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考作文如何審題
讀懂提示明確立意
審題能力實際是考生必備的一種能力,牽涉到篩選、提取信息,進行理性分析,然后綜合、歸納、概括、提煉能力的考查。“上海市中考作文分項相加評分表”第一列第一句就是:題意理解正確,中心鮮明,可見“題意理解”的重要性,而“題意理解”實際包含了作文提示語的理解和作文題目的理解。
關于作文提示語
近幾年上海市中考語文的作文題,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提示語,我們同學在動筆前,一定要先仔細閱讀這些提示語,因為它不僅僅是寫作要求的提示,有時候它還是一種寫作思路的提示。
比如07年的作文題是 “記住這一天”,提示語中說:這一天,可能是從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尋常,也可能是某一個時刻讓這一天變得不同凡響。同學們不僅要從中把握住這一天的特征:“不同尋常”或 “不同凡響”,更可以從中捕捉到這樣的信息:作文可以寫一整天發生的事,也可以寫這一天中“某一時刻”發生的事,關鍵是要能借助有效、生動的敘述和描寫真切地反映為什么這一天是“不同尋!、“不同凡響”的。
再比如05年的作文:以“充滿活力的歲月”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提示語是:在成長的愉悅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們每一個人都積極進取,充滿活力;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我們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和諧溫馨的家庭,洋溢歡樂,充滿活力;日新月異變化著的社區、家鄉、祖國……蒸蒸日上,充滿活力。更多的是提示考生選材組材的角度:可以寫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也可以寫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還可以寫日新月異的社區、家鄉、祖國等各層面的生活,關鍵在于哪一層面的生活自己更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關于作文題目
每一個作文題目中,都有一個決定作文中心立意點的詞語,我們可以把它稱為“主題詞”。如果作文題是一個詞語的話,那么它的主題詞通常就是題目本身,如 《喝彩》、《我》等;很多時候作文題是一個短語,甚至一個短句,那么研讀題目,找出主題詞,進而挖掘主題詞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就顯得尤為關鍵。如2000年的《我也銜過一枚青橄欖》,作文題中的主題詞是 “青橄欖”,青橄欖的特點是先酸澀后甘甜,就如同我們成長過程中歷經磨難方能采摘到的成功果實,推敲出這一點,文章的中心立意點恐怕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審題到這里,遠沒有結束,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探究題目中的“我”、“也”、“一枚”等詞語的作用!拔摇保f明文章該以第一人稱寫,寫自己的經歷;“也”,是針對那年閱讀文章《好吃的蘋果平凡的臉》而言,是以讀引寫;“一枚”,說明只要寫一次收獲。只有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我們的審題過程才算完整,題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確。
因此,我們說,作文題目的審題,不僅要準確找出主題詞,還要逐一推敲題目中其他詞語的修飾限制等作用,要將它們進行綜合全面的思考,忽視任何一個詞都有可能造成審題偏差。
重視語言的積淀量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語言流暢,有一定表現力”,是中考作文中語言能力應該追求的目標。但是,語言能力不會一蹴而就,它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需要反復的實踐運用,然后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逐漸使自己的語言變得豐富。
一般而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離不開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比喻、排比、設問等都是同學們經常接觸的,那么寫作時不妨適當的運用一些,它們可以使你的文字煥發光彩。如“生活是一部電影,一部沒有主角而又人人是主角的電影;生活是一首樂曲,每個人都是跳動的音符,缺了誰,樂曲都不會動聽;生活也是一盤棋,人人都是其中的一枚棋子,雖然每枚棋子的位置不同,但它們都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庇秩纭皶r間好比一條無形的河流,它無聲地流過每一個人的身旁。時間如同一位公正的法官,它公平地對待每個人的是與非!倍潭痰膬扇湓,精彩凝練,又穿透哲理,使文章深意疊出。
要使文章富有表現力,我們還不能忽略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都可以在構思時下一功夫琢磨。要使語言富有表現力,我們也不妨“移花接木”,將古詩詞經典,乃至廣告語、流行歌詞等移接到自己的文章中,使文字顯得生動活潑。如魯迅《社戲》中的“至于我看那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句中的“遠哉遙遙”、“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恐怕要比“很遙遠”、“免念《詩經》”生動許多。
這里要特別提醒同學們的是,語言的通順、流暢在于寫作者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而不在于套背一些華麗的詞藻。語言依附于思想才有生命,否則,再華美的詞句也是空洞乏力的。
【中考作文如何審題】相關文章:
中考作文如何審題04-29
中考作文:如何提高審題準確度04-30
中考作文的審題技巧04-27
中考作文審題技巧04-29
中考話題作文審題04-29
高考話題作文如何審題04-29
命題作文如何審題04-29
小升初作文素材之如何審題04-28
2008廣州中考作文審題點評04-30
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