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格局》讀后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格局》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格局》讀后感1
從來不曾知道,我會在北京打拼? 也不曾理解自己為什么會想扎根北京?只是開始來了這座城市,便慢慢習慣了它的節奏,或者可以說是自己適應了這個城市的節奏,便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選擇在這座城市里面奮斗。
這本書的書名叫《格局逆襲》,副標題叫做普通人的制勝之道,我想并不是每一個普通人看后都會像作者一樣,逆襲成功,可是里面很多觀點和大熊老師個人的經驗,還是值得一看,作者詼諧幽默的筆鋒,讓你歡笑的同時,不禁深思,我到底拿什么來逆襲我的人生。
09年我剛進入大學那會,剛剛體驗了高考,萬人過完獨木橋,全國各地到處都分散著自己的同學,很多同學去了大城市,我則不以為然選擇在家鄉,可是卻開心以后去哪里玩,都有認識的人招待,在城市過著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我有的同學給我從北京/上海還有國外打過來一些電話,講述著他們的所見所聞,我卻覺得實在是沒啥可聊的。
暑假閑來無聊,找到在北京上學的同學游玩,第一次來北京,有出發前的興奮,也有些不以為然,不就是個小北京嘛,來到這可好,人多、車多、玩個什么都排隊,麻辣燙都是數簽子的,記得回去后到處跟周圍的人抱怨,當然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虛榮心,雖然時至今日已記不得太多的細節,但總歸有一點是深切感受到的,那就是我,并不喜歡北京,嚴重的不喜歡北京!
工作我就留在老家,在哈爾濱,過著冰城人民習慣的生活,日復一日重復著,爸爸之前總對我說:“全國一盤棋呀,在哪里都一樣,到處都是高樓、還是在自己的地盤最好”,我也受家人的影響,不覺得外面的世界好。這樣的情況在15年被打破了,機緣巧合我被調到北京工作,起初各種不適應,可慢慢的當你看到那么多優秀的人在奮斗,接觸到很多打拼的'青年,參加了很多活動,見識和視野打開之后,你發覺這里真好,有著家鄉沒有的機會。
在后來我因為工作,不想在內耗自己,斷然辭職,即便當時公司還有幾萬塊的提成錢沒有給我發,可我依舊選擇離開,因為與其在這內耗,我不如珍惜時間去闖闖,時間才是一個人的最大成本,我想這就是大熊老師說的格局吧,也就是看問題的高度。在之前我是斷然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的,我舍不得那錢。說這件事情,并不是標榜自己的豁達,而是很多事情,自己沒有那么計較了,因為知道什么事情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
今年北京的高考狀元說了一些話,讓人聽后頭皮發麻,他說未來寒門太難考出狀元來了,因為資源和眼界都是局限的,這名高考狀元本身就家住北京,教育資源豐厚,父母又都是外交官,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去了很多的國家,眼界自然不一般,所以寒門很可能會出孝子,但很難出貴子了。這句話雖然聽著殘酷,可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同樣參加了高考,我在農村的弟弟,連填報志愿選什么專業,都一臉茫然,讓其選擇一個大城市,死活不去,說生活成本太高,建議他假期看一些書籍,他卻說看那些有啥用,抱著手機看動漫看游戲,時不時傳出大笑的聲音,但我媽媽跟我講這些的時候,我很無奈同時也在想,這以后他拿什么去跟人家競爭。
其實整本書,更多的在以一個過來人在論述一些方法和經驗,有對職業上的,有對待機遇上的,有專門對女性的,其實講了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在講“見識”與“格局”,當你的格局和見識不一樣了以后,自然在處理問題上會有一些不同,不是身在北京你的格局就會變大,也不是你在小地方你的見識就會短,而是大城市信息更多,你所能享受的教育資源也就更多元化。
文章的最后我想起了莊子,莊子老婆死后,很多人都很悲傷,而他卻鼓盆而歌,周邊人都不理解其做法,其實就是周邊人的格局還沒有和他老人家一樣,到達那個高度,當一切回歸于宇宙,他自然為他的老婆開心,為之雀躍,每一個人人生都是自己過的,只需比昨日的自己好,這何嘗不是一種逆襲。
《格局》讀后感2
過年前在家大掃除整理房間時,在書架上了看到了塵封已久的吳軍老師的個人成長的三部著作,《態度》、《見識》和《格局》,這三本書是我初入職場的啟蒙老師送給我的新入職禮物。
當時我已經閱讀過一遍了,現在在看到他們時,書的封面已經落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過去的種種像放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經過歲月的洗禮,現在的我又重新拿起了這三本書,目前《態度》和《見識》已經閱讀完了,收獲頗豐。現在《格局》這本書了我斷斷續續也快讀完了。
在閱讀吳軍的《態度》這本書之前,我對“態度決定一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認為態度只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一種心態。然而,讀完這本書,我對態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到態度其實是一個人對待生活、對待工作、對待人生的一種基本立場和價值觀。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要引導孩子們樹立積極的態度,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本書中吳軍老師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態度是如何影響他的行為和選擇的。
他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態度是如何決定他的成就和幸福的。他用自己的失敗教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態度是如何導致他的挫折和困境的。這些真實的故事和案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態度的力量。
書中,吳軍老師強調了積極態度的'重要性。積極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逆境和挫折,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積極的態度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和充實。這些話語讓我深受啟發,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決心。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吳軍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工作的熱情。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有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我們才能擁有積極的態度。
他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告訴我們,只有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我們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這些話語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通過閱讀《態度》,我認識到,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積極的態度可以讓我們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消極的態度則會使我們在困難面前退縮。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感恩,珍惜擁有的一切,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此外,我還認識到,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與他人的關系。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會吸引同樣積極向上的人。
《格局》讀后感3
生如逆旅,一葦以航。二十歲的人沒有不迷茫的,三十歲的人沒有不焦慮的,四十歲的人也沒有不患得患失的。人生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不同的年齡段的人都會有屬于各自的煩惱。本人從心中有規劃、滿懷正能量、從容不盲從等三個層面,談點閱讀《格局》這本書的感想。
第一個層面:心中有規劃,厚積薄發顯遠見
規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是各種目標計劃的總集。有人調侃說:“有規劃的人生,叫旅行;沒有目標的人生,只能叫流浪。”一個人心中若沒有目標規劃,那么就像沒有羅盤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會迷失掉方向;有長遠目標和人生規劃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從而突破環境的限制,甚至創造有利自己的環境來實現目標。被動接受的只能是茍且的生活,遵循心中的規劃,主動地去行動和創造、悄悄綻放的才是人生。日本著名企業家井上富雄,年輕時曾在IBM公司工作。進入公司不久,由于他體質衰弱,積勞成疾,病倒了。3年后戰勝病魔,重回公司工作。那時,他25歲,覺得病愈后再回到公司,一些比自己晚入司的后輩職位都超過了他,要想在短時間內拉近三年的差距著實不易。于是他立下了往后25年的生涯計劃,并嚴格督促自己按計劃實踐,也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職業計劃,追加新的努力目標。他總是從自己的現實出發,學習應具有的各種能力,然后再進一步為自己的未來打基礎,以便能隨時勝任更高的職位。30歲時,他成為經理;40歲時,當上了總經理;47歲時,他離開IBM,自己開始經營公司。能取得這些成就,得益于他能擬定適合自己生涯的計劃,并且能去實踐。
第二個層面:滿懷正能量,樂觀積極展奮進
今年年初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中,有一名受傷最嚴重的醫生陶勇,最近他登上了《脫口秀反跨年》的.舞臺,左手上好像還帶著復健支具。節目上,陶勇分享了當時受傷的事情,詼諧幽默地說“那個患者因為恢復得不順利就把我砍傷了,但是他能在茫茫人海當中精準地把我砍傷,這怎么能說是恢復得不好呢?難道是想在茫茫人海當中用飛鏢扎住我么?”雖然是玩笑,但表達了他樂觀的態度,對自己醫術的自信和對患者的包容。他想利用現在的影響力,號召大家關注盲童,為公益事業出一份力,傳遞著滿滿正能量。醫院是公益性服務單位,我們公司也是。醫患之間偶爾會發生沖突,我們和服務對象之間偶爾也會,但我們服務的初心不能忘,只要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傳遞的是正能量,我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對任何人而言,都沒有人喜歡在怨聲載道的環境里工作生活,我們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而應該互相傳導積極向上的工作激情,鼓勵大家一起克服工作中的困難,闖過生活中的難關,讓正能量通過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積蓄得越來越多,這樣工作才會越來越有干勁,生活才會越來越有滋味。
第三個層面:從容不盲從,泰然處之彰定力
在杰克·韋爾奇的“GE模式”風靡全球時,盲目采用“GE模式”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海爾掌門人張瑞敏卻沒有盲目從眾,他邀請國內著名管理學家楊沛霆教授到青島坐而論道,以批判的眼光評價“GE模式”。張瑞敏倔強地保留了自身的個性,也成功造就了海爾的輝煌。所以,在“從眾效應”面前,我們應當堅守自身的準則,理智看待問題,做到從容不跟風。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缺乏自制力與自主思考能力的表現,我們不能被虛假傳言、小道消息擊垮。沒有人喜歡被當成傻子,被一些捕風捉影、斷章取義的論壇帖子糊弄,不實的消息只能帶來負面的情緒,對解決現實問題起不到促進作用,甚至還會阻礙問題的有效解決。遇到問題或抉擇時,要恪守心中的準則,保持泰然處之的定力,懂得三思而后行,不盲目聽從,不盲目跟風,不讓他人的言論或行為影響你的判斷。只有恪守心中的準則,才能在信息多元的當下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格局》讀后感4
古人云:先發制人,后發而制于人。
有人會認為被動是一種自謙,含蓄,但是它卻容易喪失某些機會,而主動則可以去爭取到機會,主動迎接挑戰,把控更自由的人生。
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位非常虔誠的教徒,相信上帝能幫他解決一切難題。有一天他的房子著火了,他被困在里面,不斷祈求上帝能夠來救他,上帝沒來,消防員來了。
但是消防員怎么勸說,他都不愿離開,相信上帝會來救他,消防員不得不離開,然后又派一輛直升機來救他,但他仍然要等上帝來救他。
結果他被火燒死了,他死后見到上帝,委屈地問:“我虔誠地信奉你,你怎么不來救我?”
上帝回答:我第一次派了消防員,第二次派了直升機,但你都拒絕了。
故事中的'教徒明明有兩次生還的機會,但是不主動去抓住,即使上帝伸出援手也沒辦法幫助他。
除此之外,提高主動性,積極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坐以待斃。
阿里巴巴,全球知名的電商公司,其實在十幾年前,阿里巴巴開始做電商時,前面已經倒下一批電商公司。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848,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在倒閉后說,中國不具備做電商的土壤。
因為當時沒有網上支付,沒有信用體系,沒有方便的物流,交易各方缺乏誠信和相處的信任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他完成非常艱難。
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馬云卻將阿里巴巴做成功了,他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無到有創造條件,建立自己的信用體系,支付手段,以及和物流企業合作。
同樣的一個機遇擺在面前,前者怨天尤人,不積極主動解決問題,而后者積極奮進,將被動局面轉為主動自主權。
《格局》讀后感5
曾經讀過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便深刻領悟到費孝通先生作為學者的博學與深刻。書中從鄉村社區、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利統治、社會變遷等諸多方便深入剖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近期再讀其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所感頗深。
全書從多元一體格局的闡釋、中華民族起源形成、民族稱謂演變及其內在聯系、歷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中華民族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五個部分形成了一篇不失寬度和深度的民族研究。內容有深度,但言語卻不復雜,因此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本了解中華民族結構與內涵的入門佳作。
因為,書中作者打破了所謂枯燥的“刻板印象”,補充了一些有趣的“冷知識”。比如“笛子是羌族人發明的,笙最早是我國南方壯、苗等民族的樂器,箜篌、嗩吶則是從新疆傳來,而其他民族在音樂上也受到了漢族樂器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批民族沒有準確地被識別劃分和命名,才疏學淺的筆者一直認為56是個定數;從前的刻板的印象認為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民族會融入水平較高的民族,但具體分析融合過程會發現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也很大,這種影響是雙向性的,沒有互動是形不成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正是因為這些頗為有趣的“冷知識”讓筆者對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的認知不斷刷新。
再談一談全書所論的核心:多元一體格局。縱觀全書,如此格局的形成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存在著一個核心,那就是漢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漢族一直起著核心作用,但是,漢族不“純”,各少數民族不斷給漢族輸入新的血液,同樣,漢族也一直不斷為其他民族充實新成分。各民族之間的同化,融合不斷深入。到目前成為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主要聚居在農業地區,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和商業據點長期定居,同時也大量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形成一個點線結合、東密西疏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多元一體格局的骨架。
第二,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占全國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場。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并不排斥有漢族居住在內,甚至人數可能占多數。在這種雜居的情況下,漢族出現被當地民族吸收的情況。這樣的深入,可以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凝聚力,鞏固了各民族的聯系和交流。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三,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語言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多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語言。通過社會發展與漢人的接觸,為了更好地溝通交流,漢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
第四,就是經濟,多民族社會的發展經濟何其重要。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統一的、現代化國家和政權,才有經濟能力構筑起在民族認同基礎上的民族關系,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基礎的民族劃分也做不到,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是“邊緣人”,且對其他民族抱敵視態度。對比新中國七十多年的民族工作和成效,確實是前所未有。
總之,中華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區域發展不平衡,反復匯聚與輻射的方式在矛盾中做統一運動;各民族之間,農牧分區明顯而又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語言復雜,而又在全國范圍內共同使用漢語作為交際工具;各有自身的發展歷史而又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的歷史。彼此興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華大地的民族格局一直在不斷演變,但都是以統一為前提。
故而,我們應當從現實出發,從演變、多元的角度出發,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加強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同時發揮各民族的自身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格局》讀后感6
人的一生大概有7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很遺憾我的前4次都失之交臂,因為當時自己沒眼光,做出保守的選擇,那怎樣開闊眼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正確的決擇?我想通過學習選到了張俊杰著作的《收益一生的格局思維》這本書。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判斷一個人的未來發展,看修養、看才華、看情商、看功德。都不如看格局。
格局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在什么時刻,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是擁有超人的格局思維。
本書從格局模式、格局練習、格局智慧三個層面全方位總結了提升格局思維的進階與制勝之道。
第一層面格局模式
每個人身上都有獲得巨大成功的潛能,而阻礙夢想成真的是錯誤的思維習慣與邏輯分析能力。許多時候,你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而決定這一切的關鍵是格局模式。
1、認知層次: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
走出自己的思維舒適區,即使不創業,不轉行,也要像企業家一樣思考,而不是固化于員工式的思考。因為只有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我們才會被迫去奮斗,進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在我二三十歲時候,一直邊工作邊學習考取證書,但結婚后,有了依靠立馬躺平,現在后悔沒堅持學習下去。讀完這本書后,感覺自己就是“井底之蛙”,眼界就那么大。
知識的寬度限制思維的'廣度。擁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視野就變得十分廣闊,才會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我們要永遠保持學習的動力,不斷用最新思想、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武裝自己。
要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發起挑戰,只要功夫到了總會有所收獲。
2、自我定位:一個人定位很重要。時刻站在大局高度,把握未來趨勢,給自己一個科學合理的定位,選對方向,站對立場,制定行動策略,用目標約束自己,努力實現夢想。
3、優先等級:人的時間和精力寶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導致不同的人生命運,格局是配置資源的優先級。有大格局的人不拘泥于一時、一地的收益,而是著眼全局、把握趨勢,確保未來的利益最大化。
4、戰略定力:持久成功源于耐心、專注和自律。一個人都要有遠大志向,專注做事,并極具自律,不傷春悲秋,你就是命運的主宰。
第二層面格局練習。
聚焦核心特質,走出成長困境的正確姿勢。
1、眼界:今天,大家比學歷、比敬業、比人脈、比努力。競爭到最后,比的是格局,人的成就,永遠無法超越他的格局。
2、氣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氣是穩重、沉靜、執著,任何時候都堅韌不拔。有大格局的人,既考慮自己的需求,也照顧別人的利益。
3、包容: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
4、膽識:只做能力范圍的事,永遠無法突破自我,積極向上,敢想敢做。
5、心理:格局大的人有本事,沒脾氣,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保持冷靜、淡然的心境。
6、修養:做有教養的人,尊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懂得放下身段,與周圍的人融洽相處。
第三層面格局智慧。
人生這盤棋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1、人脈格局:多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模仿他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是獲取成功的高效方法。
處理好各種關系,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做人贏在格局,輸在計較。
2、事業格局:無論你多么優秀,如果對待工作的態度、見識和度量偏狹,勢必影響事業格局,甚至會出局。
格局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重視思考的力量,務必要用心做事,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是至關重要的,懂得二八規律,抓大放小是做事智慧。懂得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解決問題要把握關鍵,用簡單的理念去處理、去化解。
本書開闊了我的眼界,今后要讓自己養成隨時隨地跨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擴大格局,掌握當下、面向未來成為人生贏家,收獲快樂、幸福。
《格局》讀后感7
我讀了一本《格局》。讀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心想,格局到底是什么呢?
只見封面上有幾個字是:“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作者是喬潔,主要講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實格局就是你價值觀的高度。格局說起來簡單,但是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得以彰顯,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風箏。我們的思想與眼觀便是牽引風箏的那根線。只有放了線,風箏才能自由翱翔,廣闊天空任其飛。人也如此,當我們跳出狹小空間,走出去,就會發現只要你愿意,腳下的土地隨時可以成為我們施展抱負的舞臺。”這是喬潔寫的。他讓我明白學習是最量要的.。沒有學習那跟笨蛋有什么區別,只能被罵。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很簡單,它就是格局。俗話說,餅在大,也大不過烙它的那口鍋;不管你想烙大餅還是小餅,無疑都會受到鍋的限制。如果把未來比喻成鍋里的“烙餅”,人生能夠走多遠,達到怎樣的境界,完全取決于“鍋”,這就是格局。格局其實是我們的價值觀的高度,書里說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格局》讀后感8
人生好像一盤棋,下棋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最開始學會如何布局。我們的人生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取決于把握棋局。每一場棋局的贏家都是那些具有先給予后索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以及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方略與氣勢。
有格局,就要有長遠的目光,能夠把握整體和局部的利益,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分清主次矛盾,正確對待壓力。
壓力無處不在又不可避免,有的人面對壓力時會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壓力下過的更有意義、有效率,在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前者消極面對壓力,后者將壓力變為動力,對壓力進行有效運用,面對困難時,能夠自我控制,有條不紊。所以當我們感受到壓力,不快樂時,必須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一次改造,進而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樂趣。
樂觀的態度是必要的,理想也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事實上,每個人都面臨難關,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不管什么樣的難關,都可以通過努力進行攻破,最終一定會成功,在絕境中樂觀面對,終會成功。但是理想要結合自身情況,不能空想。
想要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樂觀態度還需要區分緊急和重要的事,決定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設定好目標和先后順序,不要讓緊急的事影響到重要的事。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反映的是忠于職守、盡職盡責的精神,也是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把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這樣我們就能在工作中梳理出清晰的脈絡,得心應手。
擁有什么樣的格局,就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要想把人生過大,首先就要有大格局。
《格局》讀后感9
最近在看吳軍老師的《格局》,感受如下。
1、管理上級。
并不是給上級分配任務,也不是不去服從上級的安排。而是要讓上級了解我們的工作,更加積極主動去與上級溝通。
特別重要的是,在一些緊急時刻,適當尋求上級的幫助。
其實對于上級來說,有時候具體指導下級工作,給下級做示范,也是在樹立自己的權威。
這一點,正如班主任老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不是光用嘴巴說,而是要進入學生的具體工作之中,進行示范。
班主任的威信建立,我覺得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去做,一是私底下與孩子多在一起,和孩子玩,還有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做具體的事情,不只是一個任務的.布置者,也是任務的執行者。
2、自己決策。
很多時候,我們特別喜歡就一件事情去不斷討論。其實,一件事情,討論來討論去,總有人有意見,事情有時還沒完沒了。
其實,關于一件事情的解決策略,不可能通過一次討論解決所有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先定下來,之后慢慢行動,行動中修正。
包括現在,我們其實是開了很多不必要的會議,感覺是很民主,但是實際上效率很低。
關鍵事情,關鍵人物決策就好了。
包括班級的很多事物,很多班主任可能會放在大群討論,結果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想法與立場,班主任難以統一意見。
最好的辦法,可以先在家委會群內討論一下,統一一個方案,確定之后,直接傳達,有更改的就微調。
3、記住大善。
吳軍老師在書本講了一個例子。說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很多的留學生在美國留學,基本是靠學校的獎學金生活的。很多留學生能夠完成學業,基本是靠獎學金撐過來的。
既然是用了別人的錢,就難免遭受一些“剝削”,比如需要給導師干點私活,甚至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可能導致晚幾個月畢業。
這些是“小惡”。
很多人因為無法忍受這些小惡,就離開了,離開之后,到了其他學校,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當然還有一些人堅持了下來,最后的結果都挺好。因為這些人沒有忘記學校的大善,給了全額獎學金,讓他們在這里安心生活學習。
同樣,一個單位,也會難免存在一些“小惡”,比如同事可能會排擠你,領導對你可能不公平等等。但是一個單位,也必然會給你”大善“,對于很多人來說,單位是維持生活的主要依靠,甚至是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平臺。
其實相對于大善,小惡還是輕量級的。更何況,一些小惡,并非單位單方面的原因,可能還有自己不自知的緣由。
忘記大善,記住小惡,往往得不償失。
4、就事論事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情,一個人闖了紅燈,被警察攔下,要這個人罰款。這個人會辯解說:“剛才我看到前面也有一個人闖紅燈,怎么罰他,只罰我啊?”
如果警察沒有反應過來,估計就要吵起來。
吳軍老師在書中舉了同樣幾個例子,這是他聽過的一次關于處理高速公路超速的庭辯,那個即將被處罰的人也是說同樣的話,好多人也在超速,為什么只罰我。法官問他是否超速,他沒有否認,但是還是辯解說別人也在超速所以自己也超速了。不過法官說了一句:“你自己有責任把車速控制在限速之內,現在是在討論你的問題,不是別人超速了你就可以超速。”
這與我們平常看到的邏輯非常不一樣。
“不管別人是否被處罰,現在討論的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做錯就沒事,但是你有錯,你必須按照規定受罰。”
其實我在讀到上面兩個例子的時候。腦子里一下子出現了這樣的場景:走進教室,一個孩子正在玩籃球,把邊上花盆給砸碎了,剛好被我這個班主任看到。我問這個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說,不只是我玩籃球,剛才還有很多人玩籃球。
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有了應對的方式了,就是要讓孩子把視線回到自己行為本身,而是不是其他人做了我也可以做,其他人沒有被罰,我就不用被罰了。先把自己的行為責任給理清了。
《格局》讀后感10
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一個人快樂不如大家一起快樂,而讓大家一起快樂的方法就是互幫互助,互相享受成果,分享利益。
在書本《格局》里面,吳軍曾提到一個故事,他去國外做研究時,遇到了一位導師,同時指導他和另外一位同學各寫一篇論文,然后他倆的文章都被錄用發表了。
在此過程中,同學的論文,吳軍有一起研究討論過,導師建議他的同學,在鳴謝和引用文獻里面都加入,“和吳軍的'私下討論”這一項。他有點不理解,于是問導師。
后來導師說:“分享利益是你們將來作為職業人士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因此刻意讓你們養成這樣的習慣。”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懂得去分享利益,只想著自己,結果路越走越狹窄,最后走投無路。
只有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共享利益,才能走得長遠。
《史記》中記載這樣一件事情: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問從項羽陣營投降過來的陳平:我和項王何區別?陳平答道:“項王寬和,您粗野傲慢。”
劉邦又問:“那你為何棄項王而投奔我呢?”陳平說:“項王對有功之人舍不得封賞,而大王您不吝恩賜。”
再好的人才,如果不懂得分享利益,那么最終也會離開。
雖然時光不能倒流,但是你仍然可以重新設計人生:掌握主動權,歷經生活歷練,練就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懂得與身邊人協作,共同成長,分享碩果。
《格局》讀后感11
閱讀“模式”第1部分后的思考
我讀了一本書叫《模式》。看完之后很感動,心想,到底是什么格局呢?
只見封面上有幾個字:“思謀出路,格局謀終”。就是喬杰,主要講格局,那是什么?實際上模式是你價值觀的高度。格局說起來簡單,但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卻無處不在,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有一個規律。
“如果把人生比作風箏,我們的思想和眼力就是拉風箏的線,只有松了線,風箏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讓它在廣闊的天空中飛翔。人也是如此。當我們從狹小的空間跳出來,走出去,你會發現,只要你愿意,腳下的土地隨時都可以成為我們施展理想的舞臺。”這是喬杰寫的。他讓我明白,學習是最重要的。不學習,和傻子沒什么區別,只能挨罵。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很簡潔,就是花樣。俗話說,大餅不如烤盤大;無論是烤大蛋糕還是小蛋糕,無疑都會受到平底鍋的限制。如果把未來比作鍋里的“煎餅”,人生能走多遠,達到什么境界,完全取決于“鍋”。這就是模式。格局其實就是我們價值觀的高度,書上說的多好啊!
是的,格局就是思維的出路,格局就是終點。
閱讀“模式”第2部分后的思考
我靜下心來看了這本書幾天。以前總說的就是胸襟開闊,心胸開闊,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真正懂了。本書既表達了博大的胸懷,又體現了明晰,讓人以實事求是地體會豁達。心胸不寬廣也沒關系,書里有解法。人啊,真的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勾勒出自己幻想的樣子,然后去實現它!
格局,規劃著一個人的結局。只有信任才能實現。
為人格局一般是指一個人的眼界、胸懷、膽識、心態、思維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煎餅再大,也比不上烤的鍋大;一只鳥,只能盯著樹皮上的'蟲子,不能飛到白云之上;只有一只眼睛和心中充滿山川河流和天堂的鳥,一只雄鷹才能在天地之間自由飛翔。
開放的心態很重要,一袋鹽放在海里,很快就會被稀釋。但是把一袋鹽倒進一杯水里,這杯水還能咽下去嗎?的確,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眼中的大環境,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只有把格局放大,生活才能寬敞。
莫言說:“當你的天賦不能支撐你的志向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實力無法駕馭目標時,就應該靜下心來修行;幻想,不是急躁,而是沉淀和積累。”唯有拼出來的美麗不等待的燦爛機會永遠留給最渴望的人一種空洞的心態。”
古人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就會和你的心一樣寬!把你的格局放大,你的人生就會變得不可思議!
《格局》讀后感12
讀完這本書后,感覺自己少了一份焦慮,多了一份責任感。
自從上五年級后,在學習上督促的比原來多了很多,在寫作業的問題上,還是會經常和孩子發生一些沖突。作為父母,我確實沒有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太多的顧慮,從小看著長大,明白他是個記憶力和專注力都很好的孩子,對于學習來講,應該不會有太大壓力。唯一讓我和爸爸覺得頭痛的就是每天回家寫作業戰線拉得太長。管理時間的能力和自制力一直是我特別要求的,雖然這學期在時間意識上有了些進步,但還是不盡如人意。讀完《父母的格局》后,我發現自己的視野太小了,對孩子關心和關注的內容遠遠不夠。
《父母的格局》第一次讓我明白,孩子不單是要學習好,而且要在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及價值觀上特別塑造。興趣愛好可以引領一個人自主自愿的參與并付出,通過實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體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習力、溝通力、想象力、行動力、領導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種力量”這個概念是第一次從這本書接觸到,它包含但不僅僅限于親情和友情,詮釋了愛的力量,點出了除了父母之愛之外的.各種給予孩子內心的力量。一個親人、一個朋友、一個榜樣、一本好書、一個號召、甚至是一個小寵物、一個自然現象,都可能喚起孩子的責任心、愛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自我醒悟”是一個人的第三種力量;一個人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輔導員;匯集榜樣的優點與長處,用他人的優秀挑戰自己。
“幫助他人”“參與公益活動”的理念讓我聯想到了學校每年冬天的衣物捐贈活動。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國際性環保組織“根與芽”,他們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的環保問題影響和帶動著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的人明白,熱愛環境就是熱愛自己。一旦參與其中,還可以激發一個孩子的熱情,甚至置入夢想的版圖,成為孩子追求發展的原動力之一,這種感覺真的很神奇。
“允許犯錯”這個說法讓我重新審視和調整了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如果長大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錯的過程,希望孩子能及早發現自己的錯誤,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糾正錯誤。這對于父母來講是一個痛點,明明知道是一個錯誤卻沒辦法阻止或改變的時候,要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錯誤中摸索、掙扎、成長。那么,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和決定做主,讓他們在學習承擔后果的同時學習對自己負責。如果不能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苦甜自擔,那就暫時沒有獨立自由可言。
“閑暇時間”體會生活的快樂和學習的意義。比如籃球、足球、網球各種球類運動或游泳、輪滑、爬山、擊劍、美術、音樂以及各種戶外活動、親子游戲、課外閱讀、創意寫作、家庭活動等等,它們能磨練一個孩子的意志力,提升融入集體的速度,學會大膽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樂趣,同時可以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協作能力、思辨能力,提升五項重要的認知領域: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和社交能力。所以,閑暇時間的安排是不可忽視的成長因素。
下面是對我很有觸動的幾句話,
“我是誰?我對誰負有責任?我要感恩和尊重的人是誰?”;
比學習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對家庭有責任感的人,做他人的榜樣,用別人的優秀挑戰自己;
以樂觀的態度和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苦難和磨練,能在失敗時有能力自我療傷,然后重新出發。
作為父母,要學習和調整的內容很多,跟孩子一起成長,多努力吧。
非常感謝老師和學校的用心良苦,謝謝給我這種不懂得怎么更好的做父母的人提供書籍和學習的機會,希望翰林小學和祖國的教育事業越來越好。
《格局》讀后感13
我最近在讀黃靜潔的《父母的格局》一書,書中的育兒觀念對我觸動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父母養育孩子,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應該考慮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父母的格局決定了養育孩子過程中的視野、態度和方法。
書中提到,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寬廣。沒有格局小的孩子,只有格局沒打開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的格局拓展了,孩子的世界就會豐富多彩,有終身成長思維的`父母,就會有茁壯成長的孩子。
隨著孩子的成長,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孩子的視野不斷拓寬,父母不僅要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更要善用外界資源,開放式養育孩子,不能只關注作業、讀書、考試。現在很多孩子學業壓力大,是因為父母把焦點幾乎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和終身成長。我們常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與其焦慮,不如做有格局的父母。
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育資源,當然能夠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我更想說的是,資源是相對的,大部分普通家庭無法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我們可以做學習型父母,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成長。優秀和幸福哪個重要?我的答案是幸福。我們要培養孩子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讓孩子的內心蓄滿陽光和能量,讓孩子能夠自信地面對人生風雨。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單純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變得更好以前,身為父母,我們更需要把自己變得更智慧。讓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觀念,和孩子一起成長、各自精彩吧。
《格局》讀后感14
最近拜讀了臺灣作家何泉峰的《格局》一書,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什么是格局,格局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樣的行為才叫大格局。格局指一個人的眼界、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它的鍋;只會盯著樹皮里的蟲子的鳥兒是不會飛到天上去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裝滿了山河天地的雄鷹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間翱翔。一個人要想得到更多的奮斗和拼搏的機遇,就一定不要去計較生活中遇到的繁瑣之事,珍惜當下,以大格局的眼光去看待萬事萬物就很容易分清輕重緩急,從而可以更高效完成任務,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為人處世。聯想自己在創業的過程中每次遇到方向性的問題時,在和自己的導師咨詢的過程中,導師經常和我強調的就是大目標、大想法、大思路、大格局才能干大事,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了結局。
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大格局,作者從八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你怎么看自己”。我們常默認一個“不可跨越”的門檻,把自己局限住了,以至于自己停滯不前;要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人可以學會任何技能”,人不要有這個事情我不會做,那個事情我干不了的想法。不會的東西可以去學習,只要自己努力和用心,可以學會任何技能。抱著學習的心態,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說“I can!”
二是“你所認識的人”。我們與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有個戶頭,叫做“情感賬戶”。在這個賬戶里,通常都是你欠我,我欠你的,如果一方欠的太多,關系就會有危機。反之里面的`存款越多,關系越穩固。所以提領之前,別忘了先儲蓄。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在我和朋友的處世原則中,自己經常抱著愿意吃虧的態度,多付出的態度,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的人際關系做儲蓄。
三是“你說的每句話”。學習以正面肯定性的言辭來思考和說話。經常對自己說:“我充滿自信”“我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我是堅強又有魄力的人”“我會越來越順”等等,從正面的思考深入自己的潛意識。控制和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每天對待身邊的人多用鼓勵和表揚的話語來和同事交流,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快樂起來。
四是“你給人的感覺”。人為什么愛發脾氣?是因為自卑。生氣可以掩飾無能,只要發火,誰敢惹你?只要用力拍桌子,誰敢懷疑你的“能力”?那就是為什么許多人寧可生氣也不愿意認錯。因為認錯需要勇氣,必須有自信的人才可能拉下臉。我平時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盡量讓自己淡定,從容,很少發火,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都是用溝通去解決,沒有什么事是溝通解決不了的。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確實是自己錯了,就及時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沒什么大不了!
五是“你做事的態度”。英國著名心理醫生哈德菲研究發現:“人們大部分的疲憊來自心理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換言之,當你忍受沉悶的學習、工作,如果沒有更高的抱負和目標做為引領,自己的身體就會覺得非常累,如果你把學習和工作賦予更深的意義,努力就變得具有價值和樂趣,你也能從中得到能量,不會倦怠。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學習和工作之前,要學會先賦予我們要做這件事的遠大意義,這樣才能讓我們快五是“你做事的態度”。英國著名心理醫生哈德菲研究發現:“人們大部分的疲憊來自心理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換言之,當你忍受沉悶的學習、工作,如果沒有更高的抱負和目標做為引領,自己的身體就會覺得非常累,如果你把學習和工作賦予更深的意義,努力就變得具有價值和樂趣,你也能從中得到能量,不會倦怠。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學習和工作之前,要學會先賦予我們要做這件事的遠大意義,這樣才能讓我們快樂學習、快樂工作。
六是“你經歷的遭遇”。苦難不是人生挫折,而是人生存折。你不會碰上你無法處理的問題,你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為了讓你體會自己擁有的能力,體會你人生中更多的可能,讓你發揮更多的才能和潛能。人生中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用這是一次成長機會的心態去積極的面對。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我遇到困難時我也常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
七是“你的每個念頭”。如果你一直懷著正面的想法,你的人生就會往正面的方向前進;如果你的想法總偏向負面思考,那你也會消極的過一生。你過得如何,擁有什么樣得人生經驗,只要看你平常最常想的事,便可得知。生活就是我們每天在想的每一件事和對每一件發生的事的看法。在高端課的人生七道門中,董老師教給我們的七個法則也是因為我們的每個想法造就了我們的生活。人際關系法則(黃金定律):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怎么對待你;賺錢法則(價值交換定律):賺多少錢取決于你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成功法則(因果定律):因解決好了,果自然出來了,智者求因,愚者求果;成就法則(累積定律):人脈、知識、財富、疾病……一切都是累積出來的;機會顯現法則:你只看得見你相信的事物,機會是對有準備的人而言的,有信念,大腦才會尋找相關信息;健康法則:身體是按你的指令來適應的你的信念造就了你的健康;吸引法則:把思想調整到積極向上的狀態,讓你的思想把一切積極的事物吸引到你的生活中,思想是因,外在生活是果。
八是“你的所作所為”。人如果在小事上不能把持,最終也無法在大事上持守,就像巨樹被白蟻蠶食,倒下只是遲早的事。我們常忽略小問題,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會有太嚴重的后果”,卻沒想到一滴水接著一滴水也會積累成湖泊。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看似不拘小節的惡習,剛開始可能覺得無傷大雅,不太注意,時間久了,這些壞習慣也會慢慢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所以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大格局的人,不會有一點點的不拘小節的惡習。
我們的心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適應不能改變的一切!你沒找到路,不等于沒有路,想干總會有辦法,不想干總會有理由!命運把人拋入最低谷時,往往是人生轉折的最佳期!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讀后感15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一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有幸拜讀黃靜潔老師的《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讓我對“自主”一詞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作為教師,怎么做才能激發內驅?結合作者文章內容與個人實踐經驗,我認為喚醒孩子內驅力可以從“WTCA循環系統”這4個細節入手,即“我愿意(Will)我嘗試(Try)我可以(Can)我接受(Accept)”。
我愿意:萌發一絲興趣,予以學習自主感
“我愿意”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和情緒支撐,它決定是否形成內驅力。在《學習的格局》第一章的第6節,就有一個觀點:一件事情,如果給孩子帶去的是快樂體驗,那么他就更想重復這樣的體驗,渴望情緒就隨之而來。假如同樣是這件事,帶給孩子的卻是痛苦體驗,孩子內心不再想重復這樣的體驗,厭惡情緒就產生了。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觀察孩子,看到他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后去支持他。
一次飯后活動,幼兒紛紛圍在植物旁邊觀察記錄著植物的生長變化,討論著“誰的小蔥長得更高”的話題。在一旁的我發現了孩子們對植物的高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對于高度的測量存在一定的疑惑。為了讓幼兒理解,我進入他們的討論,疑惑地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植物的高度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把兩盆植物放在一起比一比”“用繩子做標記,再比比哪根繩子更長”“用尺子量”……我肯定了他們所說的方法,并讓他們去試一試。
我嘗試:感受一點尊重,給予學習可控感
“我嘗試”是思想轉為行動的關鍵一步,它影響內驅力是產生還是消失。一般這一步要比上一步更小心地試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社會領域的發展目標“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的教育建議中指出: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并注意調整難度,讓他感受經過努力獲得成就感。
孩子們從教室里找來了一把大尺子,并將植物放在平地上進行測量,發現最高的那根小蔥頂部在“20”的位置,他們嘴里喊著“最高的是20,最高的是20。”我興奮地說:“哇,這么高呀,有20厘米。”陽陽說:“原來是20厘米。”他指著毫米的位置,問:“老師,這些短短的線是什么?”我告訴他們:“這是1毫米。”“原來1毫米這么小,只有一點點。”孩子們撲上來都想看看什么是“1毫米”,并討論起“1厘米長,1毫米短”的話題。知道1厘米更長以后,我引導孩子去數一數,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的刻度。當他數出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的時,為了加深印象,我鼓勵他們在不同的'尺子上都數一數。重復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在實踐中明白了:1厘米就是10個1毫米,1厘米=10毫米。一旦孩子用嘗試得到了甜頭,內驅就開始萌芽了。
我可以:得到一聲贊美,給予學習意義感
“我可以”其實是內驅力的形成。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當我們對孩子的積極行為給予真誠的贊美(包括看到了過程、努力、進步、美好品質和獨特魅力等),孩子得到“我可以”的自我認可,推動內驅力往更高境界發展。
當孩子們認識長度單位以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后,他們喜歡拿著尺子到處測量物品。比如測量玩具的長度、自己能跳多遠、桌子的長寬以及高度。于是我在益智區投放了一些物品和記錄表格,孩子們在區域里玩得不亦樂乎。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還在表格在前面給物品的長度從大到小進行了排序。我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了肯定,孩子們也在內心給了自己一個肯定——我可以,于是益智區的一角常常有孩子們測量的身影。
我接受:贏得一定認可,賦予學習成就感
“我接受”其實就是內驅力的具體表現。成就感是特別關鍵的一環,每個人都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價值的認同,年幼的孩子尤其如此,因為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弱小。因此,我們更應給孩子一定的認可,讓孩子積極參與生活是很好的賦能方法。
當孩子們對測量和記錄的方法掌握后,他們會持續地做關于測量的小事,如在老師制作教玩具的時候幫忙測量和記錄等。并在生活中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學習和掌握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發現工具的便利和帶來的樂趣,并對自己特別有認同感:原來小小的我也是可以掌控生活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用海明威的話說:“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人來自外部力量是壓力,內在的迸發是成長。我們需要對孩子的等待、相信和愛,當孩子開始有人生的動力,那么所有學習都是幫助他自我提升的工具,這種動力就是自我實現。因為只有自我成長的動力,才是孩子最真實的力量。
【《格局》讀后感】相關文章:
格局有大小作文07-27
格局的說說630句05-26
格局讀書筆記01-20
格局高的女人的特點12-18
格局讀書筆記08-12
形容格局的句子11-21
格局讀后感01-21
《格局》讀后感04-28
《格局》讀后感05-27
大氣有格局的個性簽名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