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的讀后感(通用1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竇娥冤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竇娥冤的讀后感 1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這是發生在元代的一個悲劇。
窮書生竇天章女兒竇娥,從小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倆相依為命。蔡婆婆討債,被欠債人脅迫,有生命危險時,被張驢兒父子相救。無賴張驢兒貪圖美色,妄圖娶竇娥為妻,卻被拒絕。張驢兒惱羞成怒,買來毒藥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竇娥,不料陰差陽錯害死了親生父親。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竇娥為了保護婆婆,被迫認罪。行刑前,竇娥向蒼天立下三個誓愿,含冤離開了人世……三年后,竇天章應試高中,重審此案,終于為女兒沉冤昭雪。
讀了此書,我心里感慨良多。竇娥是一個孝婦。小時候,父親為了生活,已經無法養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親的艱苦,即使心里有萬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嬌。長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讓她委身于人,她也沒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講清事理。在公堂上,竇娥寧愿自己去死,也不讓婆婆受一點皮肉之傷。最后平反時,她也讓父親照顧好婆婆。
想起這些,我不禁慚愧。在家中,我完全是個驕橫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總是搶著吃完,不留一點給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氣撒在父母身上,一點也不顧他們的感受;平時在家,我也很愛折騰,比如早餐明明說好吃這個,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還要給我重燒早飯。跟竇娥相比,我無地自容。因此,我下定決心,學習竇娥的優良品質,孝順父母,做一個讓父母幸福的人。
竇娥冤的讀后感 2
竇娥死了,她臨死立下三樁誓愿:熱血長二白練懸;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是悲劇的主角,可這出劇里的主要人物誰不是悲劇的承受著呢?
竇娥經歷坎坷,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與兒媳的經歷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們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喪夫,老來喪子,好不容易在60多歲的時候找到了個接腳的丈夫,卻不見得是一個忠厚足可依靠的老頭兒,又領著兇神惡煞不懷好意的兒子還得承受來自兒媳的道德說教和譴責,豈不也是悲劇加悲劇?
若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歷經滄桑,遭不少別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誰曾關心她?誰讓他感受一份呵護的溫暖,誰給她可以依賴的感覺?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場悲劇。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發現,做惡未遂大徹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來做寫善事,不曾想到卻向善不能,在張驢兒的威逼之下,成了殺父的幫兇,此后事發,落了個“發煙瘴地面,永遠從軍”的下場。
張驢兒是個流氓惡鬼千刀萬剮地也難解心頭之狠。但是他又何嘗沒有收無常的戲弄:喜歡上竇娥,又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后也落了個凌遲的下場。所以《竇娥冤》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意無意地上演著各自不同的悲劇。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劇性的一面,王國維稱他為“及列之于世界悲劇中,也無愧色”想到盧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悲劇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劇從來就不應該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詞,我們活著是因為“那里”有悲劇。
竇娥冤的讀后感 3
我們欽佩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節操;我們仰慕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高尚;我們感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達;但我們始終不會忘記他們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嚴。那么何為尊嚴?
在竇娥的身上,她這樣來詮釋尊嚴:
堅守底線體現她的尊嚴。在“官休”與“私休”之間,她用堅決的話語:“我又不曾藥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見官去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婆婆與張驢兒的勸說,壓迫下,道出了“我一馬難將兩鞍鞴,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的心聲。堅決的態度,真實的心聲,這是竇娥在用堅守底線——貞潔,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剛強不屈體現她的尊嚴。在廳堂上,被嚴刑厲打的竇娥唱道:“呀!是誰人唱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蘇醒,又昏迷。捱千般萬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多么揪糾心的話語,多么殘酷的拷打,可竇娥依舊道:“委的不是小婦人下毒藥來。”這樣的竇娥,她是用自己的剛強不屈,來體現自己的尊嚴。
選擇死體現她的尊嚴。在生與死的選擇中,她選擇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邁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卻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樁誓言: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嚴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樁誓言見證自己的清白。
一個個體的生命有尊嚴的死去了,這足以詮釋何為尊嚴。
竇娥冤的讀后感 4
倪儉香一個善解人意,舍己救人的好人---竇娥,就那樣不明不白地離開了這個人世間。這難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嗎?是的,這確實是很不公平。
善良的竇娥因貧困而被張驢兒桃杌所冤枉,還被可惡的桃杌叛死刑。如果我是竇娥,那么我會在心里不停地念叨:“天理何在啊?難道這世界上就沒有王法了嗎?明明為善的'卻因貧困而短命,反而為惡的卻因富裕而長命。我們必須掃除這些不公平的事,如果它們生存在我們身邊,那么我們將永遠無法走向光明。當我們遇到一些被他人冤枉的事時,我們可以去為自己辯護,使自己走向光明,擺脫冤枉;而如果我們是旁觀者,那么我們就應該想盡各種辦法,替他人伸冤得雪,盡力將他人從深淵里拉出來。腰纏萬貫有什么用?這只能使貪財者誤入歧途。如果你不但勇敢,而且一心為他人著想,那么你才有資格被他人尊重,才有資格存活在這個世界。記住: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不但將一無所有,而且會得到人們的藐視。尊重與藐視,你希望是哪個,那么就選哪個吧!不過,一定要慎重哦!
竇娥冤的讀后感 5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為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 本以為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贊嘆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里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要努力!要奮斗!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竇娥冤的讀后感 6
雖然長久以來,我們都將元曲與唐詩宋詞并駕齊驅,然而,事實上人們對元曲的認知要遠遠少于其他兩者,不知是因為我們的中文課本鮮少提及的緣故還是,人們對此本就缺乏興趣,總之我們僅有的一點信息也只是來源于歷史教科書里的驚鴻一瞥。突然覺得有些可惜,這些曾在歷史上散發過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歷史協商贊譽的一筆,便消失無蹤。好在,現代的那些戲曲大師們還沒有摒棄他們,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時,也還總有那么一些人記得它們。也許在人文的歷史上這些東西會漸漸淡去光澤,但在戲曲的舞臺上卻愈加光芒萬丈。
提到元雜劇,就不得不提及兩個元曲的祖師爺:湯顯祖、關漢卿。我想大多數人對這兩個人都有一種認知:對二人的名字如雷貫耳,卻怎的也想不起來,其相關的作品。也許我們知道,但時間的磨合早已讓我們將這些作品與作者對不上號,只是偶爾別人娓娓道來時,才會如夢初醒:原來如此。就如同我這次讀的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樣。撇開《竇娥冤》來看關漢卿,印象中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這些被烙在記憶中奉獻給了應試教育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只是一個名字罷了。反之,撇開關漢卿來看《竇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卻終究不能從腦海里找到它的出處。直到今天,才將兩者真正的結合在了一起。其實早年在書中學到這個劇目的時候,就已經對其充滿了好奇,卻直到今天才尋得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竇娥冤》除了是一部相當出色地戲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飽滿豐富的小說。我想這樣的小說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是沒有幾個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暢宛如一氣呵成,情結細膩生動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個性鮮明,構思巧妙大膽,在現實的基礎上又加之神話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進現實,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戲曲本身的觀賞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樣的。
《竇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個英靈著的`角色,在向人們訴說那段歷史中人們的生活情況,也可以說,《竇娥冤》就是長久以來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縮影。人們在對現實社會無力回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戲曲這一出口,元曲的行調格式并不是規范的戲曲格式,不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實甫的《西廂記》那樣將每一個人物刻畫殆盡,每一出場順序,每一段獨白、獨白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元雜曲則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許并沒有想過要將這樣的戲劇搬上像《貴妃醉酒》那樣的舞臺,只是用來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眾罷了。某種意義上來說,《竇娥冤》實則是把人們的苦痛與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給大家聽。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關漢卿生前并沒有什么功成名就,寫的東西也不受人們待見,這種被許多人視作上不得臺面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摒棄了。終于有一天,當人們生活水生火熱之時,才發覺之前的歌功頌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將那些在某一個時間里被自己丟掉的東西拿回來重新審視。毫無疑問,好的作品是需要歷史來沉淀的,且這種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認知上的。
竇娥冤的讀后感 7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唐詩大多是格,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幾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期所學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我們現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文學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雜劇的體制后,我閱讀了關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云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為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的發展,第三折是本劇的高潮,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尾,竇娥之父為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出的怒火成為了傳唱至今的經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于封建統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出三個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實現,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么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權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發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為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迫害,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于掌權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為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范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為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實的,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
竇娥冤的讀后感 8
在數以萬計的文學作品中,我唯一鐘愛的是《竇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竇娥。
竇娥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竇娥因盤剝而淪為蔡婆婆家的童養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婦。但她卻向命運屈服了,她是一個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樣也是一個以生命控訴封建社會的壯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爭精神。
竇娥被誣告毒死張驢兒的父親,她本來是對官府十分信任,如實陳述事情的過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寫出了她安于命運,新人婦道的性格特點。
然而她得到的卻是貪官“人是賤蟲,不打不招”的吼叫。竇娥為了讓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認是自己藥死了公公,這無疑表現了竇娥作為孝婦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竇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終于深刻地認識到“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黑暗社會的本質:這是一個不講天理,不辨清濁,不分好歹,錯勘賢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竇娥對“天”“地”發出了控訴和斥責的這一番話說得痛快淋漓,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為善的,受貧苦,更命短,為惡的,享寶貴,又壽延。
這個作品控訴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與殘暴,歌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竇娥臨刑前又曾發下三樁誓愿,表現了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而三樁誓愿的'兌現(一腔熱血飛上自練,伏天降下三盡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則不僅表現了這善良女子的沖天冤氣,而且更表明人民群眾堅信,宇宙間還有正氣存焉,這是對人民群眾進行反抗斗爭的極大鼓舞。
我愛的竇娥并不總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與封建勢力進行過反抗呢?竇娥之死,雖然是必然的,但卻給我留下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竇娥,是一位與黑暗勢力抗爭的弱者,但她這種敢于抗爭的精神仍然值得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學習。
竇娥冤的讀后感 9
竇娥家境貧寒,母親又去世得早,所以竇娥對自己的父親更是關心,不久父親為了進京趕考,只好把竇娥給別人做了童養媳。長大后她遭受奸人陷害,被處死刑。竇娥咬著牙,眼含淚水痛咒道:“我死后血濺一丈二尺白布,三尺大雪蓋我尸體,楚州大旱三年!“果然這一切在竇娥死后都得到了驗證。這真是千古奇冤啊!其實做人就要象竇娥一樣敢怒敢言,光明磊落。
如今我們的時代改變了,當官的`處處為老百姓作想,對老百姓們更關心、更體貼了,同時,在新社會、新國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民辦實事的官也越來越多,我相信像竇娥那樣的悲劇不會重演。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清官,為國家出一份力,多造福于人民。讀了《竇娥冤》之后更讓我懂得了清官的重要性。以后我的理想如果實現了,我一定像林則徐、宋慶齡、孔繁森……看齊。
透過窗戶我仿佛看見竇娥在向我微笑,勉勵我前進,將來造福于民。
竇娥冤的讀后感 10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2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 11
竇娥是一個善良女子──具有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人物所要求的那種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會下層少女可能遭遇的命運:做童養媳。我們一開始就看見她和父親生別──也就是永別。父親哭道:“兒呵,我這一去了呵,幾時再得相見也?”直逼第四出。我們在對話中,還知道這個用來抵債的小女孩三歲就死了母親。劇作者不給這不懂事的七歲小女孩語言,她不開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親辭出時,她才哭鬧,也就夠了。這里不需要成年演員扮演,那樣一來,意味就不真純了。
這是基礎。情形已經夠慘了。緊跟著是十年后,我們再見她時,不是新婚后的少婦,而是開始由成年演員扮演的年輕寡婦。原來她已經和丈夫死離了,──死離太慘,不宜明寫。而且不足以成為悲劇。劇作者也不寫那悠長的十年的童養媳生活。不重要嗎?形式有限制,他放棄可能在生活上比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壞人。這說明她為丈夫守節,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觀點,還可能由于有較深的感情。這樣一想,你會幫自己在開始就建立一種真純的悲劇感情:這女孩子實在命運多舛。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頭。這些苦難經歷,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極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劇作用。但是有過這一連串的苦難經歷,我們明白,她的性格將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性格。我們將發現她對命運之神永不低頭。她可能迷信,還可能頭腦封建:這是封建社會一般的婦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屬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卻是剛直。她認為對的'時候,一定說到做到。她勸說婆婆。她大罵張驢兒。她說話不會拐彎兒,做事不會拐彎兒。她是那種堅強的性格。這是性格的一面。劇作者鞭辟入里,寫她的烈性,又寫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見她赴法場就刑,哀求劊子手繞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還一再要父親照管孤苦無依的婆婆。
忠厚還表現在她不知道怎樣對付那一對地痞父子。我們可以想象這一對老實的婆媳的尷尬處境。悲劇為她們結束了這種可恥的生活。張驢兒的父親錯吃羊肚湯,毒發身死。嫁張驢兒?還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對統治機構存著幻想。她以為封建社會和它的統治機構是上天為她這種苦命人設立并服務的。
說明劇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這里并不出現什么傳奇。他把一個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婦如實寫成官府把她活活兒屈死。不信任統治機構的反叛者,被統治機構處死,有動人心處,但決不如信任者被處死的控訴力量那樣“感天動地”。
從三大愿起,關漢卿采用浪漫主義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賦予少婦的斗爭到底的靈魂中。沒有人為她昭雪,她為自己昭雪。她為自己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親以廉訪使的身份為女兒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換一個清官為竇娥雪冤又怎么樣?可以。但是悲劇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說“幾時再得相見也”的父親,富貴榮華及身,多年尋訪女兒不見,而今只有夢中相會,她不僅是死鬼,而且還是屈死鬼。他邁進統治機構,發現它屈殺了他的獨養女,怎么能不失聲痛哭:“白頭親苦痛哀哉,屈殺了青春幼女孩兒也!”清官沒有這種凄厲的哭聲。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兒的性命。觀眾面對著傷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淚。
《竇娥冤》的悲劇性,單純有力,像釘子一樣,越敲越深,又像階梯一樣,越升越高。
竇娥冤的讀后感 12
《竇娥冤》藝術上突出的成就,就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這就是三樁誓愿和鬼魂復仇。
竇娥臨刑前發出三樁誓愿后,陰云四起,冷風盤旋,雪花飄飛,出現了一種陰暗凄慘的景象,加重了悲劇氣氛。三樁誓愿是竇娥含冤而死以前極度悲憤和壓抑而又死不甘心的反抗情緒的產物。張驢兒未闖進她的生活圈子里來以前,她歸命于天,“滿腹閑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自怨“命苦”,欲修“來世”。等到蒙冤赴刑,便“將天地也生埋怨”,“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就刑之前,她唱道: “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違”,“皇天也肯隨人愿”,深信“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 ,三樁誓愿實現之時,“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劇情發展到此,竇娥由“信天”、“怨天”發展到“勝天” ,以至主宰天地鬼神,達到感天動地的程度。
《冤娥冤》第四折鬼魂的出現,雖然有點消極,但卻沒有給人造成恐怖之感。相反,魂旦在舞臺上游來游去,更激發了觀眾對萬惡的封建制度的憎恨,加深了對屈死的竇娥的同情和懷念。魂旦出場復仇,又使觀眾從中受到鼓舞。魂旦出面作證,則進一步暴露了當時社會腐朽到何種地步,以至人間無主持正義之人,只有依靠鬼魂出來作證了。鬼魂雖在現實中子虛烏有,但魂旦作為一個復仇形象出現,卻表現了被迫害而死的竇娥不除人間邪惡決不罷休的斗爭精神。因此,鬼魂的出現乃是用消極的形式表現了積極的思想,即為被迫害者復仇的思想。
在《竇娥冤》中,現實主義是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的。相對而論,“楔子”和前兩折主要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后兩折則主要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總觀全劇,并無割裂之感,而是融為一體的。前面的'現實主義描寫著重在揭示竇娥悲劇的根源及其性格變化。后面的浪漫主義則是進一步表現竇娥性格的發展及正義的伸張,真理的力量。沒有前面的現實主義描寫,后面的浪漫主義精神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如果沒有后面的浪漫主義描寫,前面的現實主義便成了“爬行式”的現實主義,在觀眾面前展現的只能是一片黑暗,而無求生的希望。那樣既違背生活真實,也不符合觀眾的愿望。
《竇娥冤》在結構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楔子里,作者寫了竇娥幼年的悲慘遭遇,接著第一折,作者略去中間十多年的生活不寫,一下子開始了二十歲的竇娥喪夫之后的生活描寫,既給觀眾留下想象的余地,又使戲劇情節簡練集中。作者在開頭的楔子和前兩折把主要事件都集中交待清楚之后,騰出筆來,濃墨重潑,寫了驚心動魄的第三折,專門表現竇娥對不平世界的強烈控訴,戲曲波瀾驟起,人物性格也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別出心裁的結構安排,既很好地達到了表現人物性格的目的,又能自始至終抓住觀眾的心。
竇娥冤的讀后感 13
這一天我讀完了《竇娥冤》這本書,讀完后,早已淚流滿面。
這本書主要講了:竇娥是個美麗善良而又堅貞不屈的勞動婦女。她七歲死了爹,十歲死了娘,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疼愛,為了殯葬母親,賣身頂債作了童養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負,而且還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熱血濺紅了三尺的白練;然后立即大雪紛飛,掩埋了她的遺體;繼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憐的`竇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發自心里的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們比竇娥幸福,快樂;說到痛苦,我們又是竇娥幾分之一呢?
我們是幸福的,快樂的,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個溫暖的避風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沒有憂慮,只有快樂。但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寄生蟲,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劍鋒,每天都要人催著才做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吃東西,開小差……他卻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應給他的!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要為國爭光,因為我們的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為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
竇娥冤的讀后感 14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 15
《竇娥冤》是一部典型充滿悲劇色彩的元雜劇,劇中故事情節貼近中國古代老百姓生活,對白清晰易懂,情節條理清楚,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和法學研究價值。讀完全部內容,雖然對竇娥的遭遇充滿同情,對張驢兒的惡人先告狀和太守梼杌的昏庸無能充滿憎恨,但是對竇天章最終能夠為女兒竇娥昭雪而感到欣慰。
讀完《竇娥冤》,內心雖然感慨萬分,但對造成竇娥悲劇的原因卻值得人們深思。
封建禮俗根深蒂固。在古代,三從四德是女人們必須遵守的繁文縟節之一,體現了女人地位之地下,生活之委屈。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三從四德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病入骨髓,深深地植入人們的大腦中,盡管有些人也曾有相反意見。在本劇中,竇娥就是遵守三從四德的一個典范。七歲的時候被父親以還賬為由賣給蔡婆婆家當兒媳婦,那時竇娥年歲雖小,但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17歲成親后不久丈夫卻去世還要默默地為其守孝,竇娥認為這是理所應當,沒有任何怨言;面對張驢兒父子逼婚的.脅迫,竇娥以三從為由誓死不從,更加體現了竇娥對婦道的遵從,也因此導致了后面悲劇的發展。倘若竇娥在丈夫死后自謀生路,不為其守孝,倘若竇娥在張驢兒提出 “接腳”要求時答應他,不理會鄰居的看法,可能就不是以悲劇結束生命。因此,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是竇娥悲劇下場的原意之一。
官吏的昏庸無能。太守梼杌在審理竇娥案時缺乏理性的證據支持,憑借嚴刑拷打獲取扭曲的真相實屬荒謬。而且,在用刑的先后順序時聽了張驢兒的一面之詞,缺乏理性思考。再者,官吏以審理案件作為收入來源存在冤假錯案的隱患。竇娥案中太守梼杌在得知張驢兒的描述后,沒有對竇娥犯罪動機進行調查,也沒有對竇娥殺人用的毒藥來源追查,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都是審理案件必須步驟,然而太守梼杌卻忽略了,也許是他想早點審完此案早點拿到薪酬了事,畢竟追查上述線索、證據是需要時間的,這樣必然降低了涉案效率,也放慢了掙錢的不凡。有點草菅人命的意思。太守梼杌作為一方父母官,既沒有盡到責任,也不具有父母官的能力。官吏的昏庸無能,辦案隨意是竇娥悲劇下場的另一重要原因。
社會制度混亂。賽盧醫欠蔡婆婆連本帶利四十兩銀子,為了不還蔡婆婆銀子,竟然動了殺人的念頭,凸顯了當時人們對他人生命的漠視,更加體現了當時社會制度對違法者的寬容,是的他們不畏懼而肆無忌憚,增加潛在犯罪者犯罪的概率。同理,張驢兒父子以死相威脅讓蔡婆婆祖女作其老婆,也是對當時法律的漠視,明知即使殺了人也不會有事,所以才如此猖狂。古代的中國社會,法律制度不完善,對犯罪者打擊力度不足,造成弱肉強食、殺人不償命的社會風氣。人們遇到問題時不會過多考慮后果,漠視他人生命的權利,以強制手段解決問題,這是當時人們的一般思維方式,也是竇娥悲劇下場的原因之一。
竇天章高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女兒缺少關愛。竇天章在竇娥七歲那年便離鄉背井赴京趕考,撇下年幼女兒留給別人做童養媳,一心只為功名的竇天章寧愿拋棄女兒也要功成名就,實在有些殘忍。并且在其高升做官后,對仍舊女兒不聞不問,缺少關愛,沒有及時回想看望竇娥是否過得好,缺乏父女情。倘若竇天章在做官后及時回家接回女兒竇娥,想必竇娥也不會有如此下場。因此,筆者認為竇娥的悲劇也有其父親竇天章不負責的原因。
遇到事情也不會收人欺負。如果蔡婆婆家家里有其他的男人,我想賽盧醫和張驢兒也不會動了殺人的念頭,接下來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所以蔡婆婆及竇娥沒有利用自己的資源使家庭變得強大也是悲劇的原因。
雖然《竇娥冤》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故事發展似乎是作者主觀想象的,但是,這種現象在古代肯定會有現實的版本。對于我們研究歷史社會、法律改進和文學具有現實性意義。
竇娥冤的讀后感 16
這兩天語文課上學了《竇娥冤》,感覺自己的感觸還是蠻深的。像竇娥的那種悲劇我們好像從未見過, 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我們的生活中發生這種事情,我們會怎樣做。 我曾經看過一本小說,名字叫做《儒道至圣》,書里的世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只要胸有正氣,便可借助那種力量昭雪一切冤情。
我多么希望那種力量可以真正存在!
若那力量當真存,那潑皮無賴豈能無視是非顛倒黑白!若那力量當真存在,那小小縣官豈能一手遮天!若那力量當真存在,那竇娥豈會受冤慘死!
其實雖然我們沒有那種強制性力量,可我們卻也有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東西--那便是法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規定了人們行為的底線,那必然是一條正義、平等、理性、擁有強制性力量的紅線,任何人都不可逾越!
那古代有法嗎?有!那為何還有竇娥這等冤案?只是因為法律這種代表正義的天平已經傾斜,傾斜向那些有權有勢者。他們凌駕于法律之上!法律已淪為他們通知人民的工具!
當太陽已被黑暗掩蓋,我們應當到何處去尋找到光明?當奸者當道,我們要如何鏟除路上之不平?當世間還有冤死之人,我們應當向誰要回那朗朗乾坤?!
竇娥只是平民百姓,無法擁有小說中主角那等改天換地的威能,也不可能超出世外、遠離紅塵,想要在這等污濁的塵世間生存,只有畏畏縮縮、任打任罵,甚至無法操控自己的命運。《悟空傳》里有句話“你以為你有很多路可以選,其實你周圍有很多看不見的墻,你能走的路其實只有一條!”竇娥其實是有抗爭的想法,可當時的社會給了她太多的墻,她可以走的路只有這一條!這真的'是很可悲的,這不僅是她個人遭遇的可悲,這更是當時真個社會的可悲! 可能竇娥在屈打成招時已經明白了這些 ,可她無法改變,因為這是“君權神授”理念下必然的結果,非一己之力可以改變。所以竇娥只有在臨死之前立下幾個誓愿,來發泄自己的怨念。是否真的有“血濺白練”“六月飛霜”“亢旱三年”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藝術渲染,可能是真有其事,可是我們依舊可以從中看出那時人們的無奈:冤者只有在借助“六月飛霜”之類這種千年難得一見的奇特自然現象,才能證明自己是冤枉的。對于這種荒誕至極的事,我無言以對。
和我們現代社會相比,我們真算的上是青天紅日、朗朗乾坤了,但天空不可能永遠的晴朗,有時烏云也會從我們頭上飄過。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這似乎是無法根除的現象,大概是因為我們是人,并沒有那完全代表正義的圣人之力吧!
【竇娥冤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竇娥冤05-01
竇娥冤..05-01
竇娥冤反思03-14
《竇娥冤》 教案04-25
竇娥冤教案05-01
《竇娥冤》學案05-02
《竇娥冤》學案..05-02
《竇娥冤》教案01-31
竇娥冤教案01-04
《竇娥冤》教學設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