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讀后感(通用21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學而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是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于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復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著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板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系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2
”香九齡,能溫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為父親溫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后成為一名好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個人會不會有所作為,成為有用之人,就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能做到這一點,他才會愛民、愛國,做一個群眾喜歡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學習了這一篇《論語》,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一切都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為父母鋪床、打洗腳水,幫他們做家務,給疲憊一天的父母做飯……
總之,我要努力了!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3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4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5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了呢?”從這章里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6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就應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一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一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就應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這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就應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就應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就應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并不以為然,認為此刻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標準,是我們就應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此刻更側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就應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7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于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為先、德育為重。“孝、悌、謹、信、愛眾”都是德育的內容和范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
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系——孝;再講橫的血緣關系——悌;然后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系——愛眾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系都不能愛,怎么可能愛眾人?對于如何要求自己,這里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眾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為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鑒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巨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復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
經濟全球化為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為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制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為錯綜復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不良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系。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眾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
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局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為一個整體。聯系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8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
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
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9
文:陳玉萍。最近癡迷韓劇,剛剛過去的6月,已經追了三部:《來自星星的你》《擁抱太陽的月亮》《孤獨而燦爛的神——鬼怪》。看劇的過程,常常是目光被劇中的經典臺詞吸引的過程,是思緒與這些句子產生共鳴的過程,這讓我陷入或悲傷或沉思的狀態,想要記誦這些臺詞或者寫點什么,然而又耽于懶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終還是讓那點可憐的靈感火花一閃而過,大腦依舊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跡。
因此在讀到《論語·學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時,羞慚之心頓起: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獲得好的學習效果,便要“時習之”。看劇,雖然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總能從這消遣中學到知識取得收獲,若非如此也不會有精彩的劇評出現。所以時時記誦,那些經典句子才能不被遺忘;勤于動筆,那些鮮活的感受才能長久留存;善于體悟,那些蘊含的哲理才能讓我們活得更通透。這么簡單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卻在行動上直接無視了。
一個喜歡寫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說:“沒別的,只是我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看到喜歡的電視劇臺詞、有趣的玩笑話、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會隨時隨地記錄下來,細加揣摩,寫文章的時候很自然就會用到,如此而已。”如果打算致力于某項學習,便要實實在在踐行“時習之”的道理,熟能生巧從來不是說來玩笑的虛妄的存在。如果學習的效果沒有達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樂工不怨樂器,農夫不怨田地,一切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對象身上”,朝鮮時代的徐煙雨,早已從《論語》中悟出這道理了。
喜歡學習的人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正如劇迷們的情緒總能隨著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起伏不定一樣,共情的結果,便是各種有關劇情的解說與透析。《來自星星的你》大火之時,有網友手繪了都教授和二千的住宅圖;有網友買來了都教授喜歡的書《明心寶鑒》《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徹夜閱讀;有網友關注男女主的衣品等等。因為喜歡,所以情愿,所以樂在其中。喜歡學習,愛上學習,所謂學習的煩惱還剩下什么呢?
《論語》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內心的幸福與心智的滿足。倘若劇迷們從劇中的經典臺詞獲得樂趣與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劇評劇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了。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0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復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為別人的子女,在家里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里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里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1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是不是在這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于誠信的論述。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說,信譽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么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為,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里說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遠大情懷。
曾子以前說: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作為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為,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獲。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么樣的關聯。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個個都渴望明白。人們視明白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明白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明白?其實,應對種種的不明白,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明白?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樣捍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正因他們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明白,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明白,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明白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明白別人,并換取別人的明白嗎,不是這樣的。
明白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明白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發奮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發奮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關聯,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明白而活!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2
當今社會,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數不勝數,上班玩游戲、聊八卦新聞、玩手機、網上購物……真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春秋時期的孔子大道,在這本書中,我終有所悟。比如孔子討厭耍小聰明的人,認為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他說:“整天吃飽了飯,對什么事都不花心思,這樣很難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擲骰下棋的游戲嗎?去玩玩也比這樣無聊呆著好些。”孔子所感嘆的情形,今日依然沒有太大改變,甚至愈發嚴重。
周末一個人宅在家中,呆望著天花板,聽著窗外嘈雜的聲音,既清晰又模糊……時間就在這其中呼嘯而過。學習沒學到,還整日覺得疲憊不堪,得過且過的混日子,對我們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學一樣,不思進取,在學業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戲中,結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若他也能像書中提到的陳子昂一樣,被旁人觸動,回首往事,反省自身,從此安老懷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做自己,不背信棄義,才是最好的。
這本書使我認識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義。并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義,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輩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寬待他人,施與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又怎會因平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夠了。也許這就是儒家大道吧,當今社會應讀論語學做人。
當今社會,應讀論語,學做人。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3
”香九齡,能溫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為父親溫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后成為一名好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個人會不會有所作為,成為有用之人,就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能做到這一點,他才會愛民、愛國,做一個群眾喜歡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學習了這一篇《論語》,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一切都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為父母鋪床、打洗腳水,幫他們做家務,給疲憊一天的父母做飯……
總之,我要努力了!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論語》的首章,講的是學習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知識長本領和與周圍的朋友友好相處,這兩樣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備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這兩點就像人的兩條腿一樣,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樣都無法順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評價此章時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第一句話講學習。孔子告訴大家,該怎樣對待這些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呢?要經常溫習,經常把學到的東西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練習鞏固,這樣才能學有所獲,有了收獲,內心里就會感到很高興。說——通“悅”,是指內心里愉悅、高興。人學習知識有了收獲,當然會從內心里感到高興了。學有所獲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時溫習,時常實踐練習,如果實實在在的按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有學不會的東西嗎?第二句和第三句話講交往。孔子認為,怎樣對待朋友呢?他說,有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這種高興的情感溢于言表,樂——就是表現在臉上的喜悅,對朋友要笑臉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興,不做作不虛偽。假如別人不了解自己,卻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氣不惱怒,能這樣做,就是一個有德行有修養的君子了。你看,對朋友真心的笑臉相迎,對不了解自己甚至誤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氣,能如此對待別人,人緣一定不差。與任何人的交往,不都應該采取這種態度嗎?這是與人相處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覺運用這個“道”,你在人群中就會游刃有余,不至于處處碰壁。
理解了這三句話的意思,我們對學習和交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為什么我們學習某些知識總是學不會記不住,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時習”,你真的按時復習它、時常在實踐中練習鞏固,一定能學會,學會了,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愉悅感,對學習就不會有煩惱了,這的確是一件悅于心的事情。
人必須學會和他人友好相處,融洽關系,否則我們就會感到很郁悶,很別扭不舒暢。關系融洽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真心的友好的對待他人,不對并不了解自己的人怨恨,不惱怒,能理解并寬容他,做一個有親和力的人,心空里能容得下他人、能歡迎他人的.人,一定會被他人接納、受他人歡迎。我們能夠有效的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又能夠獲得廣泛的人緣,這不就有了再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基礎了嗎?
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首先要會學習,會交往。此章就是教我們學習與交往的方法和態度的。我們一定要理解,切要“時習”!一定行之有效。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5
今日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中的“習”字,引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 陸九淵)課堂,是思考的課程,不僅有問題的回答、交流與書寫,還有疑的提出。
近日語文課堂有了“提問”的知識,提問,不就是“疑”嗎?以往總覺得“提問”是個簡單事兒,隨時可提、可問,但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感到“提問”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才可有長進。
“提問”可以從哪些角度呢?可以從全文,可以從內容,可以從寫作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可以……而從全文,可以從題目思考,可以從開篇思考,也可以從末尾處的'總結、道理、情感等思考。
當然,要做到“進”,“提問”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內容,一面查閱書籍、網絡資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釋,算是“疑則有進”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這句中,給我最大啟發的是“靜”字。一個人只有心安靜下來,才能學到知識、探尋真理。
課堂知識眾多,有語數英,有音體美,樣樣都要學一學,樣樣都要會一些,如何讓當天課堂知識成為頭腦中的知識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復習,但復習要懷著怎樣的心境呢?因為復習的都是舊知,難免會有煩躁心。
所以,復習時,要讓自己的心境安靜下來,這樣,才可讓知識在舊知重復的復習中真正變成我們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擁有的“真知”吧。自然,“靜”的心境,不僅用在復習中,更要用在對任何學問的學習中。
以學為樂,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樂都來自學習,真是“不亦說乎”啊!我喜歡讀書,只要讀起書來,忘記玩耍,忘記吃飯,甚至半夜爬起來讀書都是有過的事;我喜歡寫作業,很多小朋友遇到“作業”就頭疼,但我卻把“作業”當成檢驗自己知識是否學會的手段與途徑。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業”常常在學校就能完成,這樣,我便有更多時間學習其它知識和技能;我喜歡籃球,別看我有點胖,打起籃球來,也是動作靈活。
這時,你可能會問我,學習遇到困難了,你還快樂嗎?當然快樂,我最喜歡遇到困難,雖然真的練得有點累,但累后學會知識的那刻,簡直太快樂,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樂,也是學習之法呢!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6
《學而篇》開篇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對這句話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稱“君子”的人,應該是講誠信的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誠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須要有“誠”的思想、心境與行為。在“誠”上,我是要勉勵自己的'。
有天,我答應同學要給他課外書,結果回家玩起來便忘記了。次日,同學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記了,卻偏要說,是對方在放學時沒有提醒而忘記的。其實,我說后的瞬間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僅把課外書帶來,還與同學表達了真誠的歉意。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時,不打不相識,自與同學道歉后,我們便成為了好朋友。我們還有了約定,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倆都要以“誠”相待,說到做到。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歡這句話,因為有了誠實,才能有正確的思想。當我們聽說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說給別人聽,萬一事情不是本來的樣子,那么就會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
有可能會把錯誤的事情當成了正確的事情。在我與小朋友們的交往中,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這是我們小孩子的專屬。所以,我們要多讀書,多讀圣賢書,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擁有明辨之心。
當然,能稱為“君子”的人,不僅需要誠信,更需要一顆“至誠”的心靈。我想,這將是我努力學習的方向。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7
孔子是一個最可塑的人,他的仁意和道德風范是人人都敬仰的,《論語》這本書更是充分體現出了孔子做人的謙遜與善良。
《論語》的的確確是一部磨人腦子的書,如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為,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自省是一個人必備的學習方式,學會承認錯誤,揚長避短。有些人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甚至對他人的優點表現出一種不屑的神情,而孔子,他曾經拜過一個五歲小孩為師,就是看中了他的聰明與智慧,只有這樣的人,才會不斷進步,走向成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可見孔子是多么珍惜時間呀!他教的學從來一絲不茍,一直為弟子灌輸一個珍惜時間的思想,對于我們中小學生來說,把時間當成比黃金還貴重的物品。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不正確看待時間,那么這一生也就可能會白白虛度,而孔子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觀念,才會與學問和時間結合到一起,產生效率。
子日:“賢我!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有賢德的人啊,顏回這個人,一簞飯、一瓢水,居陋巷,別人不能忍受這樣的痛苦,顏回卻不改自得之樂,有賢德的人啊!就是顏回這個人。孔子也是一個樸素、潔簡的`人,他這一顆樂觀向上的心能夠阻擋一切黑暗,甚至融入其中。有的人,沒有堅強的心,挫折也會輕而易舉的讓他沉迷于黑暗之中,孔子正是看中了顏回這樣的品質,才會這樣高度贊揚他。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真諦,也正是《論語》讓我們發掘了孔子品質的可貴之處!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我們從小就吟誦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我國有了“諸子百家”之說,一些在學業上頗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邊各國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學說,吸引諸多的人跟隨,從此便成了“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個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士”。他與弟子所著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后人又有將孔子的經歷寫成書,名為《孔子家語》。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出門待人得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說過的話一定要算數,對大家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后,若還有余力,再學習文獻知識。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是說:對君子來說,吃飯不求全飽,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謹慎地說話,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錯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一個人光學習文化知識是不行的。即使他滿腹經綸,對待他人不友好,行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歡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做人,學會做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人呢?首先,我們要學會真誠待人。我們要把對自己好的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誠實的對待他們,沒有懷疑,沒有虛情假意。其次,我們要學會拒絕,學會真正看待周邊的事物,認清事物的真偽,這樣才能不至于沒有立足之地。最后,我們要放寬心態,以一顆快樂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溫暖,這才是人生之真諦。
學會做人吧,那會給你帶來好處;學習知識吧,它會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論語》會使你終生受益。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1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起這句,不禁想起了家鄉的朋友們,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對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兩串細貝串連在一起,本義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五貝為一朋。如《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通‘賜’)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誠待人,這樣真誠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會做出對你好的事情來,一定是對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朋友,當我獲得觀鳥比賽名次時,他第一個祝賀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啊!”當我懶惰不想運動時,他就拉著我到廣場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鄉的朋友,一個贊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與你有相同愛好的人。有相同愛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樂乎”之感。我的同桌與我一樣,愛讀書,愛寫文字,他創作的童話小說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簡直讓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響下,看,我開始創作“小論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李白)每讀到這句詩,那與家鄉朋友分別時的場景便浮現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學了,朋友們紛紛來送我,有的送我家鄉小吃讓我帶著,有的送我手工禮物讓我擺在書桌上,有的送我擁抱告訴我“咱們寒假見”。
看,雖然我們有暫時分別,但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牽掛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讀起這句,我便開始想念我家鄉的朋友了,你們好嗎?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20
曾經有個別員工跟我提出:國家提倡建立和諧社會,企業也提出要打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如果員工違反了制度,是不是說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講構建和諧文化和強調制度的執行剛性和嚴肅性;這兩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想借用孔子的一個弟子,———"有子"的一段有關"禮"和"和"之間辯證關系的論述來闡釋我的觀點。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禮,這里是指禮制,和,這里是指仁愛、和諧。他這句話的前半句是強調禮制等級規則的運用,必須輔之以"和",必須有仁愛貫穿于規則管理的始終,沒有"仁愛"的管理,所有的規則規章就是冰冷的,無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項規則,各項管理指標,全都冰冷執行,一定會有行不通的地方。
話又說回來,不要制度,不要規則,不要管理指標,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對的。"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和諧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諧,不用制度規則予以約束,也是很危險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為管理人員如何理解和運用規則與和諧的關系呢?
我看過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誘惑》文章,其中講到:"希望自己受員工的歡迎,這是人之常情;但對于管理者這卻是危險的,管理者必須是‘孤獨’的。""受人歡迎"是追求一種和諧的境界,對管理者來說,"不以禮節之"是很危險的,當管理指標不能達到但又必須完成這些指標時,管理者在這些平時是兄弟朋友的下屬面前則顯得躊躇不前,不能臨之以威。因此這樣的'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束手無策,隨之懈怠松勁,降低管理標準,久而久之,企業則在一團和氣聲中走向衰敗。"和"固然重要,沒有"禮"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禮"是規則,規則需要有"度","和"是仁愛,仁愛也需要有"度","禮"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禮"去限制。一個企業的管理,既要有"禮"的冰冷強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禮"的規則規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剛柔并舉,"禮""和"并用,
執行規則的最高的境界是"罰而不怨",懲罰卻不使員工怨恨,運用仁愛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諧卻不同流合污。
論語學而讀后感 篇21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不能應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什么又是“傳不習乎”呢?就是當老師給你技能知識時,你是否只是聽、只是看、只是學,但是有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練習、復習呢?我們在平時沒有練習和復習的觀念和習慣,所以學到知識很難牢牢地記住,記不住,遇到問題就很難解決了。這就是“傳而不習”的結果。我們學習的關鍵,必須不斷地練習與復習。所以“學”與“習”是一體的,不能分離的。而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了嗎?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論語學而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學而篇07-19
學論語的心得09-30
論語·學而篇原文、翻譯及賞析08-10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09-14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12-31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05-30
論語學而篇的讀書心得04-18
讀《論語·學而篇》有感02-16
論語讀后感作文 論語讀后感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