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 篇1
“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余秋雨先生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么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為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么,“長壽”又是怎么回事?一開始他冒著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著,后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著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于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于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為幟、中庸為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說,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于千載歲月滌蕩,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為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說:“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說:“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贊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說: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議。這對于我一個山西人來說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于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后同樣逃脫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于山西,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呢?
總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余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名初中生,對余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于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致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鑒性,也必將成為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 篇2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么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歷史,濃縮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沖著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一個多年的夢,為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脫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么的一份閑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么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甚至對于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說明我們已經失去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解。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 篇3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說,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張力,富有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嫉妒的目標。然后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于歷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出來。
余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這,就是余秋雨。這,就是《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05-02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04-28
余秋雨經典語錄04-12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范文05-02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3篇11-05
余秋雨格言80句精選02-14
多情的秋雨散文05-01
感受秋雨散文04-30
秋雨經典情感散文04-27
余秋雨句子說說30句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