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傲慢與偏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1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后,堆砌著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彌足的真愛……。
當我讀完這部著作的時候,我為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美滿的結為伉儷而感到欣慰和滿足。是的,是因為他們有傲慢,有偏見,才會有這一切的波折。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形象。他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或是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是的,他傲慢正因為如此,才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為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一樣。伊麗莎白也只因為對達西的偏見,而使她清新了威克姆對達西人品的貶低之言。
人生之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尋夢者。夢是巫山峽壁上綴著的那團閑適的白霧,不知何時來,何時去,去向何方;夢是一條伸向河里的若隱若現的虹,現到最美的時候也是它即將消逝的時候。夢是何等神奇,令人魂牽夢繞!它引無數的追夢者背負著黃河的淤泥,手捧長江的清純,邁著日月交替的腳步,追趕著問題的音符。這其間每一段艱辛的歷程,無不飽含著奮斗的辛酸,無不需要我們以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去承受,去拼搏。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2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電視劇,當時因為太小,不懂得欣賞,只知道劇情很精彩,故事的內涵卻沒想過,直到最近看了小說,才對故事及作者有更深的理解。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簡、賓利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肯、柯林斯和本內特太太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
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本內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
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喜歡伊麗莎白這個人物,她雖然沒簡那么美麗,性格也沒她那么溫柔,但是她秀外慧中,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藐視權貴并善于思考問題,不委曲求全,并勇于承認錯誤。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優良的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盡管她沒有多少嫁妝,但她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上流社會富家公子達西的愛慕。達西是一個“傲慢的家伙”,一開始就不討人喜歡,盡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很善良,他雖然有錢有勢,但對傭人們卻那么慈悲,對朋友也那么真誠、無私。其實他高傲是因為他有資本。試問一下,一個從小就生長在權貴家庭的少爺,一個一直被父母寵著的獨子,能不養成自高自大的壞毛病嗎,但是當他自以為是地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卻遭到嚴厲的拒絕,從而使他改變了傲慢的態度,并開始慢慢地接近以前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當的”小老百姓了。后來伊麗莎白改變了對他的偏見,而達西也沖破重重壓力,拋開身份與門戶之見與她與組成美滿的家庭。
小說中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盡管婚后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從小到大,很多小說我都是看過一遍,知道內容就不想再看了,但是這部《傲慢與偏見》卻能使我看過之后還想重新再細讀,足見名著的魅力,也足見簡·奧斯汀的魅力。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
在好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我買了英文原版的《傲慢與偏見》,花了幾天的時間努力的讀完了。一見傾心!當然名著也不是毫無瑕漬的。在喜歡的同時我也萌生了很多的想法。
先說說我發現的優點吧。從風格上看,它有與眾不一樣之處,這是毫無疑問的。大多數書都是從男性的角度來寫,即使是《簡愛》和《呼嘯山莊》這樣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也基本上從男性的角度去詮釋,而《傲慢與偏見》則明顯地充滿了女性思想色彩,包括世界觀及生活方式。這一點在寫作資料上得到最好的體現:假如是男作家,寫作的作品大多具有驚險色彩(只是強弱的問題),而本書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段也可是是威克姆與伊麗莎白之妹私奔(并且結局并不悲慘),作者能想到的最惡劣的行經也只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簡單欺騙;貫穿全文的一件事就是母親如何嫁女兒。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表現了這本書的女性化,而這類書在那個時代當然極少,所以我認為這是本書極大的成功之處。
一部好的小說應當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就這一點而言,此書也表現得相當成功。讀了這本書,頭腦中不難構成當時歐洲女性社會的狀況——所有女子都以嫁出去作為一種榮譽,而不管嫁給誰,婚取成了婦女唯一的'人生目標,真正的感情既少見,又難以被理解,作者深刻揭露與批判的正是這些。
談到缺點,我想與其他書作比較:就利用語言的本事而言,它不如《基督山伯爵》;就故事的曲折豐富性而言,它不及《亂世佳人》;就表現社會顯示的高度而言,它不及《高老頭》;就人物心理描述而言,它不及《紅與黑》。但畢竟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要描述的社會現實決定的。
讀完這本書,我想將它與《亂世佳人》進行比較。這兩本書在故事資料、情節發展上太相似了,就連人物也如出一轍:伊麗莎白對應斯佳麗,達西對應瑞德,賓利對應維希利,簡對應媚蘭。前兩者間關系由感情封凍到暖化,再到強烈;后兩者的感情始終如一。唯一不一樣之處就是,《傲慢與偏見》以和平為背景,后者以戰爭為背景。試想,讓賓利處在亂世,他必然會與維希利一樣落魄。
在感情的激烈斗爭與轉化上,這是無法比擬的。《亂世佳人》以戰爭為背景,那么感情的沖突自然容易表現,而這些是《傲慢與偏見》無法輕易到達的藝術效果。對整場戰爭及戰后的社會問題,《亂世佳人》也都表現的很成功,于是這本書的境界也就由兒女私情升華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深刻思索,這是《傲慢與偏見》匱乏的東西。
從整本書的藝術性來看,《傲慢與偏見》的確不如《亂世佳人》。但這在深刻思索后的確不難發現,也不難理解。奧斯丁作為女作家確有她對藝術感悟本事的局限性,這是能夠原諒的。所以至今我還是堅信,《傲慢與偏見》的確有很多過人之處,毛姆將它列為世界十大著名小說之一是有道理的。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4
傲慢,這個詞雖然是貶義詞,但它卻在男主人公身上明顯存在。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達西先生,出現在好友彬格萊舉行的一次舞會上。他不僅長得英俊,而且也很富有;但同時他也很無禮、很傲慢。因為彬格萊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單身漢,年輕英俊,生性活潑,開朗隨和,所以他有很多朋友,自然也有很多人參加了他舉行的舞會。這些人中當然也有很多漂亮的女士,但由于達西先生的傲慢,他對舞會上的任何一位女士都沒有產生好感,相反還讓伊麗莎白受到了他的怠慢。因為達西先生的傲慢和無禮,所以沒有人想到他會愛上舞會上的任何一位女士,尤其是被他怠慢過的伊麗莎白。其實不然,后來達西先生慢慢發現了伊麗莎白的機敏聰慧,談吐不凡,并且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但他卻極度克制著自己的感情,沒有向伊麗莎白求婚,原因是他看不起她的家人,但他對她的愛的確十分強烈,最終克服了家庭、地位的'障礙,終于向伊麗莎白表明了心意。傲慢是對愛的一種掩飾嗎?它的確是一種習慣超速行駛的情感。
伊麗莎白是班納特姐妹中的第二個,也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不僅美貌出眾,而且聰明過人。在舞會上受到達西先生的怠慢后,自尊心受到傷害,因此對達西產生了偏見,可是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么對他產生好感?對于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置若罔聞?伊麗莎白對他有偏見是很正常的,所以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大家也不難想到,伊麗莎白拒絕了他的求婚。但令我們沒想到的是:最終,達西與伊麗莎白走到了一起。這雖然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也不難想出。因為伊麗莎白對達西存在著偏見,所以就讓伊麗莎白對達西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這種偏見也間接的對愛的產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偏見,其實就是愛的紅綠燈。
由于達西的傲慢,致使伊麗莎白對他產生偏見,以致拒絕了他的求婚。但是拒絕了一次求婚并不意味著他們永遠不能夠在一起。因為達西的傲慢而使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所以在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她不僅沒有接受他,而且還痛斥了他一頓,而正是因這一頓痛斥,讓達西認識到了自己的傲慢,此后他變得不再傲慢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也隨之冰釋了。最終,兩人終成眷屬。
所以,愛就是傲慢與偏見的整合。正是因為達西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而使二者結合在一起,并且相克相生,使得傲慢與偏見都蕩然無存,最終才產生了愛的果實。
愛,竟能使兩個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遠的合二為一,就是與上帝的契約,縱使風暴雷電,也無法分解這種心靈的黏結。愛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呀!在愛面前,連傲慢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貴的頭顱。愛的力量實在是太高深莫測了,在愛面前不僅傲慢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就連偏見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在這個世界上,傲慢與偏見根本就不是愛的對手,傲慢與偏見在遇到愛之后不會讓愛消失,相反,它們只會雙雙變成愛的俘虜。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傲慢與偏見01-21
《傲慢與偏見》有感05-01
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06-09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范文04-27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范文05-01
傲慢與偏見名著讀后感04-17
傲慢與偏見_2450字01-24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03-01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03-08
讀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