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隨筆 -范文
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長了,也就有了感情,何況干幼教這一行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愛心,要和孩子們進行感情的交流和溝通,
小班教育隨筆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冰心老師也說過,有了愛才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所以,我一直是懷著一顆愛心來做好所有的工作的。首先,用愛心對待孩子。要把幼兒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因為他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我們要充分展現自己的愛心,像父母般的照顧他們,使孩子有在園如在家的感覺。從孩子進入校園的那一刻以及我們從家長的手中接過孩子的那一刻起,就要對孩子負起所有的責任,這也是家長對我們的信任和期望。我所帶的班級是小班來的都是新生,大家都知道當孩子不適應一個環境時,往往會采取一種最為直接的抗議方式,哭,沒完沒了的哭,剛開始,我還耐心的烘哄他,用玩具哄陪他玩,可他依然無休止的哭鬧,還又踢又抓,天天如此,我都有些失去耐心了。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職責以及那個家長對我的信任,便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放棄,要堅持。到了園里,我依然是輕言細語,給孩子更是多了幾分關愛。漸漸的,他們不再哭了,也開始和我說話了,只是聲音很小,但我每次都會微笑著聽他講完。有一天,當媽媽送他們進園時,竟然主動向我說老師早,而且還破天荒地的給媽媽再見。當時一種強烈的感動從我心底油然而生,在內心激蕩,久久難以平靜。
其次,用愛教育孩子。師愛是學生樹立良好品質的奠基石。面對一張張童稚的面孔,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難道只要教會他們知識就足夠了嗎?錯了,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有這樣一位老師,班里的一個小朋友因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教室里馬上布滿了難聞的氣味,孩子們也捂住鼻子,有的還說,臭死了,臭死了,可是老師并沒有批評他們,也沒有露出厭煩得表情,而是拿來笤帚、簸箕,打掃地上的嘔吐物。看到老師默默地打掃,孩子們的小手都放了下來,一個孩子小聲地和旁邊的孩子說,我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的,聽了孩子的話,老師由衷地感到高興,更令老師欣慰的是,幾天后,又有一位小朋友生病吐了,孩子們不再亂叫了,又幾個懂事的孩子還拿來了紙巾遞給那個嘔吐的孩子。這就是老師,用自己的愛潛移默化的感染著孩子,用自己的愛,感悟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最后,用愛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老師的愛,所以我們不能對孩子們有偏愛。不能說我喜歡某某孩子,就對其多加關心,使其處處享受優厚的待遇,時間一長,就會使其他的孩子感覺老師只愛別人,而不愛自己了。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個公愛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老師是愛他們的,老師對任何孩子都是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師以家長的地位及背景或是以孩子的漂亮與否、衣著來有分別的愛孩子,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了劃分等級,甚至嫌貧愛富、嫌丑愛美的不良思想,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做好,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孩子們的楷模。再者,愛孩子,不可以溺愛,也不可以包攬。
要適當的鍛煉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不會做的時候,老師教,可學會了,就要自己做,不能讓孩子養成事事都是別人為自己做的不良習慣。在這一點上,更需要家長多做些努力,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啟蒙老師,孩子們在幼兒園所養成的好習慣還需要長時間的鞏固,
范文
《小班教育隨筆》(http://salifelink.com)。總之,擁有愛心是我們干這份工作的首要條件,沒有對孩子的愛,談何對孩子的教育,其他的也就無從談起。愛,畫出來就是一顆心,一顆紅心。用愛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愛心回報我們。當我們因感冒而嗓子沙啞時,孩子們不會在教室大聲地吵鬧……讓我們都擁有這樣一顆愛的紅心吧,引導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出堅實的第一步,在潔白的畫布上涂下美麗的第一筆,讓我們用愛給孩子塑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母偷商品兒阻止的思考
江蘇大豐市萬盈鎮第二中心小學 224122
近日一家報紙上登載了一則含淚的趣聞:一位阿姨和他上二年級的兒子一起逛超市,母親看中了一瓶洗面奶,乘四周沒人之際,偷偷塞進衣服口袋。小動作被他兒子看見了,著急地說:“姆媽,儂哪能偷東西啊?”母親跺腳道:“哎喲,儂輕點好不好,超市生意介好,拿一點啥要緊。”孩子氣呼呼地說:“儂要么擺回去,要么就付錢,否則,我就告訴保安!”母親在兒子的再三堅持下,只好將東西放回原處,可嘴里仍在罵兒子是“憨大”。這一出都被離他們較近的拐角處的一名顧客無意中抓聽到了。
筆者讀罷此文,是喜?是悲?是憂?心頭有一種被強烈震撼后的痙攣感。
思考一、孩子這種理性的力量來自何處?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行為正是這種“性本善”的詮釋;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無所謂善惡,后天美的教化可以導其傾向于“善”,丑的教化可以致其轉化為“惡”。無論是“性本善”的本能驅動,還是今天的學校教育之功,都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如冰雪之清,如玉石之潔。如果我們貪天之功地說孩子的正確選擇是教育的成果,那么,孩子的.母親不同樣接受過教育嗎?豈不是教育的悲哀?豈不令教育者們惶恐之至?
思考二、孩子在這種母親的“熏陶”下今后的人生道德會有何種走向?可想而知,如此母親引導出的孩子的人生觀將會是怎樣的。令人快慰的是在這場母親負面身教與學校陽光教育爭奪孩子的拉鋸戰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教育的神圣魅力。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斗轉星移,孩子是繼續秉持陽光的品德,還是隨著自己年齡增長,漸漸“懂事”了,不再“憨”(孩子母親的說法)了,耳濡目染了母親的長期“教導”后被母親同化,與母親形成“統一戰線”了?可能孩子難免會受“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浸濡。所以,謹防美德“夭折”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的課題,教育永遠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業,孩子在多種環境元素影響的“中和”下思想發展存在著多種變數,提高孩子抵御不良思想的免疫力至關重要。
細掂量,笑談背后有真經。雖說特殊不能代表一般,這種為母不“良”的現象較為少見,但它給社會帶來的隱性和顯性危害不可小覷,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個教育鏈,上輩思想中的主觀價值取向將零距離傳遞給一代又一代,對下一代的人格塑造零距離地施加長期影響。想到此,筆者一陣戰栗,憂緒縈懷,深感學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每一個執守講臺者對學生的道德建構都萬不可有大功告成之喜,更不能有一時懈怠之念,應當在持之以恒、細致深入的教育引導過程中,用“善”的種子占據學生的心靈世界,讓美德生命在那里扎根、發芽……
【小班教育隨筆 -范文】相關文章:
1.教育隨筆 -范文
4.小班健康教育總結
5.小班教育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