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日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日記》教學反思 1
《日記兩則》一課生字較多,于是上課伊始,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并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然后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接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 齊讀生字詞,小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讀錯及記字方法。這樣學生從個體自學課文,讀準字音,到同桌互相檢查生字讀音,再到小組的學習,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上的主人。在小組合作中,我改變以往的做法,實行輪流坐莊,定期輪換小組組長,使每位小組成員都能過把癮,都能亮亮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又推出“小組連坐”的'管理方式,小組能否得到小標簽,取決于小組每個成員的表現,不再是個人的行為。實行后效果不錯,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很強,學習合作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雖然小組“樹”上結出了合作“果”,但我認為合作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外呢,下課鈴響之后呢,是不是就沒有合作。我想這也是我們以后要做的。
《日記》教學反思 2
本單元寫作是觀察日記,要求圍繞觀察對象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本單元的的課文《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都體現了連續細致的觀察,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也掌握了觀察方法。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次習作是在此要求上進一步提升的。
為了本次習作,從十一假期開始就著手準備,十一假期的作業就讓學生在家水培大蒜,并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分別從形狀、顏色、形態幾個方面來記錄,為觀察日記做準備。
當講到習作時,同學們把自己的水培大蒜帶到了學校,更加直觀的觀察。講解習作格式、引導學生寫出作文提綱,明確習作要求,要寫出大蒜在觀察中的變化。觀察記錄卡中沒有明顯變化或者重復的地方就刪掉,不體現在習作中。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觀察時看到大蒜不同的變化有什么樣的'心情,無論是培育成功還是培育失敗想必心情都是不同的。讓他把這種心情寫在觀察日記中,這也是觀察的一部分。
最后給學生梳理寫作思路,觀察日記的格式是先寫日期再寫正文,為了讓別人清楚觀察的過程也要交代必要的觀察時間,最后用剛才、之前、然后等表示時間的詞語把觀察過程銜接起來,這樣觀察日記就形成了。
《日記》教學反思 3
《日記兩則》是一片以“夢”為主線,以“助人為樂”為教育思想的課文。課文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尤其是第一則日記,幾乎每一名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生活體會,所以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于是,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
理解日記內容的'過程,既是學生體會關愛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教師應以朗讀,聽讀,評價的方式去完成這一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寫的日記也許有不少問題,或許標點不正確,或許有錯別字,或許掉字,或許加字,但肯定有值得贊賞的地方。教師要在學生初學寫日記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保護好學生學寫日記的興趣。
結合我們今年開學初就開始練習日記,對日記我沒有給以嚴格要求,而是以激發學生寫日記興趣為主,每次日記進行點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在每次評點日記中學生對日記要求和格式也慢慢有了很好的領悟,所以在上這節課時比較輕松,學生能很好的掌握這節課的內容和要點。
《日記》教學反思 4
朗讀本課,要重點領會作者關愛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對日記的內容和寫法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1.自由朗讀。抓住“‘我’做了一個什么夢,夢想成真了嗎”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2.在朗讀中感悟。先比較這兩則日記有什么相同點?夢中情景有什么不同?讀第一則日記,要注意指導點撥學生,因為“我”的夢想沒有實現,心里埋怨媽媽,因而要把“我”不高興的語氣讀出來。最后一段朗讀的難度較大,要多指導。并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小女孩的媽媽小氣嗎?為什么?讀第二則日記,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什么?同時指導學生把“我”夢中開心的事,用高興的語氣讀出來。
3.比較朗讀。比較一下這兩則日記內容上和情感態度上的不同。思考:媽媽沒有給“我”買心愛的.白紗裙,“我”的心情怎樣?后來“我”為什么沒讓媽媽買白紗裙?
4.教師出示日記格式,并啟發學生:日記的寫法比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寫出一天當中有意義的事或自己特別想記下來的話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
日記的篇幅可長可短,一定要寫自己的真實感受。
《日記》教學反思 5
課文第四單元是讓寫觀察日記,怎么引導學生寫呢?學生一般會無話可說,有的觀察得很不仔細,寫起來也是寥寥幾筆。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提前布置學生在家里養豆子和大蒜,并讓學生仔細觀察,過兩天寫一篇觀察日記。為了便于孩子觀察大蒜的生長,我讓學生帶了兩頭大蒜,放到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觀察。
星期一,學生們很興奮,向我說著他們大蒜的成長。我讀了幾篇比較好的觀察日記,讓學生一起觀察教室里的大蒜,告訴學生怎樣才能把習作寫具體生動,并讓學生繼續觀察,過兩天再寫一篇觀察日記。這樣子,學生一共寫了三篇日記。最后,我讓學生把這三篇日記整合成一篇寫在大作文本上。引導學生每篇日記之間可以用“過了幾天”作為日記與日記之間的連接。
本來以為學生把三篇日記連起來會寫好多,但有的同學偷懶,只摘抄了一篇。有的學生很認真,寫了兩三張。有的同學能夠把觀察到的情況寫具體生動形象了。有的'同學寫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對植物的變化著墨很少。這提醒我,要在講課的過程中,加強仿寫訓練和一些片段描寫。
《日記》教學反思 6
本節課首先創設情境,運用“我說我所想”的形式,讓“記者”采訪“魯濱孫”,小記者問:“魯濱孫先生,你一人在荒島的感受是什么?”“遇到了這么多困難,你是怎樣想的?當時有沒有想到死?”在同學的回答下,學生們了解了本節課的內容,對魯濱孫的克服困難,謀求生存的經歷有所體會。
課堂上轉換角色,創設師生交往互動、平等對話的教學關系,教師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學習的伙伴,教師沒有了架子,尊重學生的意見,給足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平等和親切,師生間實現零距離接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逐漸形成。
本節課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問題特別多,尤其是針對“魯濱孫是如何生存的”這一問題,學生爭論得最激烈,既給學生上了一堂思想課,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口頭表達能力,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雖然學生說得不深刻,根據我班學生的水平,我已經很知足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開拓,學生身上閃耀的智慧火花也令我備受鼓舞。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要想讓我班學生積極交流,首先教師應創設一些和她們生活較近的情境,同時教師不要對談話內容的深刻性進行要求,想什么說什么,不必精雕細刻。
《日記》教學反思 7
《給蠶寶寶記日記》是蘇教版四(下)第二單元《養蠶》中的第二課。在發蠶給學生之前,我就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課外書及身邊曾有養蠶經驗的人,收集有關蠶的資料,以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關注。于是,我的身邊,經常會有學生跟著問:“老師,什么時候發蠶呀!我知道了蠶的……”
學生對我國養蠶的歷史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大部分學生知道我國有“絲綢之國”之稱,蠶繭是由蠶吐絲結成的。對于“蠶為什么要蛻皮?”“蠶繭里有什么?”、“飛蛾從哪來?”等等的問題也有一些了解。
在本課教學中,要求學生將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親自去實踐、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討論、交流。在飼養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養蠶和蠶變態等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發展研究興趣和能力的過程。以達到《課程標準》中制定的“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充分體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等目標。
在上課時,我以引領式“問題”的方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基本理念。把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大部分:一、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二、蠶卵是什么樣的;三、蟻蠶是什么樣的。教材沒有對這三塊內容進行詳細地描述,而是把養蠶作為學生探究的提綱,空間完全是開放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認識蠶的生活。
我從朋友家帶回蟻蠶,學生得知消息后,更是盼望著上科學課。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觀察蠶卵和蟻蠶,并歸納出,養蠶必須準備的物品及家長同意書,以備下一節課領養蠶用。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讓學生演“主角”,學生快樂,教師也體會的了,課標的真正目的。
通過課外延伸的養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養好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中學”,以達到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經歷蠶的生長過程,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同時將長時間對蠶的觀察結果以寫或畫、拍照、等方式記錄下來,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勇氣、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日記》教學反思 8
本課以造型表現為主,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課型,以學習繪畫中人物動態的基本知識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根據這節課的重難點,我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先激情導入在游戲體驗,欣賞探索提供指導到創作表現最后交流評價。上課前,我通過交流學生從家中帶來的周末生活的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介紹照片所反映的周末快樂生活,并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周末中喜歡開展的活動及所經歷的或看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畫人物動態是本課學生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內容,也是本課的`學習難點。在教學中,我通過學生帶來的照片及教材中的圖片、范作來引導學生欣賞、觀察,我還提示學生帶問題觀察,明確學習任務:如圖片、作品中表現的是什么事情?相關人物的動作有什么不同?具體到人物的站、坐、蹲等不同動作所產生的不同姿勢變化。
畫人物動態是本課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內容。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小游戲畫簡筆畫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人物的結構可分別理解為頭部胸部髖部及四肢。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了解人物的動態變化基本原理,借助簡筆畫不失為一種化難為易的好辦法。客服了學生的為難情緒,但是后面的畫面分析沒有讓學生自主分析探究,未能體現生本教育,雖然與時間有關,但是主要還是設計時候欠缺考慮,今后要多在這方面努力探求,提高課堂效率。
《日記》教學反思 9
上完課后,我自己靜靜地坐在位置上,一句話也難得說,是什么緣故,恐怕自己一時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應該說,整節課師生之間的互動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經過課改后學生的能力水平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飛揚,自主意識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在課堂上展示得非常豐滿。課堂上,我能尊重每個孩子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有表達的欲望,并能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可是,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眼前。在學生興趣被激起的同時,如何進一步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狀態?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呢?在課堂上,有個別孩子在做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是授課內容不精彩?還是老師講課方式單調?我陷入了沉思……看來,我的課堂調控能力與自己想象中的確實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課堂把握不足,因而未能及時組織課堂紀律。更為要命的時,在當時氣急敗壞的情況下,連自己最為拿手的課堂評價環節也基本消失了。總之,一堂課下來,給我留下了諸多的遺憾!在各位老師的評價中,這是一節不錯的.課堂教學。至于自己所上的課怎樣呢,我一時也說不清,只是它沒有我想象中的好。
我認為,一堂成功的課,雖有許多因素組成,但有兩大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學生是否樂意上這堂課,是否樂意參與探索、交流等;二是學生得到了什么?如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只有做到這兩點,課堂才會成為學生享受快樂的場所,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松鼠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擬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紹了松鼠,刺猬,獾如何過冬的知識。讀來生動活潑,富有童話色彩。備課時,我以為學生對本篇課文一定會充滿興趣,朗讀理解應不成問題。至于日記的形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寫話訓練,即在每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的有意思的畫上寫幾句話,再注明日期。可以說在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礎。因此要以學習本文之際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寫日記,并不會存在太大的困難。但教完本文之后,我發現學生有兩個地方顯得比較難以接受,也即文本與他們的生活,已知領域出現了距離:
1、學生對松鼠,刺猬,獾這種動物世界的過冬生活不大了解,尤其是對“獾”很陌生,連音都容易讀錯。雖然有些學生課外閱讀較多,但也只是停留在閱讀上的“知道” 而已。所以學生無法很好地身臨其境,以松鼠“我”的角度觀察,體會冬天來臨時外界對松鼠生活的影響及松鼠的內心感受。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津津有味的讀故事。這顯然與日記是以第一人稱記載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存在距離的。而這一點對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教給他們一種觀察生活,世界的視角,是今后繼續寫作的基礎,也符合他們仍以自我為中心感知世界的心理邏輯特點。
2、學生對日記三則中的時間跳躍性,內容連續性難以領會。所以他們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對于松鼠基本冬眠,偶爾出來活動的冬眠特點較難發現,特別是他們以為學了三則日記就是學了三篇課文。其實三則日記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課文,作為教師是知道的。因為日記在記載時雖有其獨立性,可每則單獨成篇,但也有其連續性,可完整記錄一件事的前后過程或某一變化的各個階段,閱讀時必須將所有的視為一個整體方能理解。
但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欠發達,加上前面的寫話訓練也主要是基于興趣,隨意性,片面性特點明顯,故學生較難理解具有內在連續性的內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記其實記載的是一個過冬的過程,只有將整個過程連貫起來才能知道不同動物過冬的不同特點。而這種前后的連續性,因果性恰是學生今后寫作聯系亟待堅強的,也是學生思維連貫性獲得發展所急需的。
《日記》教學反思 10
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通過《古詩兩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以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四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趣事之后要求同學們寫出自己在觀察中新的發現。為了讓同學們有內容可寫,寫出高質量的習作,我在上這篇習作之前,提前兩周布置同學們準備:即要求他們在家里用杯子或碗泡制綠豆或者黃豆、花生米之類的東西連續進行細致觀察并堅持寫觀察日記。任務布置以后,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回家準備。兩個星期以后,我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適當指導,然后要求他們習作,發現除了極少數基礎確實較差的孩子的文章寫得不夠理想之外,其他絕大多數孩子的文章寫得都挺好。以下是我從這些孩子的文章中篩選的一部分,和各位同仁共勉,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A同學:聽說綠豆的生命力很強,我想做個試驗。我把綠豆泡進水里,綠豆圓圓的,小小的,硬硬的,顏色呈深綠色。我想:又小又硬的綠豆怎么能發芽呢?第二天,我發現沉睡的小豆子吸飽了水變大了,顏色也變淺了,有的綠豆中間還裂開了一條縫,好像想脫掉綠色的衣裳一樣。綠豆居然發芽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細小的嫩芽,像一個個小逗號。第三天,綠豆的芽長長了,有一顆綠豆完全脫掉就外衣,換上了淡淡的白袍。第四天,綠豆芽又長長了一點點,好多顆綠豆都脫掉了綠色的外衣,換上了白袍,像一個個小蝌蚪,又像一組五線譜的音符。綠豆的生命力真強啊!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事物的奇妙。
B同學:第四天,我的豆芽已經有三四厘米長了,他們都浮在水面,好像幾位嬌艷、高貴的公主手拉著手在水面上嬉戲。后來豆芽公主周圍鼓起了小泡泡,我沒當回事。中午,豆芽公主變本加厲沒有了往日的清香,反而變臭了。奶奶教我說:“豆子要放在避光的地方,不能接受陽光直射。”
C同學: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去看我的綠豆,我發現它的皮裂開了,像是個受傷者被歹徒的刀給劃傷了似的'。到中午,綠豆的皮完全脫落了,露出了滑溜溜的小身子,別提有多可愛了!
D同學:小黃豆白白嫩嫩的肚皮上,多了一個小口子,這個口子大概有五毫米那么長。從口子里爬出了一根“線”,像從殼兒里爬出的一個小蚯蚓。
……
在這次實驗的過程中,同學們用短短十天左右的時間竟發現了一顆小小的綠豆或黃豆在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細微變化,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筆將它很形象地描述出來,我們不得不說這次習作是成功的。它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同學們耐心、細致地觀察。看來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有它神奇的一面,只要你認真觀察,一定不難發現它那神奇、好玩的一面。
《日記》教學反思 11
作文和日記一直是孩子們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提高孩子們的習作水平,我們年級的老師們也基本上堅持了每周一次的周記訓練。但是,這樣的方法卻也見效甚微。孩子們的作文水平不但沒見長進,有的孩子還對寫日記產生了反感。因為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周末可以選擇什么題材,沒有老師的指導,他們也不知道從哪里下筆,怎樣表達。與組內的老師們交流了一下,決定盡量把練筆放在課內,或者是選擇有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的事件來寫。還別說,這樣幾次訓練下來,效果還不錯。比如,上個星期有南開、樹人小學的老師到我校來上課。我們班有幸去上了一節科學課。樹人小學的王老師把這節課上得非常精彩,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班上以后,我就問孩子們“這節課有趣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有趣!”“那其中的哪些事讓你印象最深刻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那么,你最想寫下來的是什么呢?”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我最想寫我的'心情。”“我想寫最有趣的那個游戲。”“我想寫寫給我們上課的老師。”
第二天,日記本交上來了,孩子們選擇的話題沒有千篇一律,側重點各有不同。很多孩子寫得非常精彩,即使是平時比較差一點的孩子也寫了三、四百字。有話可寫讓這次日記變得輕松了許多。其實,作文訓練的材料就來自我們的生活,來自孩子們的身邊。只要老師能多長一個心眼,多一點小小的提示,就能讓孩子們把作文變得不再那么困難。
《日記》教學反思 12
《松鼠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擬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紹了松鼠、刺猬如何過冬的知識。讀來生動活潑,富有童話色彩。但學生對日記三則中的時間跳躍性、內容連續性難以領會。所以他們只能理解刺猬要冬眠,對于松鼠基本冬眠、偶爾出來活動的冬眠特點較難發現,特別是他們以為學了三則日記就是學了三篇課文(因為里面所寫的內容不一樣)。其實三則日記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課文,作為教師我們是知道的。因為日記在記載時雖有其獨立性,可每則單獨成篇,但也有其連續性,可完整記錄一件事的前后過程或某一變化的各個階段,閱讀時必須將所有視為一個整體方能理解。但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尚欠發達,加上前面的.寫話訓練也主要是基于興趣,隨意性、片段性特點明顯,故學生較難理解具有內在連續性的內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記其實記載的是一個過冬的過程,只有將整個過程連貫起來才能知道不同動物過冬的不同特點。因此該如何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較有效地彌補前面提及的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嘗試:
聯系自身,貼近生活,啟動日記寫作。
為強化“日記”是自身生活的這一印象,在學生入情入境地當了一回小松鼠,知道了小松鼠是怎么過冬之后,我順勢引導:“小朋友,你們又是怎么度過冬天的,雖然我們人不會冬眠,不必像小松鼠他們那樣做窩,準備食物,但我們也要做什么?有什么變化?比如準備厚一點的衣服、鞋子,晚上睡覺要蓋大被子,到了很冷很冷的時候還要戴手套……現在就是冬天了,你們怎么做,怎么想,能不能也寫一寫,告訴小松鼠呢?名字可以叫“xx日記”,一天寫一則,或隔幾天再寫一則。學生們接受任務后都興趣盎然。有的寫吃的方面的變化,有的寫穿的方面的變化,有的寫房間里的變化,有的寫冬天上學和夏天上學的不同。只要是從他們心里流露出來的,我都給予肯定。
通過上面環節的補充,學生對本文的學習更加深入了,同時也隱隱約約領悟了日記的寫作,從以前片段式隨意的寫話上升到較有意識的有潛在目的的連貫的日記記載。既知道了日記的格式,也知道了日記寫作的好處,更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
《日記》教學反思 13
又一次的活動結束了,這次的教學活動,讓我感觸頗深,我們都知道,在早期閱讀之中,繪本閱讀越來越被人重視,它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漸增長。于是在本次活動中,我選取了《蚯蚓的日記》作為大班繪本教學的內容原因一是大班的孩子對記日記有了初步的了解,開始嘗試記錄氣象日記或是簡單的生活日記;二是大班的孩子在觀察、猜測、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急切地需要有一個表現的舞臺。而《蚯蚓的日記》中的內容詼諧、幽默,以日記的形式,寥寥幾句話可以引發孩子的無限遐想。因此,在選材方面,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比較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征的。
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安排小朋友們進行了準備活動。在準備中,我事先讓孩子觀察了蚯蚓,對蚯蚓的形態、生活習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孩子也有記日記的基礎,這些知識經驗的準備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而孩子們人手一本書是區分于繪本閱讀和看圖講述的重要標志,多媒體對個別畫面的展示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便于我對孩子的引導。
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楚的,每一個環節之間層層遞進,各個小環節之間也存在著遞進關系,比如第一篇日記在小結的時候是教師小結的;第二篇日記是教師引導個別幼兒進行小結;第三篇日記是幼兒之間相互傾聽,進行小結。
在教學活動中,我還是比較注重細節的。例如在觀察第一篇日記的時候,我不僅引導孩子對孩子的表情、動作進行觀察,發現孩子們害怕的心理,而且也引導孩子對蚯蚓這個主角的表情進行了觀察,發現它的得意之后,讓孩子們猜測蚯蚓在想什么,從而感受蚯蚓的調皮。又如第三篇日記中,我不僅讓孩子們觀察畫面,進行猜測蚯蚓媽媽、姐姐的想法,還將情感也進行了提升:每一個媽媽都最愛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美的`!對孩子的禮儀也進行了教育:要尊敬別人,不能嘲笑別人。通過這些細節的關注,充分挖掘了教材各方面的教育意義。
當然,在教學活動中,我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我沒有很好地調動孩子的大膽積極發言情緒,讓孩子一開始處于緊張、放不開的狀態,即使覺得好笑也沒有笑出來;又如給孩子們自由閱讀的時間太少,孩子們在這個環節中整個場面比較熱烈,甚至到接下來的表達中,孩子們都很愿意來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日記,可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匆匆掐掉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再如對于繪本,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我在這個活動中充分讓孩子了解了日記的基本形式,卻忽略了對繪本的感受,《蚯蚓的日記》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詼諧、幽默的,而在活動中孩子們發笑的頻率卻不是很高,可見,我在引導中偏重了知識,而忽視了情感。
試教了很多次,也出現了很多狀況,我感覺自己對繪本教學從一無所知到現在略有所知,正努力探索更多,雖然本次活動結束了,但是對繪本教學的研究還剛剛開始。我相信繪本能帶給孩子很多,也能帶給老師很多!
【《日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日記》教學反思09-22
《日記》教學反思11-06
《日記兩則》教學反思05-06
《日記兩則》教學反思05-21
學生日記 教學反思01-03
日記兩則教學反思01-06
支教日記之教學反思11-22
《日記》教學反思15篇11-06
《日記》教學反思(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