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村探幽散文
早上走出酒店,天仍然是灰蒙蒙的,街上到處是積水和枯枝黃葉的狼藉。據預報,婺源今日上午有霧,擔心高速路的封堵,無心逗留,即刻打的離開婺源,直奔黃山市而去。在黃山市(屯溪)又換乘了當地的汽車。去往景區的路是在山腳下繞山而且蜿蜒的,有些路段坑坑洼洼,滿是泥水,很顛簸。但沿途雨后的青山翠竹、重巒疊嶂,讓我忘記了這些艱辛,也好像是前世有約,又好像故地重游,很順利的就到達了目的地。一下車就看見立在景區門前的一塊淺黃色景觀大石頭,上面鐫刻著兩個斗大的紅字——呈坎,上面還有五個黃色的“A”字。
呈坎村是座落在黃山腳下深山腹地之中的一個古村落,現為呈坎鎮政府所在地。呈坎古名“龍溪”,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據當地《羅氏族譜》記載,豫章(今南昌)柏林羅氏兄弟于唐末遷居此地,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來選址、布局、建設,并改“龍溪”為“呈坎”。呈坎四面環山,“眾川”河繞村而過,“枕山、環水、面屏”, 從地理選址到人文建設巧妙的構成了內外八卦的格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也許是“風水”的關系,呈坎歷史上科甲不斷、英才輩出,先后涌現出一大批高官、巨賈、詩人、學者等。蘇東坡在《羅氏族譜》題辭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后先繼續”的評說;曾因羅氏家族名人輩出,朱熹來呈坎后曾寫詩贊譽說“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
目前,呈坎是全國獨一無二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還有宋、元、明、清歷代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古建筑群。這里匯集了徽派不同風格的建筑,尤其那些巧奪天工的石雕、磚雕、木雕,不僅彰顯了徽派建筑的特點,也把徽派建筑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游人譽為“中國古建筑藝術博物館”。呈坎的古建筑群和村中羅東舒祠均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村兩國寶”,全國罕見。
中國繪畫大師劉海粟曾說過“登黃山不可不去呈坎”;作家畢淑敏也感嘆過,認為“中國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呈坎!”美譽實在是不少……
我們下車的時候,天空灰蒙蒙的,空氣潮潮的地面濕濕的。一夜的春雨妝扮了這座古村,花草樹木的枝葉上都還掛著晶瑩的水珠,在微風中顫動;周圍山的頂部都已隱沒在云霧之中,還有一縷很長的云霧像一條白練在山腰飄動。有一個很大的清水池塘橫臥在村前,這里人叫做“水口”,這是景區的進口處。一個向南方向的石拱橋連著一條青磚甬路,將池塘分割成東西兩片。東面的池塘是個圓形,從東邊又有一座石拱橋并連接一塊不大的綠地,再經一座石板橋從西南面出來,像一條弧線,把這片湖水勾畫成一個“陰陽魚”八卦的圖案。處處體現著八卦的特點。池塘本是荷花池,因現在才剛剛進入四月,水面只有一些干枯的荷桿和綠色的水藻,岸邊生長著旺盛的蒲草,岸上還有一些金黃色的油菜花沒有凋落。圍繞池塘的東南面是很俊秀的徽式古老的房舍建筑,粉白的墻壁布滿了或黃色或褐色的瘢痕,墻角處還長著綠綠的苔蘚。一種古老而滄桑感讓人油然而生。緊挨著池塘還建有雨廊、水磨、舂米碾坊、亭閣;在池塘邊一堵高墻上,攀爬著一片紫藤花,正開得熱鬧。這里是景區一個典型景點,景色很秀美,搭配也很簡潔、別致,不僅展示了徽式建筑的濃郁特色,也顯現了“杏花、春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詩情畫意。粉墻黛瓦的房舍建筑因經春雨的浸潤,有一種濃墨淡彩般的深沉、厚重感,并清晰地倒映在池塘中,加之池塘的綠水、岸邊的粉紅杏花、繁花綴滿枝頭的紫藤、拱形而古老的小橋和灰白色的天空,簡直就是一副田園寫意水墨畫。
呈坎景區開發的比較晚,來這里的游人很少,也沒有像有些景區那種濃重的商業味道,民風很淳樸。尤其是座落山中,遠離鬧市,寧靜是這里最大的特色。正在美景中流連時,天空又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馬上躲進池塘邊的亭閣中,站在閣中欣賞這雨中的圖畫,又有一種別樣的韻味。那種美的景色、那種美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可以體會得到。
待雨小了一些,我撐著雨傘,走進了村子,靜靜地去尋找這古老村落的千年風韻。這里不愧為八卦村,無論是街還是巷都是曲曲折折、拐來繞去的,就像迷宮一樣。這里的街巷也比較特別,長的少短的多、寬的少窄的多,窄的小巷只容兩人并行。巷子兩邊都是高深的灰面斑駁的圍墻,路面基本都是用花崗條石鋪筑,條石已經被歲月的腳步踏磨得凹凸不平,但很平滑。小巷的石板路大多在一側開有窄窄的溝渠,還有清水流淌,這些水都是引眾川河的河水。溝渠沿住宅房舍開鑿,星羅棋布,布滿了村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街巷水系。這種設計充分體現“陰陽”和“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風水理論,而且這水可以泄洪、排水、消防,還可以滋潤這個古老的村落。一個人撐著傘,在瀟瀟的春雨中,走在這樣的古巷中,似乎有些寂寥、孤獨、陰森之感,好像走在很遙遠的的從前……
稍寬一些街巷的兩面是民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高高的馬頭墻高低錯落、黑白相間,粉墻黛瓦、淡雅清秀。峭立高聳的門樓上方還有突出墻體的黑色飛檐浮雕,更增添了房舍的古樸。據說呈坎因為開發較晚,至今還處于原始的狀態,這里的古民居,除了一些國家保護文物,明清的房子也有人隨意的住著。人們在這里淡淡然然的生活、殷殷勤勤的勞作,流淌著一種久違的隨意、閑適和寂寞,這里似乎永遠也沒有過熱鬧和激情。這里的原住村民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用具,依然保持著徽州先民的摸樣,他們對于自己居住的老宅,充滿了自豪和敬畏,不愿做輕易的改動,哪怕有些許風雨剝蝕的痕跡,他們也會維持原貌。也正是得益于對古宅的敬畏感,呈坎的古民居才能保持著原滋原味,才能鮮活地呈現在今人面前。因為今天是雨天,街巷中更是很少行人,各家的門都是關著的。偶爾有開著門的,可以窺見民宅一斑。民宅基本也是兩層格局,進門都是廳堂,穿廳而過是自家的院落。房舍內的擺設基本都很陳舊、古樸,主人大多是一些老年人,穿著也很樸素,與房舍一樣,顯得很滄桑;有的在拾掇雜物,有的坐在小竹凳上喝著茶水。一切都是那樣的平常、安寧、淡然,并透著一種久違了的寂寥、隨意。與如今的城市相比,猶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秦人”,似乎“乃不知有漢”一樣,似如隔世。
村子的南面是眾川河。可能是上游下雨造成的,河水很混黃,水勢很大。這與原來照片上那種河水清淺、卵石可見、鴨鵝嬉水的畫面已不可同日而語。對面是田地,一直連接到山腳下,幾頭黃牛正在田中吃草,青綠色的田野點綴著零星的油菜花,顯現著充滿韻味的田園風光。在遠處青綠色的山坡還有隱隱的村落顯現。在面對村子中心位置的河上,建有一座“三孔”石橋,名為“環秀橋”,橋上有亭、亭中有條凳。環秀橋為溪東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五孔石橋,歷經百年滄桑,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然而2013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卻將古橋沖垮,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的修復,才恢復成如今模樣。雖然已恢復,也僅剩下三孔,而且也少了些往日的那份古樸感,這對世人來說不能不算作是件遺憾的事情。
呈坎的古民居與宏村、西遞不同,雖然都是徽式建筑,但西遞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呈坎則以官家宅見長。這里的官宅、祠堂不僅多,還因地位的不同,各具特色。官宅的前后進之間有院落,院里花木疏朗,石徑分明。特別是規模宏大的“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簡稱羅東舒祠)。據介紹,“羅東舒祠”是羅氏家族的祠堂,在設計和建筑上集古、雅、美于一體,是徽派建筑的典范,羅東舒祠被譽為“民間故宮”、“國之瑰寶”、“江南第一祠”。羅東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明萬歷三十五年續建,到萬歷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時八十七年、花費白銀逾四萬五千兩。“羅東舒祠”是為紀念呈坎村前羅氏宗族十三世祖羅東舒的,建筑設計基本是按文廟和孔廟的格局興建的,是典型的徽州明代祠堂。整個祠堂建筑分為四進,層層升高,氣勢恢宏。走進祠堂給我的感覺是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風格獨特。高大粗壯的梁柱、精細華美的隔窗、栩栩如生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寬大的匾額、彩畫都記述著昔日的繁華,令人感嘆先人的智慧和技藝。祠中的“寶綸閣”為祠堂后寢,用于珍藏歷代皇帝賜予呈坎羅氏的誥命、詔書等恩旨綸音,是整個建筑的主體,高近十四米,面闊十一開間,進深十米,僅比北京故宮太和殿少兩個開間。寶綸閣還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畫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組家廟建筑。雖說祠堂處處都展示著規模的恢弘、構造的華美、工藝的精湛,但那些斑駁的墻壁、褪色的漆柱和彩畫、積滿灰塵而又空蕩蕩的廳堂,就像一位穿著破舊的朝服、手里拄著拐杖、滿身灰垢的老人,滿臉刻錄著歲月的滄桑。讓人深深地感覺到“逝者如斯夫”。只有那株長在庭院已有400多年樹齡的桂花樹,還郁郁蔥蔥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豪宅雖破舊仍在,其主人焉在?其修祠者焉在?
天色漸漸暗下來了,我們出了祠堂,向住處走去。
【古村探幽散文】相關文章:
后溝古村的溫度散文05-01
梨花寨探幽散文05-02
探幽南山夜優美散文05-04
古村流坑游記的散文隨筆04-30
天坑徒步探幽行散文04-27
踏尋將消逝的珠溪古村寫景散文04-27
白鷺古村04-29
古村尋幽作文08-07
古村新樓紀06-14
水西古村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