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鄉》教學設計與反思
《故鄉》教學設計與反思教學設計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并注重教師示范。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并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鑒、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鑒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些什么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復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到以后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四、《故鄉》中這樣的反復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凄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后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復。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5、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杏花春雨江南
7、教學后記:(批改作業后作課后總結。)
教學反思:
三個故鄉: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里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里有兒時的玩伴,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里有鮮活的世界,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里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里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么能夠不讓作者傷心…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種生活:
很顯然這是說課文的倒數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說"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說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代人:
短篇小說里,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里書提到了母親、"我"、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宏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里,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于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著故鄉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可以說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宏兒是充滿希望的。
三種感情: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里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猬、獾豬和馇,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故鄉》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04-22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02-18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04-04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11-13
故鄉的反思05-18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04-03
白鵝教學設計及反思09-27
《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0-30
說“屏”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4-28
說“屏”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