知名的品牌不斷抱怨 說中國富豪的買家群體太不穩定 “客人一下子就消失了 要不然出了國 要不然就是進了監獄。” 姚風的這首詩是項莊舞劍——意不在其表。表面寫的是品牌消費群體的消失,實則是揮劍切開腐敗現象的剖面。以品牌的貴重反襯腐敗者“敗絮其中”的人格。 林馥娜詩歌講座教案的部分內容(二) 林馥娜詩歌講座教案的部分內容(三) 4月8日在西子灣留影【林馥娜詩歌講座教案的部分內容(一)】相關文章:
只有一個地球教案王娜04-28
《亞齊娜》教案設計08-26
桂馥和他的書法作品04-27
游周馥故里-游記作文02-15
《噢!蘇珊娜》教案(通用10篇)10-13
中班美術教案桂花林03-07
中班游戲美食林教案05-12
王娜一周工作總結04-27
幼兒詩歌教案04-30
幼兒詩歌教案大班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