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范文(通用2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
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提到的教師活動的核心——傾聽,讓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觀摩的大量生動課堂中,佐藤學先生發現這些教師都是善于傾聽學生意見的。
這些教師之所以能找到應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其秘密在于兩個應對原理。首先,教師的應對是以“傾聽”為核心的,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其次,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自己往往會經常陷入這樣一個陷阱———關注于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而忽視與課堂無關的發言。而佐藤教授在觀摩濱野老師的課中發現濱野老師的應對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發言,而是對所有兒童的發言都寄予信賴和期待。正因為如此地尊重每一個孩子,他在教學中才能夠創造出新的境界:孩子們輕松地參與、自由地交流思考,這種自由的.交流又產生了許多豐富的串聯。此外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將這一習慣傳遞給了學生,漸漸地孩子們也養成了傾聽的好習慣,在傾聽中發現問題,在傾聽中解決困惑。
佐藤學先生強調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于傾聽、串聯、反芻。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同其他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和其他知識串聯起來,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串聯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許多的串聯會被老師的糾正、提問等切斷,發言與發言之間沒有連貫。而反芻的活動更容易被忽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等都存在差異。
在教學中老師不應該一直教授新的知識,只關注一些優等生,而應該注重新舊知識的串聯,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在自己的教學中,我經常會利用課前的5分鐘時間讓孩子們進行對話練習,內容就是前一階段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操練,每次保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輪到,這樣降低了難度、保證了操練面,一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能自信地發言。
總之,教師要處理好傾聽、串聯、反芻這三者的關系,側耳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關注串聯和反芻。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2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表達尊重最直觀的一種方式。語言的魅力彰顯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氣度與修養。從《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上我也習得了語言的有效運用,發現它能使課堂的流程更加順暢。比方:“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個人再來讀一遍,好么?”“聽了某某君的發言,我認為……”“從哪里看出來的呢?”以上幾句課堂語言,讓我仿佛也置身于這節課中,深刻感受到這位老師不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還努力用這些毫無命令式但充滿溫度的話語將課堂串聯起來,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陡然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往往由于學生各種各樣突然性的答復而無所適從,只好選擇性地回避掉這些預設外的問題。而書中的一個案例,教師對于學生看似“錯誤”的答案的回應,不是否認,也沒有逃避,不是“為什么這樣認為?”,而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這樣的發問,就能引發學生回歸文本,重讀文本,在課文的一些細節處,聯系生活實際,于是發現這種“錯誤”背后所隱含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文本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事實,從而豁然開朗。這不正是我缺乏的嗎?教師的傾聽與串聯在課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書中所言,“教師在課堂中,要將學生與教材串聯起來,將學生與學生串聯起來,將教材與生活串聯起來,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聯起來。”不單單只是把“好的發言”串聯,還要給看似“錯誤”的學生時機,讓學生學會把觀點和所學內容串聯,這不正是在授之以漁嗎?
夸美紐斯所要尋求的“可以使教員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實踐著。如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我認為小組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那么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這無疑是很多新老師和我一樣需要學習探究的。通過書中的案例和介紹,我得以借鑒:
首先,要考慮分組的問題,學生有著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格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學習能力強的又有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這樣可以進行互助;然后是學習興趣的'差異,一堆偏愛語文而一上數學課就想睡覺的學生顯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組中喜歡數理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帶動那些對數理興趣不那么大的學生。最后是性格上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性格外向的和內向的,這樣才能互相帶動、和諧相處。無論是哪位同學,都渴望得到老師課堂上的關注,所以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與擔當,讓游走在學習邊緣區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歸屬感,找到每個人的“閃光燈”,讓他們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組織教學和落實教學的“金鑰匙”。“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書中得法,運用此法,還得結合實際。參閱了許多資料,我正在方案實施“人人是組長”的小組合作方案——每個小組設立“學習組長”、“作業檢查組長”、“背誦組長”、“大組長”。這里頭最重要的是大組長的人選。我想打破一貫的思路,大組長不是選擇綜合能力最強的同學,而是選擇相對弱勢的同學,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有事可做,讓他找到自身的價值,也讓他能想方法融入班級融入課堂。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名和章程,有了響亮的隊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就像找到了組織一樣。有了隊訓,每個成員可以有章可循,自覺遵守,同時也為成員間的互相監督創造依據。學生按照這種分組方式,建立小組內的互相監督機制,也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有競爭才有動力,小組與小組之間是要對抗的。可以評選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月的最正確展示團隊、待進步團隊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小組合作,不止是我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學生間互相的尊重。瞧:我們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伙伴。
“傾聽,串聯,合作”這些都必須以尊重和信任為根底,而尊重與信任正是構成“寧靜的課堂革命”的關鍵因素。對于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知識有待充實,經驗有待累積,方法有待學習,挑戰卻無時無刻。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3
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時機。讀完“個體與個體的鏈接”,我一句話:教師以怎樣傾聽和回應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和低語,這種傾聽行為將形成相互傾聽的關系。實際上,在多人組成的課堂空間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產生相互傾聽的關系。
教師用柔和鎮定的語言展開教學,真正走近每一位孩子的身邊,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一些潛能生逐步的參加到合作學習的大氣氛中,一點點的在合作中獲得尊重,獲得成長。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可能會偶爾關注課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最大化的給后進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時機,但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學生平起平坐,做到共同探究課堂學習),有沒有堅持做到?讓學習不再是學生自己的事,讓課堂屬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的平臺。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但大多數的時候,為了課堂進度,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傾聽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教學氣氛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開展。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了解,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班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大家借鑒。不斷閱讀和思考,讓我能清晰地認識到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于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于心,也正是這樣,才能熟練的駕馭課堂,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于具有個性的開展和思考,才會老實地去想問題、說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課堂中借鑒書中老師的一些教學方式,來關注課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個方向。
過生日的時候,有幸得到了學校發給我的一本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慢慢地品讀完了這本書,本書的佐藤學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老師們一同研究教學,以現場素描的方式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世界到世界的旅程。只有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他又請好幾位同學解釋,直到他明白為止。
在我聽過的課堂上教師一般會說“坐下”、“哪位同學能幫幫他”、“等下課我再幫你解釋”。但很少有老師能叫好幾位同學幫他解釋,直到他明白為止。教師一般會怕耽誤時間而直接講解或一筆帶過,尤其在聽公開課的時候更是惜時如金。而小林老師本該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為了一個孩子花了整整20分鐘。
“為了一個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是我的第一反響,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才認識到自己是多么無知。
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穩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愿意幫助你。
滴水折輝,本書中的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個平凡的教師都在用實際行動宣告:要保障每個孩子的學習權。希望大家都來讀讀這本書,讓我們也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4
近來在教學上,我遇到了許多的苦惱,教學的心都是急躁的,想從書里頭求得一知半解,便開始閱讀《教師的挑戰》。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盡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質量。這句話讓我反復思量,不禁想起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里有一句話:尋求并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兩句話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距甚遠,但仔細咀嚼卻可發現,兩者有著共同的追求。基于當前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不得不成認,學校里多的是埋頭苦學與無益勞動,少的是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么夸美紐斯所尋求的教學方法是什么,佐藤學認為的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是怎樣的挑戰?怎樣讓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學老師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例子,就像一面鏡子,供我對照、反思、感悟。終于,我“觸摸”到了真諦——尊重與信任。
尊重與信任,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到卻很難。在教學中,教育經驗不夠豐富的我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地要求學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種程度,而總是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想法和感受。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答復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直接否認了學生的想法?又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答復不夠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煩的神情?實際上,學生的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實踐的意義。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為了使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按部就班,能夠按照備課時預設的方向“走”,而對學生的“別出心裁”選擇無視。由此可見,尊重與信任絕不是我們以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學在書中提到,我們與學生應坦誠相見,不折不扣地接納,而不是只選擇那些所謂的“好的發言”,正如書中所說,教師假設只尋求“好的教學”,就會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以致這種教學陷入單調而乏味的誤區,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課堂,是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構筑而成的,因此,學習也應給與所有人應有的權利。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每節課,都是一棵樹苗,學習的目標就是主干,“好的學生”“好的發言”“好的思路”等把所有的“好”串聯起來,樹干當然會粗壯。但是少了枝干的開展,樹木就只剩主干光禿禿的存在,就沒有了枝繁葉茂的朝氣。所有學生的參與,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才能讓課堂煥發無限的可能和生機。尊重每個孩子,學習才能飽滿,課堂才有活力,教學才有生機。我們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聯”、“反芻”,使學生朝著更加有效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學習。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5
最近,我品讀了佐藤學先生著作的《教師的挑戰》一書,作為教育工,閱讀此書,找到了靈魂中的一種共振。書中的文字和表達的意向正如書名一樣,21世紀教育工的挑戰是什么?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紀的優質教育?
書中舉例了多個國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歐洲的小班教學,20名兒童分成4、5人一組,合作學習;有日本山崎老師的指導課,讓學生自我學習,暢所欲言。這是讓我很羨慕的,我國的國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們是否也能在大班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國優秀,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思考,表達。我的淺薄是,在上夠一定的大課后,抽出一節課的時間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組隊,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后以小組的形成共同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做出表達。此種做法很考驗老師的選題能力,能否將此次合作課與書本、與教學進度、與可實行條件相結合。同時也要讓老師改變思維,從一個單一的知識提供者,變成主題課堂的組織者,啟迪者并做最后的總結者。或者,利用校本課程,或增加相似活動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對于不同學習方式的積極性,做到大課堂為主,小課堂為輔,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老師作為人類的園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樣的事情,教育知識,塑造人格。我很感動的是,佐藤教授,最為名牌大學教授,卻幾十年如一日的關心最小的事情,每個孩子的點點滴滴“小事”。無論是孩子今天失誤或犯錯了,還是孩子學習或開始某項活動了,他都記在心中,并一點一點的引導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樣的,作為初中老師,我們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我們要善于去觀察學生,從一個個小事后看到學生的內在的動因,并與學生充分的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所想。特別是最近的大學生作弊跳樓事件,讓我感觸頗深,當然老師是沒有責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了解這個學生,或者在現場能安撫這個學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內心中恐懼的事情,能比活著更嚴重,從而挽救一條生命。
老師不僅僅是講述者,也是傾聽者和反響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處在多愁善感和躁動的時期,此時除了家庭之外的學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領作用。本書中不斷提出傾聽—串聯—反響,這三個步驟,是老師與學生的內心與羈絆不斷加深的過程,也許這種潛移默化的溝通和微缺乏道的交心,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中,給予了他們正確的路標。
教育,是人類美好一面的展示,對下一代的培養是無私且偉大的,是對人類整個群體的延續。所以,優質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進人類的進步,社會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淺顯的思考,希望我們教育工能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因為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十倍。21世紀,是一個信息的時代,個人的被動教育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的傳播速度,需要廣闊的學生自發的去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才能在這個日異月殊的時代掌握主動權。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6
說起佐藤學,我很早就曾經關注過,但似乎看到他的書的名字是關于學校的挑戰的,似乎一下子就覺得與我的距離很遠很遠,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只要關注好自己的課程,自己的教學就足夠了。可當我拿起《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時,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錯特錯了。
佐藤學的書籍,可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譯名,臺灣、香港、大陸在翻譯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始終有這么一個關鍵詞是沒有避免的──寧靜。當我將佐藤學的幾本書依次讀完后,我不得不感嘆──學習的革命,只能是靜悄悄的。
對于佐藤學,之前的認知只是一位拿著DV拍了一萬多節課的大學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學的旁觀者,始終感覺著他對我們實際一線課堂的實際似乎隔著什么。對于這樣的大學教授寫出來的書籍,我往往有拒而遠之的感覺。但就是“寧靜”二字吸引了我,因為我自己也正在寧靜的進行著我自己的課堂革命。我要從中找尋到我進行課堂革命的理論支撐點與可以借鑒的東西。
或許我的看書與別人不同,很多人喜歡全本全文的.閱讀,可我偏喜尋找我感興趣或者我困惑的章節來讀。這一讀,還真的讓我找尋到一些可以讓自己支撐自己進行的課堂革命的源發動力點。
“學習過程中犯錯是學習者的常態”,因為閱讀佐藤學的這本書的時候,恰恰是我做閱讀教室最艱難的時間,我的所有的想法都無法實施,孩子們不斷地犯錯,需要我每天都要將頭一天做過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訴孩子們:你們比我教過的上一屆學生差別得太遠太遠。我自己也對自己說:下來的這三年我該如何的面對。每當想到這里,總是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不好,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問題學生”出現。所以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瞬間就釋然了。是呀,學習過程中犯錯不就是是學習者的常態嗎?哪一個學習者之所以需要學習,不就是因為自己“不斷犯錯”才有必要去學習。犯錯才是學習的源發動力,也是學習的目的。之前我會那么急躁,原因應該只是看到了后者,只是覺得孩子們應該不要犯錯,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反過來想想,不讓孩子們犯錯是不可能的,他們是正在學習的學習者,理應有“犯錯”的權利。也就是這樣,我對于孩子們的犯錯,心態上就平和了很多。如果孩子們犯類似的錯誤,那一定是我的方法與策略有問題,如果我調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調整第三次、第四次呢?面對正在成長的學習者,這就是我,作為一位成年人的教師所應該秉承的態度──容許犯錯。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7
近來閑時,打開《教師的挑戰》,跟隨著佐藤學教授的文字走進日本課堂的改革,佐藤學教授在文章提及教師的“發牢騷”——我班的學生一點兒也不想傾聽……佐藤學教授說,這是無意間流露出了教師自己是如何不想聽兒童的心聲罷了。看到這,我就充滿了疑惑:為何學生的不想傾聽是在暴露著教師的不會傾聽?我帶著疑惑,繼續跟隨著佐藤學教授走進山崎老師的課堂。
山崎老師率先在他們學校形成師生相互傾聽關系。他的課堂上,分三步進行:首先,讓每一個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閱讀課文,每個孩子對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老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孩子。等待大家閱讀完畢,請幾個讀得不同的孩子分別站起來朗讀。其他孩子要認真傾聽,這是最基本的尊重。其次,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傾聽者衍生出自己對于該文的想法。他們可以自己充分交流討論、產生共鳴,有點類似于頭腦風暴,從而加深對該文的理解。最后一步是引導。當孩子的觀點背離該文所表達文意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出現的場景,再閱讀思考,慢慢地引導學生;如果整節課沒有同學提出文章所表達的觀點,那么老師即可在適當的時候點明,學生們也能恍然大悟,拓寬他們的思路,最終形成他們對文章最深刻的理解。在山崎老師的課堂上,他們的關系就構成了學習共同體。
看到這,我有種頓悟的感覺。教師的傾聽體現在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上。“傾聽”的行為最初是聽覺感受到聲音在空氣中震動的活動,所以其自身也是觸覺的。在菅野老師的課堂上,他即使是在講話的時候,也會集中精力去傾聽,并在每位兒童之間建立觸感的聯系。
山崎老師觀察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這是他用眼睛“傾聽”;他“言傳身教”的力量影響著學生們。山崎老師請其他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也能像老師一樣,或用耳朵,或用眼睛“傾聽”,關注正在朗讀的學生,在傾聽的基礎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開始碰撞出“火花”。傾聽是一種等待,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讓學生認真聽講,首先自己應該學會傾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平時在課堂上要善于“傾聽”,不僅要用耳朵聆聽有聲的信息,更加要用眼睛去捕捉無聲的信息。在上“連續退位減”這個課時,整百數減幾百幾十幾,連續退位是本課重難點。課前,我都能預見學生在豎式計算會出現的錯誤,于是,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突破難點,讓學生避免這樣的錯誤。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探尋更加簡單明了的方法。突然,我靈光一閃——《教師的挑戰》不是一直提倡“聽”嗎?這個問題,我何不試試看呢?指導老師常提醒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觀察或者傾聽學生們的想法。
我課間巡視著,駐足于一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邊上,他正在做豎式計算“900-435”,我發現他的計算方法很特別:他先從個位算起,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十位不夠減,從百位退一,隨后,他是把十位上“9-3=6”寫在十位上,然后再算個位“10-5=5”。看他計算完了,我低下頭問:“你為何先算十位上?”。他說:“這樣子就可以避免把十位上的9看成10,少出錯。”“是啊,這真是個好方法!你真聰明。”后來,我借著評講的時候,和學生們分享這個方法,大家瞬間豁然開朗,都對他投去欽佩的目光。在之后的幾次作業中,我發現他的作業完成得特別優秀,他學習數學的勁頭更足了。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講到,兒童的學習除了受到教師指導影響外,還受到兒童之間相互學習的強烈影響。我常想,學生們的方法是最適合他們的方法,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學習。教學中老師是否可以利用這兩個特點?在習題課時,多讓學生起來分享他們的解題方法?畢竟,學生是最了解他們自己的。課堂上,我嘗試著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評練習,我當傾聽者聽聽他們是如何解題的。第一次請他們上臺講解時,學生們熱情高漲。小亮上臺的表現令我刮目相看,他不僅把題目解答過程和思路完整的和同學們分享,(1)還把做題時容易出現的錯誤一一分析,提醒同學們如何避免這樣的錯誤。學生集體訂正了習題,在他的分析中,我逐漸理解了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因此師生之間的傾聽不應該局限于教師說、學生聽,更多時候,教師應該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只有明白學生所思所想,才能因材施教。
課堂上,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他們學習;生活中,充當學生生活困擾的傾聽者,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我有點慶幸,班上的很多學生會與我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學生甚至把我當成“知心姐姐”。有一天下課后,兩個小女生跑到我跟前,小欣輕聲對我說,“老師,小涵有事情和你講。”看著小涵眼睛紅腫著,我想,一定是發生什么事情了。小涵輕聲訴說家里發生的不愉快。小涵說完后,她的眼睛緊緊地看著我。那一刻,我從她的眼睛中讀出信任。是的,信任給予人勇氣;信任給予人希望;信任給予人溫暖;信任給予人真誠的心。正是因為這份信任,讓她鼓足勇氣將自己的私事告訴我,讓我們走得更親近,也因為這份信任,小涵在課堂上表現得比之前更加專注了。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細節教育源自于教師細微觀察,運用多重感官感受,言傳身教,“聽”之信之,與學生建立多重聯系,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打開一本本書,開啟一段段與智者對話的旅程。《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為我留下一把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打開一扇通向未來教育之門。在佐藤學教授的筆下,靜悄悄的教育革命正在進行著,引領我找尋那一片寧靜璀璨的教育星空。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8
再讀《教師的挑戰》一書,發現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存在個性化差異,教師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等等那些跟不上的靈魂,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可塑之才。如何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將學過的知識變成學到的知識呢?我認為保有學習的熱情和內趨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學時能把學生的興趣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設法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
每一朵花都有花期,都有盛開的理由,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生命對待旅程中的每一朵花。在教學時,不用標準的格式去要求別人,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意。當孩子學習上遇到挫折時,要想到孩子是有差異的,拔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幫助,等待才能有所收獲。
在山崎老師的觀摩課中,我們發現山崎老師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語,他的話語都是懇請與感謝。當學生的討論方向與山崎老師的教學意圖有偏差時,他并沒有直接打斷學生的思路,而是重新回到每一位學生的閱讀交流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進行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讓等待成為課堂最美的風景
等待包含教師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并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
公開課上,我們往往會按照預先設定好的問題,一成不變的教學,忽視了少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些孩子因為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而無所適從,不是在下面做小動作就是跟旁邊的學生在聊天。老師講得吃力,學生聽得吃力,課堂氣氛比較緊張。
在小林老師的課堂上,他往往會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并耐心地等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不能舉手。等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其他同學才能想辦法幫助他們。
我們經常會碰到被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盯著他們的缺點看,越看越心煩。換一個方式,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向善的心,這些曾經令我們頭痛的學生有可能變得自信起來。我們的教育只要經得起“等待”,我們的學生其實都是可以教育的。
三、教育還需與貧困作斗爭
農村學校,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他們與城里的孩子相比,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還有精神的匱乏。家長認為學生進了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情,他們認為只要課堂上聽講就好了。他們不愿意承認課外閱讀也很重要,不愿意給孩子買文具、買書。他們即使承認陪伴的重要性也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做到。
黨中央發動了精準扶貧工程,我們要以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做好教書育人的同時,也積極地投入到這一偉大工程里面去。老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帶給我貧困孩子的希望卻是無限的,它將激勵我們的孩子勇往直前!
老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對每一個學生狀況的了解與分析,相信每一個孩子,并盡可能地去呵護他們。那么,我們的課堂改革必將所向披靡。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9
拿到《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本書,“寧靜”這兩字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是“寧靜的課題革命”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這本書讀了起來。
書中每講一種觀念都以實際的教學案例來闡述,增強了讀者對作者所提觀念的理解。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教學案例,是這樣說的“這是程式化、喧鬧的一堂課。藤田老師穿著一身忍者的戲服,兒童們額頭上貼著符咒的封緘,根據預定的規則來回跑動。興奮的兒童們大聲喧嘩,沉迷于藤田老師設計的游戲。總之,這是一場亂糟糟的鬧劇而已。”根據描述,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堂很有趣的課啊,遠超我們現在的傳統教學,現在英語課都要求上成活動課,這樣的課堂正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啊,然而卻被作者批評成一場亂糟糟的鬧劇,難道作者所說的“安靜”僅僅指的是紀律好?這樣也太膚淺了吧。帶著這種疑問我繼續往下看,作者寫道“教師們往往追求風風火火的課堂,但兒童們并不追求這種表面活躍的教學。他們所要求的是安靜沉著、能夠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課堂。”這些話解答了我的疑問,但我又產生了新的疑問,什么是“安靜沉著、能夠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課堂”呢?隨著閱讀的進行,我也逐漸找到了答案。
書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相互傾聽”這四個字。現在我們都提倡開展合作學習的課堂,這就得培育相互傾聽的關系。傳統的課堂我們都是要求孩子們“認真聽”,而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系,就要反過來,老師要認真聽孩子們的發言。而這種發言不只是“好的發言”,而是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老師都要不折不扣的接納,這是構筑合作學習的基礎,也是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讀到這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通常都只關注于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來引出設計好的接下來的教學內容,確實沒有做到關注每個兒童的發言,我將立刻改正這種做法。
不過關注每一個兒童的話,那么對于班里學習水平較低的同學總是拖延教學進度怎么辦?書中一個案例給了我答案。這是一個以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當小林老師鼓勵一個不太自信的同學成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表達出來,大家也都聽明白了,準備繼續下面的教學環節時,一個叫健治的學生突然說他完全不懂。如果是我上課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肯定會說“下課后到辦公室我再給你講。”或者說“下課后問一問其他同學。”但是小林老師卻又請了幾位同學來解釋,直到健治同學完全聽懂了為止,而這用了20多分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健治同學找到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徹底弄明白了,而且在后面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時候他居然能提前解答出來。而其他同學也是在一遍一遍地幫健治解釋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而且是越說越詳細,不斷的把知識分解內化。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不懂就問,而且無論是誰,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都是愿意幫助你”的這樣一種思想,這對于構筑合作學習的課堂是多么重要的基礎啊!我想,這樣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即使是不愿意參與學習的同學肯定也會喜歡上的吧。
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我之前所理解的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理念還不夠透徹,執行的也還不夠。書中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一線教師挑戰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案例,我很有幸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也發現了自己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所以我將會繼續閱讀一些類似的相關書籍,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以期望能與學生構筑起和諧合作的課堂,為孩子們提供更高質量的學習。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0
有幸讀到佐藤學先生的著作《教師的挑戰》,在這本著作中,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于“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松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課堂,在平時的教學中,走進課堂,心里就裝滿了教學任務,腦海里始終想的是如何完成我的教學設計,把學生拋在了一邊,只顧著自己孤獨的前行。有時候,我也很困惑,我們的教學到底應該怎么樣進行,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課?讀了佐藤學老師的書,我才徹底明白過來。
一節完美的課,應該建立在對全體學生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精彩的發言,不要害怕學生的錯誤回答,一個錯誤的解決,正好可以避免更多類似的錯誤不是嗎?
我們不能只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系對大多數教師來說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筑合作互惠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在佐藤學看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么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系就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于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
尊重是一扇門,對每個孩子的尊重,就是為敞開一道通往成功的門!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里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是對于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1
寒假里,學校給老師發了一本書《教師的挑戰》我慢慢品讀完了這本書,在此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教師一同研究教學,倡導創建“學習共同體”。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愿望,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更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我以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感受:
一、小事情成就“大風景”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于他雖然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顰一笑總牽動著他敏感的神經,學校里的點點滴滴都令他心馳神往,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在這本書的后記中,他說: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著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著繡著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著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說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我們的課堂中不也有這樣的孩子嗎?從見他們第一次的恐懼眼神到對你自信的目光,無處不存在著小事情到大風景的過程嗎?課堂中的寧靜革命正是通過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來推進的。
二、尊重把課堂變雨露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著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安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自自然然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同時他認為,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
濱野老師的課堂正呈現出這樣一種潤澤、柔和的狀態。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不折不扣地接納每個人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于“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信賴和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松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三、讓學生在“傾聽”中成長體悟心靈之美
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筑合作互惠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系之外,別無他法。他指出,當有的教師發牢騷說:“我班上的學生一點也不想傾聽”時,他無意之間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傾聽學生的心聲。
善于傾聽的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言,完全接納每位學生的發言,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將這些發言串聯起來,使學生們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且他們意識到:通過其他伙伴的發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當每個人的發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礎上,課堂上的觀點就如同珍珠一樣被串聯起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么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系就會水到渠成。因為在這些看似頑皮的學生身上隱藏著一種心心相印、關懷備至的潛能。
四、尊重與信任促進和諧師生關系
佐藤學教授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松自如地參與、交流自由的思考與意向。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2
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終于認真地讀完佐藤學的《教師的挑戰》一書,我是為佐藤學教授書中的大量詳實的事例和他們的教師為之而進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關于學校的職責所在,教室環境布置和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承擔的角色和細致入微的傾聽與觀察,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探究意識無不令我驚訝。驚訝之余,對照我們的課堂,我在進行思索:
一、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
在國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學教授列舉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學校為例,旨在說明全球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我最感動的是在美國波士頓市的一所小學校,校長狄波拉瑪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國紐約最困難地區的學校創造“奇跡般的成功”而聞名。日本的領航學校和“學習共同體”學習的愿景等都是從狄波拉瑪雅的安靜而扎實的學校改革實踐中獲得的啟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訪,狄波拉瑪雅讓即將畢業的5名兒童來給佐藤學教授做向導。“學校最重要的是傾聽兒童的心聲。”正是她的這種理念,使得這所小學校成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的倡導民主化的領航學校。學生的轉變和教師的成長令佐藤學教授驚嘆不已。座談時,做向導的5名兒童對他說到“這所學校是你們的‘第二個家’”的時候,5個人爭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我的”,“‘第二個家’這個詞很貼切呀”,“嗯,是共同學習的家”。這些看似平靜的兒童們內心一定雀躍歡呼。這次造訪讓佐藤學教授感動不已,幾近落淚。這里就是學校的未來,是民主主義的希望。
而在我們一貫的認識里,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傳授學生知識的場所。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學校對于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同的學校提出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風,但是大多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上,因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為評價制度的限制……我們不能真正從兒童的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采取適合孩子、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謂的問題學生,因為學校的分數而生活的并不開心,以至于對學習、對學校感到厭煩,學生流失現象在初中、高中極為嚴重。這都說明了什么呢?我們的學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樂園、學習成長的場所。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很漫長……
二、課堂是靜悄悄的交響曲
佐藤學教授敘寫了他所觀摩的一個個課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鬧鬧”的課堂,逆或是那種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課堂。走進每一個課堂,孩子們靜靜地思考、毫無拘束地輕聲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則在傾聽同學發言的基礎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說出沉穩而精當的話語,教師在課堂上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尤其是茅崎市濱之鄉小學山崎老師的教學更是令佐藤學教授感到震驚:山崎老師作為一名新教師,卻能讓38個三年級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幾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閱讀心得。這種小聲交流雖然對觀摩教學的近100名教師來說極其細微可在兒童中間卻能聽得清清楚楚,一個一個聲音回城了共鳴與觸媒,在課堂上交響。山崎老師不折不扣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專心態度,讓他客服了教學經驗的不足,山崎老師的課堂是良好傾聽的典型。觀摩了山崎老師的課后,佐藤學教授懂得了:教學創造的七成與教師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息息相關。
在教師耐心傾聽的同時,教師能夠巧妙地把兒童探究的思考串聯起來,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以“傾聽”為中心的教師活動,能夠在兒童之間建立最為能動的關系。福島縣郡山市金透小學的菅野哲哉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水的膨脹》,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師的教學是以每一個個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合作學習為核心展開的。兩人一組進行兩次不同的實驗,讓兒童觀察到水在加熱和冷卻的情況下,水位出現變化。菅野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兒童答案,而是以疏離的兒童和學困生的共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給足時間和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實驗、去觀察、去討論,這種教學策略使兒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為兒童準備了生動交流的舞臺。
而我們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顯得過于熱心和急切,總是害怕學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問題時不是靜心傾聽,而是絮絮叨叨、重復啰嗦,甚至打斷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課堂上學生因為探究而出現的離題、停頓、停滯、舉步不前的情況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學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傾聽,是日本一些追求課改、課堂變化的教師們努力追求的。我們能否也能在自身認真傾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互相傾聽意識,形成有效的傾聽關系,進而發展成交響的關系,我們的課堂是不是也會出現靜悄悄的交流與合作。
三、兒童是學習的主人公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展示的課例,都能讓我們看到兒童在課堂上能夠開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聯系的理解連老師也沒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濱之鄉小學的西岡老師所說的那樣,他所在的班級構筑的合作學習關系,是兩年來不斷反復指導學生要“認真傾聽同伴的聲音”、“擁有自己的理解”、“從細小的差異中學習”的結果。即便如此,兒童為什么能夠完全記住10小時之中同伴的發言呢?佐藤學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每位兒童都成了班級學習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變樣,學習內容從課內到課外,各種實踐活動的扎實有效的開展,令學生們樂此不疲,學習種菜與賣菜,走進微生物世界……這些活動人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原田老師和她班上的兒童們在三個月的時間中,以新寫的主人公的身份開展實現了當下的學習,這正是在為明天的希望做準備。而讓家長參與到教學,則是日本課堂改革的重要一環。因為很多家長參與課堂學習,兒童們會更加柔和,所有的兒童都能夠安心地集中精力學習。不僅家長之間產生了聯系,而且這是家長們理解兒童的現實、理解教師的思考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我們現在的教育危機的核心是“密室撫養”、“密室教學”所引發的教師與家長之間信任的缺失。學習參與倡導每位兒童都在數位成人的協助下學習,通過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來努力構建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如何在大班額情況下,有效地組建學習小組?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為本”?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變得靜悄悄?如何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課堂上積極思考的主人?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國外好的做法的同時,還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需要我們教師去努力探索與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個弄潮兒!我們依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也當然是改革的踐行者!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3
合上《教師的挑戰》,書中的訊息和從教以來的經歷讓我感慨頗多,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那一定是——靜待花開。
(一)靜待花開之傾聽
在封面,“教師的挑戰”五個大字下面還有一行醒目的字——“寧靜的課堂改革”。初讀《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改革》感覺怪怪的,課堂改革是教師的挑戰,我能明白,但為什么是寧靜的呢?帶著疑問,我開始閱讀,文中第一個關鍵詞——傾聽,解答了我的困惑。
傾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課堂改革。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藤田老師首先著手構筑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系。為了構筑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須做到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她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說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著的教學”。看到這一段話,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
我們上課,很多老師都會戴“小蜜蜂”擴音器,一是因為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聲音不能清晰地傳到教室的每個角落。教過低年級的老師更有體會,不戴“小蜜蜂”擴音器不足以蓋過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凳聲、文具聲、說話聲,這般情況如何“傾聽”。這讓我想到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教一年級時,有一段時間,我嗓子不舒服,學生出于“體諒”,特別的乖巧,不說小話,認真聽課,雖然我的聲音小,但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用心很認真地聽。但那時候由于缺乏經驗,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這一塊不夠重視,沒能抓住機會讓學生繼續保持,養成傾聽的習慣。第二件事,去年上學期,我的擴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于懷寶寶,有一次特別激動,我的聲音特別大,學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不要嚇到肚子里的寶寶。我就趁機說:那老師以后不用擴音器上課了,你們要保持安靜,認真聽……和我接觸過的老師知道我的聲音真的很小,但是從那之后,我在班上上課很少用擴音器,而孩子們也真的能安靜下來用心聽。這一個實例讓我對寧靜的課堂改革中的“寧靜”有了初步理解。
(二)靜待花開之尊重
傾聽,能夠靜下心來聽老師講,是建立傾聽關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義在于傾聽孩子們的發言,也就是如何在課堂上完整的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這和第二個關鍵詞——尊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平時我們上課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當老師得到自己預期的“理想答案”后,馬上進入下一個環節,而對于那些不是標準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讓他們再想一想,換個更靠譜的同學來回答。《教師的挑戰》中說傾聽兒童的發言中存在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認識該發言是文中的'哪些話語所觸發的;二是,認識該發言是其他兒童的哪些發言所觸發的;三是,認識該發言同兒童自身先前的發言有著怎樣的關聯。這就要去老師在課堂上必須轉變觀念,“任何一個孩子的發言都是精彩的”。理解這句話后,我想確實是這樣的:要認可每一位孩子的發言,要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每一個孩子的發言必然有他的價值,這是以前未曾深思過的。經常聽到有老師說課堂上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越來越不愿意舉手發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確答案的過程中,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導致他們怕發言。在這一個傾聽與尊重的過程中,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靜待花開之等待
看到文章中以不懂的學生為中心,也就是有關邊緣化的學生的描述,在文中,小林老師原來預計3分鐘教完的知識點因完全不會的健治說不會,課堂上三位同學給他講解了三種不同的解法,最后用了20分鐘。這種做法我覺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課堂以邊緣化兒童為中心。但是讀了這本書后,我愿意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他們解決疑惑。這又讓我想到了“靜待花開”。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級數學時,有些學生是真的跟不上來,能想象二年級時我還教她數手指頭算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嗎。后來我想花開四季,有些花開在春天,有些花開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種的花還有開得早的開得晚的,但不影響他們的盛開。對他們來說也一樣,需要的是時間,這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反正每個人遲早都會的。語文也一樣,很難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但是我會給他們更多耐心,盡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能有所思,有所獲。
教書之路路漫漫,課堂改革任重道遠,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學中給孩子們多一份尊重與信任。相信他們,相信自己,在時間的荒涯里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靜待花開!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4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說道。這讓我想起了書中介紹的一個教學場景:
這是以一邊緣化兒童為中心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如果我在課堂上碰到這樣的學生,這時我肯定會說:“下課后,老師再單獨和你解釋。”這樣做,就是不想影響上課節奏。可是,小林老師沒有這樣處理,因為他知道這會使健治后面的'課堂學習效率為0,他又請了好幾位同學解釋,直至他明白為止。本應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為了一個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讓我產生了疑問。
但再往下閱讀,這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愿意幫助你。
讀了此書,才發現自己原本對“關注每位學生,提高高效課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非常狹隘的層面上,和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尤其在公開課時,比較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說“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其實不然。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語,但他們的觀點同樣精彩,教師不應刻隨意扼殺他們想要發言的機會。
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納每個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孩子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質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傾聽關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系,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是對于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5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后于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么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于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于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于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于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余的講解,多余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期待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并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么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氣定神閑。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里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并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6
《教師的挑戰》一書作者佐滕學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于“傾聽”、“串聯”、“反芻”。
在教學中,我盡量地讓自己做一個傾聽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采取“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同教科書對話,借助同伙伴的'切磋來發展自己的理解。”的課堂策略。同時在肯定孩子們的思考和發言的基礎上,對他們的發言作啟發性補充,讓下一個發言的孩子能在上一個發言孩子的基礎上,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發現和交流。
佐滕學先生說:在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側耳“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專注于“串聯”與“反芻”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于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像采擷珠寶一樣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7
有時候,人就是需要逼一逼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嘈雜的生活瑣事之中,靜下心來,好好沉淀。閱讀,便是最合時宜的事。讀之、思之、記之,你總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共鳴,如同遇到許久未見的老友般親切與暖心。
初讀《教師的挑戰》,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我自身的挑戰是什么?回想工作兩年多來,最大的挑戰那便是: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如何當一名“不同”的老師?在書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展開教學。這是基于對每一個兒童個體的尊重,讓課堂成為和諧交響的課堂。
書中,山崎老師的課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讓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反反復復地閱讀四個情境,學生的方法各式各樣——有的看著黑板上貼出的海報紙上的課文在讀;有的得意忘形地大聲朗讀;有的一邊思索一邊默讀;有的小聲的細細品讀。匯聚成的一股股聲音在這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里交響。整個課堂教學都是根據山崎老師的指導展開的,但這過程中卻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語,而且所有話語都充滿著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好,大家來說說”,他引導每一位學生交流討論自己的閱讀心得。以“某某地方,我認為——”為引子,孩子們幾乎都闡述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一個個小小的聲音共鳴著,在課堂里匯成交響。
這是我所向往的課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公,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學習的過程。
時常懷念去年教過的那一群可愛靈動的孩子們。每節課最后的“role play”(角色扮演)是他們最喜歡的環節,而八班的“role play”總是特別活躍。從一開始略為膽怯地照課本你一句我一句地念,到后來各種創新地扮演,驚喜連連、精彩不斷。
尤記得那次課的內容是“狐貍吃到酸葡萄”,我驚喜地看到平常很少舉手的珊同學與她的搭檔玲同學一起上臺表演。到臺上時,她怯怯地小聲問我:“老師,我們打算一人演一人配音,可以嗎?”“可以呀。”表演剛開始,只見玲同學讀完第一句就已經被珊同學的表演逗得接不下去了。“Ah,grapes。”珊同學把狐貍的垂涎欲滴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因這持續不斷的大笑,表演被迫中斷,過了一小會兒,待玲同學冷靜下來表演重新開始,盡管底下仍然有同學忍不住笑出聲來,但珊同學還是特別鎮定地表演完了。狐貍那看到葡萄垂涎欲滴的樣子,到最后吃到酸葡萄氣急敗壞而跺腳的樣子,珊同學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把整篇小對話完美地詮釋出來了。表演結束,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驚喜、欣賞、不可思議,所有的眼光都注視在這對最佳搭檔身上。在歡笑聲與掌聲匯成的交響中,我第一次在珊同學臉上看到了自信與滿足。
開學初,珊同學因為身體原因缺席了部分英語課,因此有點跟不上課程,而且她本身膽子又比較小,在課上我清楚的感覺到了她的迷茫與不安。可能有些句子她讀得不是那么流利,可是機靈的孩子們選擇以這樣不尋常的方式分工合作參與表演著實讓我很驚喜。表演完后我表揚了她們,并鼓勵同學們各種形式的創新。從那以后,孩子們五花八門的表演把課堂變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越來越多的孩子大膽地參與進來。而珊同學更是成為我們每次表演活動備受期待的小演員,她的英語學習也慢慢進入狀態。隨著表演活動一次次的開展,孩子們慢慢地學會了高效地與搭檔分工合作,也懂得了傾聽、欣賞別人,這令我欣慰不已。
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只有認為每個學生的思考或者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認真傾聽每個孩子的低語或沉默,才能獲得教學的立足點。創造性強的老師總是能夠接受兒童的多樣性和教材的發展性。”
課堂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有個性的鮮活個體都應得到尊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找到存在感與參與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共同奏響一曲美妙的交響曲,這是我期許的,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8
我已經是教齡十幾年的教師了,一拿到這本書《教師的挑戰》,心中產生莫名的壓力。面對著這本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著在交響的課堂上悄悄地進行著寧靜的革命,譜寫著和諧課堂的交響曲。我是又憧憬,又興奮。直面自己現狀的課堂,該做怎么樣的調整和改進呢?在書中,我找到許多。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關系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教師通過傾聽學生的發言,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學生的發言串聯起來,使學生們不但自己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且還讓他們意識到:通過其他伙伴的發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當每個人的發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礎上時,課堂上的觀點就如同珍珠一樣被串聯起來,學生們通過同伴的思考和幫助,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長的場所。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對此,佐藤學提出用“能”與“不能”的標準來區別對待,這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無可比擬的、個性化的創造。這種個性化的學習和成長過程,就是我們發現和給予每個人的尊嚴和信賴的過程。
合作與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可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單純依賴教師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內容和生活態度。在一個小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著彼此接納欣賞、互相取長補短,學習品質和精神品質共同提升。在課程構建方面,我們是習慣于“目標—達成—評價”的組織方式,還是追求“主題—探究—表現”的學習形式?也關系到我們的課堂是“教授的場所”還是“學習的場所”。“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是時代的呼喚,是適應社會的`需要。合作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得以開發,合作教學方式的嘗試與探究,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能煥發出生命活力。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里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并快樂的事情。
讀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課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開放。學校應該成為學習共同體、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從而建設“潤澤的教室”。跳進腦海的關鍵詞不外“樂學”、“聯系”、 “傾聽”……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里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是對于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19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傾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巧,是一種修養,更是一門藝術。日本佐藤學教授也在《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中強調:“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相互傾聽的教室”。相互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教師在傾聽中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動;學生在傾聽中品嘗知識的瓊漿、享受思想的火花、領會問題的引導和點撥。傾聽也因此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一種達成“教學相長”的美麗契機。
尊重——散發花開的氣息
佐藤學先生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以“傾聽”為基礎的“潤澤的教室”,他指出“教師要做一個主動的傾聽者”。教師成為傾聽者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從思想上真正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
何為尊重?在小豆豆的巴學園里,小林校長第一次見小豆豆的時候聽她講了足足4個鐘頭,不打斷。直到她想停的時候才停,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還應認識其生長的環境,一如理解蒲公英那緊緊相連的根一樣。身為人師要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知道他們的所需、所喜。只有在尊重、平等的氛圍中,才能“把沉默后面蘊藏著的聲音轉化為語言”,學生才能敞開心扉,表達“心聲”。我們也才能欣賞到孩子心中“那片獨特的風景”。當教師用自己的真心贏得孩子的真心時,就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潤澤的教室”里,師生在輕松自然、平等和諧地構筑著彼此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即使搖搖頭、松松肩膀,大方表白自己的不會,也會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和承認。“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柔和、自在,在這樣的氛圍里,師生、生生之間才能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系。教師在帶領全班學生共同傾聽的過程中,要讓發言者感覺被置于了一個明亮、明媚的中心,身邊的聆聽者如同“漁火”周圍細潤輕盈的春雨,讓他在被尊重的感受里心靈因為得到了滋潤而散發出花開的氣息。所以,真正的傾聽意味著一種平等、尊重,真正的傾聽是心與心默默的靠攏,是情與情悄悄的對流。
耐心——聆聽花開的聲音
教育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在教師生涯里,我們會經歷一批又一批孩子,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獨特的花。他們中有嬌艷的'玫瑰、富貴的牡丹、傲霜的梅花,更多的是一些不起眼叫不出名的小花,但每一朵花的盛開都有他的理由。為人師者,要以一顆淡定的心,不急不躁,耐心的等待每一朵花的綻放。把愛毫無保留、毫不吝嗇地撒遍每一朵需要灌溉、培植的花朵。
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學生,也許并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么完美,也不像我們課前所預設的那樣“達標”。然,水常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令光;文原無聲,人讀方出情思。學生的每一種聲音都是源于自己感覺體驗的世界因之產生的共鳴。
學會耐心傾聽吧!也許在那些錯誤的答案背后隱藏著學生思維的軌跡,那是我們需要珍惜的寶貴資源;在那吞吞吐吐的發言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那是我們需要啟導的積極狀態;在那離奇的回答中蘊含著可貴的創造,那是我們需要呵護的品質;在那看似強詞奪理的后面是成長的叛逆,那是我們把脈生命的契機……只有張開我們的耳朵,滿懷期待的去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尊重那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才能盡情地享受到滿園花開的清香。
讓我們一起努力,“靜靜”的加入這場“寧靜的課堂革命”。耐性的傾聽,用尊重生命的方式去培植生命,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教室里開花。“花開有聲,朵朵如夢”,如果哪一天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那一定是來自心靈的天籟。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20
讀完《教師的挑戰》這本書,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屬合作學習關系中的“相互傾聽”。書中的澀谷老師認為,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構筑“相互傾聽”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在教學中留意如下幾點:
一.重視那些“奇趣”的發言。而不是“好”的發言。
二.教師要一邊琢磨教學展開對兒童而言是否自然天成,一邊推進教學的進程。
三.當教師傾聽兒童發言的時間應當著眼于:這個發言同該兒童的內在品性有什么關聯,這個發言是有誰的哪一句發言觸發的,這個發言同已知的學習內容有什么關聯。
四.在兒童們憑借自身的力量把這樣那樣的發言連貫起來理解之前,教師需要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
當你聽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話的意思了嗎?讓孩子把話說完,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你會發現孩子是多么的可愛。
所以,你不但要聽,而且要學會“傾聽。”
可惜,許多人也包括我們教師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每天都在聽,可是不一定是在傾聽。
聽與傾聽是不同的。聽是一種生理過程,而傾聽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動,只有人類才會傾聽。傾聽是很累人的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傾聽會很累、很疲勞,傾聽必須集中注意力,你才會忘記疲勞。學會傾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傾聽是交流的第一技巧。專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們的成功有八成是依賴于傾聽別人說話或讓別人傾聽;一名成功的教師也是如此,傾聽幾乎是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個愿意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老師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學生愿意跟他交談,使師生關系變得親密、友好。教師通過傾聽,可以增加對學生的了解,了解學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他的家庭情況,還可以了解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以減少師生之間的誤會,使教育有效。以便教師及時地做出調整,滿足學生的要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傾聽本身也是一種鼓勵方式,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責任意識,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技術,我認為傾聽更是一種美德。善于傾聽的人身上有一種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質,這種力量超出你對別人的道德說教,而非常自然地就能贏得人們對你的尊敬和愛戴。同時傾聽也是你個人能力的綜合表現,很難想象,一個感情麻木、心靈冷漠的人會傾聽?傾聽更是一個感情投入的過程。傾聽可以使你的心與智兩方面越來越發達,我們沒有理由不傾聽。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 21
看了佐藤學老師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后,讓我感受頗深。何為“寧靜的課堂”?是不讓學生發言了嗎?還是不讓老師說話了?于是,我帶著疑問讀了這本書。原來,所謂寧靜的革命是指:在學習方式上走向活動性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書中的這句話特別感動我:老師把以往的大聲說話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著的教學。課堂的話語一旦精雕細刻,課堂里柔和的氣息與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課堂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兒童們能夠安心地開展合作學習。在書中第一章第三節“轉變教學風格”中有一個事例特別感動我,是茅崎市西岡正數老師《一朵花》的教學:整個課堂寂靜而沉著,充滿了寧靜的氣息,教師和兒童們的言行舉止自然得體,柔和的聲音形成交響。無論教師還是兒童都能夠自然地、逐一地、細膩地表達并體會在以往的日常教學中積累起來的知識,能夠側耳傾聽并贊同同學的話語,能夠琢磨自己生成的.話語,能夠表達自己閱讀的感悟,能夠把同學之間的見解鏈接起來。
反思我們以往的音樂課堂,已經習慣了長期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如:
1.過分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而置“音樂”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教師敘述的語言過多,還擔心學生未能理解音樂含義,就反復強調音樂的形象,結果學生聽了故事、強記了許多術語,到頭來對于所欣賞的音樂反而一無所知。
2.一味主觀灌輸樂曲偉大的美名,或是特意為音樂做解釋,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按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來展開,生怕一放手就破壞課堂紀律而形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卻未讓學生在親身欣賞的體驗中直接有所感受。
3.對樂曲的結構、特色認識不夠,心中沒底誤導學生;或是面面俱到、雜亂無章,未能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教師本身也未表現出積極的欣賞音樂的態度,學生當然也不會對音樂感興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學法:一般所見的音樂欣賞教學不外乎是老師播放音樂,學生正襟危坐,教師不作任何引導,放任學生“神游太虛”;一些要求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活動,由于小樂器數量有限或者學生人數太多的原因而被教師省略了。
那么如何盡可能地走進每位孩子身邊去傾聽呢?我記得我在上《兩只懶烏鴉》時就圍繞故事展開,以故事導入,通過講故事、聽故事、來加深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歌曲表現力。而故事以其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此,我試著尋找音樂與故事之間的契合點,以故事為媒介,架起音樂課堂與故事之間聯系的橋梁。在講解了簡單的故事情節后,我設置的環節是“聽辨音色導入”,“聽音樂,哪個樂句表現的是大懶、哪個樂句是小懶?”從最基本的附點節奏開始,以此加深學生對休止符的印象,解決附點節奏、休止符的時值,同時不同語調的感嘆詞的加入,也渲染了歌曲的情緒,將歌曲襯托得更加詼諧、幽默。本課沒有停留在一句句、一段段地簡單重復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以語氣帶節奏、以情緒帶情節上,如:解釋和表現“推托”、“打哆嗦”、“哎呀哎呀呀呀”等,每一段歌詞的演唱都在前面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要求、進一步的提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有新內容,刻刻有新收獲,抑制不住向外表達的沖動。可以說,知識技能的掌握是與感情的表達同步進行的,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增加了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樂學,樂唱,樂演。
走進每個孩子身邊,站在他的身旁,彎下腰去傾聽,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去學習,在與每個兒童的交響中促進他們的成長也是創設寧靜課堂的關鍵啊!
【教師的挑戰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向命運挑戰》讀書筆記(通用19篇)01-05
生成活動對教師的挑戰04-28
挑戰04-29
挑戰04-28
向命運挑戰向命運挑戰05-01
挑戰的作文08-04
挑戰的作文05-18
挑戰的作文02-20
挑戰的散文04-27
挑戰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