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熱門】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讀后感1
最近終于下定決心,抽出時間來沉下心思讀完了號稱“最難讀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閱罷全篇,我合上書,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胸中一時間涌起一鼓濃濃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種無以名狀的的失落與孤獨塞得滿滿的。讀完整部長篇浩筆的《百年孤獨》之后,我仿佛親自走進了馬貢多小鎮跟隨著布恩地亞家族一起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陳世變遷。透過書頁一步步目睹了整個馬貢多小鎮從荒蠻未開至逐漸發展,最終又歸于毀滅的辛衰變遷,親歷了龐大的布恩地亞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復雜糾纏又重復且悲劇的一百多年的變幻歷程,掩卷深思,我內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實人生來都注定是孤獨的,誰也無法擺脫。因為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藏在靈魂之中的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內心的孤弱感,這種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亞家族所有成員悲劇命運的源頭。
而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呢?盡管他是整本小說中最偉大的斗士,領導自由黨部隊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還贏得了無數人們的敬仰稱贊及上校的榮譽頭銜,但他直到老年才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自己曾為之狂熱奮斗的戰爭也是具欺騙性的,他只能一遍遍地融化掉自己制作的小金魚然后重頭來過,陷入一片無休止的循環往復之中。
正如上述的兩個角色一樣,布恩地亞家族的所有人幾乎都深陷于這種自我孤立與無限循環的怪圈中,無法自拔,這正是導致整個家族悲劇的根源。但是,既然人性中的孤弱感是與生俱來的,要怎么樣才擺脫或者說戰勝他呢?只有豎立一個堅定的理想,理想是你有著堅定的意念要去實現,并愿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目標與追求。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心中那個理想就是在你困惑迷茫的時候指引你,在你懈怠懶惰的時候鞭策你,在你失意沮喪的時候激勵你的最好導師。《百年孤獨》中的人們之所以會陷入一份無法擺脫的虛無與孤獨之中,就是因為他們都沒有確立一個明確的理想。霍塞追求先進的科技,到了最后只是為了追求而追求,忘卻了開始時想以此造福馬貢多居民的目標,反而將科技變成了加速其純樸單純環境瓦解的有毒催化劑,將馬貢多帶上了一條走向毀滅的道路。奧雷良諾盡管英勇善戰,勇武過人,但他的斗爭都是盲目的,他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所以盡管他立下了赫赫戰功,載譽而歸,那些東西對他而言最終也都只能歸于無意義的虛無。
因此,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確立一個清晰的理想和人生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使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可以指導我們前進奮斗的正確方向,能夠激勵我們不斷向上奮進的信心和勇氣,這個理想并不需要多么弘大,多么崇高,也許只是自己心中的一個小小的`目標,為自己設立的一次小小的挑戰。但這些都能給我們的生命注入積極活力的源泉,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人性中潛藏著的孤弱感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以夢想為砝碼,增添生命的重量,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厚重深邃,如果那樣,在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來襲時,我們便能有足夠的力量去抵御它,正如炙熱的陽光能夠輕易地將天際的一片烏云驅散一樣。
我們,正是最年輕、最充滿活力的一代,我堅定地相信只要手持夢想的利劍,便一定能令失意和孤獨的魔祟全軍覆沒,我們,也將能夠在人生的疆場上所向披靡,一往無前!
百年孤獨讀后感2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名作品之一,他是哥倫比亞的著名作家,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可謂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作者再現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這本說,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第一次看的時候會有點吃力,花了一兩個月把它看完,但是還是有很多故事情節不是很清晰,等到第二次讀的時候,完全對故事的架構有了清晰地思路,并且也對布恩迪亞的家族史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很多的書籍都是在向人們宣揚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可是在這本書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孤獨和頹廢的氣息。即使如此,讀完《百年孤獨》我的收獲并不亞于任何一本宣揚積極人生態度的文學作品。
馬孔多多半是在下雨的,陰暗、潮濕讓種種欲望暗暗滋生。
然而有一雙眼睛,在這小鎮里洞察了逾百年,她就是烏爾蘇拉。
殺戮,專制,封建,就成了烏爾蘇拉所仇視卻無力改變的事實。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曾向烏爾蘇拉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擁有著精明的頭腦,強壯的身軀,是馬孔多的開拓者,文明之祖,卻因為深信“馬孔多外面的世界”而被捆綁在樹上直至死去。或許當時人民并不擁有像布恩迪亞那么優秀,可當權者之下,扼殺人數也應該不少吧?“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我想,這算是坐著對當時的不滿和控訴吧。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于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于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后對準心窩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后不約而同回馬孔多尋根,卻被追殺,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來。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堝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云煙。”這句話讓我反復讀過很多遍,生命的不可重來或許就是我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我們的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一瞬間的美好,因為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過去了就成了云煙,沒發生的也只是浮云。所以,我認為,作者的這種消極或許就是最積極的態度,值得每一個反思并且吸收其中的精華。
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在我看來,作者除了憤慨,還有悲嘆。可能我們就像書里面的其中一員,在孤獨中不斷徘徊,只要有那么一絲陽光,就能找到走出循環圈的門,生命必須有裂縫,如此陽光才能照進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3
《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的艱澀難懂,人名如一串不可參透的密碼一樣,外國小說向來如此,俄羅斯的小說更甚,昵稱與本名更是毫無相似之處,讀起來遇到不熟悉的名字只能回頭看看,很難堅持地把一本書看完。
這應該是我自從高中以來第一次讀完的一本外國名著,初中的時候似乎讀的還要多一些,《海底兩萬里》、《致加西亞的信》、《八十天環游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教育》等等,是在初中班主任的要求下啃完的。隨著年紀的增加,讀的中國文學的書籍愈多,《平凡的世界》、《活著》、《人生》這種描述鄉村的傷痕文學作品深受我的喜愛,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于感情和對話的描寫入骨三分,不知道勝過無病呻吟的《最小說》式的文學作品千百倍,也讀過一些網絡小說,最是推崇《雪中悍刀行》,烽火戲諸侯寫小說,不流于表面,有古風遺韻。
劉慈欣的《三體》更是堪稱獨步天下,拍案叫絕,天馬行空,不絕于此。散文則不同,余光中是王勃般的才子,左手詩歌右手散文,《聽聽那冷雨》在我心中可以媲美《滕王閣序》,余秋雨褒貶不一,中學的時候沒有錢,買不得《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這些單行本,當時有十五塊錢一本的《余秋雨作品集》,紙質很薄,印刷很差,還有一種刺鼻的化工氣味久散不去,但勝在價格實惠,內容充實,于是我翻來覆去的讀,伴我度過了中學的時光,最近讀季羨林,楊絳,兩位老人的散文苦心經營,語言質樸,加以為人謙虛,誠實不二,因此不在乎世俗評價,敢寫敢說,讓我這個后生欽佩不已。關于中國文學的一些粗陋見解,實在不能登大雅之堂,說了這么多不過是想說一件事,在我許久不碰外國書籍以后,受季羨林老師的書中指點,“年輕人有必要多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增加文學修養,對一輩子都是好事”。我對季老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慢慢啃完了《百年孤獨》。
為了記住人名,我創新了讀書方法,把書中的人名都寫在一張紙上,用事故樹的方法把他們串聯起來,注明關系,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很是有用,每次我遇見新的人名以后,把他們寫下來,之后遇到見過卻忘記是誰時,就在紙上找線索,一般都能找到,以后讀外文書籍時都可照此辦理,效果不錯。
《百年孤獨》最讓我摯愛的不僅僅是馬爾克斯的文學素養,句子在他的筆下似乎有魔力,像是一幅畫一樣栩栩如生,愈是細枝末節的東西他寫的愈是深刻,他就像是一個親歷者一樣,在遙遙旁觀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來的興衰與榮辱。后面沒那么多耐心,讀的有些快了,沒有深思“羊皮卷”的深意,讀后感.小覷了梅爾基亞德斯的身份和分量,對于那些鬼魂的情節以為是臆想的產物,不曾想,“羊皮卷”竟是預言書,幾代布恩迪亞窮盡精力想要解讀的東西竟然如此神奇,在故事的開頭就預言了故事的結尾——“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不寒而栗。所有的'一切隨著羊皮卷的消失,就像一陣吹過漣漪的風一般無影無蹤,布恩迪亞家族在世上再無存在的痕跡,就像《龍族》里消失的楚子航,無人記得他的名字。
不僅僅是《百年孤獨》,似乎我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都不避諱情色描寫,對于情欲和動作描述的很細膩,甚至有些很唯美,這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很少見的。倒也不是沒有,《金瓶梅》一直如雷貫耳,不過人們提起時也是面紅耳赤,羞于出口,這與歷史有關,與國民性格有關,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到了朱熹那兒更狠,“存天理滅人欲”直接宣判了情色的死刑,膽敢寫這東西估計得被罵的體無完膚,好不容易憋出一個《金瓶梅》,也只敢署名蘭陵笑笑生,怎敢署真名?幾百年來,沒人敢逾越這個鴻溝。
有點懶了,就寫到這兒吧。
以后有機會再讀一遍,看著自己劃線的句子不知道能不能想起當初的心境。
百年孤獨讀后感4
初讀《百年孤獨》的前幾章時,渾然摸不到頭腦,這個家族起始者對于那些玄之又玄的科學的渴求,神秘的吉普賽人梅爾加德斯……在書本的最開始,作者就將這個神秘家族展現了它光怪淋漓的一角。就這樣帶著三分好奇,一章一章讀了下去,在看到那句“這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陡然意識到,這本書就這樣結束了。
在看完全書的第一時間,涌上來的是困惑。就這樣結束了?紛亂的人物關系和光怪陸離的故事情節戛然而止。那些個奧雷連諾和阿卡蒂奧們一下子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連同著馬孔多,似乎它從未存在過一樣。困惑過后,我也試著縱觀整篇文章,這個家族七代的糾葛,它的男人們無一例外有兩個名字,最初的兩個孩子,就像大樹分出的兩個枝丫,伸向不同的方向,而他們各自的后代身上,多多少少有前人的影子。奧雷連諾帶著一種神秘感,他的預感,他的起義,他的妥協,他的'孤獨。這樣的人物天生就有獨特的吸引力。他像是一個聰穎而胸懷天下的少年,在生活中苦苦堅守著自己的棱角,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已經忘卻了堅守的理由。于是他妥協了。最令我難忘的是,當他看到一個警士那樣輕易殺死了一個少年和他的祖父時,年少的銳氣似乎又回到了那具殘燭之軀。就像那是看到一個被狗咬傷的婦人被槍托打死時那樣,他想要推翻這錯誤的一切,可是他已不是當年那個少年。這是他最后的傲氣,像是回光返照一般,他的生命頹靡在一只只鑄好又熔化的金魚中。
而阿卡蒂奧,我的印象不深,可能是我更喜歡奧雷連諾一些。讀完一遍,對于幾個阿卡蒂奧中印象相對深刻一些的是那位迎娶舞會的“女王”,結婚后卻和情婦廝守,對女兒疼愛有加的男子,雖然他以奧雷連諾為名,但我執著的認為,他和他的兄弟的名字被安放錯了。他是一個阿卡蒂奧,帶著幾分莽撞,幾分愚鈍,還有幾分柔情的男人。最令我為之動容的就是在馬孔多漫長的大雨籠罩過后,他從以前的奢靡富貴的云端跌落,然而卻和情婦一起供養妻子,無論這是出于愧疚還是什么,讀到他倆變賣財物也要給妻子送去食物時,這個男人的形象圓滿了。最終,他踐行了他的承諾――死在家中。
然后是這個家里的女人們,從不知究竟活了多久的烏蘇娜,到意外暴亡小姑娘雷麥黛絲,還有相互怨恨著的蕾貝卡和阿瑪蘭塔,飛到空中消失了的俏姑娘雷麥黛絲……一定還要有那個雖沒有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卻和布恩蒂亞家族數代糾葛的皮拉.苔列娜。這些女人演繹出的故事毫不遜色。她們令人敬佩,惹人憐愛,受人追捧,使人垂淚。如果說布恩蒂亞的女人和男人們有什么共同之處的話,恐怕正應了文章的題目――孤獨。
孤獨,似乎已經成了布恩蒂亞家族中的遺傳基因,根植于每一代人的血脈中。霍是孤獨的,家人無法理解他的追求與痛苦,最終連心也被捆綁在樹上;烏蘇娜是孤獨的,她勉力維持這個家族,漫長的歲月卻讓她看著一個個孩子離她而去,走上殊途;每一代的奧雷連諾和阿卡蒂奧是孤獨的,他們所追尋的都遙不可及,他們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在孤寂中自我放逐;俏姑娘是孤獨的,她美麗動人而特立獨行,隨風而飛是否是她對孤獨的反抗……
看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后,那種孤獨似乎就更深沉了,它不僅根植于血脈,更是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不僅是孤獨,馬孔多的興衰歷史,正是現實生活的寫照,那些荒誕的故事,我們在歷史課本里可能就會找到相似的事例。那些故事,不是死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有句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書也是這樣吧,每一個故事來自最真實的生活,但它也沒有局限于生活。這樣的書任時光流逝而不褪色,沉淀成一部經典。
百年孤獨讀后感5
這是一個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故事,是現實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鏡子;它也是一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讀者步入浮想聯翩的幻境。這部作品采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與諷喻、寫實和夸張結合起來,加上《圣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小說其實一直在交錯兩個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烏蘇娜為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神秘力量,一種歷史的見證,一種家族的延續;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奧為對稱,第四代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征著一種命運的輪回,一種注定無法改變的輪回。而這種烙自家族徽記和生理本能的內驅力還鮮明地表現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xx沖動和論理規范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十年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涯里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情欲發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后,這種盲目的本能沖動到第五代阿瑪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xx沖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為“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觀點似乎是無可置疑的正確的。
但是時間并不可怕,因為我們擁有孤獨,我們讓孤獨流淌在時間中。
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于馬孔多居民的落后、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里,沉湎于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尸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著“豬尾巴”的重現。
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印第安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蕩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于獨孤的氛圍之中。當你真正了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后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譯者的后記中寫到,“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時間寫的很混亂,讓讀者從一個個的片段里找尋故事的連接點。書的一開頭就連用兩個很多年,把讀者拉到沉重的歷史面前。讓人看書的心情變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毀滅的開始。作者在書中作了很多這樣的描寫。這些帶有真實性的夸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凄涼。
“多年以后……當……準會……”這就是馬爾克斯向我們展示的時間魔法。
他的小說,滿足了我們永不饜足的想象需求;只有在他的小說里,我們才能體驗到什么是現實、什么是幻想,什么高于現實也高于幻想。有時想象,如果生活真的如他所描寫的一般,人類會不會活得更真實、更單純、更可愛?
讀《百年孤獨》,從來只有一個感覺:但愿長醉不愿醒。
百年孤獨讀后感6
“若干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 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于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復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于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著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尸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后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癡迷不已并且反復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后拖進蟻穴;隨后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于落后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后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于這以后,落后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于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向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后感7
一個人待上一百年,不叫孤獨。拒絕把心敞開,哪怕一天,就是孤獨。
這是一個傳承著孤獨血液的家族,不斷的死亡和綿延的恐懼連接了整個故事:“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孤獨像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佩戴著它。他們的孤獨千奇百怪 ,作者馬爾克斯曾這一切說歸根到底只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不懂愛。
孤獨開始于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年輕時熱愛科技、天文與地理,曾將家中最值錢的一頭騾子和一群山羊換了兩塊兒吉卜賽人的磁鐵;年老后意志模糊,被家人捆綁在栗子樹上才能活著,最終老死。不被理解的孤獨就像一只手,慢慢地一寸寸深入喉嚨將他掐死,家人都以為他癡迷于吉卜賽人不著邊際的理論和科技,以致于發了瘋,從頭至尾,甚至連他的妻子都不曾理解他一丁點兒。
第二代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在家中被槍殺:“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了他,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臟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他在書中是個冷酷、霸道、甚至有些呆滯的`大塊頭,曾與麗貝卡有著情感糾葛,不知是他殺還是自殺,但這場死亡一定源于情感問題。
第二代老二奧雷里亞諾是一個在娘肚里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賦有預見事物本領的少年,他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小金魚。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槍決,均幸免于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于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后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他曾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都不約而同尋根,卻被追殺,無人幸存。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后,每日煉金子做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堝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他的寓言能力本身就是個奇跡般的標志,好像預示了他一生歷經災難卻總大難不死,被對蕾梅黛絲的愛所困直到老死。他不能放下這深沉的愛,不能就這樣忘記暴斃的妻子,以致于他的愛越來越趨于畸形。
父子三人是孤獨的源泉,他們的孤獨感染了后代、妻室和旁系親戚。
有無法融入布恩迪亞家族,在內心充滿渴望與孤獨時瘋狂地吃著泥土,最后孤獨終老的麗貝卡,書中說是“她深愛之人在遠方腳踏土地,而她將土吃入腹中,就會獲得心中的救贖”這是由多么極端的愛所導致的奇怪現象;有年老時預感自己將被死神帶走,于是開始為自己織壽衣,織成后死亡的老處女阿瑪蘭旭第二,她一開始極度渴求被愛,嫉妒到甚至誤殺蕾梅黛絲,而此后她又是多么冷漠的拒絕愛人,背負著無限愧疚直到死亡。這個家族的后代也逃不過孤獨和死亡的感染病,而其中唯一一個叫人覺得溫暖,像秋初的太陽一樣帶來了一絲絲希望的阿瑪蘭旭第五,一個活力十足熱愛生活的較小美人,可她最終也與外甥結下不倫之情,生下帶有豬尾巴的奧雷里亞諾第七后大量失血而死。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不同性格角色的人,例如一個小孩,一個垂死的老人,一個情敵,一名傷患,叛徒、胖子或啞巴,詩人,奸商,可能還有許多失業的游民。
但只要有人肯伸出雙手給予一個小小的擁抱,這個孤獨家族的命運也許會有那么一點不同。然而,這個家族生于孤獨,死于孤獨,一場颶風抹去了所有能證明他們生存過的痕跡。作者馬爾克斯以夸張怪誕的人物形象,一直灰暗陰沉的情感基調來講述了這個離奇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所擁有的孤獨不是靈魂高潔所帶來超常智慧和人格孤獨,而是人心之間不愿拆去隔閡,是一種“不懂愛”的孤獨。
“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作者馬爾克斯曾說。
愿無人再經歷這樣冷寂的一生,愿人人團結一致,愿拉丁美洲的歷史不再上演。
百年孤獨讀后感8
《百年孤獨》是一本很厚的書, 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并不亞于我國著作《紅樓夢》,但它又與《西游記》一樣,充滿奇幻色彩。我花了整整一個寒假,才能勉強看懂。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不愧是最偉大的魔術師,他用魔幻的筆寫出了一個堪稱傳奇的百年世家,一個現實又奇幻的歷史故事。
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我對男性幾乎一致性悲慘結果實在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理解,他們害怕自己陷于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于是我對女性成員有著更濃厚的興趣。
其中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母性的代表,她活了一百多歲,幾乎是整個家族史的見證人。“如果讓她死去,小說也就‘半途而廢’”。這說明沒有她的存在,這個家族就無法延續。烏爾蘇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類)的始母,具有女性幾乎一切的優點。她美麗﹑聰慧﹑堅強﹑勇敢,在丈夫退縮脫離男性統治秩序時,她又建立了一個與原男性統治秩序有繼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統治秩序。烏爾蘇拉支撐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統治秩序并不臣服于男性統治秩序,她反對暴力、權欲、空想(也許有一定價值)、縱欲等消極因素,她努力使后代成為“永遠聽不到戰爭、斗雞、生活的女人和胡思亂想的事業”的人,雖然最后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徒勞,但還是在力圖阻止男性統治帶來的惡果。而這個家族其他女性更是“烏爾蘇拉”的延續和補充。其中阿瑪蘭坦的高傲、麗貝卡的野性、雷梅黛絲(俏姑娘)的美麗、麗貝卡·雷梅黛絲(梅梅)的熱情,以及雷梅黛絲·莫科特的純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對男性的特質的承載。第五代阿瑪蘭坦·烏爾蘇拉是“創世記”時期第一代,是經過歷史發展變遷,賦予了新的女性意義的,融入家族歷史上女性特點的總合體。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但在我看來,布恩地亞家族所留下的最大財富莫過于女性們的精神,它給我們一個啟示:男性統治秩序社會里的強權﹑不公平﹑絕望終有一天會崩潰,女性的覺醒何其重要,這樣或許會出現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像烏爾蘇拉幻想那般,美麗若天堂。
百年孤獨讀后感9
中午恬淡的陽光下一口氣讀完,但卻實在感覺自己沒有能力評價,只感到文字如清水緩緩流過,于這篇羊皮卷記載的痛苦回憶下,涌起平靜淡然的情緒。此時此刻恰如合上書的彼時彼刻,月光似陽光流淌在我的房子,仍然忍不住微笑。只印象最深的一句“上校,馬孔在下雨”,消散了往年的天真與情誼,充滿淡淡的別離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
雖說沒有能力評價,但還是忍不住一篇狗尾續貂之作,因它最出彩的不是華麗的辭藻,抑或荒誕的情節,甚至于宿命般的家族命運。只因它的魔力太過強大,色彩太過絢麗。它會賦予我特質,晦暗中存在希望,困頓中撫慰靈魂,它說不清、道不明,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真實存在,在悄悄地滋潤著我的心性和良知。
所以,還是將這篇不甚成熟,淺顯直白的讀后感公之于眾,以鞭策自己。
面對百年孤獨,面對布恩迪亞上校及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開始和許多人一樣也有點迷失,但是當我不去糾結那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不再去刻意讀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歷史時。我似乎又有點明白了,在年輕的季節我們似乎感受不到孤獨,我們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過自己富有激情、積極主動的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并在社會中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們現在勤于學習與鉆研,敢于挑戰未知領域,樂于在自身及周圍世界尋求突破。
那么,當我讀了《百年孤獨》之后呢?一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了。
該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呢?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知識廣博的、有天生聰慧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天才的頭腦、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無論是旅途勞頓的南征北戰、還是通宵達旦的歡娛。他們都可以用他們特有的魅力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異性。人們似乎無法看出這個家族有什么弱點,但他們最終也不過才存在了短短百余年,然后颶風襲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痕跡和關于他們的記憶,很快就那么無影無蹤。但卻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該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似乎不應該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河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翻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我在看什么我也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玩累了剛剛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著墻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嗎呢?就好像張無忌初學太極拳的狀態,我忘得越來越多。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涌起一種類似于平靜恬然的喜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在這本書上,我似乎理解了陶潛的那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我不需要刻意鉆研,只需要觀其大略就能領會作者的意思,他所傳達的是全人類共有的情感。用他妙筆生花的文字,再經過范曄先生的翻譯,如同流水緩緩趟過,讀者一觸摸,就能感到一種穿透人心的冰涼。這種冰涼是中性的,冰涼之下,一種不同尋常的孤獨感縈繞人心,不是普通的孤獨,更恰當一點說是透徹、是頓悟。但其中的故事又很強烈,我們可以通過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悲壯一生、通過美人兒雷梅黛絲的嫣然一笑、通過能預見一切的羊皮卷,通過阿瑪蘭妲長久無人居住的房子的秋海棠蒙落灰塵、通過家族里每一個人所迸發出的原始欲望……一一窺探,不需理解,只需感受。感受其中那種動人心魄的力量。這是一種極致的浪漫,沒有愛情,沒有旅行,是關乎生命、時間的浪漫。感謝馬爾克斯,奉獻了如此偉大的作品,讓我接受了孤獨,讓我一個人能靜靜思考,自己是誰。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過“不久,你睡了,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讀了這本書,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的精神理想。
百年孤獨讀后感10
我只讀了一遍《百年孤獨》,不是人們常說的乏味不想重讀,而是這本書,又或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一種魔力,自開篇起就讓人有一種與其他書不一樣的感覺,就像一個黑洞一般吸引著你,你不斷探索,卻無法像往常一樣理清思緒,漸漸生起說不出的感覺,我不敢再重讀。
說者認真,聽者可笑,一本書有什么不敢讀的?也是,有些人連《午夜兇鈴》都敢看,但我的不敢讀卻不是因為這本書有什么可怕之處。
一切恐懼源于未知。
開篇是一個人的回憶,似乎文章是從回憶開始的,似乎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過去的故事,我抱著看歷史的心情繼續看,讀著讀著,過去就變成了現在,似乎開頭的話只是提提罷了。接下來便是以建立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因近親結婚生出的長豬尾巴的被螞蟻吞噬早夭的最后一人奧雷里亞諾的家族史。
整篇故事,不,應是說布恩迪亞家族從理智向上,勤勞熱血改變為無盡的循環,悵然與孤獨。似乎改變家族命運的是偶然來此的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這個神秘而智慧的人帶來了外來的智慧。我想這位老人是全文的線索人物,是他將布恩迪亞家族玄幻化了,他的到來使家族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一件件事以匪夷所思的方向發展,似乎連線了一般。整個家族前前后后都有神話般的色彩,無論是普魯鄧西奧·阿基拉爾鬼魂的出現,美人魚蕾梅黛絲之升天,梅爾基亞德斯的房間——又或是“便盆室”,甚至最后家族鬼魂齊聚…… 這一個個神話理所當然地出現在這百年的家族里,你并不感到驚奇,仿佛你看到的本就是一本神話,這本來就是一個這樣的家族。這個家族自那位吉普賽老人的到來漸漸變了性質,從老祖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豬尾巴嬰兒奧雷里亞諾都與常人相差甚遠,這個家族是個無限的循環,一個超凡脫俗的、無盡的循環,循環的名字,循環的性格,循環的事情……這一切都看起來很自然。
文章中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們大多都接觸過一堆手卷,羊皮手卷。那是梅爾基亞德斯用母語梵文所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世代堅持,卻一直沒有破譯出來的東西。到了最后謎底浮現,奧雷里亞諾·巴比倫譯出了一切,站在毀滅的馬孔多中,站在幾乎全毀的家族祖房中,大聲而清醒地,無比流暢地譯出了自己家的家族史,梅爾基亞德斯百年前就已寫好的布恩迪亞家族史,或是叫預言。
印象最深的.是梅爾基亞德斯,患了多種病癥,死神都不能將他帶走,即使死亡,他的靈魂還是在自己的房間內教導著布恩迪亞家族的子嗣,他的智慧引導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他的羊皮卷和煉金術讓他們在孤獨中有了指引,不過我說的可能僅浮于表面,梅爾基亞德斯是個神秘的吉普賽人,吉普賽人一直如此。活了一百多歲的烏爾蘇拉是一個精明的女人,為了家族操勞了一輩子,就算她已老到不行,雙眼俱盲,可還是邁動著年邁的步伐,在屋內不時出現,打理這個家。這個神話般的,可憐又倔強的老老祖母,玫瑰土荊芥的氣味,杯中谷物在地上組成的海星,夜空中的發光的橙色飛盤預示了她的死亡,炎熱的天,飛鳥的暴死,神秘怪物的出現為她的死亡平添了一抹神秘。而費爾南達,那個一心想成為女王的古板女人,也是我最厭惡的角色。細想一下,她其實跟那些俗世的人別無二致,渴望高貴,古板守舊,她嫁入布恩迪亞是她人生中的一個大錯,一個俗人注定無法在這般家族中正常生活。
孤獨可能是這個家族的宿命。循環是孤獨的來源,孤獨使其循環。這是個無解的家族。
一切未知來自孤獨。
一個孤獨的家族,如肥皂泡一般在最后一刻爆裂開來,消失在時空之中。
這本書只能精讀,略讀會讓人深陷未知之中,讀到最后,一切的不解也就釋然了,但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
我望向窗外,在本子上寫下一句話:
面對漸暗的天色與高樓,
遠處的那抹深藍和煙云,
突然感到一種……
前所未有的悵然與孤獨。
也許人生就是一次孤獨的旅行吧,那么也就沒什么不適了,人類的孤獨是從出生既有的,我享受這種感覺。
百年孤獨讀后感11
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對抗虛無,卻渾然不知這就是虛無本身。
最近在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大學時看過,只是模糊的記著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輪回,在當時年紀,只是對布雷迪亞家族命運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當最近生活漸漸的感到無聊時,不知怎么又想起了這本記憶中有趣的書,買了回來。剛讀之初,還是能被那種命運的變幻而吸引,可讀著讀著,心中生出越來越多的沉重,仿佛看到了這個家族都男人、女人們的瘋癲都是在對抗些什么?而腦海里總能回起他們平靜的時刻:阿爾卡蒂奧在被執行槍決的時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懼,可以平靜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貝麗卡當丈夫死去,將自己關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再出門時,她也仿佛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靜。那么又是什么讓他們的瘋癲回歸到了平靜?
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這個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馬爾克斯是這么描述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早年沉迷于父親留下的實驗室中,熟練掌握了金銀器的制作工藝,后來參加革命軍。他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一夜之間被逐個除掉,其中最年長的不到35歲。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馬錢子足夠毒死一匹馬,但他仍然大難不死。他拒絕的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勛章。他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從南到北,自西向東都在他的統轄之下,他成為了最令政府恐懼的人物,但從不容許別人給他拍照。他放棄了戰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作坊中制作小金魚維持生計。經過了這一切,留下來的只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傳奇的故事和一條他的名字的街道,再無其他。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足夠了,功名偉績,不足以嗎?可是,如果我們想象著進入到上校的內心,去品味他的靈魂,我想,有一種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獨!而且貫穿了整個家族一百年的歷史。這也是馬爾克斯想要表達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獨。
我們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我們看不到那種在關系中體驗到的狂喜與平靜,而是由上校或者說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復制的過程中演繹成了瘋狂。其實我們內心尋求的很簡單,就是在愛人的懷里瘋狂,哪怕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擁抱。在兩個相愛的人的生活中,這種瘋狂最終會被軟化,變成柔情、溫情,生活的點滴,卻處處發著璀璨的亮光。
也許會有很多人反駁,上校離開他的村子,去建立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嗎?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和烏拉爾從出生起就被認為要在一起,并沒有彼此的相遇時刻,仿佛就應該那樣。而且在他們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烏拉爾,而上校一直瘋狂著,以至于烏拉爾說出:“忘了你那些瘋狂的新鮮玩意吧,還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們,自生自滅,像驢子一樣。”當何塞、布雷迪亞照妻子的話做了,向窗外看到了兩個赤腳待在陽關里暴曬的菜園里的孩子時,他感覺從那一刻起他們才開始存在,從烏拉爾的咒語中誕生出來。”足以看見,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而他將一生都在這樣的世界里度過,這樣的一生只能用兩個詞來概括:瘋狂與孤獨。并且像一個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續著。他們越是瘋狂的對抗虛無,他們越會感覺到孤獨,世界在他們心里其實就是虛無的,因為他們的心里沒有一個愛著的人居住著。或者說,其實在這個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關系才是真實,其他的一切都是虛無!權力、金錢、豪宅、美女無一例外,如不相信,去問問那些時日無多的人,他們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說最遺憾的是什么,他們的答案一定與某個人有關。
我想,馬孔多的百年孤獨,有時也是我們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12
“若干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于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
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復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于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
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著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尸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后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癡迷不已并且反復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后拖進蟻穴;隨后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于落后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后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
至于這以后,落后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于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向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后感13
花了很短的時間,就把《百年孤獨》看完了。感覺自己看書總是在追著情節走,不是太注重書所傳達的情感。所以,這次也不例外。看完之后,書里的孤獨壓得我踹不過氣來,孤獨從每一個字里透出來,從每一個人物的眼神里透出來。很想寫些什么,但腦海之中竟然沒有絲毫話語想說,感覺渾渾噩噩的什么也做不了,自己似乎也陷入了一種孤獨當中,就如書里的何塞·阿卡蒂奧,糊里糊涂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即使他是多么的感情熾熱!
去找了一些書評,看了別人的感想,才能慢慢寫出些字來!“許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話在小說中出現了很多次,同時也是句很神奇精巧的開場白,“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哀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借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有人如是說。小說的風格,不是很能說清楚,里面有各種荒誕離奇的情節,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錯綜復雜的關系,作者的不停倒敘,這些都很是讓人頭大,理不清思緒。百年孤獨里的跌但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總是隔著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時,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墻淋得模糊。“也許,從上帝將布恩地亞的名字賜予這個家族,他們便注定了孤獨”,布恩蒂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體,“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別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奧雷良諾第二。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到最后仍然咬著手指執著地不肯死去;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天使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良諾。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
“人注定是孤獨的,人與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墻。理解注定成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時,也得到了它饋贈的禮物——孤獨”,薩特如是說。看了這句話,也更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孤獨,對于我,究竟又意味著什么。是,此刻靜靜的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發呆?是,合上這本書之后再沒有勇氣翻開它?是。看書時即使胸中涌上無限悲哀也眼睛干澀,流不出一滴眼淚?我想我是害怕孤獨的,也一直在逃避著孤獨,卻往往陷入更深的孤獨。愛與心中最溫柔的部分,都被遮掩的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也許,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的漠不關心,實際上內心深處,我們也渴望被愛,被認可,被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實現的夢!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結束了?也許,這只是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的、生機盎然的,愛情真誠無欺,幸福得以實現的烏托邦的開始?在那里,命中注定一百年處于孤獨的家族最終會獲得并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歷史需要孤獨,生命需要孤獨,孤獨值得思考一輩子!
百年孤獨讀后感14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寫到這七代人如何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也寫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
故事的開頭這么描述: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話,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寫在一起。
而我可能會這么描述:多年以后,當困意來襲,我將會回想起在一個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獨》之后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
此后中國讀者這么描述:多年之后,當中國作家寫下自己小說開頭的時候,將會回想起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正如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深受其影響,在看了《百年孤獨》后,大叫“我知道怎么寫小說了”。甚至嘆息道:
我讀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
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么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很多人第一遍閱讀時表示看不懂,糾結于人物間的復雜關系,糾結于時間線的不斷跳躍,但發現作為睡前讀物竟然有驚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實把握好“孤獨”和“魔幻”兩個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過分糾結。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漫長歷史上,七代人有一個重復命名的傳統。
后代如果是男孩要么叫奧雷里亞諾,要么叫何塞·阿爾卡蒂奧。而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沖動,富于事業心,但命中注定帶有悲劇色彩。
如果是女孩則叫蕾梅黛絲,極其美麗,卻又天真,一方面被認為智力發育遲緩,另一方面卻又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馬孔多建立了村莊,并創立了布恩迪亞家族。
家族最后一代人,雖然破譯了羊皮卷,卻沒能扭轉家族孤獨的命運。
對于布恩迪亞家族來說,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結局卻又如此相似,也許唯有孤獨才永恒。
對于馬孔多村莊來說,百年的歷史,其宿命卻是一夜被抹去,體現了真正的百年孤獨。
因為孤獨,所以魔幻
布恩迪亞這個百年家族,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才使得一個個人在這個大家庭里干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為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體現在人物的行為和安排上。在閱讀時,經常你的.印象里他已經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節中他又再次出現了。
正如文中說的: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另一方面又體現在外部環境上。但這種魔幻又讓人覺得很真實,細細品來并不突兀。
唯有孤獨永恒
整個家族與孤獨抗爭了整整一百年,卻始終不得要領,不懂如何擺脫這種孤獨,最終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而書中也暗示了:擺脫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
正如人總是要找和自己靈魂相似的人!找個懂得自己內心的人,因為愛情需要心靈上的相通。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而從茫茫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孤獨的。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而人生的秘訣不是別的,是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百年孤獨讀后感15
百年孤獨,書讀過半,孤獨之感,力透紙背。
先說說第一代人物,馬孔多的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不知是才智超人,還是不應該生在那個年代,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們認為瘋了,綁在栗樹下,用只有自己聽得懂的語言和自己對話,孤單影只數十年。接近生命終點時,家人把他抬進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見蹤影,他又回到了“孤獨”的栗樹下。他死后,有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開始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們透過窗戶,看見無數小黃花如細雨繽紛飄落。花雨在鎮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時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層綿密的花毯,人們得用鏟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殯”。不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栗樹下幾十年是否真的孤獨,不過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獨。
再來說說兩個個性十分鮮明的人物——麗貝卡和阿瑪蘭妲,一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妹,也是一對情敵。
麗貝卡天生麗質,熱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墻皮的習慣。丈夫死后,獨自居住,從不出門,所有人都以為她已經去世。但其實并沒有,當有人再看到她時,有這樣一段描寫:“鉸鏈因銹蝕而斷裂,門板靠成團的蛛蛛網勉強支撐,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長滿雜草野花,其間裂縫成為蜥蜴和各種爬蟲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證明這里至少有半個世紀沒人居住過……她穿著上個世紀的衣服,光禿的頭頂上稀疏幾根黃發,一雙大眼睛仍殘存著昔日的美麗,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間熄滅,臉上的皮膚因孤寂而干裂……”。前書還是美少女,再現已是枯槁嫗,其情其景,震懾人心。就是這樣的孤獨,當烏爾蘇拉要接她回家時,麗貝卡斷然拒絕,不愿放棄她的孤獨特權。
阿瑪蘭妲是一個思想和行動十分矛盾的人。她和麗貝卡都愛上了鋼琴調音師克里斯皮,為了阻止他們結婚,甚至給麗貝卡下毒,結果誤殺了已懷雙胞胎的嫂子蕾梅黛絲。而當麗貝卡放棄了克里斯皮,阿瑪蘭妲又拒絕克里斯皮的求婚,導致其絕望自殺。小說關于阿瑪蘭妲的死亡過程也是動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見過死神。死神告訴她開始為自己縫制壽衣,并說她會死在壽衣完工的當天晚上。為了拖延時間,爭取死在麗貝卡之后,她織了拆,拆了織,耗費了四年時間還沒有縫制完壽衣。但后來意識到,要將活計拖到麗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進度。完成壽衣最后一針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氣宣告自己將死于當晚。在四年多為死亡準備的漫長而孤獨的過程中,她獲得了這樣的領悟:“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靜地喚回傍晚時皮埃特羅·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這不是出于愛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獨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說說烏爾蘇拉,小說的靈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詞匯來形容她的優秀品質——勤勞、善良、正直、實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幾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獨中,她透過了表象,看清了本質,獲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樣……,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絲和一夜風流后隨即從他生命中消失的無數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最終她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對于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發現她才是世上從未有過的最溫柔的女人,她對麗貝卡和情人的報復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無法戰勝的膽怯與恐懼;對于麗貝卡,烏爾蘇拉意識到,雖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從未喝過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擁有的沖動心性、熾熱情欲、無畏勇氣,正是烏爾蘇拉的,也是烏爾蘇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備的品質。
孤獨之詞,聽之戚戚,實則有靜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當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華的一句箴言作為結語一起分享: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26
百年孤獨讀后感06-15
《百年孤獨》 讀后感03-09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12
百年孤獨讀后感經典03-23
《百年孤獨》讀后感02-22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30
《百年孤獨》讀后感12-28
《百年孤獨》讀后感01-29
《百年孤獨》讀后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