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室四·《故鄉》教案示例
《故鄉》教案示例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預習要點:
1.解決生字詞
2.把握結構,劃分層次
3.找出小說中人物描寫片段,找出主人公。
4.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魯迅為什么要寫故鄉?他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只是表述回憶故鄉的美好,還是有別的什么情感在里面?
課堂研討: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吟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煉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2.感知情節: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并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1、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
明確:能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即可。
2、神游《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明確:變
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人變
A、以閏土為例,討論完成表格
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十一二歲""紫色圓臉,臉色灰黃,
貌頭戴小氈帽,
眼睛周圍腫得通紅,很深的皺紋,
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
"紅活圓實的手。"像是松樹皮了。
動"手捏鋼叉,
作向猹盡力刺去"
語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現了歡喜和凄涼的神情"
態滔滔不絕。"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
4個省略號,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
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
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只是不怕我"恭敬地叫"老爺",
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要水生"給老爺磕頭",
態"送我貝殼和鳥毛",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
度我很多希奇的事。"不懂告訴事",不成"規矩"。
生活捕鳥、看瓜、刺猹、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態度拾貝、觀潮…
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閏土這一形象揭示了什么?
明確:精神狀態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他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B、除了閏土,楊二嫂也有了變化,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2)景變
二十年前: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后: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3、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么?
明確: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4、然而是什么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明確: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于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5、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同學們認為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引導學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五、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著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么?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于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為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六、課堂小結
【語文教室四·《故鄉》教案示例】相關文章:
聚落教案示例04-28
《故鄉》教案09-02
小學課文太陽的教案示例08-26
故鄉是北京教案02-20
《故鄉》教案【通用】01-24
《人生寓言》教案設計示例08-26
《語文園地四》小學語文教案02-05
我們的教室作文四篇09-05
小學語文園地四教案02-05
《大海啊故鄉》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