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讀后感1
喜歡劉慈欣的作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那重金屬下的人文情懷,是一種美妙的情愫,對少年者,更對成年人。
和大劉一貫的風格一樣,《鄉村教師》依然有著宏大的場景,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的宇宙大戰,也依然讓人熱血澎湃。但這篇文章真正打動我的,卻是那一名叫李老師的鄉村教師的堅守,在生命彌留之際,堅持讓那幾個孩子背下牛頓力學三定律,想要點亮他們心中一種叫做希望的光。當然,故事的結局有些戲劇化,最終由于對F=MA的掌握,讓外星人認為這是有文明的星球,從而避免了地球的滅頂之災。
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也許沒有那么多拯救蒼生的機會,但我腦海里卻浮現出幾張面孔,好像是要告訴我堅守的意義。
第一個人來自我孩提時代看的第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焦裕祿》,說的是一個縣委書記堅守在沙丘上種樹來對抗自然災害的故事。詳細的劇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從童年到成年,他就像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不知不覺的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每當我被這浮華的世間慫恿的焦躁不安,那一片樹蔭總能帶來寧靜,那是另一種生命價值的意義。說到種樹,我又想到了蔣介石,相傳他因為宋美齡喜歡梧桐樹,便把整個南京城種滿了梧桐樹,好多文人墨客都在贊美這“愛一個人傾一座城”的愛情誓言,我卻聞到了些許自私的味道,我更喜歡歸有光在庭院里種的那棵枇杷樹,他在《項脊軒志》中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不過如此吧。
第二個人是《神雕俠侶》中鎮守襄陽城的郭靖,最終秉承寸土不讓的信念戰死沙場。每個少年都曾有大俠的夢想,相比那些快意恩仇,我更喜歡金庸筆下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故事固然是虛構的,而歷史上固守孤城的例子數卻不勝數,那是我們傳承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民族氣節。但有個人的守城故事有些另類,他叫諸葛孔明,面對司馬懿的`十萬大軍,一人一琴一童一旗,羽扇綸巾,焚香撫曲,彈指間仿若百萬雄兵。他是智慧的代表,也是我們民族文化里“以巧破力”的精髓。最近有位鶴發老人可謂“勇氣與智慧”兼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奇襲武漢,而他就立在武漢的城頭,身材提拔,目光炯炯,像是一座山,而且是鐘南山。
最后一個人便沒那么有名了,他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姓吳,單名一個云字。她有一項特殊的作業,就是每天都要求學生寫一篇原創的日記。看似苛刻,但對于像我這樣內向的孩子,她每次比我寫的日記還要長的評語,安撫和指引了我的那段焦躁不安的青春。她或許沒有想到過就是這一份堅持卻足以溫暖一個孩子的一生,而我,應該也只是其中一個。她沒有小說中鄉村教師那樣感人的故事,也更不曾有拯救世界的壯舉,她就是一名普通教師,堅守著她自己的“為師之道”,就像她對我的寄語一樣,“師者,所有傳道授業解惑也。”
如今,我也成為了萬千教師的一員,也在學著前輩們的樣子,堅守著我自己的崗位。我想,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是超級英雄,那每個學生內心的小小世界,不值得我們用所有去守護嗎?
用情,無畏,堅守,這便是我的“道”。
教師讀后感2
很多人反映現在教師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雖然有些網友的看法過于偏激,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于老師教書育人的失敗,但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上不少人對老師存在諸多誤會和不滿。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的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也高于其他行業。雖說人無完人,老師不是神仙,但既然站在教師這一崗位上,我們就應該做到自己的最好。
身正為師,德高為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為一個新教師,我已經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我自認為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做事過于急躁,對人不夠耐心。第一學期中,我帶著新奇的眼光看待這群小朋友,再加上本身玩心較重,就和學生打成一片。可到第二學期,這股新鮮勁過了,毛躁的脾氣時常不受控制。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常常為他們犯的一些小錯火冒三丈,對一部分后進生的耐心也磨耗待盡,有時候還要忍不住過于嚴厲地說教。當時只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好,也沒考慮到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行為受到傷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只要我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體會他們的情感,一定會成為讓自己讓學生讓社會滿意的教師。
教師讀后感3
假期里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獲,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
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 ;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里不禁問自己,在兩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只有那些“不可愛的德孩子”、“后進生”才最需要你的愛,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溫暖,需要陽光。對于“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饑渴的花朵,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愛,并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并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工作以來我都是擔任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總是要求孩子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總是覺得他們錯誤很多,例如上課遲到,不講衛生,上課講話,路隊不好……常常會責怪他們,這樣對改正錯誤并沒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勵的方式,用允許他犯錯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們的錯誤越來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著“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教師讀后感4
作為教師暑期必讀書目,《教師成長力修煉》是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作品,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拜讀了這本書。《教師成長力修煉》是劉波的第三部作品。與劉波前兩部作品相比,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劉式”風格:簡約式的文字表述;傳記式的寫實內容;啟發式的思想洞見;引領式的實踐操作。同時,這部作品又是對前兩部作品的綜合和超越,可以理解為教師“教研力”“閱讀力”“成長力”三部曲。
在《教師成長力修煉》一書中,作者首先提出“找準自身的教育人生‘路線圖’”,也就是教師要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是很有見地的。如果一個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都沒有清晰的規劃,又如何去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呢?那是否順利過了職稱評審關、評上“名師”等榮譽稱號,就可以宣告教師“自成長”大功告成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劉波看來,教師要在“路線圖”的引領下,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提高核心競爭力,做一個“反思性實踐者”,做一個“教育文化人”。
從操作層面看,作者用其自身以及諸多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的經歷,從教學、德育、研究、閱讀、寫作、知識管理六個維度給出建議。在我看來,這些建議都很樸實,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也都能夠意識到,但實踐時普遍缺少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決心。比如在該書的`第三部分,劉波提出要“做有技術含量的德育”,但不少老師死活都不愿意做班主任,一些被逼無奈的老師做班主任則把自己定位為“維持會長”的角色,連班會課都開不好,那就無從談起教師德育或者說管理能力的提升了。再比如,我們都明白教育閱讀對教師“自成長”的意義,但不少教師總是會以各種理由“拒絕”閱讀,不注重積累,到緊要關頭卻又在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此,作者也頗為無奈地“幽默”了一把,他說,“很多教師寫文章的時候都會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名言,那么,究竟有多少人認真閱讀過《給教師的建議》?”可見,教師的“自成長”不是不可為,而是沒有盡力而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曾引用一句格言:“幫助你自己吧,上帝亦會幫助你。”這與我國古代的勵志名言“自助者天助之”如出一轍。教師只有自己不斷自省成長、自覺成長、自助成長,才能自信成長,才能克服“本領恐慌”,才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作者看來,教師專業發展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且應該永不停歇。那么如何才能讓“自成長”發生呢?除了外在的平臺搭建之外,“自成長”更應該是教師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為。
教師讀后感5
讀一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華,一次豐富的收獲。與作者在書中相會,思維地碰撞讓自我得到了成長,這是一次啟迪,一場智慧的邂逅。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師的旅程中我很幸運,遇到了這盞心燈。
吳非老師是個真誠的人,他在書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與我們分享,作為青年教師,讀這樣的文章,就如一位長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樣做老師,與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這樣的書,怎能不吸引人呢?
讀到“你一定能寫好”給了我一些想法: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勵孩子,讓學生自信起來大膽說大膽地寫,但是在對一個孩子無數次鼓勵 沒有效果之后,我們的耐心好像瞬間消失了。這是一種失望出來的體現,隨之就會出現一些無意識說的傷害學生的語言,比如說“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我說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這樣的話有時是隨口說出,確不知對孩子有無形的傷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虧一簣了,所以這鼓勵的話還是要持之以恒地說,孩子們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的,你對他們的真誠他們總有一天會領悟,等待花開的,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
當時我是5年級古詩背誦的評委,六個年級的比賽是一起進行的,我從五年級下來的時候就看見董晨陽在班級哭,見我下來,大家都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聽了好半天才知道,原來是背誦古詩的時候董晨陽《勸學》沒有背出來,大家都指責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實我也是非常詫異的,昨天在我這里過關的時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賽的時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緊張了吧。
“怎么了?”
“老師,我勸學沒有背出來”,眼睛里眼淚還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訴我只有《小兒垂釣》背誦不出來嗎?”
“是的,可是老師叫我的背誦的時候我就什么都忘記了。”
“你努力了嗎?昨天回去背了嗎?”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師和同學都不會怪你的,以后我們要提前做準備,下次的比賽我們有把握了”
“盛老師,謝謝你原諒我……我以為你也會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淚,我抹去孩子的淚水。我們教師,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多些諒解、寬容,而不是一味發火指責的話,孩子們得到的也許會更多,我們常常會誤解孩子,這樣的誤解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呀,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個蠻不講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寬容、理解,孩子和我們就更進一點,我想這次的比賽對董晨陽會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對我,同樣是。
如果作為教師沒有給孩子寬容和理解,孩子們看在眼中記在心中,那么這個班級里就是個沒有氣度的孩子,教知識的同時,教師難道不應該以身作則教做人嗎?
讀吳老師的“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讓我感觸頗深,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都是特別的花朵,也許這個孩子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許那個孩子沒有百合的清新脫俗,也許他們沒有郁金香的乖巧內斂,但是我們教師一定要知道,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別之處。也許他現在沒有完全開放,他還是小花蕾也許只要你細細的聞,慢慢的品,等待他展開花瓣,那時,肯定是芳香撲鼻,香艷滿園。
只是,我們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教師讀后感6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為一段話啟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余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閱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于是乎,工作處于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致青年教師讀后感篇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教師讀后感7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 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去探尋.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
愛,像空氣充滿在我的身邊,父母的愛,朋友的愛,老師的愛……
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還有朋友的愛,文章里面有許多安利柯的小伙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后,但安利柯他從不在意,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并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也正是這些好朋友才使安利柯明白了很多,才使安利柯成長的更好。
還有老師的愛,如文中有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因為受別人羞辱而氣憤地將墨水瓶丟向欺侮他的同學,不想卻丟在了剛走進教室的先生身上.先生并沒有盲目地責怪他,而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并“請”造事者起立,承認錯誤,從而培養學生有坦白過失承擔責任的勇氣。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游,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游.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我也隨著安利柯的成長學到很多東西,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我從未發現卻一直在我身邊的愛。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現在我知道我得到無私的愛,我更要付出更多的愛。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但我已經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教師讀后感8
今天我要跟老師同學們分享的書是世界名著《愛的教育》,《愛的教育》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還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成為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小說家、旅行家亞米契斯,這本書的寫作形式與眾不同,是以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為主要題材,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患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處,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著讀著,猶如在愛的海洋中遨游,感覺特別溫馨。
我在讀這本書時有感動,有感激,也有為師的思索。我覺得這本書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讀一讀的好書。因為書中一些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仿佛就是我們與學生每天生活的縮影,而讓我受到啟發的還是在作品中,那些老師在處理學生的一些突發事件時與眾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然,雖然每位老師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學生的愛,他們的愛是那樣深沉,那樣有教育意義。教育中有愛,有助于學生個體生命的舒展,有助于學生個體生命的涌動。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愿我們老師心中有永不枯竭的無限情愛,愛滿校園。
為師還需要諳熟教育愛的藝術,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愛心,而是愛的合理方式。教育愛沒有邏輯的條塊,不能像硬件那樣起運、加工、生產……教育愛適宜的方式是浸潤,潛移默化。因此,教育愛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系的橋梁;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熏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書中講到的人間各式各樣的情感,每一種都能感動人心。例如同學之間的友情,是一直以來陪伴我們的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守護者。而又有多少人忽視了它的存在!書中的主人公恩里科和他的同伴之間的`吶喊,是最最誠摯的友情。如果同學們的生活中也有像駝背的內利,拄拐杖的羅貝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會去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呢?我想等你讀完這本書一定會有肯定的回答!當然,書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和孩子們對父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其間有一對子女聽到父母親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動向母親要求放棄今后的禮物,甚至在飲食方面也要有所節制。這一切讓父親聽到了,第二天這對父母買來禮物,悄悄放在熟睡中的孩子們的枕下。
世間有種種愛,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愛,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愛,人民對祖國深沉堅毅的愛……讓我們用心品讀《愛的教育》,用心靈感受愛。將我們的愛化作流星雨,在寧靜的夜空劃過,即使流逝,但美麗依舊存在;將我們的愛化作長河,永不停息的流淌著,即使天氣寒冷,但依舊溫馨……讓我們手拉手,彼此牽起心靈的港灣,用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永遠溫馨,讓世界上的每個人感受到愛的存在……
教師讀后感9
我在學校圖書室里借了一本由作家劉月樵翻譯的意大利名著《愛的教育》這本書,《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撰寫的.是意大利人必讀的10本小說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的讀物.閱讀本書最大收獲是懂得愛的真諦,學會愛的能力.而且這本書是易中天教授特別推薦的.
《愛的教育》這本書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由《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愛是什么 意大利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書中的科萊蒂一邊忙著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復習功課,學著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么開朗樂觀.當他"替母親在背后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為一個勤勞能干,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這是多么難得的品質啊 科萊蒂所做的一切,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家長和教師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據華西都市報4月26日報道:4月23日上午11時35分許,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甲子第一中學,因制止考試中不守紀律的學生,該校語文教師被數名學生和家長群毆導致昏迷,左眼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據廣州日報XX年04月16報道:珠海一對彪悍師生課堂掄凳互毆,同班同學起哄旁觀.我們知道,師生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上述媒體中報道的那樣,真的令人深思,教育事業是個神圣的事業,被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教師則被喻為"靈魂的工程師",而學生則被喻為"祖國的花朵"等.無論是老師打學生還是學生打老師,問題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師生間的關系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深愛著他的老師.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師重教的學生的道德觀念也是缺少的, 怎么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尊師和愛生這一傳統觀念,"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只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愛才會產生出更大的力量,給每個學生的道德心靈帶來有益的影響.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以上的事件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么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卻很少和父母親交流,溝通.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樸實的愛,深厚的愛.
那教師對學生的愛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解呢 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優化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教師讀后感10
最近拜讀了陶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剛拿到這本書時,不禁被其“幸福”二字吸引了,于是一串串的問號在頭腦中產生:怎么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幸福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幸福應該怎么理解?正是這些疑問激起了我急于去讀書的欲望。讀完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真的像品嘗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那洋洋灑灑,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汩汩的在我心田流淌著,滋潤著我心靈的深處。讀完之后,我感慨萬千。陶老師那樸實的話語,深刻的道理,使我的心里頭熱乎乎的,更讓我對“幸福”有了一個深層次的認識。
為了孩子們,也為了自己,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誦讀經典
教師要想發展起來,就要給自己的心靈留下一個閱讀經典的空間,并且經典誦讀之后,男士更有風度,女士更加美麗,何樂而不為呢?因此我們要在教育教學生活中不斷地學習誦讀,在經典中尋找自己的幸福人生。陶老師在書中給我們講述了很多和我們一樣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平凡卻不平庸的同行們。不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大學博導,他們出色的課堂駕馭能力與平和博大的心境,均由讀書寫作為基礎。陶老將他們由于誦讀經典所以快樂所以成功的幸福歷程展現出來,充分證明了“經典”的妙用,并且讓我們能從中悟出:在經典閱讀中使自己充實、豐厚,在寫作實踐中使自己升華、提高。若沒有大海般浩瀚的知識容量,他們怎能將課文講解得如此簡練、精到?只有堅持誦讀,并形成習慣,性格才能變得平和,心靈才能漸漸澄澈,才能在幸福與快樂中徜徉。
二、寬容學生
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應用寬容的心和無限量的愛心去啟發、引導他們,不能恨鐵不成鋼,要把鐵鍛成鋼。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學生,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學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寬容并不是縱容,寬容也不是對學生的過錯無原則地袒護,而是以我們博大的胸懷去激勵學生自己改正錯誤,發奮成才。
三、要懂得享受學生。
對于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著教育、體驗著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么是教師的幸福。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 其實,教師的職業幸福是一種心態和狀態,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教師是精神的“傳道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社會,這與我們的幸福“魚水情深”,心態決定狀態,有了好心態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非常專一的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禮,引導和激勵。況且,有了好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就會視教師為一種藝術,在忙碌之中,創造之中收獲更多的幸福,樂此不疲雖苦猶甜。本人認為,當我們教師的勞動被他人,社會認可時,必然會帶來無比的快樂,會被幸福緊緊“包裹”。
每當課堂上感到語言蒼白時,與人聊天感到腹中空空時,動筆感到搜腸刮肚的艱難時,我會為自己知識的匱乏而羞愧不已,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時我們要反問自己:我有讀書的習慣嗎?自古大學問者皆好讀書。所以,作為當代的教師——我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我們教師怎么能離開讀書?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要把讀書當作終身學習的任務,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讀專業書、讀文學書、讀經典書,使自己的知識面廣博起來,才能開闊自己的專業領域,才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才能為自己積蓄能量。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守住心靈的那份寧靜。要正確的看待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榮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對自己保持一種期待花開的心態,等待著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綻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對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務要抱著一種肯定的態度,不牢騷、不埋怨、不怨天尤人,那是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養的一種磨礪。我們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把這習慣堅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獲。要養成買書讀書的習慣,養成寫反思寫體會的習慣,養成寫博客和交流的習慣。要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名師專家學習、向社會這個大百科全書學習。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專業成長道路上,才能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個性藍天。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陶繼新老師字里行間流露著從容淡定,平易親切;包含著慷慨大氣、恢宏深刻的思想。陶老師這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情操,這種情系教育心懷天下的情懷,應該成為我們一生不竭的動力。那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語,那一段段經典釋義,給了我很多人生啟示。那么,就讓我們幸福的閱讀吧,去寬容他人、寬容學生吧。努力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教師讀后感11
暑假即將結束,看看自己讀的幾本書,感覺收獲頗豐。要說最喜歡的當屬周益民老師的《做個書生教師》。
書生:衣袂翩翩,溫文爾雅;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勾勒出周益民老師的形象。這本書是周老師的教學隨筆,既有對課堂細致入微的觀察,也有對日常工作的人性細節深情的敘述,還有諸多教學之余的生活游歷以及人生感悟。
全書共有6卷,我最偏愛第二卷——在文字里一任天真。“一個人的成長,既有身體的,更有精神的,精神的壯大離不開閱讀。”這句話和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寫的《竊讀記》里的.“記住,你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不謀而合。他們都點明了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離不開閱讀。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認為和孩子們相處中第一重要的是指引。現在的社會,良莠不齊的閱讀書籍充斥在孩子們周圍。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們篩選書籍,指引方向。把經典與優秀的文學作品擺在孩子們的眼前。我們不需要過多的說教,做人的種子就會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播下。
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維的孩子,所以第二重要的是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們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力,充分利用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們把心中多彩的世界構建的更加美好。
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我愿意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做他們的大朋友,和他們一路同行,去探尋成長路上的別樣風景。
教師讀后感12
拿到書本,本書的書名讓我很有貼心的感覺,似乎是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這讓我下決心看看這本書,第一篇的課題是《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看完這一篇,就感覺似乎遇見了知己,他好像說出了我內心此刻正想的,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這本書好似一盞燈,指引著我不斷的前行。之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問題,我也常常再拿起這本書,并能從書中尋找到答案。
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好多事,都不要急。”讀著書中的每一個字,好像面前不再是一本書,而是一位長者就坐在你的面前,他清楚的知道你內心的困惑,并告訴你應該怎么做。年輕真好,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以為這個年齡什么事都可以去做,也不要以為這些事只要靠精力足就能做成。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每天面對的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往往會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后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于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們無法期待學生即刻變成理想的樣子,我們要有愛心和耐心,對我們的學生實施持之以恒的教育,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將收獲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他如同一名智者,為迷茫的教育者們,自我反思卻無所適從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同時他的智慧一定來自他對于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因為愛學生,所以總在思考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對學生好的,所以總在思考怎么避免所見所聞的那些教育誤區。與他相比,我覺得自己顯得特別的慚愧,我所匱乏的東西太多了,我的智慧和我的愛太微小了。
教師讀后感13
讀書可以充實思想,豐富情感;讀書使人視野開闊,知識淵博;讀一本意義非凡的書能加深我們的理解能力,讓靈魂感受沖突。暑期閱讀李安心老師所著《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師》一書,讓我對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者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十個章節告訴我們:為什么要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師,如何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這是教師個人成長的需要、孩子們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祖國的需要、更是民族的需要。全書對我觸動最深的幾處與大家一起分享:
工匠精神,鑄造靈魂
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應該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作為教師我們需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熱愛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生命,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寬容孩子,關注、關心和關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內心底處深深的愛。
課堂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場地,是教師們真正的用武之地,作為教師我們對待教學工作一定要嚴謹細致。課前要認真備課,做到備而有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課堂教學時要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授內容精確、教學方法科學靈活,兼顧到不同層次孩子的學習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作為教師我們還要有獻身教育、無怨無悔的崇高理想信念,有逆水行舟的動力和精神支柱,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鐘愛的教育工作中,勇敢的面對現實,主動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擾和干擾,不斷改變自我,戰勝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精神境界。
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必須是一條流動的溪流,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保持創造的激情和活力,在教育教學中能夠靈感泉涌,帶領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遨游。
知易行難,少說多做
在生活和工作中,好多的事情似乎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行動起來卻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著名詩人蘇東坡的故事更加讓我們明白:知與行之間還是有著很長的距離的。陶行知先生早年叫陶知行,后來他認識到行動先于知識,于是改名為行知,意為“先行后知。”當我們明白了知易行難的道理,我們就應該少說多做,腳踏實地的工作,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真正的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教師。
苦練內功,厚積薄發
如今我們身處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我們需要用豐富的知識深厚的底蘊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工作和學習。在此環境下我們更要更需要靜下心來,積蓄力量。“十年磨一劍”是成功者必須具備的良好心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教師,我們需不斷地積累知識,苦練內功,積蓄力量,等待機會破土而出后,厚積薄發,在希望的天空下茁壯成長。
造就精品,成就完美
當需要造就一件精品的時,在制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并注重每一個細節,這樣才能做成一個完美的作品。作為教師我們要學習工匠精神,在道德上嚴于律己,做遵紀守法的表率;在業務上嚴格要求自己;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到細致耐心,把每一項工作做細做好。這樣才能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出色的工匠型教師。
努力不停頓,進步無止境
工匠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正是因為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產品才能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精品。作為教師我們也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狀態去做事,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具有很強的責任感,這樣才可以使自己能力迅速提高,逐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勝任更重要的工作。
時代在召喚工匠型教師,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不忘初心,做好一名新時代工匠型教師,永遠堅守自己,做一個有靈魂的教育工作者,永遠守護在教育的核心地帶,小心呵護教育的本真,不斷追求教育的真諦,堅守教育陣地,努力為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教師讀后感14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魏書生老師寫的《我是這樣做教師的》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魏老師集自己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教育的摯愛,對課堂的.迷戀。
最熟知最欣賞魏老師的一句話,“用公家時間鍛煉自己身體。”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風格。他為人坦誠,做人做事從不隱瞞自己的私心,這是真實自我的體現,是做實事的基礎。在保持健康方面,他堅持每天跑步3千米,堅持每天練氣功——松、靜、勻、樂;還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做俯臥撐;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喝白開水,喝大米粥。在魏老師的啟發下,我堅持每天做仰臥起坐,每天練手臂,工作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做課間操,上班沒事時錘錘腿,開會時做做手按摩。在生活習慣方面我還做不到像魏老師那樣,有些管不住自己的嘴,給身體吃進了很多毒素。我要努力向魏老師學習,關愛生命,熱愛生活,從鍛煉身體開始。
魏老師是一個做實事的人。他堅持每天寫日記,從1979年開始,三十年如一日;他做老師,引導學生們做到每天5個一分鐘——一分鐘做家務,一分鐘日記;一分鐘軍歌;一分鐘挺胸抬頭、大擺臂、踏步,一分鐘注意力或記憶力比賽。他做局長,對大家施政演說,也不提什么大的要求,還提五個“一分鐘”;他引導潛能生,從一點一滴做起;在語文教學方面,他帶領學生出自學完課本教材外,還帶領學生讀各類文章,引導學生寫日記,寫說明書……魏老師的做法啟示我,與其空想,不如實實在在做事。
魏書生老師,我永遠的偶像;心態平和,身體健康,生活充實,人生無悔,我永遠的夢想!
教師讀后感15
西奇弗的故事中,一直以來都在鼓勵人們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不幸。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讀了西奇弗的故事,我也在想當我們自身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否像西奇弗那樣一如既往。把困難當做是一種希望來對待.當我們遇到逆境時,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本篇的故事很短。但是卻教了我們在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一步成功時,用怎樣的心態和行為來做接下來的事。我覺得失敗不算是真正的失敗。真正的失敗是在失敗之后如何讓自己獲得良好的驅動力去繼續以后的生活。失敗的不是一件事或者是一個人。重要的失敗之后你如何讓自己獲得成功。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失敗,挫折和挑戰。我們然不能像西奇弗那樣倍受打擊卻希望永存。但是我們依然能像他那樣把使命轉化為命運!
我相信生活中沒有永遠的強者,沒有誰會像神仙一樣要什么有什么。在獲得成功的路上,總是擺滿了荊棘。重在堅持。能夠堅持不懈的勇往直前!
可惜,畢竟是凡人,畢竟不是西奇弗那樣的神。在工作里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猶如泥牛入海,責任廣闊如海,任你奮勇如牛,仍然依舊。一般的奮斗史書格言上無不鼓勵人凡是已盡力,不可急于求功。要是知道付出的努力全部積累不來,只不過是自欺的寄望哪?在通往遠方的道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未能跨越的障礙,許多人甚至永遠無法超越童年或青少年期的心理癥結,這時我們需要的是悅愉自己,包容自己的局限,制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期望是幸福進入無限循環的內驅力。
所以說失敗不算什么。真正的失敗是在你失敗之后如何選擇,如何做!
【教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的讀后感04-12
教師讀后感02-07
教師讀后感04-29
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讀后感10-21
致教師讀后感08-19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8-21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01
教師的智慧讀后感03-17
給教師建議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