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農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4-05-27 16:13:01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農的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農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三農的調研報告

三農的調研報告1

  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119°2′-119°52′,北緯34°11′-34°38′。國土面積154.273千公頃,轄13個鄉鎮,302個行政村,人口100.26萬。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特色農業主要有伊山鎮的西瓜、陡溝鄉的蘆蒿以及現代農業園區剛剛建成萬畝藍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圖河鄉和南崗鄉,現有一個國家級和一個省級萬畝創建基地。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海陸過渡帶,屬亞熱帶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臺風、暴雨、雷電、干旱、大風、高溫、暴雪、低溫冰凍、冰雹、龍卷、大霧等都有發生,其中發生頻率較高的有暴雨、干旱、雷電、低溫凍害、高溫、大風,常常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作為農業大縣,對氣象災害的影響十分敏感,現代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依存關系愈來愈密切。同時,隨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公眾對氣象服務工作從服務的具體內容到服務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氣象事業發展的生命力在于服務。同時,為更好地貫徹《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xx年)》、《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精神,加強全縣“三農”服務專項工作,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組織做好“三農”服務專項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縣實際情況,縣氣象局近期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三農”服務專項調研,重點了解和掌握“三農”氣象服務的迫切需求,以改進和完善氣象服務工作。

  一、調查方法及步驟

  氣象服務需求調查以面對面的現場提問式、書面和座談會形式進行,主要了解被調查對象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對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的需求、需要服務產品和手段、氣象科普服務形式、建議和意見等。全面、科學地反映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反映廣大群眾對氣象服務的具體要求。調查時間為4月10日~4月16日,調查對象為涉農部門工作人員和生產一線的普通農民、特色農業大戶和養殖戶,共發放氣象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為100%,座談會調查1次,面對面現場調研10次,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按指標體系進行分類整理和相關的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對新時期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主要有:

  (一)農村氣象服務需求有了新的變化。相對來說,過去的農業結構單一,氣象服務需求簡單。農業結構調整后,隨著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對氣象服務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產品種類要求更多。今后一段時間內,除了常規預報外,天氣實況、生活健康指數、出行天氣參考、農事氣象分析的需求等將顯得迫切;預報要求更加精細化,由于農業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從時間上,而且從空間上也要求預報要素盡量精細,要求降雨落區、量級等都要準確;產品的個性化要求,不僅需要提供預報,而且需要進行分析,并提供具體的防范措施;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各種農業氣候論證、評價。這些服務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達農民的手中。

  (二)氣象災害防御服務措施缺乏。近年來,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但是應對農村氣象災害的措施不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氣象災害風險,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響應及時的可行性較強的規劃和預案。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多數農民只能望天興嘆。

  (三)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相對落后。過去由于需求簡單,預報準確率不高,氣象信息的發布主要通過廣播電視、96121聲訊電話定時發布。近幾年,在農用天氣預報上也做了許多嘗試,但針對性、實用性還不強,不能及時向基層農民傳遞。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將實用的氣象信息及時的傳遞到廣大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手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氣象科普率不高。多年來,我們通過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周、三下鄉等活動,開展氣象科普活動,但活動的地點大多集中在縣城、集鎮,覆蓋面有限,絕大多數農民不能直接接受氣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氣象科普進村入戶。

  三、“三農”工作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通過調研和分析,就氣象服務工作而言,我縣農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高產穩產意義重大,要求氣象預報精細、準確。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細化集約化不斷轉變。雖然糧食耕地面積減少,但是糧食高產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氣象部門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評估工作,提供精細而準確的農業氣象服務,確保農業高產穩產。

  2.設施農業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需求迫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開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應用服務,以滿足作物引種、區劃等所取專業氣象的需要,為農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提供及時的氣象保障服務。

  3.農村氣象信息發布體系急需完善。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甚至比較偏僻,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仍然較少。切實做好為百姓的氣象服務,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信息發布體系,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使廣大農民最方便地獲得氣象服務信息。

  四、我縣農村氣象服務工作措施和建議

  縣氣象服務三農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分析,氣象部門為農村的服務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現代化設備和技術優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的能力;依托社會的電視和通訊科技發展能力和現代通訊技術,把針對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的實用氣象信息無縫隙的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幫助廣大農民防災減災。

  2.著力加強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積極開展農業氣候年景預測和預估技術研究,積極支持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氣象服務技術方法研究,進一步增加農業氣象服務信息。

  3.氣象部門負責收集氣象災情并直接上報政府,這樣有利于幫助政府部門及時準確地了解當地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幫助領導在指揮抗災和減災時科學決策。同時,氣象部門對氣象災害現場拍攝的資料,作為災害資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后的科研中進行分析和利用;氣象部門通過電視等傳媒以實時報道的形式加強科普宣傳,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氣象部門要把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作業,不定期組織對當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

  5.氣象部門應當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通過各種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特別通過氣象手機短信向農民用戶及時發布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氣象信息。

  6.積極推廣氣象預警大喇叭建設,及時通過大喇叭廣播的形式把氣象預警、預報信息通知到每一個農民家庭,使廣大農民群眾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提前做好預防,把氣象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強農村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強鄉鎮氣象協理員培訓,將協理員培訓成氣象科技的行家里手,再通過協理員,培訓村信息員,信息員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戶。也可通過免費發放氣象信息明白卡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

  五、結語

  通過調研和分析,氣象部門更加認識到“三農”氣象服務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氣綜合監測體系,細化為農服務產品、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建立各類氣象預警服務系統,為經濟發展需求開發各類特色氣象服務。天氣預報要在時間和空間上提高精度和準確率,利用各種渠道使廣大用戶及時收到天氣預報和氣象科普信息,讓廣大農民能用、會用、及時用到實用的氣象信息,并結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做好防災減災,使氣象服務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4月12日縣農委農情科縣氣象局、向農委有關人員了解全縣夏玉米分布情況

  4月13日縣侍莊鄉農田縣氣象局、在調研小麥長勢并向農戶發放調查問卷

  4月15日縣鎮會議室縣氣象局在發放調查問卷

三農的調研報告2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在農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到底應該如何更好地服務“三農”?支持“三農”?對此我們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對__省__縣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情況進行了比較祥盡地調查。

  一、縣域基本情況

  __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現為全國產棉大縣、糧食生產基地縣、十大重點漁業經濟聯系縣、林業工作先進縣和全省蔬菜、速生林面積最大的縣。全縣轄20 個鄉鎮,444個行政村場,14.5萬個農戶,59萬農業人口,102萬畝耕地。近幾年來,__縣委、縣政府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已初具雛型。

  (一)農產品結構日趨合理,規模擴大。全縣已形成優質水稻、優質棉花、優質油菜、特色蔬菜和高效速生林、特種水產養殖、__土雞養殖、草食動物養殖等8個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產業。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3%,穩定地超過了種植業;農產品優質品種、特色品種的比重達到了85%以上。種植業方面,水稻復種面積達到117萬畝,常年產稻谷51.5萬噸。棉花種植穩定在35萬畝,常年產籽棉210萬擔,棉花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三、__第一。油菜常年種植40萬畝,年產油菜籽5萬噸。蔬菜生產方面,常年復種30萬畝,總產蔬菜80萬噸,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一。特別是芥菜成片種植面積10萬畝,是全國集中生產面積最大的縣。全縣有11萬畝7種蔬菜的22種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認證。畜牧生產方面,我縣已成為全國牲豬、家禽生產基地縣和全省草食動物發展基地縣。常年發展生豬120萬頭、家禽1600萬羽、肉牛和肉羊12萬頭。水產生產方面,有養殖水面25萬畝,年出水水產品11.6萬噸,產量居全省首位,20__年納入了全國蝦蟹優勢產業帶。尤其是近幾年特種養殖發展迅猛,珍珠蚌吊養達到了3.5萬畝、3500萬只,黃鱔、才魚等養殖網箱達到30萬口,河蟹放養達9.2萬畝、1800萬只,大口鯰等名優魚專養、套養達5萬畝。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逐年增加,水平提升。目前,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100多家,其中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形成了棉花、蔬菜、糧食、板材四大農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在棉花加工方面,已發展軋花廠48家、紡織企業40家、紗錠41.7萬錠,年可加工籽棉200萬擔,年產各類紗線4.7萬噸、巾被1萬噸,生產能力全省第一。在蔬菜加工方面,已形成以插旗菜業、華凱、康田、田豐、雄風等規模企業為龍頭,以4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業為依托,精加工和粗加工相互配套的加工體系,年加工量60萬噸,占全縣蔬菜產量的70%以上。在糧食加工方面,已形成95家小型企業和銀波米業、興華啤酒、華泰米業等一批規模企業,年可加工稻谷10萬噸。板材加工方面,華信人造板有限公司總投資達1.5億元,年加工量達20萬方。

  (三)農業品牌初步形成,市場活躍。目前,“湘妃”毛巾、“漂亮寶貝”巾被、“雄峰”藠頭、“同興”和“萬理石”花崗石等產品暢銷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興華”啤酒已成為湘鄂邊啤酒市場的主導產品,20__年成為了人民大會堂國宴特供酒。插旗芥菜、護城黃白菜苔、__豆角、潘家大辣椒、洞庭雪藕、馬澗西瓜、“芙蓉”魚塊、“蝴蝶”魚排、東湖源水產品、洞庭黃鱔、洞庭島王鴿、洞庭銀波精米等暢銷省內外。有30多種農產品在國家、省、市有關評比中獲獎,“華凱”牌魚制品等3個農產品商標被評為__著名商標,湘妃毛巾等2個農產品被評為__名牌產品,__蘆葦筍等3個農產品被評為有機食品,洞庭銀波米被評為綠色食品。農產品品牌凸現,促進了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活躍。目前,全縣已形成以縣城農產品專業市場為龍頭,中心集鎮集貿市場為主體,鄉村墟場和眾多的路邊市場為依托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市場建成總面積已達45萬平方米,觸角延伸到了武漢、長沙、廣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在營銷主體培育上,我縣近年已組建各類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運銷協會220多個,全縣參與農產品流通的人員已達120__多人。與此同時,農產品經紀交易、信息咨詢、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迅速發展,全縣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物流企業已達17家,信息咨詢企業14家。去年,全縣農產品集散和交易量達到80萬噸。

  (四)農業生產投入不斷增加,條件改善。一是政策性資金投入增加。近5年來,國家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建整扶貧、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途徑,已向我縣投資 2億多元,極大地支持了我縣農業生產。二是信貸資金投入增加。我縣農村信用社自20__年以來的小額農貸資金累放已達到10億元,年均近2億元,在全縣農業生產直接投入中的比重已達到45%以上。三是民間資金投入增加。據統計,到20__年底,全縣有500多名下崗職工和機關干部投身農業開發,為農業生產已累計聚集資金8000多萬元。四是工商資金投入增加。近幾年先后引進了農業招商項目110多個,引資總額達7億元。因為農業投入不斷增加,有效改善了我縣農業生產條件。近幾年來共投入12億元,對長江、藕池河、__河和洞庭湖進行了重點治理,堤垸防洪保安和農田抗災保收能力大大增強。改造了78個村的中低產田15.9萬畝,并通過襯砌渠道、新建機埠、修砂石路、渠系配套、添置農業機械等多種方式,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此外,還加大了扶貧開發和農村沼氣建設力度,有效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二、縣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近三年來,全縣農村信用社累放各類貸款7.3億元,其中涉農貸款累放49570萬元,占貸款投放總額的71.1%,較好地支持了縣域“三農”經濟的發展。連續四年被縣政府授予“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信貸投放貢獻獎”,特別是去年,我們通過調整投放方向,重點支持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是支持了季節性農業生產。去年,累計發放農戶貸款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6800多戶,金額達23431萬元,有力支持了季節性農業生產,在保證轄內農戶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基本上解決了農民子女就學方面的資金困難。

  二是保證了鎮村兩級財政正常運轉。去年,我們以各種方式對鎮村兩級財政投放資金近600萬元,確保了鎮村兩級財政正常運轉。

  三是支持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__年,全縣信用社累計為新南棉業有限公司、田豐菜業、銘泰米業等4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民營企業投放支持貸款3700多萬元,占總投放的13.2%。

  四是支持了銀企洽談會的簽約項目。去年,我們在岳陽市銀企洽談會上共簽約企業8家,簽約金額2160萬元。年內,共向8家企業發放貸款1740萬元,履約率達80.6%。

  五是配合政府發展經濟。去年11月至12月,針對收購市場疲軟,資金短缺的問題,我們先后為10家軋花廠貸款20__萬元,成功啟動糧、棉收購市場,有效緩解了棉花收購與銷售的矛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0__年為執行國家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結合省市人民銀行信貸管理精神和市聯社調控季度信貸計劃的要求,我聯社20__年的信貸計劃確定為凈投放2億元,做到重點優先發放小額農貸和中小企業貸款。截至4月底,我縣信用社已發放貸款19697萬元,其中“二小”貸款12212萬元,占 62%。

  三、當前支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我們農村信用社作了一些積極的工作,但是也還存在許多問題:

  ㈠支農資金組織難。由于競爭激烈,對在農信社存款歧視性政策從心理上未完全消除,農信社組織存款難,對公存款占比低,整個存款市場份額不高。截止 2008年4月底,我縣農信社存款90190萬元,不到全縣存款總量的 %,這與農信社支農貸款占全縣90%以上嚴重不對稱。說明農村資金仍在大量外流,支農資金補給不足。20__年我縣聯社的信貸計劃只有2億元,到目前為止,已大大突破了季度控制計劃,還有很多需要支持的客戶,沒有辦法完全解決,資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㈡不良資產盤活難。盤活不良資產,對于農信社增強資金實力,改善經營狀況,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一些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村組集體及其他貸戶拖欠農信社貸款,逃債現象嚴重,一部分農民依法借貸,依約還貸的信用意識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極個別農村經濟組織的.貸款,村委換屆后,“本屆不理上屆事”,依約還貸就成了空話,農信社不良資產盤活困難重重。

  ㈢涉農貸款風險補償難。農業目前仍然是弱質產業,涉農貸款風險大,營銷成本高,沒有擔保,也沒有政策性和商業性風險補償渠道,由此產生的風險由農信社承擔,使農信社在涉農貸款的風險和收益上很不對稱。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農信社支持縣域經濟的后勁。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金融服務的幾項措施

  要更好地服務三農、支持三農,農信社應積極開辟路徑,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著力發展規模型、加工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態型和外向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增值效益、質量效益、市場效益和綜合效益。

  (一)拓寬思路,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延伸工作。其核心就是:延伸貸款對象,也就是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發放的對象由過去的種、養農戶延伸到從事或服務于第一、二、三產業的所有農戶以及城鎮個體工商戶,使更多的農民受益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讓更多的農信社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做大;擴大授信額度,也就是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最高授信額度從過去的3萬元擴大到5萬元,對種、養、加等特色大戶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其最高貸款額度甚至可以提高到30-50萬元,這樣可以充分滿足信用農戶的大額資金需求;延長使用期限,根據農戶貸款用途、生產經營周期、還款來源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允許貸款跨年度使用。

  (二)突出重點,做好信貸資金的有效投放。一是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積極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溝通,建立重點支持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庫,研究確定支持其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工作措施,大膽創新貼近于本地產業化經營的信貸產品,滿足特色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持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突出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三是支持現代農業建設。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四是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通過信貸資金的注入,大力推進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抗災能力建設,加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病險水庫排險加固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五是支持推進鄉村城鎮化。通過信貸政策扶持,鼓勵富裕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在小城鎮建房落戶。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支持集體、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的建設與開發,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向集鎮集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盡快建立起支撐小城鎮的產業群體。

  (三)抓好典型,促進農村經濟工作以點帶面。通過支持有技術、有市場、有效益、守信用的涉農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帶動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發揮企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和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農村信用社要堅持做到“三個全面”:即全面調查、全面建檔和全面支持。全面調查是指農信社應對轄內所有中小企業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摸清企業的現狀,包括行業、產業形勢,企業基本情況、經營狀況,貸款需求及滿足情況等。全面建檔即對中小企業全面建立經濟檔案,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申請和有關管理辦法進行評級授信。全面支持是指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不管其在農信社是否有貸款,都應一視同仁,積極支持。

  (四)政府扶持,齊心協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針對農村信用社的現狀,市、縣、鄉各級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幫助農村信用社組織存款,加強誠信建設,化解不良資產,增強農信社的資金實力,通過農信社用活本地的存量資金,推動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在防范農信社信貸風險的前提下,采取組織農信社與企業洽談會等形式達到社企雙贏。此外還應充分尊重農信社的自主權,不強迫農信社發放風險貸款。通過建立涉農貸款保險制度,設立不以盈利為目的政策性保險機構,為涉農貸款提供保險業務。尤其重要的是,應把農信社當做企業來辦。要像關心重點企業、關心骨干企業一樣給予關心與支持。

三農的調研報告3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問題,持續保持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是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十五”期間阜寧縣的三農工作勢頭良好,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業增效成果顯著,農村社會大局穩定,同時還存在一些深層

  次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就此進行了專門調研,現形成報告如下:

  一、十五期間三農工作的主要成效

  1、農民增收取得歷史性突破。預計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比九五期末增長965元,年遞增5.29%。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性扶持。自全面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以來,中央、省、市、縣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來扶持農業、反哺農民,使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負擔逐年減輕,農民承擔的費用及勞務由的1.95億元(人平240元)減少到0.42億元(人平56元)。累計發放三項補貼5101萬元,其中種糧補貼4021萬元、良種補貼700萬元、農機補貼380萬元。二是種植業增勢明顯。種植業產值8.42億元(不變價),比增13%。三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較快。“十五”期間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訓不斷增強、職業中介服務成效顯著。新增勞務輸出48031人次,新增勞務收入約1.09億元。至十五期末全縣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0.17萬人,農民外出勞務收入12.11億元。四是林牧漁業量效雙增。全縣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5億元,農民來自林牧漁業的人均收入達1200元。

  2、農業增效成果顯著。首先,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60萬畝,總產近71萬噸,比增18.3%,單產440公斤,比增3.8%;棉花栽植面積近8萬畝,單產皮棉82公斤,比增15.5%;油料播種面積19萬畝,總產近3.3萬噸;疏菜特經復種面積發展到35萬畝,是的1.5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糧食結構調整上擴大了小麥、水稻的種植面積,縮小了小雜糧的面積,優質高產小麥、水稻的品種應用比例達86%,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生產的區域特色逐步形。全縣形成了河南片優質糧油生產,城郊及沿線棚室蔬菜生產,沿河、沿蕩水面立體種養,阜益沿線加工蔬菜,渠北旱糧及優質果品等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域。農作物品種利用不斷更新。全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95%上升到目前的99%。科教興農步伐加快,新型實用技術得到普及。水稻、三麥、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年平均應用面積在100萬畝以上,水稻育秧實現了旱育化,棉花生產做到雙膜育苗、覆蓋栽培;保護地栽培在多種作物上得到應用,累計推廣面積近45萬畝次;秸草還田和平衡配套施肥年推廣面積均達80萬畝次;全縣病蟲草綜合防治率達95%以上,為九五期末的1.32倍,三麥、水稻后期病蟲及棉花棉鈴蟲統防統紿率達90%。農業示范工程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先后建立了縣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村級農業科技示范方,累計建設面積超過12萬畝。其次,林牧漁業有了長足發展。林業生產上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生態防護能力進一步增強;林業結構得到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林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資源總量不斷擴張;林權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全縣現有成片林35.2萬畝、四旁樹木5000多萬株、活立木蓄積量131.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16.6%、農田林網控制面積110萬畝、建成綠色通道252.6公里,“十五”期間先后被確定為省級楊樹產業基地縣、國家生態公益林建設試點縣和生態防護林工程項目縣。20xx-連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綠化先進縣,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光榮稱號。畜牧業上的優勢生豬、家禽穩定發展。生豬年飼養量達240萬頭、年出欄商品豬150萬頭、苗豬飼養量達220萬頭、家禽飼養量達3600萬只。羊、兔、鵝為主的食草家禽養殖有了明顯增加,畜禽生產規模化、區域特點明顯,生豬規模養殖達30%,家禽達70%,全縣形成了四大產業帶即:沿渠苗豬產業帶、河南商品豬產業帶、沿射陽河家禽產業帶、沿蕩水禽產業帶。良種畜禽全面普及。全縣良種二元母豬、三元商品豬比例逐年增高,達55%。良種蛋雞、肉雞、草雞比例達85%。漁業上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十五”期末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達25.4萬畝,可實現水產品總產量5萬噸以上,可實現漁業產值9.2億元,林牧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林牧漁業占農業的比重不斷增加,達62.5%;林牧漁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品牌林牧漁業發展勢頭較好。“十五”期間全縣有9個產品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三個獲省名牌產品、7個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16個無公害基地。休閑林牧漁業初露頭角,林牧漁業外向化程度不斷提高。羊寨的桃花園、公興的垂釣中心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林牧漁業產品的年出口創匯達20xx多萬美元。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雛形。全縣形成了由眾多龍頭牽引的蔬菜產業化、稻米產業化、棉花產業化三條產業鏈。全縣擁有年銷售額

  500萬元以上的規模龍頭加工企業70家、年經營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2家、年實現經(運)銷額超10萬元的農民經紀運銷人1.52萬人。12個農產品獲省市名優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4個、獲得國家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31個、綠色食品1個。第四,農業綜合開發成效明顯。 “十五”期間全縣先后實施并完成農業綜合開發第五期、第六期土地治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項目3個和世行二期項目,累計改造中低產田16.23萬畝,完成投資1.12億元,通過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農田基本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提升了項目區種植水平。第五、水利工作得到強化。以防洪保安為主,重點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十五”期間,全縣共做土方5600萬方、疏浚大中溝渠4132條、加修圩堤840公里、新建改造閘站橋梁1137座,鑿井24眼,增加供水人口25萬人,發展防滲渠道132公里。第六,農業機械程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拖拉機由九五期末的397臺猛增至865臺、聯合收割機由450臺增至920臺、農田排灌動力機械由9622臺增至15179臺,特別是插秧機在縣內試驗示范取得成功,在全縣迅速推廣251臺。

  3、農村社會大局基本穩定。為了保持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著重做好農民負擔的監控、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維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實、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管理等工作。嚴格控制和減輕農民負擔。堅決執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預決算制度。對涉農稅收、價格和收費實行“公示制”,對經營收費和服務性收費進行專項治理,對涉及農民負擔方面的群眾信訪和舉報做到及時接待、及時調查、及時處理、及時反饋,對農民負擔方面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實行微機化管理,定期開展農民負擔執法檢查。堅決維護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集中進行了土地承包法實施前的培訓和宣傳貫徹,全縣共培訓760多人次,印發宣傳材料5600份,對土地二輪承包工作進行了后續完善,累計補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9萬份,累計簽訂土地承包合同209652份。基本做到“三到戶”即:“田塊分配到戶、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到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對土地流轉行為進行規范,接待并處理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糾紛209人次。健全并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相應的工作班子特別是村級的二組一會(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村民代表會議)初步建立并正常開展工作,村務財務按季進行理財公開,重大的村務、財務事項都通過村民代表及時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強化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全縣普遍實行村賬鎮代理,按季進行結賬記賬,定期進行財務審計,村級三項資金由縣統一進行預算審批、集中統一審核撥付,村級債務化解取得初步成效,凈化解村級債務6000萬元。

  二、當前三農工作面監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農民增收面臨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一是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需要,加大了農民增收的風險;二是錯位的農村產業結構不能適應農村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收的空間;三是低下的農業科技水平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延緩了農民增收的速度。農業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農民增收的速度。農業科研體制的不暢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關鍵。農業科技發展的不足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四是扭曲的農村方針政策不能適應日益深化的農村改革需要,影響了農民增收的環境。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個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而目前的政策環境卻存在各種缺陷與不足。宏觀政策的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不利的政策環境。由重工輕農宏觀政策導向的慣性作用而導致的農業資源流失及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因素。國民收入再分配存在明顯非農偏好。盡管國家對農業投入的絕對額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遠遠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無論是財政支農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農業基建投資占基建投資的比重,還是農業投資比重都呈下降趨勢。部分微觀政策不到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和優質優價的政策因多種原因未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存在限收拒收,壓級壓價和給農民打“白條”的現象。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民進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額城市增容費的歧視性戶籍政策等使農民進入城市的難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步履維艱,形成不利于農民增收的'就業結構。五是萎縮的農外就業途徑不能適應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六是薄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制約了農民增收的潛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然而,我縣農業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卻難以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薄弱的農業基礎設施使農民增收的基礎不牢。由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基本農田保護不力,土地肥力遞減,效率低下;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閑置浪費,甚至破壞嚴重,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公路發展滯后,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郵政通訊網絡不健全,信息閉塞,交通不暢;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低下。

  2、農業增效后勁不足。農業生產上主要存在市場化生產不足,農業增產與增效矛盾突出。大宗農產品市場總量飽和,積壓賣難;同時優質農產品明顯市場供給不足。農業增產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現象比較普遍。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報酬率偏低。現有農機具結構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機具技術檔次低、農機服務產業化程度低、農機服務體系因設施、手段不健全面服務功能差。林牧漁業增效潛力不大。全縣森林資源總量較少、林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樹種單一、木材加工業發展滯后,大徑材加工規模偏小、加工層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種率不高、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差,水產上的苗種質量不高、養殖基地不配套塘口老化、水產產業鏈不夠完整,畜牧水產的檢測、檢疫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快且組織化程度偏低。現有龍頭企業偏少、偏小,龍頭企業與農戶及農產品基地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產銷關系不穩定;農業生產的產業特色不明顯,基地建設滯后;各類農民經紀人和合作經濟組織作用不突出,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業資源開發項目區不夠集中連片,不能發揮規模效益;存在重建輕管現象;項目投入不足,招引“三資”辦法不多。

  3、農村社會不穩定的一些隱患依然存在。農民負擔方面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規定出入較大,資金大部分被鎮級占用,卡外亂收費現象仍然存在,服務性收費不夠規范且隨意性較大,因收取稅費組織小分隊到農戶家中扒糧抬物在少數地方仍然存在。農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少數村組土地承包不變的政策遲遲落實不到位,隨意調整或收回農戶承包地、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隨意違法截留土地流轉收益、不尊重農民意愿違法強行征占用農戶承包地在少數村組仍有發生。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數村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組織的建立不夠民主、村務財務公開的時間不夠及時、內容不夠真實全面詳細、重大村務財務事項的民主決策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實到位。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和適用,現有的制度沒有完全執行到位,部分村組的財務結報和核算不夠及時規范,村級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級債務負擔較重,個別村組干部存在著貪污、侵占、挪用、揮霍集體財物問題。

  三、“十一五”期間三農工作的目標定位及主要推進措施

  1、全方位、多渠道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農民增收問題解決不好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全縣經濟增長;不僅關系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是三農工作的最終目標,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三者之間,農民增收是中心,農業增效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經濟基礎,農村穩定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十一五”期間農民增收的目標定位應考慮到我縣處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欠發達縣份、農業大縣的實際情況。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率確定在4%至6%之間為宜。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強烈推進。一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地立足自身優勢,通過市場規律的研究,以市場為導向。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為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取向;把勞動密集型與科技密集型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更要依靠科技,打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占領技術的制高點,提高產品附加值;盡量避免重復建設,避免產業雷同現象的發生。縣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輻射面廣、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能及時根據市場狀況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的龍頭企業。提倡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格收購,按農戶出售產品數量返還部分利潤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關系。按照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原則,選擇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開發建設農副產品的原料生產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經濟格局,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奠定基礎。三是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主動適應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趨向,把鼓勵自主創業和實現充分就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民非農化進程。狠抓勞務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進程。健全市場導向的流動就業機制,通過強化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四是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營造有利于農民增收的良好環境。政府和有關方面應當提高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扎扎實實按農民需求解決農民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生產、庫存以及氣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經營。 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廣大農民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自我服務能力。加強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切實體現對農業的優惠和支持政策。特別是要嚴格按照《農業法》的有關規定,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切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多行業、多環節促進農業增效。農業生產上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種植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全面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一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化進程。著力構建五大農業技術體系:“良種繁育供技術體系,省工、節本、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無公害農產品以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體系,設施農業栽培技術體系,農業防災抗災技術體系。二是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嚴格保護耕地資源,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擴大綠肥使用,增施有機肥,控制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的質量。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盡快形成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加工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三是重點抓好標準化糧田建設、外向型農業建設、升級農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建設。建設稻麥兩熟標準糧田4萬畝,秸草還田、有機肥施用和平衡施肥技術在全縣160萬畝糧田推廣。建成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10萬畝左右,出口創匯農產品比重達20%以上。每年引進新品種30個以上,推廣10個以上,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兩次;積極推廣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種植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質量控制與標準化生產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技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配套技術,積極開發應用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林牧漁方面著力抓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圍繞生豬、家禽、意楊、水產打造四個“十億元”產業,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綜合開發以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根本任務。“十一五”期間計劃爭取各類開發項目投資1.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27.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6萬畝,新增排澇面積7.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5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780萬公斤。農業機械方面圍繞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機械化產業化為目標,加快農機裝備結構戰略性調整和適應性調整,推動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和技術升級,加大新式農機具推廣力度,重點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化工程、三麥精少量播種工程、特種經濟作物生產和多種經營機械化工程、農產品低溫烘干、保鮮、深加工機械化工程。

  3、全力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農民負擔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的制度建設,切實規范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的收取使用,強化對違規違紀行為的督辦查處,有效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逐步建立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縣鎮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促裁機構,及時搞好土地承包矛盾的處理工作;提高結辦糾紛的執法手段,提高結辦率,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使之達到家喻戶曉。切實加強土地承包的微機化管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進一步強化制度組織建設,定期規范地進行村務財務公開,組織群眾對村級重大村務財務事項及時進行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定期組織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檢查和督查,不斷提高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經常化、規范化水平。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按照財政部新頒發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切實規范村賬鎮代理的運作程序。定期進行財務審計和農村財務管理薄弱村清理整頓,及時對財務信訪問題進行調查處理。按照“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積極穩妥地做好村級債務化解。

三農的調研報告4

  按照市農業局渝農法[20xx]2號文件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調研小組,在本區中心集鎮龍沙鎮、移民大鎮大周鎮、產糧大鎮太安鎮三個鎮共選取30戶農戶,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綱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于后:

  一、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情況

  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在我區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為繼1982至1986年中央為農業發了五個一號文件的十八年后,今年中央又為農業發出了一號文件,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區委、區政府對一號文件的宣傳貫徹非常重視,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及時進行了布署。區委宣傳部、區農辦、區農業局和區林業局等單位聯合組織了“萬州區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團” ,從2月中旬開始到鄉鎮對基層干部和群眾進行宣傳講解。區委、區政府決定在3月中旬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重點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龍寶、天城、五橋和江南新區四個開發區對貫徹中央1號文件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各鄉鎮、街道都已陸續行動起來。我們調研所到的三個鎮都召開了“三干會”,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并通過他們傳達到農村的家家戶戶。

  二、糧食生產方面的情況

  1、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90.31畝,比20xx年減少了5.9畝,減6.1%。今年計劃糧食播種面積為88.21畝,比20xx年又減少了2.1畝,減2.3%,基本與全區農業統計情況一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截止20xx年底,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38萬畝;二是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由于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耕地改種了柑桔、桃等經濟林木;三是三峽水庫淹沒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征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老人和婦女多數體力較差,無力耕種造成棄耕。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條。

  糧食產量總體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產量合計為81070斤,比20xx年減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xx年預計產糧食77730斤,與20xx年相比,又將下降4.1%。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2、糧食單產。調查結果,30個農戶20xx年糧食平均畝產為898斤,比20xx年高14斤,20xx年預計糧食平均畝產為881斤,比20xx又低17斤,可見整體上有增有減。影響糧食單產主要是氣候影響,20xx年農業自然災害較20xx年輕,糧食單產就高一些;其次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就單個作物看,玉米生產方面,由于近年來臨奧一號等高產品種的大量推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而水稻生產方面,由于沒有顯著高于當前推廣的d優、崗優系列的高產品種,因而單產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農戶存糧情況。調查發現,20xx年農戶存糧人均只327斤,不夠一年的食用。三個鎮中,農戶存糧情況不均衡,龍沙鎮調查的農戶存糧不多,大周鎮調查的農戶均無存糧。只有太安鎮調查的農戶存糧較多,一般農戶存糧均夠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了解的情況大致是,20%農戶存糧夠一年以上食用,50%的農戶存糧只夠一家人大半年(6—10個月)食用,20%的農戶基本無余糧,近10%的農戶要買糧食才能滿足食用。從增減趨勢上看,今年以來多數農戶存糧數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國家放開糧食流通渠道后,糧食的加工戶和販運戶增多,許多加工戶和販運戶主動下村、下社、上門收購糧食,加上去年以來糧價持續攀升至現在稻谷1.20元/kg,一些種糧農戶借機紛紛出售存糧;二是近年來我區畜牧業快速發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糧;三是糧食總產逐年下降,存糧來源減少。

  此外,農民對貯藏糧食的認識也有變化。調查的三個鎮中,龍沙鎮農戶存糧明顯較其他兩個鎮少,其主要原因是該鎮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水田基本能旱澇保收,整體經濟水平也好于其他兩鎮,農民認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糧食防止災荒。

  4、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總的情況是,現金投入逐年增加,種糧勞動力投入減少。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糧食生產投入分別為15520元和16371元,20xx年預計要增加到16852元。

  現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于肥料、種子等農資產品漲價。調查發現,今年尿素零售價達到167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元/噸;碳銨零售價達到52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元/噸;優質稻種子價格達到15元/斤,比前兩年和目前普通雜交稻種子高一倍,需25斤稻谷才能換1斤,而過去換1斤雜交稻種子只需10斤稻谷。高產玉米種子價格7元/斤,一般雜交玉米種子只2元/斤左右。當前,農資產品的漲價已抵銷了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勞動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二是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多數系體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農家肥,耕作也相對粗放;三是拋秧栽培、稻田稻草履蓋洋芋等節勞技術的推廣面積增加。

  5、農民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看法。接受調查的農民普遍認為,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占農戶經營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但糧食卻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重要飼料來源,一旦糧食大量減產,勢必造成糧價上漲,農民又無能力購買。同時,由于人多地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存糧不多的現實,我區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對我區來說無疑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增加我區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扶持,農民們有許多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國家直補政策要盡快到位,補貼金額要大一點,小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目前萬州區各地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村社、群眾無力整修,這對保護全區糧食生產能力威脅極大。

  ⑶希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補助到種糧食農戶頭上的辦法,現在國家成百上千萬的補助資金投給了農業開發的“業主”,一些業主(龍頭)又沒有很好起到龍頭的作用,老百姓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實惠。

  ⑷希望政府對種糧大戶要實行特殊保護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護價,二要保證收購,三要嚴格控制農資價格。

  ⑸國家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保證農技推廣經費,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無錢辦事的問題;二是對增產增收效果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可實行良種補貼,解決新品種種子價格高令農民望而生畏的問題,盡快擴大良種推廣應用面積。

  三、農民收入方面的情況

  1、農民收入水平。萬州區是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山區,目前尚有20個特困鄉、220個特困村,絕對貧困人口達6.97萬人。20xx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9元(農經統計口徑),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個區(縣)中排倒數15名。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75.9元,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很大。農民收入雖然逐年上升,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20xx年和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實物比重大,現金收入少。

  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為1762元和20xx元,今年預計可達2205元,在本區農村屬中等偏上水平。

  2、農民收入來源。調查結果,30個調查戶20xx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166100元),占總收入的63.8%;其次是種植業收入(51360元),占總收入的19.7%;再次是養殖業收入(29860元),占總收入的11.5%。

  從全區統計情況看,種養殖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占45%以上,接近收入總額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外出勞務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30%,超過了種植業的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只占農民收入的20%。“種糧飽肚子,喂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是萬州區多數農戶經營收入來源的形象總結。

  3、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的增加來自于多個方面,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外出務工收入。20xx年全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61744.3萬元,比20xx年增加了7719.3萬元,占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一半。糧食收入的增長是20xx年農民增收的第二大項目,由于糧食漲價,全區農民增加收入近5000萬元。養殖業也是近年來萬州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xx年全區畜牧業收入比20xx年增長了7929. 6萬元,農民從中增加收入近4000萬元。

  從30個調查戶20xx年的收入增長結構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比20xx年增長34050元,人均增長268元,占當年農民收入增長總額的93.1%,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種植業收入,其比20xx年增加了2655元,占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7.3%。

  總結各調查戶生產經營計劃,預期20xx年農民收入比20xx年增長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20xx年又多3人,外出務工收入預計可達185800元,比20xx年增長近12%;二是從目前農產品的行情看,我區農民收入的支柱產品——糧食和毛豬的價格依然走高,同時優質高效的優質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農民從種養殖業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4、農民增收的困難。座談中,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紛紛反映,目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一是外出務工找工作難,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更難;二是分戶經營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差,信息不靈、銷售價格偏低、銷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農戶,難以形成種植規模,阻礙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發揮;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制約了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五是發展新的生產項目缺乏技術儲備和技術保證。

  5、解決增收難,農民有四盼

  一盼國家要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讓外出務工農民同樣享受到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貧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處,農村的生產公益設施建設同樣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國家在農民轉崗就業培訓、種養殖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素質;

  三盼政府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農民權益保障力度,盡快出臺《農民權益保障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的惡劣行為,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切實為農民撐腰,為農民群眾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1、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萬州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嚴重過剩。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去年八月,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重慶市萬州區關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萬州府發[20xx]74號),對今后5年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規劃,對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清理和規范相關的辦證收費行為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區里還組建了培訓職能機構,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實行組織、發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目前已開展服裝藝術、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保安等8個崗位1790多人的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在調查的3個鄉鎮中,大周、龍沙兩個鄉鎮已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做到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務工手續隨到隨辦、幫助務工人員催要工資、開展務工前培訓等方面服務。龍沙鎮舉辦了兩期(家政服務、農產品加工)勞動力轉移培訓班。

  2、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的30個農戶中, 20xx年外出務工36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5.6%;20xx年外出務工39人,比20xx年多3 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9.4%,平均1戶有1個多勞動力在外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頭帶領和務工者相互邀約、串聯而外出,靠政府部門和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外出的大約占22%,盲目外出占8%。

  外出務工人員中,89%以上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有11%的無固定工作,收入較少。外出務工人員中能順利取得工資占80%,大約20%的務工人員遭遇過拖欠、克扣工資的情況。

  外出務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駕駛、廚師、縫紉、磚瓦工、木工、電工、焊接等,主要學習渠道是民辦培訓學校和跟師學藝。

  3、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的愿望、要求。

  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組織,信息不靈,民工外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適應勞務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難以提高務工收入水平,難以保證務工收入的長期穩定;三是部分民工務工期間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權益保護的知識和司法幫助。

  他們強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門要大力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給進城務工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各個方面以平等對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專門機構,外出務工人數在3000以上的鄉鎮,建議政府要配備1—2名專職人員,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勞動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管理等方面給予長期、有效的幫助。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目標考核。

三農的調研報告5

  一、服務三農發展措施及成效:

  (一)市場主體增量促農村經濟發展。1-9月,全縣農村范圍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213戶,比上年同期663戶,增加82.95%。其中,新登記農村個體工商戶1213戶,比上年同期399戶增加204%;新登記個體工商戶資金數額3286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1.51%。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工商局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相關分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領導小組。將全年“市場主體增量行動”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工商所,由工商所分解到巡查片組。各工商所長與巡查組簽訂了目標責任狀,從責任對象、責任目標和責任獎懲等三方面進行了明確界定。

  二是推行“三通四辦五制”服務機制。登記窗口始終堅持“三通”,即:農民投資創業條件具備的確保暢通,投資創業必備條件基本具備的實行變通辦理,投資創業條件不具備的耐心溝通,創造條件辦理;“四辦”,即資料齊全馬上辦、資料不全的指導辦、緊急項目加班辦、重大項目跟蹤辦;“五制”,即首辦負責制、預約服務制、延時服務制、上門服務制、農民困難登記幫扶制。

  三是引導自主創業促進農村市場主體增量。積極開展扶持農民自主創業,采取設點宣傳、參與組織招聘會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民創業政策扶持及市場準入等政策的宣傳力度,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開拓就業渠道,鼓勵返鄉農民工開辦各類經濟實體,按照發展市場的要求積極進行引導和規范,鼓勵并扶持部分農業個體工商戶,登記成為私營企業,按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進行生產經營,增強發展后勁,不斷做大做強。

  (二)紅盾護農保秋播。為保證秋播生產順利進行,縣工商局提早動手開展“紅盾護農”行動,并采取多項措施,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

  一是抓宣傳,防查結合。加大對“紅盾護農”行動的宣傳,以工商所為單位,分別在轄區內開展農資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耐心細致地向廣大農戶普及識別假冒偽劣農資、虛假違法廣告知識,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假冒偽劣農資,及時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舉報。

  二是抓排查,不留隱患。縣局組織專班,對轄區307戶農資個體經營戶和23家農資經營企業進行了集中拉網排查,逐戶指導和督促建立了“兩帳兩票一卡一書”規范的農資檔案,指導農資經營戶在進貨時查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的具體細節,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及產品標識,索要具備法定資質的質量檢驗機構出具檢驗報告,以及產品銷售憑證等相關票證。

  三是抓重點,狠抓落實。重點開展三項工作:開展農資市場主體資格清理。結合個體驗照工作,嚴厲打擊無照和超范圍經營農資的違法行為;實施農資商品質量檢測。嚴厲查處農資違法案件,并以制售劣質農資、假冒仿冒名優農資、農資虛假違法廣告宣傳、無照無證經營農資四類違法行為為重點,扎扎實實抓好涉農案件查處工作。

  (三)挖掘農業商標發展潛力。根據省工商局提出《關于實施農村市場主體“七有”工程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商標戰略”的要求,縣工商局大力扶持農業商標發展,深入挖掘農副產品商標發展潛力。通過指導企業依法使用、管理商標,嚴厲打擊各類商標侵權行為,鼓勵和引導商標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商標培育保護工作,為推動轄區商標品牌戰略實施創造了良好環境。

  一是發展有一定潛力的農產品品牌。建立重點品牌企業培育庫,制定品牌發展聯系計劃,實施有的放矢的幫扶工作;制定了《縣工商局“十二五”期間商標戰略實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確“十二五”期間目標任務,建立了商標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商標專管員制度,使基層明確工作任務,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商標專管員為企業品牌發展出謀劃策,實行跟蹤服務,現確定了秋露果專業合作社的'“空心李”、羅家薇菜、回春葛品等20余家可培育的農產品商標。

  二是加大商標戰略的宣傳。通過各類宣傳媒體、上門宣傳、專題座談、引導培訓等各種形式,走訪企業、發放宣傳資料,大力宣傳商標法律法規和商標知識,宣傳農業產品創品牌的成功經驗,積極鼓勵引導農戶和農業加工企業注冊商標,特別是我縣特色農業產業商標;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市場各類經營主體遇到的商標問題,增強其利用商標拓展市場的經營意識,努力營造發展農業商標戰略的濃厚氛圍

  三是積極推行行政指導制度。“商標注冊行政建議書”的行政指導制度,指導各類農產品企業申請商標注冊,為擴大商標總量,夯實基礎;圍繞全縣實施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發展戰略的需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申請注冊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

  四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為支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積極幫助企業規范訂單合同,在訂單農戶中推行國家局、省局及市局制定的相關的合同文本及合同參考文本,規范訂單雙方的簽約行為,實現對企業與農戶訂單的長效監管機制。

  (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生產仍屬于農民個體經營,總體規模小、沒有形成產銷一體化經營鏈,缺少品牌效應和帶動效應。縣工商局結合本地實際,采取措施指導農戶轉變經營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強化宣傳促進農民合作化經營。工商局利用網站、電臺、電視等媒體廣泛開展宣傳。結合市場巡查,上門發送相關政策法規手冊,向農戶介紹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經營模式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及特點。積極宣傳農業合作化經營優相關惠政策、為其講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成立的必要的條件、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等,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247家,帶動更多的農民走上合作化發展道路。

  二是開辟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服務綠色通道。為了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注冊工作效率,縣工商局設置了登記注冊的“綠色通道”,縮短辦事時限。每個登記窗口指定專人提供政策咨詢,講解設立登記的條件,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提供咨詢服務。部分農民不會填表、資料準備不齊,窗口服務人員現場指導填表,整理資料,直到其資料符合相關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指導專業合作社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建工作進行分類指導。通過專業合作社多元化經營,在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資金、產品、勞力、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聯合,覆蓋家畜、禽飼養;蔬菜、果樹種植及銷售;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及銷售等多種行業,帶動周邊近萬戶農戶,每名入社農民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

  四是整合資源促進農業基地規模化。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往往被交易地位不平等、信息渠道不暢通、市場空間狹小等問題困擾。縣工商局幫扶農戶合作化經營,發揮農業產業優勢,整合現有資源,集中采購生產資料以降低成本;規劃區域布局,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通過合作的組織形式,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農民市場化意識,加強技術培訓,資源信息共享,從而提高農民應對市場變化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農產品市場推廣。作為壩上庫首的第一農業大縣,農產品種植歷史悠久,主要農副產品有:蔬菜、板栗、烤煙、柑橘等,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滯后,農產品銷售價格不高,農民往往增產不增收。縣工商局采取措施大力進行農產品推廣,幫助農民打開銷路,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發展農民經濟人。縣工商局按照“鼓勵、扶持、引導、規范”的思路,采取集中培訓、分片培訓、巡查指導、聘請具有實踐經驗又業績突出的老師授課等方式,發展農產品經紀人,負責為農民尋找銷售市場。如今全縣農村經紀人已經發展到了302人,推銷跡遍布全國。

  二是培育農業信息服務市場。大力培育部分農村經紀人組建“農業信息服務部”,負責為農民開拓市場。全縣共發展到51家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信息咨詢服務的經營主體。嚴格市場主體準入,確保各農業信息咨詢機構具備營業資格。對于未取得營運許可的不予核發營業執照。支持服務符合條件的農業信息咨詢企業經營和設置網點,依法引導外來農業信息咨詢市場主體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咨詢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不符合經營資質要求的,及時清除出市場。

  三是強化農業信息服務人員培訓。通過對《食品安全法》、《合同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學習,使參訓人員進一步明確了農產品推廣的重要意義,了解了如何在市場中運用法律維護雙方合法權益;專業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農產品包裝與營銷、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發布、農產品商標注冊、使用等方面的知識,有效提高了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執業能力;職業道德培訓。針對少數信息服務中介只顧眼前利益,造成農民對其信任逐漸降低的現狀,引導農業信息服務人員恪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增強服務農村經濟發展自覺性,有效促進了農業信息服務行業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思路:

  1、20xx年,我局將全力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等坑農害農行為,凈化農資商品市場環境,促進農業連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嚴格實施農資商品質量定向監測工作,在每年的農資消費旺季,定期組織開展流通領域農資商品質量定向監測,及時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積極引導農民正確選購農資,確保農資市場秩序。嚴格選擇承檢機構,、科學判定檢測結果,嚴格檢測結果處理,及時發布農資信息,切實規范整個監測工作流程,確保農產品監測工作科學嚴謹。加強與全縣各涉農部門的配合,建立聯系會議制度,加大農資監管力度。

  2、大力發展農產品商標,爭取達到一村一標。推進實施商標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工商職能作用,以服務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鼓勵、支持、引導農戶及企業注冊和使用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大力扶持涉農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創立農產品優質品牌。幫助各類農產品盡快申請注冊商標,走自主品牌之路,爭取達到“一村一標”,即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農產品注冊商標。

  3、發展農村經濟人。加大對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和發展的力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競爭力增強。服務于廣大農產品經紀人,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為廣大經紀人服務、為廣大會員服務。我們將著力做好四個方面的服務:一是信息服務。宣傳我縣農產品、宣傳農產品經濟人,同時免費為農業商品做廣告,及時向社會各界發布農業市場信息、行情預測,為廣大農產品經紀人拓展業務創造條件;二是銷售服務。組織經紀人參加有關展銷會、洽談會、貿洽會、鑒定會;努力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發揮蔬菜果品公司、專業合作社等單位的作用,輻射銷售會員農產品。加強農產品流通地區合作,互通有無。三是協調服務。收集農民心聲,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以解決農產品種養、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的問題并爭取優惠措施;同時組織會員進行市場自律活動。四是咨詢服務。開展與農產品生產、流通等環節的咨詢服務活動,包括市場準入標準、農用科學技術普及等知識;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等。

  三、關于全縣服務三農工作建議:

  1、農資打假由政府牽頭,齊抓共管。農資市場監管單靠工商一部門勢單力薄,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好農資打假的作用,建立主管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工商執法機構在農資監管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爭取縣委政府考慮把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保證工作經費,和農資檢測費用,保障工商農資監管工作能落到實處,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加強農資監管工作。

  2、農產品商標是農業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生產經營者產品質量象征,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縣農業產業的無形資產。隨著我縣農業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商標在農產品市場競爭中占據的位置更為顯著。因此,實施商標戰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縣農產品商標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需引起個鄉鎮政府重視,建議納入村級目標考核,明確責任。

三農的調研報告6

  長期以來,基層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低下,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融資的需求,無法為農民和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這些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有效地解決當前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在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三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三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貸供給主體單一,“三農”資金供需矛盾凸現。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合作性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但從近幾年實際信貸供給情況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支農投入不足,農發行仍以糧棉油收購資金管理為主;農村信用社作為支“三農”的主力軍發揮了很大的支農作用。但由于其資金總量有限,出現了存貸比偏高貸款投放難問題,削弱了支農資金供給,據不完全調查,大約六成以上的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資金需求難以滿足。

  (二)金融支農體系不完備,服務效率不高。

  1、鄉村金融網點布局不合理,覆蓋面較低,存在金融服務盲區。目前只有在鄉鎮駐地才有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營業所等一兩家金融網點,在數量龐大的自然村中一般沒有金融網點,金融服務嚴重缺失。

  2、農村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工具單一,網絡建設滯后,結算業務效率不高。農村信用社仍以支票、電子匯兌和個人賬戶轉賬結算為主,商業票據、網上銀行結算等未開通使用;農村郵政儲蓄網點未接入大、小額支付系統,無法對農村居民辦理跨系統結算。自動存取款機、POS刷卡機等產品農村推廣使用較難,銀行卡業務發展較慢。

  3、農民投資理財、政策法規咨詢、市場經濟信息提供等服務少。隨著農民收入增長、金融意識的增強,農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存取款業務,對委托理財、、咨詢等服務多樣化,基層農村金融部門人員素質不高及重視程度不夠,此類業務開展明顯滯后。

  (三)農村信貸供給額度小、期限短、結構不平衡,難以滿足“三農”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調查顯示,農行開辦的惠農卡小額貸款、聯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發放小額農貸,額度在5萬元以下,期限以一年為主,基本能滿足一般農戶生產與生活需要,但不能滿足農村種養殖業、農產品運輸、加工業資金需求;貸款期限短與農業產業化生產周期不匹配。從三農貸款投向看:對農業與農戶的投放多,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新民居建設投入少;對農村工商業貸款多,農戶需求滿足少;生產經營性貸款多,消費性貸款少甚至根本沒有消費貸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能力的升級。

  (四)貸款利率上浮較高,增加企業和農戶融資成本。

  據調查,目前農業銀行惠農卡小額貸款利率上浮30%,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利率上浮40-70%、農村企業貸款利率上浮60-80%,而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農貸利率上浮1.5倍,年利率達到13.275%,貸款利率水平明顯偏高。而農村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初級農產品較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較少,經營利潤率在10%左右,較高的利息負擔增加了生產經營成本,影響了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生產投入的積極性。

  二、支持小企業發展、服務三農的思路

  (一)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支農體系,形成支農合力。

  農業銀行要把支持農業、服務農村作為業務發展的重要領域,適當增加鄉鎮營業網點,發掘和培育優質客戶,發揮商業性金融支持“三農”的帶動作用;農業發展銀行要加快業務轉型,拓寬商業化運作模式,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產業化經營,發揮政策性金融服務“三農”的引導作用;農村信用聯社進一步構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快組建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增強支農實力,發揮好支農主力軍作用;郵政儲蓄銀行應增加涉農業務品種,擴大貸款規模,確保儲蓄資金回流農村,發揮支農生力軍作用。

  (二)創新擔保機制與方式、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手段,增強金融支農效果。

  一是設立政府擔保專項基金,通過直接入股、企業入股、民間資金參與等方式向擔保公司注資,提升擔保實力;鼓勵各類擔保機構通過聯合擔保、再擔保、擔保與保險結合等方式,加大對“三農”的融資擔保服務。二是認真落實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的《關于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積極開辦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水域灘涂、土地流轉使用權等抵押貸款,規范應收帳款、股權、倉單等貸款;完善農戶資信評價體系,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額度和聯合增信方式,提高農戶貸款的滿足率;對資金需求10-50萬元的農村成長型微小企業推行“多戶聯保、逐年授信、周轉使用、利率優惠”的小企業聯保貸款;對農村出口創匯企業開辦出口押匯、票據貼現、打包貸款等融資業務,滿足各類企業的服務需求。三是開發合適的支付結算產品,推行個人支票和商業匯票業務,逐步拓展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等電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財、、咨詢等服務,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三)加強農村金融政策與其它政策協調配合,建立長效扶持機制。

  一是各級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要發揮“政策指導”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宣傳信貸政策,組織建立銀企對接長效機制,落實信貸項目采集與推介辦法,有效滿足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二是在財政、稅收和存款準備金政策上給予涉農金融機構一定優惠,合理運用財政貼息、補貼政策,引到更多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三是通過打造陽光政府、誠信政府帶動信用村鎮建設,優化經濟金融發展環境,健全農戶和農村企業綜合信用檔案,營造守信受益、失信難行的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四)加強管理,強化考核,推行中小企業信貸“三項考核”

  為了推進中小企業信貸服務開展,一是要做好中小企業數量和增速考核,提高中小企業支持面和信貸投放數量;二是抓好中小企業質量考核,要求客戶經理在投放貸款的同時,做到包發放、包管理、包收回、包效益,注重從中小企業效益增長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質量改善兩個方面進行考核;三是抓好信貸人員的績效考核,把中小企業信貸扶持與客戶經理的績效設定指標,從嚴考核,充分調動信貸人員積極性,全面落實銀監會提出的“六項機制”,支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總之,和諧社會、小康社會,離不開“三農”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只有做好“三農”,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才能真正建設好小康社會,真正讓億萬人民享受改革開發、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在做好“三農”,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中,我們基層農村金融機構用社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寄托祖國和人民的希望,真正把做好“三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自己的頭等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面向“三農”和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緊緊圍繞“三農”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目標,以改革經營機制、優化業務流程和創新管理方式為核心,不斷加大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的投入總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的運作效率與水平,切實提升“三農”和中小企業業務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商業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始終不逾地抓好做好各項工作。

【三農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調研報告05-22

網店調研報告03-08

采購調研報告03-06

市場的調研報告12-13

小區調研報告10-16

調研報告格式12-18

汽車調研報告06-08

中職調研報告08-15

旅游調研報告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