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中元節1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擁有遼闊的面積,擁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豐富多彩的古老節日。我們中國的節日,有歡天喜地的春節、有歡聚一堂的中秋節,還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端午節等等。可是紀念死去的親人的節日有清明節,還有七月半的中元節。
中元節那天到了,我和爸爸在草場上悠閑地散步,草場上燒紙的人可真多,燒紙錢發出的火光讓黑夜一片明亮。
有的人不僅燒紙,還放孔明燈。當孔明燈飛起來的那一刻,那家人就像離去的親人要走了一樣,是那樣的悲痛,那樣的不舍……充滿悲傷的眼睛一直看著孔明燈慢慢地飛向天際,再也看不見……
爸爸對我說:“兒子,我們回去吧!”“好吧。”我和爸爸加快了回家步伐的'速度,不一會兒就到家了。
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準備好了紙錢。我們來到一空曠處,媽媽把火點著,就叫我過去和她一起燒。火光映著媽媽的臉龐,我看見媽媽的眼神中有著一絲絲悲傷。
我想:媽媽應該是想念姥姥了吧!燃燒的紙錢火苗在跳躍著,透過火光中,我隱隱約約看見了姥姥慈祥的面容。
我想起了她老人家在世時對我的好。姥姥總是先把好吃的給我,爸爸媽媽知道后讓我把那些好吃的還給了姥姥。可是姥姥又偷偷地把吃的給了我。那時我還小,可是現在有好吃的,她老人家卻吃不到了。
小時候,我犯錯,爸爸要打我,姥姥就護著我。現在我長大了,聽爸爸媽媽的話了,不用在被誰保護了,可姥姥她老人家卻不在了。
給姥姥燒完了紙錢,我們就要回家了。這時一陣微風吹過,吹拂起了燒盡的紙錢黑色紙灰,那一片片紙灰翩翩起舞,有如一只只美麗的黑蝴蝶。我仿佛又看見了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我想您,姥姥!
中元節2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歷表才發現,什么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后,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哦,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中元節3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就是商業區還就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度”儀式就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就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就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4
中元節源出于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出國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并在我國廣為流傳。
中元節5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6
中國的漢字,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化載體了,你看,單就從一個字的寫法上來看,就盡可以從中窺見我們這個民族所推崇、重視、弘揚的一些東西了。
比如這個“孝”字——重陽快到了,自然要說到孝——上面半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意思就很明顯了:老人已是身子入了半截土的人了,在生活上失去了許多能力和本事,就需要他的子女來為他打好基礎,提供各種生活資料,才能把他頂起來,立起來。
還有一句老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讀起來雖然有點拗口,但意思也是很明顯的`——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沒有老,不等于你將來不會老。所以,在很多時候,也要設身處地多為老人想一想他們的處境,盡自己所能,為老人創造各種便利。將來等你老了的時候,你自己也就能夠同樣享受到這些便利了。
寫個“孝”字很容易,但要真正將字所蘊含的意思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恐怕就有些難度。畢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利益糾雜在一起,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像一張網一樣罩著我們每一個人,使我們逃無可逃……
于是,有些人就有了很多的借口。更有甚者,還做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前段時間就看到有新聞說某村一老婦活活餓死在家中……
再過幾天就是重陽節了。
這一天也終將成為你、我、他……每一個今天青春煥發的人的節日。所以,趁著今天年輕,今天我們還依舊青春,那就認認真真地寫一個“孝”字送給爹娘吧!當然,不僅僅是紙面上寫下這個字,更要把這個字深深刻在心里!
中元節7
中元節又稱鬼節,記得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據說是地藏菩薩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餓鬼來尋覓食物,我們家鄉習慣做一些叫“什么錢”的東西(具體怎么叫我也忘了)。
它是這樣做的:首先,用糯米粉沾水,然后把沾水后的糯米粉揉均勻,捏出一塊,像揉橡皮泥一樣揉出一個圓,壓扁,在中間按一下,最后下鍋煮,等到浮上來后,放在薄塑料片上,就完成了。
奶奶說,這天的陰魂會在街道逛街,所以不能出去。
因為這樣,我們這一天就整天的悶在家里,不能出門,很不爽——啊——
傳說,在這天出生的人,會看見常人看不見的'東西,像孤魂野鬼之類的東西,長大后就慢慢的看不見了。
相傳目犍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犍連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后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并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中元節)這一節日。
可見中元節的傳說還真不少呢,你們知道這些傳說嗎?
不知你們家鄉會怎么過這個節日呢,如果你知道,請你告訴我,讓我多學點知識。
中元節8
早晨,鬧鐘的“叮鈴鈴”聲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無意中看了一下日歷,今天是8月24日,下面還標注著“中元節”三個字,中元節?沒聽說過.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問媽媽什么是中元節?媽媽告訴我:中元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媽媽經常疊元寶呢!
到了中午,我們都忙開了:我負責疊紙,爸爸、媽媽負責燒飯菜.我來到桌前(桌上放著今天我應該疊的紙),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桌上的那疊紙足有3厘米厚,事不宜遲,我立刻動手干了起來.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紙,把它們平均分成幾份,再把它們卷起來,壓平,最后它們一張一張地抽出來,就行了.過了三十幾分鐘,我把紙疊好了,媽媽那邊也好了.我幫媽媽擺好飯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樹枝和耐燒的舊臉盆,再點燃蠟燭,一切準備就緒.
爸爸先從紙堆里抽出一張紙,點燃后,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舊臉盆里,待火燒起來后,爸爸把兩捆紙放在舊臉盆里,過了一會兒,紙燒成了灰,爸爸把元寶放入舊臉盆中,3分鐘過去了,元寶也燒完了,等火滅了,我們趕緊磕了頭,磕完頭后,我吹滅了蠟燭,爸爸把舊臉盆端走倒掉,我們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節9
古代的中元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現在則幾乎不為人注意。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祖,我們現在流行的的節日,如果不能藉此約炮或剁手,多數人是沒什么興趣的。
因為中元節對那個世界太重要了,所以在這一天遇到鬼的概率非常大,如果不是非常想,還是盡量別選這一天約炮。因為有不識相的'人,就此送了性命。
清代浙江某地有個姓張的年輕人,音樂天分很高,擅長各種樂器,而且他顏值也高,所以深得當地妹子們的歡心,張小哥因此也頗為自得。某年正逢七月半,張小哥夜晚出門閑逛,聽到不遠處的巷子里有女人的哭聲,凄惋綿摯,尋聲細辨,應該是年輕的女子在祭奠剛剛去世的丈夫。
張小哥聽著哭聲,竟然心神不寧,魂蕩神怡,忽起邪念。轉身回家取了簫回到巷口,應和著女子的哭聲吹奏,旋律和情感完全與女子的哭聲合拍。
這次可能是他一生中發揮得最好的一次,就在張小哥沉浸在音樂帶來的豐富情感之時,身后有一只手伸出,一巴掌扇在他臉上。這一巴掌打得太狠,不僅簫被打落,而且半張臉都立刻腫了。張小哥扭回頭,卻什么人也沒看見。他捂著臉回到家里,向妻子交待了經過,第二天就一命嗚呼(《北東園筆錄續編》卷三張氏子)。
雖然故事最后也沒交待那一巴掌是誰打的,但有鬼君覺得,應該是女子的亡夫。中元節這天,各家逝去的祖先,都會回來享用子孫預備的祭品。結果遇上一浮浪子弟,學司馬相如的琴挑,這一巴掌不是理所當然嗎?
中元節10
早晨,鬧鐘的“叮鈴鈴”聲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無意中看了一下日歷,今天是8月24日,下面還標注著“中元節”三個字,中元節?沒聽說過。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問老媽什么是中元節?老媽告訴我:中元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老媽經常疊元寶呢!
到了中午,我們都忙開了:我負責疊紙,爸爸、老媽負責燒飯菜。我來到桌前(桌上放著今天我應該疊的紙),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桌上的`那疊紙足有3厘米厚,事不宜遲,我立刻動手干了起來。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紙,把它們平均分成幾份,再把它們卷起來,壓平,最后它們一張一張地抽出來,就行了。過了三十幾分鐘,我把紙疊好了,老媽那邊也好了。我幫老媽擺好飯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樹枝和耐燒的舊臉盆,再點燃蠟燭,一切準備就緒。
爸爸先從紙堆里抽出一張紙,點燃后,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舊臉盆里,待火燒起來后,爸爸把兩捆紙放在舊臉盆里,過了一會兒,紙燒成了灰,爸爸把元寶放入舊臉盆中,3分鐘過去了,元寶也燒完了,等火滅了,我們趕緊磕了頭,磕完頭后,我吹滅了蠟燭,爸爸把舊臉盆端走倒掉,我們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節11
貴州省
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于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12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中國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雖然在他們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還有天神和地只的存在,但是卻以“人鬼”作為中心信仰。
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13
我是紹興人,紹興是水鄉,紹興人天生對水有一種敬畏之情,特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尤為突顯。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這一天雖不很喜慶,但那氛圍卻很隆重——我們那兒許多人都齊聚河沿,可不熱鬧嗎?那為什么要聚在河邊呢?為的是祭拜河中判官。這一天,奶奶買了許多瓜果糕點,就是為了這件事。在七月十五的下午,老老少少趕至河邊,老人們要擺好供品菜肉,還要預備蠟燭紙元寶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們并不是很在意這種祭拜,而老人們這種事卻一向很是重視,在那之前還要念經念佛。
在做好了一系列準備之后,祭拜才正式開始。人們點上蠟燭與香,開始祭拜河判官。一堆火在河沿熊熊燃起,祭拜前所備好的紙元寶之類的統統放了進去,熊熊的火光與隆重的儀式吸引了不少他鄉之人甚至外國人駐足觀之。
祭拜儀式結束后,人們先回家休養并準備湖燈。據奶奶說她小時候,雖然也放湖燈,但用的卻是河蚌殼加香油。以前的'湖燈多么樸素哇!隨著生活條件之變,湖燈之狀也有所變了,如今之湖燈較以前精致之許多呀。
許多人家都拿著自家制的湖燈趕來了,此時天還未黑,如若天黑了下來,那時便有更多人了。所以一些人在這一天傍晚會早早吃完飯便趕去河邊。
這湖燈先前全得靠人推動水才能移動,有的運氣差的湖燈飄到橋的另一邊,偏離航向,則無法挽救;有的好運的湖燈順著風與浪一路向前,火力全開,便一帆風順。據說,在放時飄得越快越遠越好。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色,各處地區有各處地區的風俗,但我相信每個人最難忘的節日風俗來自故鄉。這就是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節日,它是故鄉的中元節。
中元節14
每當看到水面上到處都是河燈在隨風漂游時,我便會想到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元節。
中元日是七月十五號,那天之前,農家婦女們會做各種各樣的面塑送出去。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到了那天,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據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那天夜晚,我們會去放河燈。先拿出如小烏篷船的河燈,然后在底座放盞蠟燭,最后將河燈四平八穩地放入水中。
這時,我再將目光轉移到人們身上,他們的臉上被融融的.橙光照著,有的雙目緊閉,在祈禱保佑,透露出一股安詳恬靜的氣息。
地與湖的界限被夜色籠罩著,并不是那么清晰,但萬盞燈火挖出了一條輝煌的隧道,它們就像紅鉆綴成的大衣,披在湖面上。我沿著湖邊走,都快目不暇接了,河燈都是荷花樣式的,有粉紅色、淺藍色、鵝黃色、亞麻色,種種色彩交織在一起,透過朦朧的煙靄,在暗暗的水波里,染起一絲絲漣漪。不安分的鱗波閃著橙黃色的光芒,像梭子般在沉入水底的月亮與人影之間穿行,攪起滿湖碎金。一切生物都融化在這暖洋洋的橙黃色之中。
不知不覺中,中元節在夜色里悄悄溜去。中元之日,我愛的節日。
中元節15
農歷七月十四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著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后,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里,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為止。接著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后用水洗干凈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里,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后,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念念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嘗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中元節】相關文章:
中元節的英文介紹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