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幸存的老教案:陳奐生上城
第10-11課時陳奐生上城教學目的
通過課文研討--
1.學生能清楚概括出小說情節并理解其意義;
2.學生能整理出陳奐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意義;
3.學生能基本說出中外小說心理描寫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心理描寫;
2.感受改革開放后農民的變化,理解小說中人物反映出來的一些弱點。
課前預習
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情節。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2007年3月15日(四&五)
一.疏通文字:
在預習中,有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白?
"漏斗戶主"是什么意思?"常年負債的貧苦人家"為什么就叫"漏斗戶"?想一想"常年負債"和"漏斗"有什么相似點?很多外號都是從相似點切入的。
--漏斗的特點是裝什么都往下漏,怎么裝也裝不滿。常年負債說明這個家窮,借點錢都花完了,常借常無,俗話說"堵不住的窮窟隆",就像漏斗一樣。"
二.講讀課文
1.從情節發展的角度,給《陳奐生上城》這篇小說的三小節各擬一個兩三個字的小標題。
--上縣城,尋求新生活;賣油繩,病困火車站;遇書記,夢圓招待所。
2.小說第一節作者的描述指向是什么,重點表現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描述指向是陳奐生。重點表現了他的生活現狀和生活理想。
3.文本中對陳奐生的生活現狀和生活理想有什么具體描述?試做分析。注意作者對"有"和"無"的運用。
--生活現狀是:無憂無慮。身上有肉,臉上有笑,囤里有糧,櫥里有衣。生活理想兩個:一是買頂帽子;二是有話可說,能夠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碰到的事情。
4.陳奐生要買帽子的原因。
--"今年好像變嬌了"。它表現出了陳奐生對自己的生活發生的變化之滿意和自豪。
5."想買帽子"說明了什么?
--所以,"想要帽子"說明陳奐生的生活的發生了變化,他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在生存問題解決之后,他開始考慮更高一層的生活追求。一頂帽子,相對陳奐生的過去,就無疑有一些奢侈的味道。這使他自己也覺得過分,然而也透露出他對生活的滿意。
6.我們可以看出,陳奐生的追求也是有層次的,有些已經滿足了,有些還沒有滿足?纯炊加心男,有什么層次。
--第一層吃飽穿暖,不被凍餓而死,算是生存層次;第二層要個帽子,在生存層次之上,算是享受層次;第三層是有話可說,能夠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碰到的事情,獲得尊重,算是尊重層次。管仲說過一句話:"倉稟實而知禮節"。人人都想過好日子,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后,自然而然的就會追求高的層次。
7.說話是很平常的事情,為什么陳奐生會看得那么重?陳奐生其實是想獲得尊重。陳奐生為什么會"無話可說"?
--陳奐生無話可說,是因為他知道的都是別人已經知道的。他的生活太平淡了,他過的是一種乏味的生活。
8.作者用什么方法來表現陳奐生生活的乏味的?這種將作品中人物乏味的感覺通過記敘直接傳染給讀者的方法,我們有沒有在什么文章里學到過?
--列舉。將他乏味的生活列舉出來,讓人們直觀地看到他生活的乏味,我剛才讀著讀著就感覺乏味;社戲中等"蓋叫天"出場,蓋叫天老不出場的那一段。小旦唱,老旦唱,老旦講完小旦唱,小旦唱完老旦唱…真煩人。
9.解決了溫飽問題的陳奐生,不僅要買帽子來更好地享受生活,還要在人前有話可說來贏得人們的尊重。那么,他的理想有沒有實現呢?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實現了:陳奐生終于有話可說,而且受人尊重。連大隊干部對他的態度也友好了。
10.理想完全實現了嗎?陳奐生是怎么實現了理想的?
--他不但坐了吳書記的汽車,還住了五元錢一夜的高級賓館。這是作者極力要渲染的內容,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他如何心疼這五元錢,再寫他認為"僅僅花了五元錢就買到了精神的滿足"。事實證明,他的身份地位顯著提高了。大隊干部對的態度也友好了許多。公社農機廠的采購員都羨慕他。
11.為什么陳奐生坐了吳書記的汽車,住了高級賓館,他的身份地位就提高了?
--陳奐生和吳書記之間身份地位有很大的差距,吳書記的身份地位高,陳奐生的身份地位低。
第二課時
2007年3月16日(二&三)
一.繼續講讀課文
1.吳書記一次偶然且自然的舉動,卻一下子提升了陳奐生的社會地位,給陳奐生帶來了很大的精神滿足,使"陳奐生的身份顯著提高了"。產生這一奇效的根源是什么?
--是民眾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這種等級觀念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傳承,很難根除,這也就是作者高曉聲所說的"無論是陳奐生們或我自己,都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
--其實從陳奐生身上,從陳奐生所處的這個社會環境中,我們發現它的活力還非常旺盛。它還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人們的思維,而人們對它卻沒有認識。這正是高曉聲作為作家深刻的地方,作家就是要將隱藏在生活中的而人們地看不到有意義的東西剝離出來給人看。其實,我剛才聽到你們說的一句話,就感覺到這篇小說對我們大家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剛才大家無意中說"陳奐生坐了吳書記的車,自然身份地位就不一樣了",這表明在大家的頭腦中,吳書記的身份地位就是比陳奐生的高。這種認識表明大家頭腦中也有很嚴重的等級觀念,而且根深蒂固,在不知不覺間控制著我們的思維。
--我想起了《我若為王》,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道理:決定一個社會是不是奴隸社會的不是有沒有奴隸主,而是有沒有足夠的奴隸。我這樣說也許有點殘酷,我們一般的分析作品,都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別人哭,看別人笑,看別人傻,看別人能。其實,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而且還是要干預生活的。我們從文學作品中不僅要學到知識,學會分析,更要學會做人,學會理解社會。這種能力才能幫助我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進而改造社會。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做人。
13.陳奐生的理想實現了,我們應該為他高興還是為他悲哀?
三.解題指導
一、根據作家透露的對人物的感情傾向,對人物形象做理性分析。理解的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為了降低難度,訓練方式將它倒了過來,提供了理性的結論,要求找出具體的表現,而目的還在啟發學生怎樣從感性到理性地認識人物。
1.陳奐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說東道西、妙語驚人之類,是要"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這顯然帶有濃厚的小農色彩。
2.花了五元高價,等于"做七天還要倒貼一角","睡一夜要出兩頂帽錢",陳奐生"想想又肉痛起來",說明他勤儉的農民本質。
由于出了五元高價,對招待所的物品從十分愛惜變為任意作踐,用提花枕巾擦臉,不脫衣鉆進被窩,表現出農民的自私狹隘。由于坐了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縣委書記介紹的五元一夜的高級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滿足",得意非凡。這表現了農民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陳奐生的進取心是跟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的嶄新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陳奐生這個昔日的"漏斗戶主"翻身了,他充滿喜悅心情,也萌發了進取心,對精神生活也開始有了追求。另一方面,陳奐生身上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圍的農村干部和農民身上同樣存在。因為陳奐生坐過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五元一夜的房間,人們馬上對他友好、羨慕、尊重?梢娺@樣的社會環境是陳奐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二、引導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作品主題。
《陳奐生上城》的主題說法多樣,有說反官僚主義的,有說批判阿Q精神的。這些說法都有失偏頗。從整體著眼,似乎應該這么說:這篇小說描寫了新時期的農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喜悅、苦惱和尷尬,表現了作者對新時期的農民終于前進的高興,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的慨嘆。
三、通過比較閱讀,了解中西文學作品心理描寫的區別,了解高曉聲在心理描寫上的借鑒與創新。
《項鏈》的心理描寫,運用了西方小說慣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寫得細膩、深刻。《陳奐生上城》的心理描寫,用了"土洋結合"的辦法。像西方小說一樣,注重心理描寫,但這種心理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肖像的描寫,對景物、天氣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這是我國傳統小說的寫法。
"漏斗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陳奐生肚里吃得飽,身上穿得新,手里提著一個裝滿東西的干干凈凈的旅行包,也許是氣力大,也許是包兒輕,簡直像拎了束燈草,晃蕩晃蕩,全不放在心上。他個兒又高,腿兒又長,上城三十里,經不起他幾晃蕩;往常挑了重擔都不乘車,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說,何況太陽還高,到城嫌早,他盡量放慢腳步,一路如游春看風光。
這里,摘掉了"漏斗戶主"帽子的陳奐生的輕松愉快、充滿希望也充滿力量的心理,寫得十分生動深刻。但這些心理活動并不是采用心理剖析等手法,而是采用傳統小說的手法,通過動作(悠悠上城來,晃蕩晃蕩)、肖像(肚里吃得飽、身上穿得新)描寫以及景物烘托(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揭示出來的。
四、設題意圖是,從更廣更深的意義上理解《陳奐生上城》的社會價值。這需要把陳奐生的行為與心理看作一種象征性的東西,從個別到一般,然后聯系別的"個別",別的實際生活。
四.高曉聲(1928-1999)的"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先后發表的《"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出國》《書外春秋》
五.聽寫:
1.冠冕堂皇2.賺錢3.簇新4.不翼而飛5.噴嚏6.尷尬7.三爿店8.打烊9.涼嗖嗖10.凱旋11.耽誤12.寬裕13.嶄新14.眷顧15.忐忑不安16.砧
【幸存的老教案:陳奐生上城】相關文章:
《陳奐生上城》教案(通用12篇)05-23
幸存的孩子05-02
幸存的孩子作文11-06
幸存的孩子作文09-22
世界上最老的樹12-03
戀上一座城作文11-18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原文翻譯03-10
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及翻譯12-18
幸存者偏差作文08-22
尖子生老吵架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