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家鄉地處太行山中麓,民風古樸,氣韻敦厚。家鄉的春節自然比不了老舍筆下《北京的春節》的繁復,北京的春節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家鄉的春節要到除夕那一天才開始有年味兒,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向我們走來。
除夕到了,這一天白天主要是凈院落,貼對聯,掛燈籠。家鄉講究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只有等到女兒回了婆家,娘家才能貼春聯,所以只有等送年貨的姑姑走了,我們才能開始忙活。大人們貼對聯,掛燈籠,我們小孩們則幫貼窗花,貼福字,和在春聯上抹漿糊這些力所能及的活。中午要做面條吃,要多做一些,剩下的飯要放到過了年,叫“隔年飯”,代表年年有剩飯,歲歲有余糧。到了晚上包餃子,看春晚,放鞭炮,守歲。吃過年夜飯便開始邊看春晚邊包餃子,不知不覺中看春晚這一項活動也漸漸變成了一個習俗。零點整的時候,方圓百里鞭炮齊鳴,火光沖天,年味兒達到了高潮。在這個一夜連雙歲的晚上,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聊著這一年的收獲和經歷,熬夜守歲。
正月初一春節這天,早上天剛朦朦亮人們便穿上新衣服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祭祖先。晚輩要給長輩磕頭,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匆匆吃過早飯,孩子們早早就跑出去拜年了。中午的時候還要一家人團聚吃一頓團圓飯,下午我們小輩就在一起玩,長輩們就聊聊天打牌。
初二的時候,先是要記得給家中已故的長者掃墓。然后就是“拜丈人”,出嫁的女兒會攜兒女,女婿準備豐厚的`禮品,拜會自己的父母,是女子們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鳴謝。
初三初四不出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從這一天開始人們破除春節期間的一些禁忌,開始走親訪友。初五最重要的是“送五窮,迎財神”,這一天人們早早清掃春節制造的垃圾送出家門,迎接財神,準備初六開市貿易。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年節中最熱鬧的,吃元宵,掛花燈,放焰火,文藝踩節。黑芝麻餡元宵是我最愛的吃食,軟軟糯糯,香甜四溢。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縣里都會組織各單位進行文藝匯演,匯演的隊伍排滿了一整條街,街道兩邊擠滿了人,匯演從早上持續到下午,節目豐富多彩,極具地方特色,有趕旱船,踩高蹺,各種表演形式應有盡有。華燈初上后,就該看燈展了,樣式之多,舉不勝舉,有動物的,有生肖,有猜謎的……目不暇接,讓人流連忘返。夜深以后,人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元宵節過完年也就過完了,大人上班,孩子上學。新的一年開始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又是一陣淡淡的艾葉氣息縈繞在我的身邊,一個個綠綠胖胖的小團子展現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絲絲香味沁人心脾。
沒錯,這就是青團。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綠,以前常用,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食品。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每當清明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記憶里,外婆是無所不能的。每當清明清晨,外婆就會去菜市場買來新鮮的.艾葉,用來給糯米“上色”。
艾葉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廣了,它是我童年時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記得每當酷暑來臨,外婆就會騎著她那早已生銹的自行車去買艾葉。回家后把艾葉洗干凈,燒一鍋水,水開后把艾葉放進去。煮好后的艾葉水摻和著洗澡水一同倒進我專屬的洗澡盆里。你可別小瞧那艾葉,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頭扎進盆里,那滋味涼絲絲,又飄著艾葉獨特的清香,令我拋去了一切的暑熱。
我的媽媽一直被我稱之為“甜點達人”,這次她將和外婆強強聯手,制作出我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團——沒有之一。只見媽媽先把艾葉榨成汁,當然外婆也沒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攪和,就成了一個大白胖子。媽媽把艾葉汁倒進并沒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團里,并加上一點最重要的調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為了讓青團的顏色更鮮綠。
接下來的一步——調餡。媽媽先把黃油放入鍋內,再把肉松和咸蛋黃一同放入鍋內翻炒,炒好后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方形,餡料就調好了。
我認為的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媽媽負責來把糯米團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外婆負責把餡包進去,我呢,只能在旁邊看著,幾次想幫著一起包,都被外婆給拒絕了,因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見心靈手巧的外婆把小劑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樣,那大拇指猶如電鉆,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薄厚適中的“小碗”。
上鍋蒸完,我們家的門似乎快成了扇“假門”,街坊鄰里都知道我們家做青團了。隔壁王阿姨說:“喲,顧姐,又在做青團呀,人老了手藝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幾個青團分給鄰居們。
我愛我家鄉的青團,我愛我家鄉的風俗,但我更愛我的家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節,從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滿頭白發的老孩子,提起春節,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餃子。想起餃子,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出一種鮮美的、令人饞涎欲滴的感覺呢!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過倒著。”北方人民對于餃子的喜愛可見一斑了。包餃子最能體現一家人的溫馨與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面的,個個分工明確。把冷水與面粉倒入瓷盆中攪拌均勻,然后放到炕上發酵。這期間大人們通常會去和餡,孩子們會在一旁打下手。將韭黃切成絲放入碗中備用,然后把已經剁好的肉糜倒進去,加入適當的醬油,花生油,還要加入少許生粉,提高餡料的口感,最后攪拌均勻即可。
餡料和面都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入下一步,搟皮兒了。
將面團分成幾部分,然后將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聽奶奶說,這是為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們搓成長條,再揪成一個個小的,然后揉圓,就可以開始搟了。我對搟皮一點也不在行,怎么也搟不出那種薄薄的感覺,但奶奶就不一樣。她把面團用手按成扁平狀,一手拿著壓好的面團,另一手拿搟面杖搟,手還要變換餃子皮的方向,中間要厚,兩邊要薄,這樣,一個個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漣漪”似的餃子皮便搟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經搟好的餃子皮和調好的肉餡。挑些餡兒放在餃子皮中間,使勁一捏皮的`中間,把兩邊的皮向中間捏褶,元寶似的小餃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臨,奶奶在廚房里煮起了餃子。餃子一個一個滑進水里,不一會兒,廚臺上便溢出了餃子的香氣。水已經燒開,我的口水已經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里的饞蟲一陣一陣地往外拱著。這時候奶奶出來了,她說道:“再過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過去看了看,鍋中的餃子上下翻滾著,被一道道的霧氣包裹著,香飄四溢。很快,餃子煮好了,被整齊地排列在了盤子里,晶瑩剔透,讓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幾碟陳醋和一小碗醬油蒜泥,擺上幾盤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著桌子,醬油蒜泥香、餃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欲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餃子再蘸上一點醋,一進嘴里,一股酸味散開,緊接著就迎來一股甜味,接著便是咸,回味起來又有一絲絲苦味。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餃子在牙齒的碰撞之下,很快化為一堆碎末,濃郁的鮮香在嘴巴里散開,吞進肚子,整個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餃子,暖的不止是胃,還有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生長于日新月異的國際大都市上海父母兒時經歷過的民俗日益淡化,但唯一雷打不動的就是一到當季大閘蟹當季上市,我們全家就會隨著浩浩蕩蕩的品蟹大軍自駕前往周邊,一邊品美食,一邊賞秋景。
從我記事起,我們家的秋游中,吃蟹就是一個保留項目。去年我們全家自駕去陽澄湖蓮花島,那肯定是要大吃一頓的。掰開那黃澄澄的信,誘人的香味撲面而來,讓人恨不得把蟹啃的連殼都不剩,掰開到黃澄澄的腿,猛地一縮,整段腿肉在咀嚼中留下滿足與快感,煩惱與憂愁都從腦中散去。品蟹之后,離開蟹莊,賞著湖景,踩著落葉,一邊散步,一邊享受家人團聚欣賞美景所帶來的樂趣。
品蟹后閑聊時聽外公說,我的家鄉在上海高橋鎮,他小時候出了鎮子就是農田與河流,秋天在河中間放一根竹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一大桶;外婆說,只要在簍子里撒一把米,放到河里,也可以收不少。“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是一種品蟹的俚語,更是一種品蟹總動員。煮熟后的大閘蟹也寓意著鴻運當頭。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紅樓夢)中也寫到了蟹,主要是三首品蟹詩。“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仔細一想,(紅樓夢)主要是講江浙滬地區的.事,有了興致的我查閱資料后發現:我國有3000多年品蟹的歷史,人們至少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認識蟹了。
說到蟹,吃貨們的眼中肯定浮現出一道道膾炙人口的人間美味。陽澄湖的大閘蟹早已紅透半邊天了,淀山湖的清水大閘蟹,也是和陽澄湖大閘蟹齊名的美味,除此之外,太湖的東山大閘蟹,崇明的毛蟹也是必嘗的美食。水煮螃蟹,蔥油大閘蟹,油炸螃蟹,清蒸大閘蟹,蔥姜炒蟹,避風塘炒蟹,爆炒大閘蟹……想到這些一款只喜歡吃蟹的同行,一定會被這些求而不得的寶貝饞的直咽口水,鮮美的味道仿佛已經融入了全身,鮮嫩的蟹肉好像進入了靈魂,皮薄餡多的蟹黃小籠似乎是皇上才能享用的至寶……就像精神食糧一樣,一到蟹莊,一種奇幻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涼爽的秋天里,閑暇的雙休日,在休閑與品位中度過,這是一件幸福的事。秋風一起,菊黃蟹肥,持螯賞菊,悠然自得,這該是多美的一種享受。品蟹的風俗雖不需過多的成本,但樂趣無窮,同時獲得了美味和放松。品美食,賞秋景,作為我家一直以來的風俗,是休閑的旅行,放松身心的活動,也是家人之間相互促進的方法,樂趣無窮。
我喜歡這個能給人觸動味蕾,放松心情的風俗。希望江南吃蟹風俗一直能延續下去,發展下去。延續這個蟹的故事,延續這個品味美食,家人團聚的樂趣。
家鄉的風俗作文5
除夕,在中國,是一年中紅火的日子、熱鬧的日子、團圓的日子。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卻有很多同樣的風俗:貼對聯、放鞭炮、吃年夜飯……而我的家鄉東北吉林,除夕風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媽媽帶著禮物,早早地乘車趕回家鄉,爺爺、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門口等候。一陣問候之后,我們一家人就開始準備過年了。貼對聯,每年必不可少。爺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對聯,讓我幫忙貼好。而我最感興趣的是貼窗花,這是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爺爺,貼窗花嗎?”我著急地問爺爺。“當然,你看,都準備好了,在桌子上呢!”爺爺的目光轉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在擺滿了窗花。啊!太漂亮了!有傳統的鯉魚送福、金玉滿堂、喜鵲登梅,還有應時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運……爺爺指著一副精美的窗花,認真地說:“孫女,這是專門給你貼的!”我仔細一看,嗬!一頭小牛抬著頭,豎起牛角,奮起牛蹄,威風凜凜,真是“牛氣沖天”!且不說那工藝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奮!我笑著拍手叫好!我和爺爺一起貼好了窗花,陽光照在紅色的窗花上,鮮艷得喜人,火紅得耀眼。整個屋子里,立刻洋溢著一種過年的氣氛。
貼完窗花,爺爺在自我欣賞著窗花,我跑到廚房,和奶奶、媽媽一起忙活年夜飯,當然少不了包餃子。其實,我早就學會包餃子了,只不過比起奶奶包的餃子,我還差一點兒。奶奶包的餃子一個個很“精神”,而我包的餃子有的都“趴下”了。媽媽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結果又搞了一頭面粉……年夜飯上桌了,有紅燒肉、燉鯉魚、烤大蝦,還有新鮮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餃子。一家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盡在其中。
年夜飯之后,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跑出來了。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一起在外面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們拿來好多鞭炮煙花,躲得遠遠兒的,看著大人們放。雖然我們躲得遠遠兒的,但是眼睛卻直勾勾地盯著煙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麗的煙花就消失了。那煙花一個一個飛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綻放,好似孔雀開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繽紛的`花傘……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種拿在手里玩的小煙花。點燃之后,就像許多“螢火蟲”在飛舞,還可以甩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我們滿院子地跑著、跳著、鬧著、叫著,無數的“螢火蟲”跟在我們的身邊,映照著我們的笑臉。
在家鄉的除夕夜中,在我們的歡笑聲中,在響亮的鞭炮聲中,在熱情的祝福聲中,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們走來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不同,我家鄉更是別具一格。
在廣東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舉行一個成人儀式——出花園。也就是說,你從今天開始,就從花園出來了,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具體禮俗是這樣的:有十五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農歷的正月十五為孩子舉辦一次隆重的儀式,是個人生的轉折點。還要用三牲果品(雞、鴨、鵝和水果類)拜別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出花園的孩子要穿上紅皮鞋、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因為傳說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大欽小時候沒錢,但在路邊對上了對聯,得到了一只公雞和紅皮鞋,父親為大欽燙了雞頭吃。后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還有的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十二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
在我們普寧市,當天要吃炸豬腸和肚,并且邀請小朋友于地下圍著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了成人的腸與肚”,和童年告別。
潮汕人有著與眾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喝粥,有著皮脆肉嫩的“炸豆干”,有著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飾品,而且非常喜愛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于喝粥時),如,咸菜、菜脯,以及精致的小食蠔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后仍然回味無窮。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過最出名的還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遠進聞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構成的一個開發體系。潮菜中不僅有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許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藝。小到用水,大到沖泡,品嘗都很講究。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樣式很多各有著生動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爬獅”。簡單介紹一下吧,“四點金”是潮汕獨特的村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筑格局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州農村較普遍。建筑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余基本一樣。“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個突出特點就是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說。
不論是潮州的“出花園”、飲食、民居還是功夫茶,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點。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福建安溪當然也有很多,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舉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討論要不要去舉旗;有人會給起得早的人打電話叫他幫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會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也是很正常的。
舉旗在我們那是一個傳說: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舉旗子,因為那天菩薩會坐在轎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著菩薩坐的轎子,小孩舉旗,抬著菩薩到村里村外玩一圈,這樣整個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著旗子到了集合點,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我看見村子的入口處人山人海、行人們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頭,那隊伍中有舉旗的、有舞獅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還有舞龍的等等,豐富多彩。
只聽哨子一響,這便是出征之時,每個人都邁開腳,跟著最前方的`人走,因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見一根很長的旗子,隊伍旁有許多人在向我們揮手,那時是清晨之時,我們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樣,想閉上卻不敢閉上,走了一會兒,大家的腳步慢了下來。有人覺得是第一個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來,舉旗的人到旁邊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隊,一個一個的表演。看表演時所有人都開懷大笑,時不時邊鼓掌邊說話,不知是不是太陽大的原因,大家臉上流著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來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歡聲笑語。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點,大家臉上都大汗淋漓的,這是上半場的最后一場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個地方趕,就是“食堂”了,每個人都像獅子看到肉一樣,兩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獅子”都很開心,臉上瞬間掛滿笑容,吃完飯可以讓你去放松一會,買買東西和小玩意兒。
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了,大家臉上還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樣,可是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過天神好像知道我們在舉行活動,下了一會兒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們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沒表演完的節目都在這全部表演出來,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結束了,看看天空,結束之時已是“黃昏”。大家臉上都掛著比之前更開心的笑容,帶著發著亮光的汗珠,拖著疲憊的身體都回家了。這情景,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風景”了。
在這個黃昏大家都有體會,雖然累了點,可還是很開心,心里很甜。
家鄉的風俗作文8
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節和農歷年的末尾。而我的家鄉,對先祖的祭祀尤為隆重。
我的家鄉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動一年就有四次,分別在清明節、七月半、冬至、農歷年前。
每到這樣的'日子,爸爸媽媽總將這一習俗,發揮到淋漓盡致。通常祭祀祖先時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時候會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種多樣,有雞、魚、豬肉、牛肉、筍,青菜,芹菜……祭祀前幾天,不管是奶奶,還是外婆,總會親手用錫紙折很多的金銀元寶,并且放在太陽底下曬曬,據說這樣老祖宗用起來會更值錢。
祭祀那一天,爸爸媽媽早早就出門買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盤子,分工明確。爸爸媽媽把菜燒好之后,挑選一個吉時,把酒菜按順擺上,同時也會擺上六個蘋果和六個橘子加兩杯白茶,讓祖宗們吃好喝好。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給祖宗燒紙錢了,爸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紙錢和元寶點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給祖先燒紙錢,據說這樣老祖宗會在陰間保佑家人。燒完紙錢要輪流給祖先磕頭。爸爸最先磕頭,只見他雙目緊閉將雙手并攏靠在額頭上拜了三拜,嘴里輕聲的禱告著,然后畢恭畢敬地彎下身子鞠了三個躬,連續三次后站了起來。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誠拜磕的樣子,我也學著爸爸樣子地拜磕了起來,媽媽則在我磕頭的時候站在我旁邊為我說好話:“老祖宗,保佑我們顏安,健康聰明,學習進步,爭取考上清華北大。”聽了媽媽的好話,我更加虔誠的磕拜起來,但是我知道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還是要自己認真努力學習的。
單說清明節,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墳掃墓。所謂掃墓,除了祭拜祖先,還需清掃墳地,添加新土,敬獻鮮花。我們先是把墳地周圍的一些雜草雜樹去掉,把墳邊的落葉掃到旁邊去。記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墳頭上去,把墳上的雜樹都給砍掉,可我問爸爸為什么要整理的這么干凈,爸爸說:“子孫后代發達的人家都非常重視祖墳的環境和風水,這樣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接著爸爸將買來剪好的白色錢紙放在了墳頭上,用一頂土帽子壓著,風吹著白色的錢紙就像老人的白發一樣飄飄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擺上兩盆鮮花,有的人家也會擺上兩盆鮮果。最后我們將燒冥鈔送給老祖宗,讓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樂。我磕頭時爸爸便在旁邊給我講各位老祖宗活著時平凡事跡。
望著那縷縷青煙繚繞,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輩們不辭辛勞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時常懷念我們的先輩,把他們銘記在心中
百善孝為先,這種祭祀祖宗的風俗傳統,要世世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正當人們要去深山里時,卻見一個叫‘年’的小孩若無其事地在那里轉悠,還說他可以趕跑夕獸……”當“年”的故事回想在我心里時,那,這天一定是除夕。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除夕這天,在我們紹興老家,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掛燈籠、祭祖、吃團圓飯、分壓歲包、放鞭炮、守歲和看春晚。
除夕我們早早地就能聞到年夜飯誘人的香味,豐盛的菜肴擺了滿滿一桌,有鴻運當頭、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團團圓圓……我數了數一共有十八個菜。說到這,你們肯定覺得這是讓人垂涎欲滴、十指大動的年夜飯馬上就要開動了。哈哈,如果這么想,那就高興的太早了哦。
你睢,奶奶雙手捧著一大袋“銀元寶”慢慢地走過來了。那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捧著稀世珍寶一般。這個“銀元寶”我們那叫紙錠,你可別小瞧了這些紙錠,制作這個紙錠可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須是由吃素的老奶奶一邊念經一邊折的。這些紙錠一會兒要送給祖先們,據說只有這樣折出的紙錠,才能體現送“銀元寶”人的誠心,祖先們才能收到。這時爺爺會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珍藏的銅鼎,銅鼎不大,直徑大概50厘米左右,全身都是古銅色的,上邊一點銅綠也沒有。我以為是新買的,卻聽爸爸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究竟有多少年,他也不知道,爺爺很愛惜,這是祭祖專用的器具。
這時奶奶已經在桌子前案的燭臺上點好了兩根蠟燭,然后緩緩地往銅鼎里倒入一小部分紙錠。點燃后,爺爺一邊小聲地嘀咕著什么,一邊繼續往鼎里放紙錠。等紙錠都放好了,便站起來,神情嚴肅而又誠懇,雙手合十,朝著上位端端正正地拜了幾拜,一邊拜一邊念念有詞。這時我也會馬上上去有模學樣地拜一拜。現在我們基本不行跪拜之禮,也就站著拜拜,但爺爺說態度一定要誠懇。我們要請祖先們先“吃飯”,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懷念,讓他們知道我們都生活的很好,也請祖先們保佑我們健健康康的。我想這樣做大概也是為了表達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等祖先們“吃”好,我們就可以正式享用我們的年夜飯了。晚飯后,我們這些小輩就能收到了來自“各路”長輩的`紅包雨,名曰“壓歲包”,可以趕跑夕獸的壓歲包。我會把它們都放到我的枕頭下。
收完紅包自然就是和親人們一起放煙花,然后開啟守歲模式,等待新年鐘聲的響起。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父母健康長壽,孩子們能茁壯成長。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習俗,一個有趣、喜慶、熱鬧、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除夕!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封凍的河面,肅殺的寒冷,炊煙裊裊的村舍。一張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餡料,一屋子滿滿的幸福。奶奶樸實的雙手很擅長創造驚喜,她好似掛帥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彈指之間,變換不斷,那雙手一粘、一翻、一捏,一個個可愛的湯圓便似列陣般,整整齊齊地排成方形。湯圓下鍋啦!雪白的小精靈隨著水溫的升高在鍋中蒸騰,升華,完成了徹底的脫胎換骨。一股香味,隨著朦朧的霧氣氤氳開來,浸潤心田。湯圓滑到了我的碗里還依舊蠢蠢欲動,在碗里不停滑動,很是可愛。輕輕咀嚼,芝麻餡緩緩溢出,渾厚的香甜溢滿了每一顆味蕾,好吃到連煮元宵的湯都不能放過。
湯圓的余味久久沒有消散,夕陽向人間投下最后的驚鴻一瞥,夜幕很快籠罩了下來,此時,已經可以聽見稀疏的煙花聲。天空中,朵朵銀花綻放,五光十色,賞心悅目。煙花雖美,但依然是轉瞬即逝,在漫漫長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著煙火漸漸與黑夜融為一體,綻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獨?我的眼前景物開始變得模糊,我的思緒流轉到了兒時的元宵節我在老家拿著煙花棒,在灶臺點燃后蹦蹦跳跳地沖出家門,仿佛我就是那腳踏風火輪的小哪吒,將煙花高高舉起,我看著飛濺的火精靈,臉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經不住寒風,我打了一個噴嚏,門內傳出長輩的.呼喚,我卻沉浸于這燦爛世界,兒時的快樂是如此的簡單,心情是如此的單純,一塊偶然間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溫熱的湯圓,一朵絢麗的煙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悅好久。
夜深了,可元宵節的重頭戲,才剛剛上演。暖暖的月光灑在人間,廣場華燈初上,一片絢爛的燈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搖曳的花燈連成一條長長的金龍,縱橫過喧囂的街頭,與霓虹燈火輝映相接,又在燈謎處結尾,為廣場平添了幾分祥和。燈火闌珊處,歡欣雀躍的稚童爭搶燈謎,拿到謎語后眉頭又皺成一線,苦苦思索后又高高躍起,眉開眼笑地跑向燈謎處。看向廣場的中心,很多人放飛了孔明燈,一盞,兩盞,點點微光,匯成星河,元宵節的一盞盞明燈,將夜空盡染,帶走的是不幸與悲涼,迎接的是美好與希望。
一聲,兩聲,幾朵銀花在空中綻放,成團成簇的煙火倏然綻放,漆黑夜空,瞬間被錦繡上了無邊的芳華。沒有什么可以阻止明天的到來,良辰美景終會消逝如風,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煙花,用短暫的美麗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間。耳邊似乎傳來了呢喃聲。
抱怨人世間的黑暗,我們就要更加努力的發光,以自身,溫暖無邊的黑暗。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一聽到這首詩,就會想到屈原,就會想到端午節。這個節日就是因為屈原投江而死,為了紀念他而成立的。而我們家鄉,有這樣的端午節習俗。
最重要的,當然是包粽子。當清明節時,就有包粽子的提前準備――做咸鴨蛋。首先,我和外公到農田里去找黃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塊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鋤頭和鏟子來挖。挖好了,便放在拿來的籃子里。外公一個大扁擔,我一個小扁擔,籃子里放著黃泥巴,高興地回了家。在我們挖黃泥巴時,外婆已經將拿來的鴨蛋洗干凈,拿出來一個鐵盆。我們回來后,外婆就將泥巴里放點水,放入鹽,攪和攪和,又將鴨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滾啊滾,每個地方都沾上了點咸泥巴。又拿來一個瓷罐,將全是泥巴的鴨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來是腌豬肉,這個比咸鴨蛋簡單多了。膠漿,醬油等材料準備好放入盆中,將豬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與外婆去池塘邊摘蘆葦葉。外婆說,要選那種綠的長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們將這些蘆葦葉拿回家,外婆將它們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曬。等到包粽子要用時,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現在就是萬事俱備,靜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端午節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來新鮮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將蘆葦葉煮煮,放入清水里,從盆里拿出豬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鴨蛋,找來許多質量非常好的棉線;開始包粽子啦!我當然是不會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見外婆將粽子葉卷啊卷,卷成一個錐形放入糯米,又將粗的那頭放入咸鴨蛋或豬肉,再拿一片粽葉,將它封口,用棉線用力綁起來,一個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裝模作樣地學起了做粽子,做著做著……嗯,這是怎么做的來著?又轉過去看外婆,哦,原來是這樣子做的。經過我的一番努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于做出了一個“四不像”。不過,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接著,外婆將包好的粽子。放入灶臺的鍋中,倒入水,蒸。過了好長時間,外婆拿出一個又有豬肉,又有蛋黃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說:“這是個蛋黃咸肉粽。”哦?我將信將疑的拿了起來,拉開棉線,掀開粽葉,聞了聞,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別人在端午節的時候總要讓外婆去包粽子,原來她包著粽子,這么好吃。蛋黃咸咸的,非常的好吃,豬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連吃三個。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包粽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鹵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說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于保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里,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于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余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么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征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說,據說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里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說啊!我望著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咽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著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沖,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咽著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嘗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后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著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干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仿佛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為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于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贊美!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噼里啪啦——”
一簇簇煙花直沖天際,吳川人的元宵節拉開了序幕!
我的外婆家在廣東吳川麥家村。每逢元宵,我必定大飽眼福。在外婆家過元宵節那可是很熱鬧的,村子里舉辦的各種活動,每次必有上百個人來參加。人擠人的,一點都不遜色于除夕與正月初一。
吳川的菩薩游行,泥塑,飄色可是很有名的。
白天,就是菩薩們的主場了。每一尊菩薩會被人們放在擔子上,再找十多個健壯的挑擔男子,架著菩薩挨家挨戶地游行。這個習俗又叫“菩薩逛街”。人們看到菩薩走來時,鼓掌放鞭炮,虔誠而熱情迎送菩薩,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得到菩薩的'保佑。
每一年都會有人報名與菩薩共游。有一年,我的舅舅也加入了其中。活動過后,舅舅說:“咱們村的人,真是熱情啊!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吳川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每年元宵,可是過得比春節還要熱鬧,成群的游客慕名前來。
“咚咚咚——”
聽到這聲音,我的心隨著那聲音一起歡悅起來:菩薩來了!
你瞧!灶王,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一尊尊菩薩,浩浩蕩蕩地來了。
大人們拿著串串鞭炮,在家門口燃放;此時的孩子們,蹦來跳去,合不攏嘴。菩薩所到之處,人擠人,大家都汗流浹背,但臉上的笑容那可是藏也藏不住啊!正想著,舅舅在眾多探出一個腦袋,微笑著朝我招招手。
菩薩后面是舞獅。“咚鏘咚鏘咚咚鏘”伴隨著鼓聲,一只只紅黃相間的舞獅朝我們走來。每一只舞師游行時必定會挨家挨戶的去“鬧”,以祝福每戶人家能順順利利地過完這一年。
“媽媽!舞獅來我們家啦!”話音剛落,一只舞獅進了家門。他們跳著,跑著,甭提有多歡鬧啦!外婆笑著將幾個橘子丟入舞獅口中,那舞獅便“心滿意足”,盡情舞啊,耍呀……
吳川元宵節的晚上那也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看泥塑。泥塑,顧名思義,要用泥土塑造成一座座雕像。飯后,我走在街上,欣賞著那些巧奪天工的鬼斧神工。瞧,那是李白,真是惟妙惟肖!看,那是李清照,栩栩如生……形形色色。
看完泥塑,媽媽帶我去看了花橋。
花橋,是用各種顏色的玫瑰和百合裝飾的玻璃橋。紅似火,白似雪,粉似霞,目不暇接。一陣陣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這真是美呀!花橋上也是人擠人的,但誰也沒有感覺到,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之中。
逛完花橋,外婆家的元宵節也意味著要告一段落了。
這就是我們吳川人的元宵。
你來嗎?
我在吳川外婆家等你!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除夕,對溫州人來說,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它是一年的最后一日。同時,這也意味著團圓、歡喜和繁忙。
一大早,人們就來到了菜場,開始采購年夜飯的菜品。這時的菜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般來說,這天買的菜都會盡可能豐盛,同時也都有會有美好的寓意。
到了下午,在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溫州人稱之為“撣新“的同時,大部分家庭都會貼好春聯,以一個嶄新的面貌來迎接新年。整棟樓到處都是紅色,充滿了歡喜的氣氛。
差不多四點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開始忙活了,他們把曬干的醬油肉收進來,蒸一會兒后,和其他幾樣冷盤一并,上到了餐桌上。待十來個冷盤全部擺好后,就開始做年夜飯的第一道熱菜——炒年糕。按奶奶的做法,他會把黃年糕、芥菜、一定的臘肉拌在一起炒,寓意著“年年高”。這時,爺爺就會拿出只有在春節期間用的紅高腳碗,配上朱紅色的筷子和由紅色圖案的勺子,依次擺在一層塵不染的桌布上,等待著我們一家的到來。
大家都到了爺爺奶奶家中后,年夜飯就開始吃了。這時候桌上已經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冷盤在外圈,熱菜在里圈。酒肉的芳香和五顏六色的菜品,贏得大家撐開肚子,一個勁兒的吃。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互相開始敬酒了,杯子碰撞發出的清脆聲,把歡喜傳遞到了酒桌上的.每一個人。吃的差不多的時候,大人們就開始閑聊一年中發生幸福的事,小孩子們也結伴玩了起來。
八點開始,春晚就來了,一家人都圍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看精彩節目。搶紅包也開始進行了,雖然搶到不多,但大家仍樂在其中。
九點以后,孩子們就耐不住了,他們抱著眾多的“小金魚”“竄天猴”“小熊貓”等等,到樓下燃放了。煙花放起來后,一條條明晃晃的金絲從噴射口飛竄出來,像開花了一般。大人也有放煙花的,只不過比孩子們的厲害很多,這種像火箭彈一樣,一個一個朝天空中飛去,到三十多米高后,自動向四周爆開,發出擊鼓似地巨響,分支成眾多五顏六色的細絲,朝四周飛散。
12點以后,鞭炮、煙花的聲音更多,也更密集了,溫州人稱這個時候叫打“關門炮”。
還有一部分人,在這辭舊迎新之際,通宵守歲,見證新年的到來。
過除夕是一個習俗,這個日子,溫州人一向是很重視,它代表著美好的祝愿和新的希望。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0-10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10-13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09-30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10-14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10-22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1-27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11-25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11-05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10-24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