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師讀后感1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教師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致教師讀后感1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之前總覺得教育理論的書比較深奧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師》單看它的目錄就比較新穎、獨特更符合我們青年教師的胃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這些寶貴意見讓我受益匪淺。吳非老師以平易的語言,將那些典型、生動的案例娓娓道來,在工作中給我們以啟示,在生活中給我們以指引,在閱讀時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談。記得有人說結緣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工作中我卻總是自怨,總找不到身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在邊讀《致青年教師》一書的時候,我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與思想,卻不由的有些汗顏。是啊,在現實的生活與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與作者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甚遠。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只是一味地專注于適應工作環境,在被動中提高著自己的教學和業務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教師這一職業根本就沒有更深層次的規劃,而在這本書中,每一篇文章無不折射著作者的教育觀和人生觀。 吳老師在書中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后,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后,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么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里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里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變成我們自己與學生不合群,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于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大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于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我們的智慧照耀學生面前的道路。
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期待著那一天。
致教師讀后感2
讀一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華,一次豐富的收獲,致青年教師讀后感。與作者在書中相會,思維地碰撞讓自我得到了成長,這是一次啟迪,一場智慧的邂逅。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師的旅程中我很幸運,遇到了這盞心燈。
吳非老師是個真誠的人,他在書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與我們分享,作為青年教師,讀這樣的文章,就如一位長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樣做老師,與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這樣的書,怎能不吸引人呢?
讀到“你一定能寫好”給了我一些想法: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勵孩子,讓學生自信起來大膽說大膽地寫,但是在對一個孩子無數次鼓勵 沒有效果之后,我們的耐心好像瞬間消失了。這是一種失望出來的體現,隨之就會出現一些無意識說的傷害學生的語言,比如說“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我說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這樣的話有時是隨口說出,確不知對孩子有無形的傷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虧一簣了,所以這鼓勵的話還是要持之以恒地說,孩子們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的,你對他們的真誠他們總有一天會領悟,等待花開的,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讀后感《致青年教師讀后感》。
讀“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我想到了發生在班級的事情:那是20xx年的12月,記得那天是進行了古詩文誦讀大賽和早操的比賽,比賽結束完,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跟孩子們已經說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當時我是5年級古詩背誦的評委,六個年級的比賽是一起進行的,我從五年級下來的時候就看見董晨陽在班級哭,見我下來,大家都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聽了好半天才知道,原來是背誦古詩的時候董晨陽《勸學》沒有背出來,大家都指責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實我也是非常詫異的,昨天在我這里過關的時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賽的時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緊張了吧。
“怎么了?”
“老師,我勸學沒有背出來”,眼睛里眼淚還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訴我只有《小兒垂釣》背誦不出來嗎?”
“是的,可是老師叫我的背誦的時候我就什么都忘記了。”
……
“你努力了嗎?昨天回去背了嗎?”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師和同學都不會怪你的,以后我們要提前做準備,下次的比賽我們有把握了”
“盛老師,謝謝你原諒我……我以為你也會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淚
我抹去孩子的淚水
我們教師,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多些諒解、寬容,而不是一味發火指責的話,孩子們得到的也許會更多,我們常常會誤解孩子,這樣的誤解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呀,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個蠻不講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寬容、理解,孩子和我們就更進一點,我想這次的比賽對董晨陽會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對我,同樣是。
如果作為教師沒有給孩子寬容和理解,孩子們看在眼中記在心中,那么這個班級里就是個沒有氣度的孩子,教知識的同時,教師難道不應該以身作則教做人嗎?
讀吳老師的“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讓我感觸頗深,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都是特別的花朵,也許這個孩子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許那個孩子沒有百合的清新脫俗,也許他們沒有郁金香的乖巧內斂,但是我們教師一定要知道,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別之處。也許他現在沒有完全開放,他還是小花蕾也許只要你細細的聞,慢慢的品,等待他展開花瓣,那時,肯定是芳香撲鼻,香艷滿園。
只是,我們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致教師讀后感3
從某種程度上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因此,在現實中,教育出現了不少違背發展規律,甚至是“大躍進”的現象。前一階段我讀了《致青年教師》,給了我很多借鑒。 特別對于教育的一個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他帶給我們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沖擊。相對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教育是慢的藝術”帶給了我們更多的從容與淡定。正如吳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細致、耐心,但有時非常容易就是訓斥、強迫、禁止。當然這有教育體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師自身教養、對教育的責任、對孩子的愛心出了問題。的確,我們不少教師以“為學生好”的名義,做了很多不利于學生發展的事情,這是需要我們教師反思的。
社會現狀反映了國人的`一種浮躁心態,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這一思想也開始沖擊著我們的教育。我們搞素質教育,就一股腦的把素質教育的種種做法,比賽似的加于我們的學校,各種興趣班一擁而上,學校紛紛構建了屬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霎時間,每個學校熱熱鬧鬧,看似精彩紛呈。有人竊喜:素質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結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快,只是為素質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沒有實際的意義,是違背素質教育規律的。教育的快,還表現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上。這也是一個極端。有人說,我只要升學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沒完沒了的做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美其名曰: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沒發現學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學率與提高教學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行為,屬于拔苗助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作品,有時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攙扶生命成長的一段時間,孩子的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確認、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過程,我們可以給予學生一時的攙扶,但我們總不能拖著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師需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推動生命,用生命去潤澤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無疑問就是慢的藝術。如果教師用生命的高度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是他們生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是否愉快,這其實關系到學生的生命質量。因此,讓“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教師的共識,讓教師們在繁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引領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現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論,更需要的是回歸常識,教育是慢的藝術,其實就是一種常識,需要我們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藝術。教師要用心慢慢去做,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尊重。教育是潤澤心靈的藝術,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耐心,減少教育浮躁與功利,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應該慢下來,欣賞細水長流的美妙風光。慢下來靜靜地看,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潤物細無聲”、“大愛無痕”、“誨人不倦”、“鍥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詮釋,對我們也是一種訓誡。慢下來,我們才能從容領略教育事業的精彩;慢下來,我們才能細膩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來,我們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來,我們才能夠輕輕觸摸教育行走的真實!教育,就是扶著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課程的一種態度,是教育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著這個“慢”的狀態,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實的!
致教師讀后感4
寒假期間,在忙碌之余,靜靜地打開一本書,一個人獨自享受著書中文字的熏陶,和室外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相比,也是一份難得的清靜與自在。
期間,我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初看到這個封面,頓時有一些感觸,青年教師?我還是青年教師嗎?畢業已有二十余年,早已不是什么青年教師了。但心里還時不時的把自己定位在“青年教師”這個角色上,無疑是不想面對現實,還存在著些許“還年輕”的幻想罷了,不過,要是和吳非老師比起來,我不就是一“青年教師”嗎?
吳老師在書中,似乎是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第一篇《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看完這一篇,我就有很深的感觸。教師如果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與傷感,那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就當著學生的面哭泣吧。這有什么呢?讓學生看到,老師自己的母親、父親一樣,和普通人一樣,也有悲傷甚至會感到絕望無助。
想起去年送走的畢業班,他們和我的孩子一樣大,作為帶了他們六年的班主任,對他們就象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傾注有太多的關愛,也有太多的期待。臨近畢業,有一部分孩子調皮搗蛋,故意制造亂子,惹老師生氣。現在想想,他也許是想給老師留下更深的'印象罷了。
還記得那天,我把我的苦惱、傷心、失望等心情寫成博文《六二班的孩子們,我想對你們說》并在課堂上讀給他們聽,邊讀我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下課鈴聲響了之后,我抑制住自己的淚水,不讓它當著學生的面流出來,而是快速的離開了教室……
在學生的眼里,做為教師,應該是一名強者,哭泣往往成為教師軟弱與無能的表現。但吳老師說,哭泣與落淚未必就是軟弱,因為您的悲天憫人,因為你的正義沖動,因為您的仁愛和幸福。不要忍,就讓您的眼淚流下來,當著學生的面留下來。我寧愿他們面對你的眼淚感到驚愕或尷尬,也不愿意他們就那樣木然的面對人間的一切。
讀到《教學樓里有多少個洗手間》這一篇時,我震撼了。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我們努力的向學生灌輸我們的知識,即使聽見下課鈴聲,還要再“好心好意”的重復幾句,啰嗦一兩分鐘,好讓學生多掌握一些知識,可不知這時的學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學生已沒有心思集中聽講了,而是要馬上上廁所,如果我們耽誤孩子們的下課時間,就會有一部分學生為了下節課不遲到,而不能上廁所,導致下節課他也不會集中精力的認真聽講,而是在心里急切的盼著下課的鈴聲……
我們也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期間,有學生舉手打報告,提出上廁所,我們應當同情,不必問出原因,更不能諷刺挖苦或阻止不讓去。吳老師說,通常,學生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提出這種請求的。
因此,教師上課不要拖堂,低年級的教師能經常提醒學生如廁,課上允許學生在特殊情況下自行從教室的后門去洗手間而不必報告……
作為教師,為什么要重視學生的感受?為什么要重視(特別是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渴望?因為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學生做對了,用紅筆打上對鉤;學生做錯了,用紅筆打叉,甚至還在怨恨這個孩子,太不細心了,這么簡單的題還會出錯,而狠狠的用紅筆在本子上打下一個個更大的叉,來表達我們的不滿與憤怒。
吳老師告訴我們,有一位數學老師,在改學生的作業時,對于學生的錯題,老師批改時用紅筆打叉——那個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點還看不清呢;而如果作對了,老師筆下的那個“鉤鉤”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學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業啊!
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與方法。他如同一名智者,為迷茫的教育者和無所適從的青年教師指明了方向。
這本書好似一盞明燈,指引著并不年輕的我不斷前行。
致教師讀后感5
這真是一本寫給教師的書,朱永新老師結合他的“新教育”理論,和老師們談心,給了老師們很多很有益的建議,既承接了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精華,又有創新實踐,可謂是“承舊創新”的一本好書。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談一些我讀這本書后的感想。
以前,我只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但是不清楚他到底做了哪些影響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大事。前不久,我讀了劉銳著的《陶行知傳》,又看了一些教育科學出版社《陶行知選集》里面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從此以后,我對陶行知先生和他的曉莊學校、自然學園、山海工學團、小先生運動、生活教育社和育才學校等教育言行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才真正明白了陶先生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偉大貢獻。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與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對我們現在的教育發展有著深刻地影響。
朱永新老師繼承了陶行知先生的很多優秀的教育思想理念,并且結合實際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可謂是與時俱進。比如說,現在朱永新老師他們提倡的“新教育”,陶行知先生百年前也學習歐美教育理念和方法結合實際情況改造中國的教育,這就是當時的`“新教育”。“新教育”搞的教育集團,早在近百年前就有了。陶行知先生的“曉莊”學校就是一個集合了2所幼稚園(幼兒園)、6所小學和幾所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的綜合性學校,其實它已經是一個教育集團了。還有,“新教育”也繼承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念。當然,“新教育”和它的教育集團、思想理念等已經與時俱進向前發展了很多,它融入了很多現代教育思想、理念和現代化的管理模式等。
朱老師的《致教師》所言頗切實際,他靈活運用“新教育”思想,結合教師實際,循循善誘,給老師們解疑答惑,提供切實的意見和建議,可謂是繼往開來,真正是為現代中國教育謀發展。
朱老師說:“教師就是教師。”我深感贊同,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樹立自信,自愛也。自信自愛,是教師愛教育的基礎。教師是一個職業,在謀生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給教師一個高大上的理由,那就是朱老師所說的“幸福”。教師工作中的成就感是幸福,與學生一起經歷成長是幸福,見證學校、學生和老師的發展也是幸福……
朱老師說:“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是一位偉大的教師。”我想:每一位好老師,都是一位偉大的人。曼德拉說:“教育是最強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來改變世界。”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能改變世界的一小部分,我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和知識技能影響我的學生,讓他們向上向善,學會學習,健康成長。但是這需要老師的愛心、信心和責任心。
愛是相互的,尊敬是相互的,幫助也是相互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也沒有莫名其妙的付出。心態可以改變情緒,教師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老師。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專業及其他知識,學習教育教學技能,不斷進取。
興趣是好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機。上完一節課后,如果學生高興、老師愉悅,還完成了教學目標,這不是皆大歡喜嗎?何必為難大家?難道不可以輕松愉快地解決問題嗎?如果教師能充分了解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那么他應該是可以做到愉悅教學的。課堂上是師生,課后是朋友,這是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所在,其中不乏互信互愛。
幸福在哪里?在晨誦、午讀、暮省里,在共讀、共寫和共同生活里,在悲憫情懷、合作精神和新教育里。創造自我,服務學生,研究教學,分享知識、技能和其他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教師的幸福。
師生共讀,書香校園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都應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與時俱進,學以致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承舊創新,繼往開來。
致教師讀后感6
暑假快要結束的時候收到校長精心送的這一本書。本書的書名翻開書本,細細品讀,一個“致”字,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讀下去發現作者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師在教學上的苦惱,教師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等等;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溫暖與感動,反思與領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驗,字里行間無不表現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臺及學生的掛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后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群孩子,有時候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后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于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朱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做事的關鍵,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獲每一個孩子都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滲透著朱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這句話來自于《像抬眼一樣升起的白旗》。“那旗幟不是蠱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當我讀完這句話,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純真愛情……我們為師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你今天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讀完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時,我也被朱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說,理想是必要的,烏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沒有成功實現理想的是少了堅持!我們走上教育一線的道路,充滿著理想和希望。我們需要做的,是堅守!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我憧憬這樣的畫面:“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而《致教師》這本書,絕不僅僅是讀一次就夠了,是一定要多讀幾遍,精讀幾遍的。“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致教師》這本書,給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致教師讀后感7
春節過后,孫校長給我們每位教師推薦了一本書,我選擇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老師》。在這本書里,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懂得了: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著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自己剛從教時,在一節課堂上,由于幾個男學生的故意搗亂,我停止正在進行的課,對學生講我的求學經歷,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由于感情過于投入,邊講邊流淚,事后覺得自己過于幼稚,竟然在學生面前流淚。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為什么就不能當著學生的面流淚呢?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后,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么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不僅要當好學生們的領路人,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里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一個連自己專業都不愛的老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我們要想當一盞不滅的燈,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使這盞燈一直發光。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于學生,非此不足以為師。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老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于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引學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真的很好。幾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談,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是孩子成長的導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孩子的成長是教師的職責。讀吳非的書,很容易被里面一種積極向上的東西打動著,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會,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確實需要常常讀上這樣一些書來蕩滌自己的心靈,撥開身邊的迷霧,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改進自己該改進的,然后讓自己的心安下來。所以,感謝孫校長的推薦,感謝吳非老師的書!
致教師讀后感8
假期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師》一書,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在《好的教育是一種合力》中說“如果沒有家庭社會和學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健康的成長。家庭和學校目標不一樣、期待不一樣、甚至是彼此矛盾,這樣再好的教育效果也會彼此抵消。”是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沒有一個適合所有孩子的方式,想要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式,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溝通。
朱教授在《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說“生活中99%的對立因為溝通不暢。從合作開始交流,把想法平和地說出來,互相傾訴傾聽,最終消除誤會,達到雙方和諧……我們積極一點,就向周圍多傳達一分正能量;我們消極一分,就向周圍多傳達一點負能量。”教師這個職業也是考驗溝通能力的職業,不僅要與學生溝通,走進學生內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與自己心靈相通,更要掌握與家長的溝通技巧,讓家長產生與老師的共鳴,互相傾訴傾聽。
想到自己剛剛擔任班主任時,每次與家長溝通,心里總是忐忑不安,擔心表述是否恰當,擔心溝通效果不好。幾年班主任工作下來,慢慢摸到了些門路,又讀了朱教授對教師工作醍醐灌頂般的答疑解惑,整理了一些關于家校溝通的感想:
每個家長都渴望與老師傾心溝通孩子的成長狀況,作為老師,上學期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要比家長多得多,孩子在同齡群體當中的相處方式與在家中和長輩的相處方式比,也一定有所不同,這就注定我們一定會看到家長看不到的優點或缺點。對內向、不自信的孩子這些優點要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特別的愛;對開朗、自信的孩子,就要適時、適度地反饋,既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又要防止孩子因此驕傲,適得其反。面對缺點,如果是偶發、低頻率的事件,可以直接從學生入手,師生之間“內部解決”,這樣的情況有時沒必要跟家長有聞必錄,孩子與老師之間也需要有些“小秘密”,這樣孩子的家長一般也都是像朱教授說的“熟悉教育規律、懂得怎么去幫助孩子”的家長;如果是高頻率的事件,更不要急于找家長,老師首先要放平心態,急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一定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我們也不能期待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我們要從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找到解決方法,這可能需要與家長進行一次、甚至幾次的長溝通。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身上的.缺點,他們并不想總是在老師這里“復習”孩子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他們更想知道有哪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因為在家長心中老師更專業,孩子更聽老師的話,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溝通中更不能充滿批評甚至抱怨,一是要對得起家長的信任、期待;二是家長可能早就通過其他人或其他方式了解過孩子的情況,過多的批評會讓溝通陷入尷尬。有時家長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很科學有效了,只是需要老師的肯定與配合,才會有繼續堅持的動力;有時在與家長推心置腹的溝通中,可能還會在無意間激發新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校溝通一定是雙贏的。
面對家長提出的各種要求,我也曾經很為難,有的想讓內向的孩子在課堂上多些發言的機會,有的想讓外向的孩子多些展示的機會……想馬上做到一方心中的十分滿意幾乎不可能,真的就需要耐心與家長溝通適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方式:內向的孩子需要先建立自信,讓他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外向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展示自我,要找到最適合他的機會……只有家長認可老師的教育理念,孩子才會在這種良性溝通的基礎上站到最適合他的舞臺上。
每個孩子都有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但這條路不是老師根據自己的喜好定下的,更不是家長依照自己的意愿定下的,它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思考與行動,一起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去發掘。正如朱教授所說“最好的教育是幫助人成為他自己”“我們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英雄,讓每個孩子的潛力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致教師讀后感9
寒假里,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該書共分六輯,選入85篇文章。這本書與其說是致青年教師,倒不如說是致所有教師的建議、提醒、倡議書。值得一讀。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陷入沉思:你是一個有胸襟的教師嗎?你對學生著急了嗎?你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嗎?你尊重常識了嗎?你放棄理想了嗎?你在學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種子……直面這些問號,深感汗顏,同時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你應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吳非老師指出:不想吃苦,不肯變革,“混”成習慣,也就希望大家“靜止”,永遠處在同一水平上;看到同行取得一點成績,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千方百計地替他找尋不足,以安慰自己;對同行在教學探索過程中的錯誤,則幸災樂禍。自己不奮斗,不努力,見同行取得成就,只會嫉妒,總像有一群小蟲子在啃自己的心;把別人的成就當做心理重壓,把自己的工作當做掙扎,他拿著把小尺子,說長道短,量遍一切人和事,就是量不出自己永不平衡的心胸。這樣的教師,很難有所作為。有這種妒忌心的人,對身心健康不利,具有最大的危害性。
“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吳非老師每次批改學生的作文,對必須要打不及格的,都有些不安,甚至有些下不了手:學生作文用稿紙寫,分數批在首頁右上角,多年來,他習慣這樣做。因為這樣記錄得分、準備講評作文時很方便。但是,在發已批改的作文時,課代表會看到這位學生的分數,其他同學也有可能瞄上一眼。總得改一下。雖然有些麻煩,雖然作文不及格的人不多,他還是考慮要改變方式。至少可以把不及格同學的分數批在文末,這樣會讓同學們看不見,也許可以讓不及格同學心里平靜一些。不管學生犯了什么錯誤,若非特別情況,盡可能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訓斥學生,不要讓其他人對犯錯的學生產生誤會。對嚴重違紀的學生,也要注意就事論事,千萬不要去“掀老底”。過去是前輩告訴他,現在,是他要告誡小輩(青年教師)了。
“老師,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在吳非老師看來,對成績不好的學生,他的做法是,從沒把自己的做法歸結為“同情“”照顧面子”或是簡單地解釋為“維護學生自尊”。起先或許有這樣的因素,隨著對“教育”理解的加深,他在工作中逐漸認識到,重要的是我們對“人”的.認識,對“學習”的認識。學生在學校學習,接觸新的知識,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不一樣,用同一種考試標準,當然會有差距。學生在校通過學習獲取能力,他在以后的歲月中要持續發展這種能力,僅僅用幾次考試的成績衡量學生,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學生,綜合地評價學生,學校教育要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人格基礎。
“教師的人文素養比業務更重要。”這是吳非老師一直的觀點,這是因為教師在和學生的接觸中,必然會把自身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如果為人處世違背做人的基本常識,對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視無睹,他怎么能當教師,當校長?一個開始有道德情感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與言行粗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當他發現自己處在一個讓他人憐憫的境地時,他有可能開始冷靜地思考自己從平庸走向庸俗的原因。教師沒有幫助弱者的意識,在言論中侮辱窮人,厭惡勞動,學校教學生弄虛作假,學會欺騙,在管理中還挖空心思設立“潛規則”,等等,將會在學生心靈上種下一粒基因殘缺的種子。因此,他主張教師要有美好的心靈,較高的人文素養,必須為人師表。
一遍遍品讀《致青年教師》,深感吳非老師是富有智慧的老師,深感在“想到”與“得到”這間必須加上兩個字“做到”。因而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是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創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虧。
致教師讀后感10
寒假中收到了學校的教師共讀一本書——《致教師》。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本書中書名中的“致”字的與眾不同。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師寫給一線教師的一封封書信。在書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關于教育教學,以及教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語重心長地解答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及個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苦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讀過這本書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輩自身對教育的熱愛所感動,更從中體會到一個教育前輩對后來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讓我對教師這份工作更加珍視。
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落實基礎訓練是平時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別關注這一篇文章——《讓語文回歸生活——如何做好聽說讀寫?》。
多角度培養“聽”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在人際交往中,、聽非常重要。聽的時間遠遠超過說的時間。聽意味著眼睛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意味著能夠對說者予以及時的反饋,意味著對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從還給孩子們聽的內容上進行豐富,并從聽的方法上與同學們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認真傾聽,有效的溝通,把這種最基本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一輩子都受用。如告訴學生,在聽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字詞的意思來進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在聽的時候也要及時通過點頭等動作來表示自己正在傾聽等等。也就是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聽也應該作為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多渠道的培養“說”的能力,除了平時在語文教學中循序漸進的教學,書中更提醒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的表現欲,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說話的能力。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的讀寫繪項目和口頭作文項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將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讓學生在寫繪的過程中,通過繪畫語言、口頭語言和文字性語言,讓學生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說“讀寫繪”是一種適合低齡段兒童的全新的閱讀,并解決了低齡段學生受知識所限無法完整的表達閱讀后的感悟的困難,為老師及家長提供一扇讓我們觀察、理解兒童的窗,更為孩子終身閱讀打基礎。
提升閱讀興趣,促進語言積累。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都能夠學得好、記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師生共讀正是為了培養真正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學一起讀,假期里師生共讀一本書,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積極閱讀,也建立了老師與同學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讓老師了解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去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師生共讀成為學生一向喜愛的.活動。
多鼓勵學生以說促寫、說寫結合,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改寫、續寫或寫縮寫等等很多的訓練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書寫訓練。我們更要鼓勵學生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們寫的日記就寫得非常的精彩,思維也特別活躍,是寫命題作文所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勵學生多寫日記,多觀察,寫作能力也就漸漸以提高了。
其實,由于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因此,我們訓練的內容形式上也應當不同。在提高學生聽些讀寫能力方面并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才能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些許新的認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將課內課外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聽說讀寫合理組織,和諧操作,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扎實,學有成效。
致教師讀后感11
“平凡而美麗著”,國慶期間,我翻閱了《致青年教師》,其中一篇《充溢著溫情的小事》讓我再次想起了這句話。文章中描述的學生那些小事是多么平凡,確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和美好,讓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們的學生,也特想說說我們學生那些事兒。
一年一次的運動會快到來之際某個晚自修,我班的班長來到坐班老師邊上,問:“老師,您能借我幾分鐘嗎?”老師回答說:“當然可以!”班長說:“老師,我想和班上同學說說運動會事情,您能回避一下嗎?”老師笑了笑,出了教室。隨后,班長就公布了班級事宜,非常具體安排哪些同學搬桌子到運動場地,哪些同學買食品物品,哪些同學維持運動場地衛生,哪些同學要負責接應拉拉隊工作以及接應運動員……萬事俱細,安排井井有條,還在外面的坐班老師聽了,好生佩服呀。之后,坐班老跟我聊這樣事問是否我安排的,我搖頭不語,但心中感到無比高興有這樣的一個心中特有班級的學生。記得有一次,我在課間看到一個男生蹲在水桶旁邊,一手拿著抹布,一手拿著拆下的風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細細擦過去。過了兩節課,我去發作業,看到另一個男生提了一桶水回來,而原來擦風扇的那個男生還是蹲在繼續擦班級其他的風扇,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見這男生笑著憨憨回答說沒什么,沒什么,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個他,她或者他們為班級做著這樣那樣的事,這跟老師分配的'任務,班級的獎賞都沒任何關系,只是他們發自內心去愛護自己的班級,我們的學生真美!
下課時,走在教學樓的樓梯,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并不強壯學生背著或者攙著另外一個把他還大個腳受傷的同學走,從一樓一直背到或者攙到四樓,問他要不要幫助,他會說沒有關系慢慢來。其實,教學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還有宿舍樓,教學樓到宿舍樓的一段路。班級也有這樣的例子,我會覺得背著同學爬梯的學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學幫他替換,這個學生就馬上說,“老師,小CASE,不需要這么多人的呢”,邊上的同學也馬上應和,“老師你放心,有我們呢。”晚自修結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像個老師一樣幫助其他同學解答難題。記得有一年英語會考在即,一般來說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語會考問題比較大,老師建議搭對子輔導,班級中成績比較好的女生自愿在晚自修后幫助那部分男生,這樣的對子這個班級有十對之多,每天有一個女生主負責復習內容,其他女生負責檢測。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一直堅持著,直到會考的前一天。這樣的互助在每一屆都會看到,我們的學生發自內心并用實際行動去幫助自己的同學,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樓梯往上走,一個學生“嗖”的一聲從我身邊而過,箭一般的速度沖下樓梯口。我以為發生了什么事情,跟誰他的身影往前看,著只見他趕緊上前幫還在一樓慢慢行走的有著身孕的物理老師拿書,器材。原來這個他在樓上就看到老師從辦公室出來,他跑的如此快就是為了讓老師少累一點。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對待特殊人群,其實不然。每當我們端著電腦、書或者作業本走進教室之前,總有學生看到之后,會馬上伸手幫你端。每當下樓梯的時候,我們學生看到穿著高跟鞋的女老師,都會善意的提醒老師當心一些。每當下雨天的時候,我們站在學校的中廳等著雨小點時,總會有經過學生的對你說,“老師,我幫你撐一程。”你回頭看的時候,有些學生未必是你認識的。每當查寢完畢的時候,我的學生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老師,您也累了,趕緊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當畢業的時候快上大學之前,我們很多的畢業學生都會來到學校的辦公室串串,看看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們的學生發自內心地關心自己的老師以及毫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雙慧眼,讓我們發現更多的關于學生的那些美麗的事兒。
致教師讀后感12
讀完《致加西亞的信》,頗有些感觸。書中所倡導的“敬業”精神很值得我學習。
1895年,西班牙占領了古巴并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美國在古巴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1898年,作為美國在古巴軍事存在標志的,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灣的“瑪恩”號軍艦被西班牙軍隊擊沉。美國決定對西作戰。戰爭的關鍵在于美國必須與古巴國內反抗軍領袖加西亞將軍取得聯系,協同作戰。但是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將軍究竟在古巴從林的什么地方。總統找來了一名叫羅文的上尉軍官,交給他一封致加西亞將軍的信,要求他把信送給加西亞。接受任務后,羅文馬上出發,秘密潛入古巴,歷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憑著機智和勇敢,最終完成了任務并帶回來大量寶貴的軍事情報,為美西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名軍人,羅文深知只身潛入敵占區的危險,而且他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加西亞將軍,甚至不知道加西亞將軍究竟長什么模樣,他沒有問任何問題,沒有提任何要求(例如,如果不幸遇難,家屬是否能得到撫恤等),沒有任何猶豫(這么危險的事為什么就要我去,而不要其它人去呢?),他只是毅然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執行任務的進程中,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里,體現了一種對事業高度認真負責及對職責高度忠誠的精神。
作為教師必須敬業愛生。敬業愛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
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培養人、教育人的事業,這一事業對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現代社會,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教育被各國普遍認為是立國之本。與此同時,教師職業還聯系著千千萬萬的社會個體的自我實現和幸福的可能性,關系到社會成員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程度,關系到人的切實利益的擁有和維護,教師成為學生通向幸福之途的導向。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基于此,愛崗敬業是人民教師最高尚的美德,也是人民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加里寧說:“國家和人民把兒童托付給教師們,要他們來教育這些按年齡上最容易受影響的人,托付教師們來培養、教育和造就這代人。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來都完全囑托給他們”。這種委托不是無條件的,在將兒童交給教師的同時,規定了教師應當履行的責任或義務。愛崗敬業是教師對各種規范、要求的自覺認同和內化,是自覺承諾、履行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的表現。
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自覺地、不斷地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的活動,對教師的素質有很高很嚴格地要求。時代在飛速發展,要求教師的知識、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養等這些方面的素質,必須與時代相吻合。要提高這些素質,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來達到。那么這種動力來自何方?主要來自于愛崗敬業精神,有了愛崗敬業的精神,教師就能夠對自身素質水平有一個理性認識,并努力使之與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不斷接近,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提供保證。反之,則要落伍,被淘汰。
愛崗敬業能幫助教師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化解各種矛盾,提高工作效益。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勞動。教師要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處理千差萬別的矛盾沖突,這是完成教育任務的必備前提。教師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須有社會的理解,領導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家長的配合,學生的自覺努力,而“愛崗敬業”精神在這方面大有助益。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則可以感染同事和學生,使其成為他們的榜樣;感染領導和家長,使之對教師信賴和尊重;愛崗敬業精神也可以影響社會各方面的敬重和支持。這一切,無疑將有助于教師提高工作效益。
概括起來說,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反之,搪塞、敷衍、馬虎,對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追求的教師,只能是一事無成空嗟嘆。
讓敬業愛生的精神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致教師讀后感13
我帶著一份新奇,帶著一份崇拜,帶著一份激動,細細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看完這本書后,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致教師》讀后感。讓我仿佛找回了當年剛參加教育工作遠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當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斷地涌動著一股要戰勝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許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的理念又賦予了我新的教育夢想。給我工作一種新的動力。教育意味著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新教育的四大改變,(改變教育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論、理念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學的努力方向, 俗話說得好:“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理念。同時也是新教育所弘揚的一種精神。新教育明確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讀后感《《致教師》讀后感》。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會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由此可見,新教育提倡變閱讀為悅讀,讓閱讀變成孩子一生的習慣,讓悅讀成為孩子一生的心靈港灣,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美術教學實驗中,我滲透這一理念,把“小教材”變為“大教材”。所謂的“小教材”就是至課本。所謂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據課本而拓展延伸課外的教材,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一、學理想課堂,創優質教學
我認真學習朱永新教授所闡明理想課堂的六個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聯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課堂達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種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第三種境界,體會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同時,新教育還研究出《有效課堂的教學框架表》都給了深刻的啟發。使我明白了美術教學不僅是以前新課改所倡導的三個維度整合,也深刻領悟了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優質教學”,即,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新教育提倡創造自己的理想課堂。讓師生把學習視為一個同時展開的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人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
二、做“科研”型教師,促“專家成就”型名師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課堂,倡導的是一種行動科研。一種行動的研究。其關鍵有兩條,新教育走出來的名師都是情,二是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態。新教育走出來的名師都是能夠放下心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記錄教育隨筆、教育隨思、隨想的教師。朱永新教授稱這些教師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論。書中告訴我們成為一名名師的途徑,那就是從現在起,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教育故事、教育反思。5—10年后,你抱著自己積累的教學日記時,你就成為了一位名師。這讓我深深感受到 “認真教學”的深刻含義。現在全社會倡導讀書,這就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總之,讀朱永新教授的這本書,是一件很美的事,猶如邂逅好友、知己,心里迸發出深深的喜悅。我更加堅定的認為:讀朱永新的書,享受的是內心深處的滋,收獲的是人生大廈的穩固根基。今后我不僅要反復讀這本書,領悟書中的精髓,還會讀更多的書,讀出壯闊,讀出豪邁,讀出人間萬象,讀出教育的真諦。
致教師讀后感14
這個暑假,我們學校又給我們買了很多好書,其中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一書,我是翻了又翻,讀了又讀。這本書給我的收獲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認為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書中85篇文章篇篇讓我受益匪淺。
我知道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知道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回顧《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要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愿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說到了我的心里,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后的工作該怎么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說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系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里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說,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通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這篇文章,我很贊同吳非老師的思想。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我們思考問題不應當脫離實際,我們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這是不需要爭論的。
語文學科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長遠的甚至終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這一點也不應當有什么分歧。遺憾的是,極度功利的教學觀往往在左右評價。當今之世,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他的教學富有詩意,未必會受到敬重,經常受到的卻是批評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干教師培訓班上課,課間和幾位教師閑聊,隨意說到普希金,有位教師疑惑地問:“這個不可能考的吧?”一時便不知說什么是好。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么書,思考什么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育要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
回顧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觸動我的心,其實篇篇都充滿著愛。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在成長中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那這些像夢一樣的詩,像詩一樣的夢永遠不再回來了,可是它還留在孩子們的眼睛里,孩子們就坐在你的面前……
愛所有的孩子!
【致教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教師》讀后感03-13
《致教師》的讀后感02-23
致教師讀后感08-19
致教師讀后感04-30
《致教師》讀后感04-30
《致教師》的教師讀書心得12-30
致教師讀后感(15篇)03-31
《致教師》讀后感10篇03-31
致教師讀后感1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