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家鄉的風俗作文

時間:2023-10-22 16:56:19 風俗習慣作文 我要投稿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每年過春節的前一兩天,我們家就會提前進入過年的那股緊張、歡喜、紅紅火火的氛圍。

  為什么說緊張呢?每年過節前一兩天,我都會拿出我最心愛的.毛筆寫春聯,我媽媽向來追求完美,春聯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騰好久。

  貼春聯可有好多講究,橫批若是從右往左寫,上聯就貼右邊,反之上聯貼左邊。對聯單貼可不行,要一邊一幅,一般上聯最后一個字發拼音里的三聲、四聲,而下聯最后一個字發拼音里的一聲和二聲。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會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成都人都愛吃,吃年夜飯也講究,我們家就是一個例子:香腸、臘肉、雞、鴨、魚、牛、八寶飯,有時還會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聽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從嘴里流出來了,更何況年夜飯真的出現的時候呢。

  正月初七這天,我們家就會去游草堂祭杜甫,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會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詩人杜甫,這習俗起源于唐代,據說是詩人高適寫下了一首詩名為《人曰寄灶二拾遺》,后贈于杜甫,詩曰:“人曰提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于是每年“人曰”便成為我們老成都人游覽草堂,緬懷詩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別人早就過完了元宵過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們耍性大,人家過完年,他們還要再過一天年。而這一天就要老城墻上走百病,厚著臉皮再過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說正月初一成都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學說”,南方丙丁屬火,代表四時里最熱的夏天,也有“鴻運興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認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著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這些習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傳到現在,于是才說:“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的家鄉在祖國的南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而我生活的城市,特產是臭豆腐。大家猜到了嗎?對,就是湖南的省會——長沙。

  長沙在我心目中是個大城市,大城市非常美麗,美麗就注重完美,所以,農歷正月二十六就有一個“洗浴日”。顧名思義,這一天所有的人和物,都要去水里走一趟,也就是代表著所有能過水的,比如:床、被子、桌子、衣服、貓和人都要洗得干干凈凈。

  我是個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長沙伢子,所以,每逢過年,無論那天星期幾,無論那天天氣如何,我們一家人都要輪流洗一個干干凈凈、舒舒服服的過年澡。媽媽說,我們要把身上的晦氣,還有平常我的`“速洗”留下來的污垢都要徹徹底底地清洗掉,以用來迎接新的一年。媽媽也會在這一天,把我們換下來的衣褲、用過的毛巾等全部都洗完,所以,媽媽們通常都會在今天忙到很晚!

  今年對于我比較特別,過完年又是鼠年了,我就是屬鼠的,媽媽把提前為我準備好的大紅色的內褲和襪子在洗澡后讓我穿上,媽媽說,這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風俗,本命年身上穿戴正紅的物件,能辟邪。其實,每次洗完澡換上干凈的衣服,都會讓我有一種清爽的感覺,今年除了清爽,似乎多了一點莊重。

  雖然我的爸爸媽媽都是擁有很潮新思想的人,但是他們都還堅持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習慣,比如除夕夜守歲,這一晚,爸爸不再坐到電腦前,媽媽也不再端著IPAD,會一起坐到電視機前,不再看點播節目,而是一起圍坐火爐、打開電視直播,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我們跟著春晚現場的觀眾一起,或哈哈大笑,或潸然淚下,或怒氣沖沖,或掌聲如雷。我會認為這是一年里幸福感爆棚的時刻。我想,這時候大家都會掏出手機,拍下一張全家福,把它保存起來,永遠不會被刪掉。

  這就是長沙,我的家鄉——有特色風俗,且所有家庭都幸福美滿的長沙!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家鄉的風俗——吃七樣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鄉潮汕,有個特別的風俗——吃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媽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沒有人來咱家啊?”臨近傍晚我就開始叫嚷。“吃七樣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媽媽站在灶前,低頭忙著自己的'。“嗯?是嗎?那七樣羹是由什么組成的?來歷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著媽咪。“這個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蘭七樣菜組成的。來歷嘛,相傳,宋朝有一個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貶江南,在正月初七這天,他去到了一個偏僻荒野,那時他餓得頭暈眼花,隨手摘了七樣菜,煮了吃掉,后來他復職高升,回憶起這天,便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這七樣菜,也就是七樣羹。還有一首相關歌謠呢,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媽咪洗著菜,笑著說:“哦,那什么時候可以吃?”“一會兒。”

  坐在椅子上,看著時鐘,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與此同時,我也在小聲地唱著歌謠……啊,什么時候可以見見它的真面目啊……這時間過得好慢,仿佛過了一個世紀……我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再睜眼,是被那若有若無的香氣“叫”醒的,我望著叫喚的肚子,飛奔去餐廳,一眼就鎖定了桌上那盤七樣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樣羹美如畫,七樣菜周圍的淡青色湯汁在燈光下閃爍著光芒,如同一塊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著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氣包裹著我,像是要帶我去瑤池仙境……

  “嗚——”肚子在叫著,我有些不忍破壞這道菜,但最終還是夾起一塊,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開,這鮮甜的口感刺激著我的舌頭,我忍不住再吃一塊……

  吃飽之后,我抬頭,看見父母對著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歡吧?”我才好像發現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我摸著圓圓的肚子,哼著歌謠。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故鄉是鄂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著豐富的地方特產,特別是我們當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著酥糖去親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呢!相傳明朝萬歷年間,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秋天,母親突發風寒,臥病在床。因為家里貧窮,無錢治病抓藥,這位孝子很著急,一心想著緩解母親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種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狀,然后搖落院中新鮮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漬,與芝麻末混拌,最后讓母親吃下去。沒想到奇跡出現了,母親吃了幾天后,居然康復了。這位姓董的孝子將這一良方傳給了身邊的人,經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后定名為“酥糖”。這個美麗的傳說伴隨著武穴酥糖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最初也許是動人的故事打動了我,但后來對它產生深厚的感情是因為它的味道香甜。年關將近,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便會帶上一盒“武穴酥糖”當作禮物,這是我的故鄉特有的風俗。客人走之后,我們小孩便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盒,從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還未來得及輕輕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便彌漫開來。合上牙齒,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蕩。松脆卻不粘牙齒,細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齒間,酥酥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別提多愜意、多舒適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揚四方,我想不僅與它的味道有關,還與它背后的美好民間傳說有關,與它寄托著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關。

家鄉的風俗作文5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端午節,我的家鄉——浙江金華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著船,在江面上不停地來回穿梭,打撈屈原的真身。有幾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這些都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習俗。

  要說到賽龍舟,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們早早地起床,都不約而同地匯集到了婺江邊。比賽還沒有開始,岸邊就早已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了!人們已經把長長的一條江岸圍了里外三層!我和媽媽為了找一個好位置,還差點擠破了腦袋呢!比賽開始了!人們都懷著激動的心情朝東邊眺望著。“咚——咚——咚!”從婺江的遠處漸漸傳來了低沉的鼓聲,中間還夾雜著鏗鏘有力的口號聲。近了,更近了!我能隱隱約約地看見五六只龍舟飛快地向這邊駛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龍舟的龍頭高高揚著,滿身閃著五彩的光芒,就像騰云駕霧的祥龍。劃舟的壯漢們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手里的動作整齊劃一。幾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趕,人借龍形,龍具人神,一條條矯健的巨龍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歡呼著,為自己的龍舟隊鼓掌加油。相機和手機拍照的聲音響個不停,大家都想留住這難忘的鏡頭。龍舟在經過我們面前的一剎那,我甚至看到劃舟的壯漢胳膊上繃緊的肌肉和擂鼓手額頭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很累了,龍舟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但他們還是堅持著,用口號來鼓舞自己,一鼓作氣,沖向終點!在婺江上,這可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比賽結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邊漸漸安靜了下來,我和媽媽在岸邊散步,岸邊的廣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歷史……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一個過年到了,每一個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己的老家過年。在我們的家鄉——磐安,還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更是千門萬戶都要舉行的一種民風民俗。

  在我國,祭祖的方式有許許多多種,有的以一個村為一個團體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種姓氏為一個團體一起去,還有的以一個家族為一個團體一起去。只要到了該祭祖的日子,大家就會聚集起來,到村里的某個地方祭祖,但我們的家鄉祭祖的方式卻與眾不同。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飯,就會開始做許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為祭祖都是以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進來,讓他們坐在椅子上,然后,奶奶把他們愛吃的豬頭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說這是給玉皇大帝吃的。等他們吃好以后,就好了!”他們吃完后,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點燃后,給了我三根,我說:“為什么不給我六根呢?”單純的我以為有六根就來年六六六大吉利了。此時此刻,在一旁的嬸嬸說了一句:“雙數不吉利,大妞!”我當時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沒多說什么。

  不一會兒,家里的祭祖完畢了。接著是去祭我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了,在那之間,我和奶奶折了許許多多的金元寶,折著折著,我便鬧了笑話,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我媽媽還笑著說:“你要是給他們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嗎?”接著是一陣哄堂大笑,頓時我的臉就紅了。祭奠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為他們的“家”在山上,我們要走幾千米才走到哪里,沒有瓜果只有錢。媽媽說;“只要有錢!他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所以就沒帶了。走啊、走啊,終于到了,我們一家的祭祖活動也馬上結束了。

  這次的祭祖活動讓我回味無窮,它既讓我知道了家鄉的祭祖活動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美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奶奶是個健談的人,一些照片就能勾起她對往事的回憶,打開她的話匣子。

  照片上是祖奶奶和奶奶在老家,她們站在一個像是用黑磚堆成的小塔旁,火焰從小塔的縫隙里冒出來。奶奶告訴我,這是老家過年時的習俗,叫點旺火。

  人們在年三十的下午把煤或柴堆成塔狀,到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點燃,這就是點旺火。點旺火的由來和過年的故事一樣。“年”害怕火、紅色和響聲,于是人們把煤堆或柴堆點燃,并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奶奶還告訴我,旺火是空心的,在點燃之前還要先“盛裝打扮”一番:在旺火堆上套上像拉花一樣的裝飾,貼上“旺氣沖天”的字條,希望能燒光過去一年的不快,新的一年旺氣沖天。

  另一張照片里,爺爺奶奶伸出手,對著剛剛點燃的旺火。“年紀大了就喜歡‘烤旺火’,對著火烤一烤,不光身上暖和了,也寓意把身上的疾病帶走,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奶奶解釋說,輕輕撫摸著袖子,好像在回味旺火的溫暖。我看到她的眼里閃爍著一種頑皮和懷念的光芒。“過年的.時候,每個單位也會堆一個大旺火,跟咱們國慶的時候每個省做一輛大花車似的。”奶奶補充到。“奶奶,我還聽說人們要跳旺火,是嗎?”“不不,我們老家不跳。”我注意到她的語氣里夾雜著對故鄉的驕傲。“但我們會圍著旺火唱歌跳舞,放鞭炮。我小時候還喜歡在旺火上烤吃的。”奶奶的眼里又閃過那頑童般的眼神。

  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點旺火,但照片上一個個大小各異,或是剛剛點燃,或是已經被火焰緊緊包圍,或是即將熄滅的旺火,被火焰映紅的一張張笑臉和奶奶講述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和奶奶約定,過年時回老家點旺火。

  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已經看到了紅彤彤的火焰,聽到了人們的歡笑。我期待著回老家點旺火的那一天,期待著點亮更美好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清明,象征著春天的開始。清明節這天,人們踏青、掃墓,吃清明節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簡單,實則工序復雜。青是做清明粿的關鍵。在外婆家河對岸的路旁,有許多青,這種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給清明粿染色的關鍵。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外婆就會采摘一大桶青回來,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訴我:這種草長相普通,很難發現,但只要上面沒有白色細絨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與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這一步,也需要細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團一小團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細,不然吃起來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在里面包由筍、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餡。粿上的花邊很獨特,要包成類似鎖形的形狀,這種包制手法,外婆和媽媽總是很熟練,而我學了好多次都還沒學會。一個個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擺放在桌上整張桌子都擺滿了。每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吵著要吃了。大人們就在蒸籠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葉,一段粽葉上面放一個清明粿,這樣吃的時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時,一揭鍋蓋,滿廚房都飄著青的清香。鍋里躺著的,是一個個晶瑩透亮的'墨綠色的清明粿,而孩子們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個搶去吃了。一口下去,滿滿的餡料,還有油流出來。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凍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傳統美食。是我記憶深處的美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家鄉的滋味兒是涼爽的,家鄉的滋味兒是自由的,家鄉的滋味兒是純樸的,但我以為還有一種滋味是神圣,是充滿關愛的'。

  過年前幾天,我們要提前回老家,要提前準備過年的年貨,還要一次次的買、運。到了黃昏,門口便響起一陣陣的喇叭聲,走過一看,路上擠滿了各色各樣的車,這幾天并不繁忙,不用出遠門兒拜年,也不用招待客人們,因為所有大人都在忙碌中。我們就只要寫寫作業,下午打打球,晚上打打游戲,這一天就美好的過去了。

  但還有件事兒要干:拜祖宗。

  這幾天下午,奶奶在餐廳規矩地擺滿了雞鴨魚肉,還有點心水果。可把我和弟弟饞死了!可奶奶卻在餐廳這兒一直擋著,像個皇室貴族用餐那么視儀。在許多“寶座”上空無一人,可奶奶還在每座椅邊恭敬的倒酒。我十分好奇的問:“奶奶,有客人嗎?這是空氣吃的吧!”奶奶小聲的對我說了句“老祖宗!”我們拜了拜便開始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奶奶則是把杯子里的酒倒回酒瓶里。

  一點到四點了,時間可真快,奶奶的身手也真好,去雜物室三下五除二就拖出了一個大鐵鍋,在里面放上一個美麗的“紙燈籠,立刻點著,大火“騰空而起”,從鍋中燒到了一米高的空中。奶奶又變身,開始拜,邊鞠躬邊嘟囔:“保佑我家……和……平安,幸福,成績好些。”我突然明白了這些意義,不僅是老人相信神仙,也是對子女孫女的關愛。

  當時,還沒有這個習俗,可是一個名人的弟弟弄巧成拙“發明的”。

  蔡倫成名了。蔡莫就到他那邊學造紙,可學藝不精,賣不出去,他的妻子想到個好辦法。蔡莫裝是哭說自己與老婆吵架,她上吊死了。又一天,蔡莫在她的棺材上痛苦。突然慧娘坐了起來。哭著唱了許多苦話,鄉音們聽,就都向蔡莫買紙當“紙錢”。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說起我的家鄉,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達州市,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達州我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什么樣?我是重慶出生,重慶長大,重慶就是我的家鄉。

  據外公告訴我,重慶及其周邊川渝地區,歷來就有中秋節“打糍粑”的'習俗。過去物資不那么豐富,中秋節有月餅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鄉村,都是靠自己動手,打糍粑過中秋節。

  每個農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青石做的“兌窩”。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約小,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深窩,再配上一個“兌窩棒”,平時可以用來舂米,中秋時節就用來打糍粑。中秋節這一天,子女們都回到老人身邊,把自己種的糯米蒸熟,趁熱放進兌窩里,開始打糍粑。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都由幾個青壯年,輪流來完成。一個用勁地舂,一個不停地翻動。糯米舂爛以后,黏勁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來卻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見米粒,非常柔軟才行。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不脫外套,不頭上冒汗的。小孩子們在旁邊看熱鬧,偶爾也嬉笑著上來搗鼓幾下,不一會就會敗下陣來。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黃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圓餅狀,象征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賞月,吃糍粑,也是其樂融融。

  三年級的上學期,我們班到“樂耕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有幸體驗了一把打糍粑的樂趣和辛苦。同學們排著隊,輪流著上,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也打不了幾下。那是工作人員,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們就是去體驗一下罷了。

  中秋節吃糍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現在不用自己動手去打了。超市里隨時都有賣的。

  老師的話:哈哈哈,那個時候麒恩好小,好可愛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愛可愛!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每個人的家鄉都會有一些風俗,有一些風俗我們都聽說過;有一些風俗我們卻很陌生。

  我是一個上海人,雖然我的家鄉沒有很多風俗,但是在新年里,我的家人們也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除夕傍晚,我和父母在家里準備晚飯的各種食物。,最讓我期待的是媽媽做蛋餃。

  “兒子,要不要到廚房和我一起做蛋餃呀?”媽媽問。我愉快地答應了。媽媽先讓我打雞蛋,我快速打好了雞蛋,接著,媽媽把煤氣灶打開,將一個很大的圓湯勺放在火上烤,我問媽媽:“您為什么要用火的'頂端烤湯勺呢?”“因為火的頂端的溫度最高呀。”媽媽回答,“火的外焰比內焰的溫度高,這是你將來會在學校里的科學課上學到的。”等到圓湯勺里的水汽烤干后,媽媽把一塊事先準備好的豬油用筷子夾住,在圓湯勺上擦。因為圓湯勺很熱,所以發出了“嗞——”的一聲響,豬油慢慢地化了,并且散發出了誘人的香氣。然后,媽媽把雞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的圓湯勺里,雞蛋液迅速凝固了,慢慢地一個圓圓的雞蛋皮成形了,像一片餃子皮似的。這時候媽媽會放入事先調好味的肉糜,用筷子先把肉糜聚攏,再把半張雞蛋皮刮下來,因為之前在湯勺里擦過豬油,所以很輕易地就能把雞蛋皮和湯勺分離。然后順勢把雞蛋皮對折,輕輕地用筷子壓一下,防止肉糜漏出來,這時候一個蛋餃就做成了。如此反復,我和媽媽做了一大盤金燦燦的蛋餃,活像一大盤金元寶,這正好討個口彩,新的一年財源廣進、財源滾滾。這盤蛋餃香氣騰騰,我和我的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一盤蛋餃很快就吃完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夜,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我從書上了解到:博餅——是福建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博餅”的由來有許多傳說。但聽得最多的,傳說是我國古代很有名的鄭成功將軍,在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為激勵、鼓舞士兵的士氣,而發明的一種娛樂活動。因“博餅”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便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博餅,講究的是一個趣味、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來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我想: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多種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廈門人對中秋節格外重視,廈門的中秋節當然也格外熱鬧。民間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呢!

  當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轉、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時;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特別美妙。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濃濃的節日風情所打動。不僅因為博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更多的是對中秋節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總算弄明白了,一套會餅有:狀元一個,對堂二個,三紅四個,四進八個,二舉十六個,一秀三十二個。原來數量是成倍數地遞減啊!媽媽說:“簡單理解,會餅——是根據中國古代科考名次來設計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狀元’,依次是‘榜眼和進士’……”

  我驚呼:“怪不得狀元那么難博到,原來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狀元,能考個狀元那該多美呢!”媽媽又說了:“博餅博狀元完全是運氣,而考狀元憑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認真學習所積累的實力噢!”

  我聽了若有所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期間喝“元寶茶”是我家鄉的風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回外公家過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熱鬧非凡,吃年夜飯、賀歲拿紅包、一起看春晚,當然還有一項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寶茶”。

  關于“元寶茶”,小時候我還鬧過笑話。有一次,我對著煮茶的鍋子里,用勺子撈了半天,也沒見著一只“元寶”。外公笑話我是“小財迷”,邊刮我的鼻子,邊告訴我:“傻小囡,‘元寶茶’不是真正的`元寶煮的,你看,這個兩頭尖尖的像不像元寶,其實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來的。”待我再長大點,有次參觀民俗博物館,才知道原來“元寶茶”最早源于江南,開始是向皇帝進的貢茶,后來民間也逐漸興起,寓意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

  煮元寶茶不難,關鍵在掌握火候。外公會先將金桔的一面劃個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燒煮約十分鐘,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開來,茶湯變得有點粘稠,呈現鮮亮的橙黃色,外公就雙手合十,喃喃自語,有時是“祝老祖宗福如東海,無病無災”,有時又是“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福氣滿滿”……

  除夕夜的第一盞“元寶茶”,一定是外公親手奉上給我們家的“老祖宗”的。這時候的外公就像個小孩子,恭恭敬敬地雙手端好茶盞,遞給已經笑得合不攏嘴的老阿太。阿太接過“元寶茶”,舀上茶盞里的兩只“元寶”,開開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寶入我家,雙福臨門保平安!”然后,我們按照輩分、年齡,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寶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氣帶到了身上。

  現在我已長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過了家里煮“元寶茶”的任務,并創造性地進行改進,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時還用雪梨或紅棗,冰糖也用得少了,補血少糖,滋陰補肺。每當有親朋好友來家里時,我也有模有樣地學外公的樣子,煮上一杯杯“元寶茶”,將我對長輩、親友們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春節是熱鬧的、幸福的,可元宵節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掛花燈。

  終于到元宵節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節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湯圓,就問:“我們為什么要做湯圓?”爸爸回答:“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湯圓,也叫元宵。”我又問:“為什么要吃元宵呢?”爸爸接著說:“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接著,爸爸又說:“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而成。它們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湯圓。”

  不知什么時候,湯圓已經做好了,我們吃了湯圓就去掛花燈,這時,弟弟問:“為什么要掛花燈呢?”這個問題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掛完燈以后,我去上網查詢,這才知道,原來掛花燈還有一個傳說。傳說是這樣的:古時有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聽后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這一消息。人們就決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下凡時,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才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會掛花燈,還真是有趣啊!

  紅紅火火的元宵節過去,中國人的新年也就過完了,多么難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遠記下這美好的夜晚。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最愛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繽紛的色彩,正紅的燈籠……中國的除夕是有大講究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溫州的除夕別有一番風味。

  早晨五六點,照老溫州人說法,得趕“早市”,為準備年夜飯的新鮮食材,家中長輩要整理舊物,買新物,講究“辭舊迎新”。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溫州人挑選食材也有講究:要買竹筍,圖個“節節高”;魚年年都買,說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畢竟可得“年年高”嘛!

  與此同時,大紅的燈籠布滿了整個溫州,街上燈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歡喜。當然,此時此刻,大多數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貼春聯。

  春聯就像是過節的信號槍,當人們用膠水將其貼上的一刻,大家的臉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紅光,一笑就合不攏嘴了,給冷冰冰的大樓都染上了一絲人間煙火氣。

  全家還得大掃除,在溫州,這被稱為“撣新”。到了下午,各種各樣的香味從每家每戶中傳出,“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于耳。

  主廚奶奶早已準備就緒,開始做菜。醬油肉蚰蠓鰻鱉……溫州臨海,海鮮頗多,金黃的小黃魚在油鍋里冒著泡泡;白色的年糕與白菜香菇們在鍋中跳著圓舞曲;海參魚皮湯純白而濃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齊齊。

  桌上擺了四個紅色大盤,周圍如眾星拱月般圍著六個紅色高腳碗,正是“六六大順”之意。盤子中間擺著主菜,盤沿周圍則是一圈各式各樣的水果,這叫“盤頭”。杯子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把歡喜帶給了每個人。大家大快朵頤,朱紅的碗筷與窗外的燈籠遙相呼應。熱騰騰的飯菜升起陣陣水汽,逐漸被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全部掃蕩,“干杯!”家中晚輩起身敬酒。

  春晚開始,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圍坐在一塊,孩子們則開開心心的拿出鞭炮來放,家族群里紅包如雨,大家臉上洋溢著笑容。

  十二點的鐘聲響了,新年到了!

  溫州的除夕總是那么溫馨且充滿了溫州味兒。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10-14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09-02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16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07-21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07-05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09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11

家鄉的風俗作文06-13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0-10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