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時間:2023-03-28 15:01:29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教育的智慧》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

  內容簡介

  (一)作者介紹

  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已發表的專著有《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家庭教育難題會診》、《家教參謀》等十余部。經常在報刊發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做家教專題講座。多年來應邀給全國各地家長及老師做報告,目前已達數百場,受到廣泛好評。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詢、培訓工作,使他在家教領域顯示出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幫助家長解決當代家教難題,被廣大家長稱為"家教救星".

  (二)內容介紹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精選了100個小學發生的真實案例。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的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著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個新生,文化基礎比較差,上課基本上不聽講,上課看漫畫書,老師沒收了也無所謂,考試成績不及格,但足球技術還算不錯。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師就用心教育他、關懷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級里也遇到這樣的學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師差不多,認為用心靈感化心靈,學生就會慢慢變好。

  但王曉春老師指出這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工兒的普遍弱點。我們的思路:"學生學習不起勁,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一旦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會努力學習,而且能學好".這種已經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經不起推敲。因為學生從家長和老師天天的說教中早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口頭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學習還是不起勁,特別是差生,這是問題不是單單就是愛心就能解決的。現在的學生一點都不缺少愛,家長給他們的愛太多太多了。"愛"不能包治百病,雖然有愛心的教師才能做好教育,但愛不屬于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想解決問題,老師要給家長和學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所以現代的老師在遇到家長和學生的問題中要牢記教育智慧和愛心同等重要。

  讀后反思

  首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師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實的知識和一份對孩子的滿滿的愛心之外,還要有智慧。而這種智慧,并不是多聽其他教師的講解或是上網多查相關的知識就可以擁有的,那么這種智慧從哪里來呢?

  智慧來自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時時站在學生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多替孩子們想想,師生彼此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時也會讓師生多收獲一份快樂和欣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蹲下身來,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他們為什么那樣想,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教育過程的化。在研究、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

  智慧來自善思。沒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會簡單,甚至是野蠻。在我們的身邊,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樣,每天在疲憊中掙扎,難以享受作為班主任教師的幸福和愉悅,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們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關注教育現象、會靜心思考、會潛心體會。不僅遇到問題要盡心思考,事后還要善于反思。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反思的習慣。反思,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夠,還有待改進,該如何改進。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不反思的話,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也不會向前邁進哪怕一步。反思,是改進的源泉。沒有反思,哪來的改進策略?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也許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使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讓我明白了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堅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的信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在實踐中執著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經典語錄

  1、愛不屬于專業能力(雖然它對于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愛,誰不會?家長對孩子的愛,難道比教師對學生的愛少嗎?為什么他們反而常常求老師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2、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的障礙。

  3、成功的關鍵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尋找答案。

  4、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盡可能周全地了解情況,占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后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循環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5、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才是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2

  很多時候,帶給我們心靈慰藉的是書籍。閱讀給我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是靈魂上的馳騁,是心靈上的沉思,在更多時候引發我對人生的感悟。比如說,人們都說沉默是金。的確,沉默有著深沉的力量,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品質。在被眾多聒噪的聲音所圍困、被糾纏不清的誘惑所干擾的今天,沉默更是比金子更有光彩。然而,沉默難道只是傳達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嗎?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對沉默有著更深刻、更細致入微的理解。“下課后,吉姆來到他的老師跟前。‘今天中午您能有些時間見我嗎?我對您昨天布置的英語作業實在弄不懂。您能不能給我一些提示怎樣來做呢?’老師說,‘當然可以。吉姆,你去將你的午餐帶到這兒來。我們可以邊吃邊談’。”在我們的眼里,學生如果有問題來問,那說明這學生就是勤學好問了,老師肯定會滔滔不絕,費盡心機地給學生一輪“唇槍舌劍”,直到學生“點頭哈腰”為止。然而,馬克斯·范梅南描摹的卻是另一番的機智。“當他們開始吃飯時,吉姆很快就談開了。他對一些東西不敢肯定,而且還有不少的想法。老師多數情況下,只是聽著,鼓勵地點點頭,很少提出一個問題。多數情況下是吉姆在談話。最后,吉姆似乎比較滿意了。他仔細地概括出了他對作業的想法,然后向后仰靠在椅背上。老師微笑著,兩個人都沉默了一會兒。最后,老師站起來,‘好吧。該做下一堂課的準備了’。‘多謝了,您總是能給我很大的幫助。’吉姆說。但是,老師知道,比起想法與建議來,他更多的是給予了吉姆默默的聆聽。”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3

  讀了這些文字,讓我打開了一個心結。原來為師與做人一樣,要做有良心的人,就要為真心的師;要做善良的人,就要為溫暖的師;要做真實的人,就要為誠摯的師;要做公正的人,就要為公道的師;要做勤勞的人,就要為嚴謹的師;要做樂觀的人,就要為智慧的師!為人也好,為師也罷,帶給自己和周遭一片明媚和純凈的光芒!要為學生打開一扇扇通往幸福的光明之窗!

  將本書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剛好也就是我對此書的全部解讀——

  我想,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了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這就是《愛與智慧的.教育》!

  《愛與智慧的教育》為我搭建了一個指明燈,書中優美的文字道出了教師平凡工作的特殊內涵,作者細膩的筆觸繪出了教師光輝職業的燦爛前程,那輕靈的詞句深刻鐫刻出了樸實教者的人性光華。讓我在現實的工作與理論的平臺間一下子找尋到了平衡的連接點。化解了我曾有的困惑,增添了我奮進的激情,滌蕩了我繁雜的思緒,純凈了我的固有的坦蕩。

  讀完此書,讓我一直來在心底里燃燒的信念之火更加灼烈——做一名具有自己教學風格和特色的學習型、研究型、開拓型的專家教師;做一名讓學生愛的朋友型教師;做一名讓同行喜歡的合作型教師。

  “為師,意味著我們此生將用靈魂牽著愛,思緒纖細至無形。靜夜里,當他人都已安詳而坦然的沉沉睡去;我們的案頭依然燭光搖動。為了那些純凈的心靈,我們一次次攀巖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嘗了干澀的甜后,對逝去的青春的懷念可以用無悔來祭典。這也許就是所謂教師的幸福吧!我們的韶華將悄悄走過,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師愛在左,執著在右,在教育道路的兩旁,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一路上穿枝拂葉的人,即使走過荊棘,有淚可落,卻都是幸福!”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4

  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教育智慧與真情》,“文字優美、自然、含蓄、豐厚、耐人尋味。”(引自該書的《內容簡介》)讀它,你將會懂得很多教育方面的智慧,也感受到教育中的真情。

  我認真地品讀完這本書之后,覺得我們的教育的的確確需要很多很得真情。這種真情是隱藏在校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它具有隱蔽性,看不到,摸不著;相反,只有雙方用心去感受才能品味到它的滋味,共享其中的親情。

  校長與教師之間需要更多的真情。校長的真情將會使教師支持校長的各項工作,從而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運行的更好。因為由于校長與教師之間有著真正的真情在,所以校長就能夠“依靠教師、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將教師吸引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肖川《寫給校長:成為卓越的領導者》)也就是說校長那種對待教師真正的真情,感動與鼓舞著每一位教師,讓每位教師在學校里頭,找到自己的個人坐標與準確的位置,知道自己的真正人生價值,明白自己的奮斗與拼搏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將全力以赴地與全體員工一起創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共創生機勃勃的校園。

  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他的'學生之間,以及教師的本身也需要許許多多的真情。教師之間如果有著真正的真情,那么不管是對于教師之間的合作,寬容,理解,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雙方都有著深厚的真情,那么將會在合作,寬容,理解上,是默契的;也是和諧的。正如肖川教授在該書的《同事之間》中說“多一點充分的、真誠的溝通,多一點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單位主要領導多一點精神的追求,不搞小集團、小宗派;不把機會和榮譽過分地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從制度建設上鏟除人身依附的土囊;少一點‘扶持一小撮,打擊一大片’的政策與措施,努力創造一種寬松、寬厚、寬容的心理氛圍,營造一種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的環境。”這些觀點是值得各位教師思考、揣摩、斟酌的。

  而教師本身也要有了豐富的真情,其作用就更加重大了,不管是對于自己本身,對于他的教學,對于管理學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從教師的本身來說,一個教師擁有豐富的真情實意,不管是對于他的教學或教育學生,都有著很大裨益。正如肖川教授在《成為有理想的教師》中說:“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著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而又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又如“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樣的語言,背后都有思想底蘊。”(同上)由此可見一個教師的豐富思想與他的真情,對于他的教育與教學,是多么重要啊。

  教師的真情還表現在他與學生之間的無可缺少的作用。有時教師的真正的教育真情會感動學生努力學習,甚至更加努力學習。比如就拿考試來說吧。經常有學生這樣問教師:“考試怎么考”或“你這樣講,我們考試怎么辦”。而肖川教授是如何回答學生呢?他在《說三道四》里說:“你們考得不好沒有關系,你們可以用一生去學習和探索;考得不好我還有方法幫助你,如果你考試作弊,我就沒有辦法幫你了,那是你一生抹不去的污點。”這就是一種真情,一種教育學生如何對待學習、前途、未來的真情,相信學生將會被老師的真情所感動,而更加努力學習,刻苦地塑造自我,成為一個突出的尖端人才。

  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擁有這樣的真情,那么我們今天的教育將是非常成功的教育。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5

  “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業。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將是一個永恒的職業。沒有教育信念的教師決不可能成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基于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動人和鼓舞人,才能喚起別人對于未來熱烈的憧憬與向往,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為只有基于信念,我們的言行才會有一種自然與真誠,才會有一種執著和投入,而不會是做作與矯飾、應付與敷衍。”

  讀著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集,讓我接受著對心靈的洗禮,讓我一次次回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教育魅力。讓人覺得是在與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謙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著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再表達這樣一個內容:“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肖川教授在《名師不可仿》說到:不要簡單的模仿名師,重要的是學習名師的教學思想和個性修養。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值得學下的,他們的成長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鑒的,但他們的示范課的招式是不可簡單模仿的.。我們只有“著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為新教師,起初我是以取經的目的去拜讀這本書。但在書的篇末,肖川教授說:“功夫在詩外”,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從深厚的精神修養中內在地孕育和生長出來。看到這里,我并沒有失望,我讀到了“學問變化氣質,知識滋養人生”;我知會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6

  這學期,我讀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1400字。此書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

  本書雖為隨筆,卻并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著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沖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只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質,他認為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決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師,讀后感《《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1400字》。我們的教師更關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確與否,難以檢測,很難凸現,因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忙于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高遠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喚醒和強化教師的方向意識。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全書"教師的解放"這一篇,讀后收獲頗豐,最深的感受是他為我們解決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我們是否采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學生上課打瞌睡不聽話時,是否由于我們的課上得不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何等的氣度、胸懷,以及對教育事業何等的熱愛!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于釋放思想。我們的教學工作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會碰到許多疑難困惑,碰到許多新的問題,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后我努力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7

  首先,基礎教育應該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打下一個亮麗的底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讓學生學會過精神生活,重視精神的價值,眷注內心,使學校生活成為整個人生美好回憶的巨大的寶庫,以便讓學生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心靈的陽光。一個不快樂的人,就有可能內心變得陰暗,就可能對人不信任,甚至充滿敵意,就有可能成為害群之馬,甚至是窮兇極惡之徒。

  其次,基礎教育的基礎應該包括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比他們學到了什么更有意義的。“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盧梭)當然,這離不開對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習。但這個過程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是不是有一個精神充實的過程,是不是能經歷精神的歷險和理智的挑戰,決定著我們的基礎教育能不能發展出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能力。《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只有當我們教師有不斷學習的`愿望和興趣,才可能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再次,基礎教育的基礎中應該包括發展學生獨立地、有尊嚴地面對世界的品質和能力。這就需要學會質疑與獨立思考——不輕信、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來考量,思考別人思考過的問題;就需要學會有效地自我表達——能夠充分地、體面地表達自我,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形體語言的表達,也包括我們的待人接物、穿著打扮,甚至一切的創造性的活動都是一種自我表達;就需要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當你作出選擇和決定時,你知道從什么地方可以獲得可靠的、足夠的信息。作為民主社會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自主判斷、自主選擇、自主承擔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發展,是造就獨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嚴而不是自輕自賤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礎教育為了學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礎中還應該包括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基本經驗和核心價值。如:“民主能夠防止最壞的事情發生”,“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s(里程)是t(時間)和v(速度)的乘積”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經驗。至于人類的核心價值,我比較推崇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的工作,沒有明確的、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價值的追求,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一點,將教育區別于單純的規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強調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應該成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滿主動性、創造性和深層次情感體驗的過程,將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作為教學的目標追求。

  最后,基礎教育要幫助學生與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積極的、建設性的關系。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他人,學會珍惜親情、友情,學會與他人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的關系;學會自我反省、自我檢視,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形成積極的自我圖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統一的生活哲學;學會親近自然,聆聽天籟之音,珍愛萬物,珍惜我們生活的環境和自然資源,不暴殄天物,不人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礎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負責。基礎教育要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與偉岸,帶給學生對于自我、對于生活、對于未來和對于整個人類的自信,以便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8

  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不經意而為,于是乎,原來作業不做的學生做作業了,原來上學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成了“紅花少年”……總之,再怎么惡劣的學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進了,然后不用多長時間——多則一兩個月,少則一兩個禮拜,那些原來屢教不改,家長無能為力,教師頭痛不已的后進生就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了,甚至一躍為優秀生。這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啊!這是多么的可喜可賀啊!這是我們教師的成功,我們教育的驕傲。

  讀了米老師的“阿Q精神”可休矣,我也在思索同樣的問題,教育真的如此簡單嗎?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尋找教育成功的案例,可卻少有人去真正思考成功的背后,難道真的只是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教師的愛,一切都無從談起,成功的背后隱藏了太多默默無聞的愛。

  在《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中,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里面講到一個自告奮勇,卻毛病重出的語文課代表,看到這里我感受頗深,因為我的.語文課代表就是如此,我也正在考慮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聽了王曉春老師的見解,我卻又從心底對這個我所謂頭疼的課代表產生了深深的愧疚。

  王曉春老師說,不要動不動就把小干部的表現和他的職務掛鉤,課代表是做什么的?為同學服務的,愚以為她只要能完成本職工作就算稱職,現在好像課代表必須同時是高分生,還得是一面旗幟,否則就撤職。這是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

  是呀!我是在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我自問自己。我在無形中用了另一套標準去衡量它。更讓我自責地是,每當我的語文課代表犯錯誤時,我總是大言不慚地說再不聽話就換人做課代表,也許這句話我說出來了心里會舒服些,可是我的學生呢,她該怎么想我,怎么想她的班主任,她的心里一定很痛吧!

  對學生,我也表揚過,微笑過,鼓勵過,關心過他們的學習甚至生活,可是這些就夠了嗎?對學生,我是愛他們的,可是我的愛卻還遠遠不夠,我想我還需要在不斷反思中重新思考我對學生的愛,做一個學生心目中真正愛他們的老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9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張云鷹校長的《教育智慧與學校創新》,讓我認識了張云鷹校長——大家把她譽為“教育專家”,對她冠以“女強人”、 “美女校長”的稱號。她是一位才智雙全、好學的校長,是一個頭銜特別多、特別大、特別有魄力的校長,是一位會培養人、會用人的好校長,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好校長。她由湖南一所普通的`小學、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研員打拼到現在深圳特區的名校長、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她的成長經歷,讓我對她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她為了建設一支有戰斗力、現代城市人的教師團隊,她提出了實施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三”工程——搭建專業人才的“三格層次”、鋪設專業人才的“三環道路”、架構專業人才的“三維空間”。這“三個三”工程的實施,為年青教師創設了成長的平臺,極大地調動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另外,為了讓她的教師做一個幸福、快樂、有現代氣息的教師,張校長做出了一些大膽、前衛的措施,如讓教師在例會上唱歌、定期舉辦舞會、帶老師們到五星級餐廳吃西餐,帶老師到大劇院看話劇,享受高雅的生活,讓老師在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時,培養教師城市人的高雅情趣,同時讓教師更好地投身到教學工作中。

  張教師是我人生中的一張對照表,如果讓我的學生要去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所以我必須具備合格的人格。這樣,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才能夠理直氣壯,讓他們能有個明確的道德方向,能夠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0

  課堂紀律控制不得力的情況發生最多的往往在新教師的身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討教和積累經驗,最后一般都能掌握控制課堂局面。但是仔細思量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否是最佳的呢?

  事實上有不少老師重視的是表面上,課堂太平,而并沒有去多思考這個問題。每位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探究精神決定了這樣的反思程度。課堂上控制不好紀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較多的發生在新教師身上,因為他們面對突發事件缺乏應對的方法,而對于才踏上工作崗位的他們來講課堂上平常的事情也是突發事件,較多時就是因為不會把握這些事情的處理方式方法而使個別學生的行為影響大家,乃至整個課堂的正常教學。教師本身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上課態度懶散,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后不檢查或者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強詞奪理。對學生帶有偏見,漠視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在學生的心目中難以樹立沒有地位,自然課堂上講話沒有人聽了。要避免這樣的現象,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努力再突破重難點的同時將課上得生動有趣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吸引學生,避免學生的注意力被別的`事情吸引。成功的課堂是全體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但是撇開以上的情況課堂上還是難免會有個別學生會做小動作或其他事情影響課堂。那么一旦出現了這樣情況就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制止。那么怎樣制止呢?有經驗的老師會用提問的方式來提醒孩子,有的老師會用眼神和表情來制止犯錯的孩子……

  在此過程中要有效的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同時又有效的維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樣的制止是具有藝術性的,這都離不開教師個人的智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1

  初次讀到這個名為《教育也是很頑強的》的教育案例,我的震動很大,感觸也很深。故事說的是一位調皮的男生無視老師的提醒,不停地扮鬼臉逗同學,后來因為不服老師請他站起來聽課沖出了教室,教師也隨之追出了教室。接下來,師生二人在操場上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追擊賽。結果是教師用他最后一把力氣抓住了他的學生,學生的眼淚奪眶而出,攙扶著老師走回辦公室……

  事后,故事中的老師說,他當時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教育也是很頑強的;當教育充盈著決不放棄的毅力時,它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

  我很欽佩這位老師“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同時也牢牢記住了他講的話。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教育問題無小事,要反復抓,抓反復”,雖然樸素通俗,卻和這位老師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問題就急躁,遇到失敗就喪氣,稍不如意就埋怨……工作毫無樂趣而言,每天疲于奔命而已!其實,只要換一種思維的方式,稍稍改變一下自己,我們就能做一位真正頑強的教師,目標始終如一,信念始終堅定,做事隨機應變。面對學生的問題,不做機械簡單的回應者,而做機敏的決策者。

  一個真正頑強的`教師,在戰略上是執著的,目標始終如一,百折不回。但是在戰術上,他肯定是靈活的,這種辦法不行,就換另一種辦法,他辦法很多。假如用某種辦法多次碰釘子仍然拒不改變思路和方法,那就不是執著,而是死板了。你會發現很多死板的教師恰恰是那些“掙扎”者,因為“掙扎”沒什么策略可言,只有本能的、被動的、機械重復的回應。

  教育的頑強說到底,我個人認為是一種愛。愛要在心理上與學生相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這是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教師要循循善誘,不能操之過急,對學生說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有一點值得我們深刻地從思想上認識到,在有的教師眼里,對后進生常常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后進生的堅強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沒有的。他們明知聽不懂教師講課的內容,卻天天要堅持聽;他們面對考試,明知要失敗,但是屢敗屢考。如果教師對他們給予深深的理解,就會發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

  “愛”并不能溺愛,更不能縱容和放棄,而是把對學生的溫情和嚴格相結合。要“嚴中有愛”,“愛中見嚴”。不因為優生就“愛中無嚴”,也不因為差生就“嚴中無愛”。對于差生要“嚴中有愛,嚴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學生,才能啟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師平易近人,和學生打成一片,以誠相待,才可使學生感到老師親切可敬,就能主動接近老師。同時對于學生所發犯的缺點和錯誤及時加以指正,決不姑息。如果教師一味面慈心軟,對學生疏于管理,致使學生紀律松散,無所顧忌,這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其實,寬容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嚴格。寬容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別。作為教師,我們在擁有寬容的同時也應該做到:原則問題不讓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學生每反復一次,要使他們受到一次教育,向前邁進一步,即使是很小一步,都要不失時機地給以鼓勵,使他們不斷向好的方向轉化。作為班主任,要從關愛學生的熾熱之情中激發起后進生的感情、點燃后進生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使他們在“頑強”的師愛陽光下茁壯成長。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2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點評100個教育案例(小學)》,這本書點評了發布在“教育在線”網站上的100個教育案例,鮮活生動,可操作性強。雖然說這些案例都出自小學,但我想教育都是相通的,從一個個案例中,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精辟有效而獨到的點評,更讓我深有體會,似乎找到了一劑良藥,一拿到書就“啃”了起來。

  我們一直在說教育案例,也一直在做案例研究,但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案例研究呢?本書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同時也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引用王曉春老師的話來說:“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案例,科學的'案例。這種案例不側重于是否成功,而側重于過程的邏輯分析;不側重于激情燃燒,而側重于理智的診斷。一定要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讓人心服口服,而且經得起質疑和推敲,也就是說,確實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體有炎癥白血球就會增多一樣。只有這樣的案例多起來,我們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學,才不致滿懷著可愛而盲目的熱情。”的確,真正的研究,先要擺脫“只準成功,不準失敗”的束縛。事先已經確定成功了,還需要什么研究?需要的只是氣勢如虹,巧舌如簧,或做艱深之狀,能把人唬住就行了。于是我們只是在探索:遇到問題可以怎樣去思考,才有解決的希望。從本書中,我們能學習到教育的點滴智慧,可謂受益匪淺。

  一般說來,最廉價的“靈丹妙藥”就是“愛”呀,“表揚”呀,“找閃光點”呀,“賞識”呀,“你真棒”呀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大家似乎都覺得他們有奇效,雖然很少有人認真地、較真地進行過科學論證。于是每到說不出什么道理的時候,就可以用他們掛牌了。再看我平時的教學反思,也經常用到這些“靈丹妙藥”,往往很少往深處去考慮,也缺乏理論知識作后盾,從這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讀的書太少了,實在需要時刻去“充電”。可如果為了讀書而讀書的話,那也失去了讀書的真正意義,帶著興趣和需要去看,去思考,那樣的效果會更明顯,自己也樂意去打開書本細細研讀,因此,我們看書也需要先激發起興趣,那樣才能有恒心將讀書堅持到底。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3

  有人說,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我認為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一個益友。

  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于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后于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后于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給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們又不可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里學習,因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地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

  在這里我想推薦一下這本書《師說教育智慧品讀》,這是品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的一套書。

  國學思想作為古典文化的結晶和一種文化傳承,其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國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稱得上是源遠流長。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生學會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缺乏文化熏陶、人格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而國學教育思想中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養的道理、方法。

  傳統教育教學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并

  發展起來的,其中充滿的是先哲和先賢的教育智慧。現今教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范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讀了《品讀》一書我對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從本質上講,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人的活動。它是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與人的相互活動。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溝通、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心理和實踐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引導學生去關心人類的命運,探索社會的真諦,追求人生的真理,實現人生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教化學生養一身浩然正氣,育一顆博大愛心,鑄一副錚錚鐵骨,寫一部奉獻的詩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帶領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跋涉在向科學高峰的登攀中,吮吸人類一切優秀的精神文明營養,成就為一代棟梁之才,登上人生理想制高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為學生指點迷津,解除困惑和疑難,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他們的人生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帶領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做一個大寫的人,挺立天地間!誠如韓愈的經典表述那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因此,要完成這種引導和帶領,首先需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絕對吸引——人格的吸引;要完成這種引導和帶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偉大的力量的灌注——人格力量的貫注。

  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質以及人的性格、氣質、能力、修養等特征的總和。高尚、良好、偉大的人格,自然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自然能夠影響人、感化人、陶冶人,給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人格的魅力也就自然地凸現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格魅力正是為人師者,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借助教學藝術的媒體,使受教育者進入到教與學的審美境界,從而產生教學美感效應的吸引力、誘發力、感染力和征服力的總和。這樣的人格魅力熔鑄了一個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及堅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卓越的品行、優良的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淵博的學識、全面的才能、豐富的情感和剛毅的性格。

  一個具有這樣的人格魅力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起的必定是一個正直、善良、熱情、謙和、樂觀、堅毅,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學養深厚、舉止高雅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一個教師,以這樣的人格形象出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以此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感化學生、感召學生,教育和教導學生,就一定能夠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崇拜,獲得學生的敬仰和愛戴,使學生在心靈的震撼下產生思想的認同、情感的共鳴、行動的追隨,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凝聚力的核心。由此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成功地控制課堂及課堂教學。

  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品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4

  近日,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收獲頗多。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它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個學生。

  所謂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簡單的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個是教學方面的智慧,即教書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育方面的智慧。為什么先說育人,而不先說教書呢?因為,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應該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早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了。素質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可能現在的實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應試教育。那么,身為高職的老師,顯然,少了很多應試教育的嫌疑。但由于高職學生的固有特性,他們大多是原來學校、班級的“問題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可能沒有普高的那些學生乖巧、聽話。相比之下,更多了幾分叛逆,個性更加鮮明。那么,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我們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個性。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尊重”在這里不是遷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根據學生自己獨特的個性予以因勢利導,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可能并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學的。班級里五十個學生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學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過我們班級五十個學生他們每一個人的五年目標,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學習,在學業上取得新的進展,考上本科;也有一個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專畢業,拿著文憑去找工作當白領,或者是自己開公司當老總的等等。其實,個性本身在價值上就是中性的',它并沒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它只是每個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后天環境不同所造成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面對的這些學生,在我們初識他們之時,他們的心靈絕對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們教師的責任首先應該在于發現并且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正由于我們教師的教育是在學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學生心靈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育在愛心的基礎上,要多一點耐心,切忌拔苗助長,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因材施教,讓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諧發展,茁壯成長,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力爭把每一個學生都能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培養成幸福的人,而不是僅僅在他人眼中最優秀最成功的學生!

  二、教書的智慧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提到了一個關于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問題。我認為,教育首先是一門技術,然后才能成為藝術。而能否將教育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則要看每一位教師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里都少不了教學這一塊。因此,教學的基本功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修煉提升的內容,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在經驗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和提升。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如何設計課堂流程?如何板書?如何……這些都是技術活兒。

  關于課堂,我非常贊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講到的“共享式”課堂師生關系。這種模式下,師生平等和諧,教師在保持其教育責任的同時又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這也正體現了我們民主教學,科學教學的思想,符合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是比學生“多半壺水”的學習者。對于科學,對于知識,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

  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教學過程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打開一切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無疑是問號。知識傳授絕對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開辟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治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治學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能否學會獨立思考,能否進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個人能否更好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否具有懷疑精神,懷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于懷疑,學會懷疑是進步成長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智慧。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達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和收獲遠不止這些,在日后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我會不停地學習,并不斷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提升修煉自己的教育智慧。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5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算算離自己當小學生的日子的確有些年歲了,這日子還算得上的長,并且越來越長。換句話來說,和小學生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初讀李鎮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書,只覺書中字字珠璣,每每能認真品讀,總能聯想到自身,從而受益匪淺。在讀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李鎮西先生對于“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重視與真正落實。我想,要以“學生為本”,我們得再次當回小學生。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會不會覺得很糟糕?面對老師的談話會不會很緊張?面對老師的夸獎是不是很開心……諸如此類的種種情景,只有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學生。例如學生為什么會一直重復的犯錯,還犯同一個錯誤這件事。

  理論家告訴我們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發展是螺旋往復的,所以重復犯錯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后發現小時候我重復犯錯是因為在某一個情境中讓我瞬間遺忘了所謂的道理,錯誤發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嗎?是忘了。那老師還用再重復講道理嗎?沒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樣一個重復犯錯的問題,若細細問來,估計答案五花八門。這里的當個小學生,是能夠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這前因后果只有弄清楚,理順暢方可找到“病因”。

  再說為什么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暫且不從理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依舊從自己是個小學生的角度來說說。作為一個小學生,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八點睡覺,在校學習時間占據主要位置。在學校中,聽老師講又占了大部分的時間。那么,單個孩子聽老師講話的時間每天有多長呢?除去上課時間,課間的十分鐘要上廁所,要交作業,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么能跑到老師邊上的時間更少了,何況老師課間還要休息。如此算下來,課上的點評真真顯得尤為重要,那是一天當中大部分學生唯一能聽到老師對于他一對一的點評了。當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為老師的一句夸獎而興奮一整天,因為一句批評而悶悶不樂呢?所以,教師說話前應先當一當自己的學生,先體驗一把這話帶來的影響和效果,然后再說出口。

  做一專科的教師如此,做一個班主任更應如此。班主任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話語權含有更高的影響力。怎么處理學生的矛盾,怎么組織班級活動,怎么讓孩子能夠自覺學習,怎么形成良好的班風等等瑣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處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惡語相向、冷嘲熱諷,必定能傷透孩子的心,這好班風也無從建起。我總是在回想,我喜歡什么樣的班主任,當年我的老師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讓我不喜,又是因為什么讓我印象深刻……因著自個兒和現在的`孩子之間還隔著些年歲,也經常和孩子共同探討他們對一個班集體的喜好。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后是收效甚微的,把這些小兵們用好才是制勝的關鍵。這便是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級該如何變更好。

  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學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從而慢慢丟卻了自己身上的那點兒“學生味”。如我們所愿,我們越來越像一個教師,學生也越來越像自己的學生,而這師生之間,決不可劃出楚河漢界,一旦被學生認定為對立面的老師,這課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而那些從書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得到運用并行之有效方能稱為智慧。我從李鎮西先生處學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當個學生,這一辦法簡單且著實有效。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相關文章:

「教育智慧」要讀名著12-09

教育的智慧12-08

教育的智慧10-06

讀李鎮西《教育的智慧》個人心得09-13

「教育智慧」教育的弊端12-09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09-23

走進智慧的教育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讀后感12-17

讓愛心與智慧同行-《教育智慧從哪里來》讀后感12-17

「教育智慧」教育孕育夢想12-09

「教育智慧」當今教育的弊端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