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譜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紅旗譜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旗譜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紅旗譜讀后感1
合上書,閉目遐想,仿佛又看到了書中那一張張鮮活生動的臉,表情豐富。是憎惡?希冀?快樂?還是擔憂?一種莫名的情緒沖上胸腔熊熊燃燒。
說來也慚愧,自小到大,我一直認為幫鄰居家的小妹妹趕跑了大狗就叫行俠仗義;我以為將自己的零食、玩具分給同學就叫有福同享;和好友分擔憂愁就叫有難同當;我以為頂撞父母就叫不畏強權。而今,我才明白自己實在是大錯特錯了。真正有俠氣的,便如朱老鞏般,不顧自身性命之憂,挺身而出,阻止馮蘭池的霸行;真正有義氣的,便如朱老鞏般,自家都快揭不開鍋,卻仍搜了錢給朋友的兒子上學;真正有骨氣的,便如徐老明般,組織父老鄉親,連打三場官司,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傲骨卻令我肅然起敬。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們,這些錚錚漢子,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血液,鑄就了他們不屈的靈魂。
寫到這兒,我不禁有些臉紅了。想想每天豐衣足食的生活,繽紛有趣的娛樂生活,開放民主的政治政策,覺得生活特滋潤。再看看他們粗茶淡飯的飲食,繁重瑣碎的農務活,苛刻煩人的禮節習俗。真煩!我不由得衷心感謝共產黨的先進和開明。
看著書中的少年們小小年紀就成為了黨員,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即使被捕入獄仍不改志向,一心為國向黨。這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終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恍惚間,這個叫運濤的少年的影像逐漸清晰。
殊不知道,未來的我能否為祖國獻上一片赤膽之心,但不論如何,我一定盡力。
祖國呀,祖國呀,你可知道,當我感受到你那滄桑痛苦的過去,我的心情有多沉重!你眼睜睜地看著你的子孫被那些不孝子所欺辱,看他們爾虞我詐,敲詐拐騙,炮火四濺,鮮血長流。
還好,勇敢的戰士已站起,對著這些壞蛋們進行猛烈的反擊,激起了壯烈的革命風暴。
在血與淚的'洗刷下,你漸漸平靜,變得溫柔美麗,你用甜美的笑容養育了一代代的兒女。
愛你,祖國,感謝你那甜蜜的乳汁;愛你,祖國,感謝你那溫柔的懷抱;愛你,祖國,感謝你那歷史的教誨。我會牢記農民們的錚錚鐵骨,為是是以為中國人而驕傲自豪;我會學習少年們的刻苦勤奮,努力回報;我會吸取共產黨在實踐中創新的經驗,爭取再創輝煌。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告別那段屈辱,告別那段抗爭,輕輕地,讓我們重新開始。
紅旗譜讀后感2
梁斌的《紅旗譜》是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
作品開篇于清朝末年,長工朱老鞏、嚴老祥阻止惡霸地主馮蘭池毀鐘侵田大鬧柳樹林,揭開了20世紀冀中農民斗爭的序幕。馮蘭池得勝,朱老鞏嘔血身亡,嚴老祥漂泊異鄉,朱老明串連28戶窮人三告馮蘭池失敗,埋下了兩個階級的世仇,孕育了子輩朱老忠、嚴志和與馮家的矛盾。朱老忠帶著復仇的火種走出關東,挖參、打魚、淘金、歷盡磨難。25年后重返故土,繼續與馮家抗爭,并讓兒子大貴去當兵,資助嚴志和次子江濤去讀書,他憑直覺,寄希望于“一文一武”報仇雪恨。但殘酷的斗爭,使他遭受一系列打擊,給予他很大的教育。后來他找到了黨,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進行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集體斗爭,才真正改變了與馮家乃至兩個階級之間的斗爭形勢,結束了悲劇命運。
這是一部中國農民尋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歷史。這部歷史的展開,立足于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斗爭,反映了冀中農民運動的風貌,同時他們又與全國范圍的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政變、秋收起義等遙相呼應。這樣,冀中平原的風云,不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國革命的寫照,而且把農民的反抗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反抗過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爭的歷史,藝術地說明了億萬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反抗斗爭,如不匯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洪流,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就人物而論,《紅旗譜》在特定的歷史內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礎上,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為醒目。家族乃至階級的世仇,孕育了他強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闖蕩江湖的傳奇經歷,造就了他“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精神;不尋常的人生磨難,曲折的斗爭歷程,使他逐漸加深了對現實生活的認識,養成了“出水才看兩腿泥”的堅韌性。總之,朱老忠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初葉,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作者說:“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小說,首先是小說的主題。在我來說,主題思想又是和小說的內容同時形成的。”《紅旗譜》所描寫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對農民的生存狀態、斗爭方式和歷史命運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學創作中是不多見的。小說所寫的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具有農民革命斗爭史詩的性質。
紅旗譜讀后感3
讀完《紅旗譜》總共花了一天大約整整十四小時,不算快,但由于是一次讀完,所以明顯倉促。何況,本身對這類小說帶一些成見,雖然讀時盡量避免,然亦必有影響。所以下文的許多是非,都全屬個人的主觀意見,寫之前也只看過極少的評論它的書。對觀點的正確與否,不敢自信,聊資一說而。想分幾點來說說我對《紅旗譜》的看法:
第一、有關內容主題方面。
首先在主題定位上,大都認為是為“中國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譜系”,這一說法我認為有人為自作之嫌。小說描繪的誠然是北方農村乃至城市革命運動的代代興起,但明顯并不是很有代表性。首先就說北民的粗獷顯與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實起于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響又好于南方,教育發達亦勝之,故小說里才有運濤,江濤很容易就上學的條件,此條件在南方農村并不具備。如此種種,我覺得所謂譜系一說相當程度上是讀者評論家甚至觀作者主后加的。
其次在主題集中性上,作者嘗試農村與城鎮相連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覺不大成功。就說江濤吧,原是農村氣很重,但到小說后期則完全是個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強調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關系到農村到城市的鏈接。而小說恰好略去了這些,所以感覺主題農村-城市的變換顯得生硬。
再有是《紅旗譜》一個比較出色的用意,就是緊扣歷史。從革命源起到4·12反革命政變,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復蘇,都很自然地融入書中,并與人物性格的發展結合得很好(主要是江濤)。當然應指出的是這些反映有些太直接,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果真如何,只是個人覺得。我想這與小說主角們的身份有關,他們都是農村革命的頂先人物,所以描寫下來給人以“政治變動直接廣泛影響農村”的錯覺。
第二、小說結構方面。
小說是以時間為序的,中間亦有小段的.回序(如張嘉慶的回憶),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要說的是小說視角的選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有時心里獨白也有第一人稱的時候)。全知視角給作者統籌故事情節及人物性格發展的優勢,但對那時的作者而言,它有時也有些極大的缺陷。
首先小說的人物思想顯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時候作者們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意識的限制,從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說中的人物過多地體現時代的“共名”。從現在的觀點看,這樣的小說往往失敗的成分多。
紅旗譜讀后感4
《紅旗譜》,這是我國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寫的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長篇小說。由于是一次讀完作品,所以明顯倉促,何況本身對這類小說帶一些成見,雖然讀時盡量避免,但仍然花費了許多時間。
《紅旗譜》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后十年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斗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另外,綜合作品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傳統精神,充滿濃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廣背景等,該書稱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
從父輩的嚴老祥和朱老鞏再到子輩的嚴志和和朱老忠,無不折射出同鄉人,建立在友情之上的同鄉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是魯迅對瞿秋白的真誠剖析,而嚴老祥和朱老鞏、嚴志和和朱老忠不單單是經歷了我們現代人中非常“不顯眼”的.“富貴”,更是共同經歷了數不盡的“患難”。
從整本小說來看,我覺得像是在回憶一件事。就如,開篇所說的“那時小虎子才十幾歲”,“二十五年后的一個春天”等,我覺得作者是站在時間軸的末端來寫這部小說,像是在回憶那些事那些情,卻不失當時時代的先鋒力量;在彷佛在審視著所謂的“命運”,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經歷著似曾相識的坎坷。兩歲的距離并不遠,卻猛然懂得擱在腦子深處的那些曾經的點點、幕幕。每當我們往后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詞還是一個字,都是那樣的揪心。眼里看著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時代痕跡的家庭、朋友、愛情、家鄉,抹去那小說中感動的情節,凸顯出那種時代的“悲”,或許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對生命的“悲”吧。
《紅旗譜》這部革命著作給我感觸頗深,它不僅反映了歷史,更給了我們深刻的歷史反思。
【紅旗譜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譜》讀后感03-15
[精品]紅旗譜讀后感08-09
新時代紅旗譜讀后感03-15
《紅旗譜》名著讀書心得(通用13篇)12-01
紅旗班12-08
小紅旗12-10
飄揚的紅旗作文09-08
五四紅旗紅旗團支部答辯會總結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