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精選13篇)
《梁啟超家書》是梁啟超寫給自己子女的書信,體現了梁啟超獨特的教子良方。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1
梁啟超一生有兩個夫人,李慧仙和王桂荃。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成為杰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長子,著名建筑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三子,因病早殤。
梁思莊,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的九個孩子之所以個個能成才,與梁啟超的言傳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關,梁啟超在給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璣,飽蘸慈父之愛和人生指導。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愛是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這樣的表達在家書中隨處可見,身為父親,梁啟超當然希望他們個個成才。但在孩子們的健康和學習中間他毫不猶豫選擇前者,他說:"汝必須順承我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斷不許汝病也。"我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抱有這個觀念,"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學好習的前提是有個健康的身體。身心健康,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在一路前行中,不忘初心。
"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很喜歡梁任公的這句話,自己喜歡的,就想去做,而且能做的更好。
他不僅是位慈父也是位嚴父。他關愛呵護子女,也對其嚴格要求。他教育孩子們對生活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憂傷憔悴是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可言。自己要天天滿帶正能量,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有個積極向上的好心態。
處憂患最是人生之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梁啟超深知讀古籍的重要性,要孩子們讀論語,孟子,左傳,戰國策,荀子。溫習暗誦,務能略舉其詞。尤于其中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益善。這些國學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必是經典所在,在哪個年代都適用,孩子馬上上初中,古文會學很多,適當引導孩子多讀。
梁啟超對思成說:"做學問不要專于一門,我怕你因所學太專業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根源,做學問要保持無所謂的精神。
曾國藩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作甚?著急他坐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梁啟超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盼望孩子們都能應用這點精神。種種道理就是這樣,在"潤物細無聲"的書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
梁啟超就像一位勤懇的園丁,辛勤耕耘,澆灌心血,最終收獲豐碩果實,子女個個成才,故梁啟超的為父之道和家風家教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民國時期,梁任公能有這樣的教育意識和教育理念和他自己的自身修養有很大關系,好一個"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是要告誡我們,不要只想著收獲,而忘記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們僅僅憧憬美好未來,而不肯努力耕耘當下,這必然只能是空想。自己教育孩子就要做好自己,以身做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孩子自然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2
最近讀了《梁啟超家書》感受頗深:梁啟超是我國近代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發生巨變,在輩出的英雄中,梁啟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獨特的人物,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學和繁雜的重大社會活動外,其對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動情、細致、關懷、指導也是當今社會重視教育的眾多家長所不及,雖歷盡百年對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義,值得家長和年輕人認真學習和反思。
為教育即將步入大學學習的孩子,我將該書摘抄部分交由孩子錄入電腦,以便記錄,深層含義為使其在逐字錄入的過程中起到學習教育之效果。也感謝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獲,對今后的求學之路有益處。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3
最近幾天,在讀《梁啟超家書》,頗有感觸,以記之。
首先,任公和眾多父母一樣,在家書里經常關心兒女的學費、經濟問題,不僅讀書的要資助,結婚以后的子女經濟窘迫,他也會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樣。
第二,任公是個極民主的父親,對于買房子、建墳墓等本應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會在信中征求兒女的`意見,讓子女真正參與到家的建設之中。
第三,任公是個極溫和的父親。女兒考試不及格,孩子入學要延遲等,他都以鼓勵為主,強調的是打基礎,只要基礎牢固了,今后的學習自然好,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任公是個極開放的父親。他的子女眾多,雖然自己主要從事政治活動和文學史研究,但是對于自己的子女,從未對他們的未來進行嚴格的規定,思成喜歡建筑,就學建筑,思永喜歡考古,就學考古,思忠喜歡軍事,就幫他聯絡西點軍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將從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過有一點,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學問。
第五,任公是個極自信的父親。對于思順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極自信的,認為自己促成了兩對佳偶,但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底這鴛鴦譜點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為父母,教給子女的,應當是做人的道理。對做事來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把基礎打好了,長年累月,總會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給子女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值得我們的借鑒和學習。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4
梁啟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殤,個個成才。其中長子思成是建筑學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學家、五子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一門三院士,世所罕見。近日細讀《梁啟超家書》,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謂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國,在人們的印象里,是長袍馬褂、三寸金蓮、拖在腦后的辮子和暗灰的呆滯的眼神。翻開《梁啟超家書》,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梁啟超稱呼子女'寶貝''baby',落款是'爹爹',他給子女講笑話、講日常生活瑣事,還時時自我調侃,他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說'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起來的樣子',他的感情坦蕩率真、平等開明,全然沒有大家長的專制作風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習氣。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從該書所刊出的家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沒有放松,對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職業、人際交往、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引導子女的興趣,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愿,從不強求他們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圖,而是反復征求子女意見,直到確認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莊大學沒考好,梁啟超及時安慰她:'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筑得越厚越好。'還說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愿,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思成在國外的學習遇到瓶頸,梁啟超和他探討學問的有用無用:'至于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倡導子女興趣要廣泛,視野要開闊,主張'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歷途其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思成徽因美滿姻緣伉儷佳話,正是梁啟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的決定在你們,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閱歷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啟超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與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要求子女們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梁啟超九個子女,有七個先后赴海外留學,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皆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5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于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于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后,曾經想著君主立憲,而后又支持民主憲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發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于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后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皆在于此。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6
近代中國文人不少,梁啟超就是一個,梁啟超,成名于戊戌變法,是戊戌變法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近代學術大師,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共同創辦清華大學文學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覺者,到后來的教育大家學術大師,他還是模范家長,他九個子女個個成才,都是國之棟梁。在某種程度上,可比蘇洵、蘇轍,蘇軾一門。
我對于梁啟超的了解甚少,但他與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愛國思想又不是守舊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是舊中國最需要的。他是一個保皇派的歷史角色,但他又不失為一個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個好父親。
《家書》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寫給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國外逃亡與訪學期間與身處澳門的妻子的`交流。關懷備至,溫情脈脈,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談到梁先生在美國遇到華僑女郎并陷入愛戀之中事,他談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動追求及那女子的優秀,及自己的一時意亂情迷,將自己當時的情形完全匯報給了夫人。妻子動怒,稟報岳父大人,并回信稱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勸,說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與嗣同君創立'一夫一妻'會,絕不會背棄。一場家庭糾紛被完整呈現。后來梁先生也說到做到,主動與那女子保持距離。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寫給子女的。梁先生常年與家人分居,聚少離多,但他十分關心子女的成長與學習。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見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學的學習,注重所學科目與國家需求的聯系。父親是部長,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還要學習嗎?還需要找工作嗎?梁先生卻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不允許孩子依靠家庭。
梁啟超先生也不忘在書信中教育他的孩子們必須愛國。愛國,就像一顆種子,他把它種在每個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成長?他讓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國外最好的知識。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識,他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方向又是中國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國外學習與成長的。而放到國外的孩子們又像牽在他手中的風箏,當祖國需要之時,他就把他們拉回來為國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沒有一人留在國外,無論當時的中國是戰火連天還是貧窮困苦。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的爸爸梁啟超是那么地愛國,他心里沒有小小的'我',他讓每個孩子都志存高遠,從小就把責任放在心里。
梁啟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話,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動:'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其實這不僅是梁啟超對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對所有中國年輕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啟超從來都把自己當作年輕人的榜樣。晚年的梁啟超除了大量的政務纏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學演講,無論是病情惡化還是疲勞不堪,對于做于年輕人有益的事,他從來都不推辭。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中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一封封家書,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濃濃的父愛,每一封的價值都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們應該像梁啟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樣,培養我們的愛國精神,把國家的榮辱興亡當成是自己的重任,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7
常言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噓寒問暖之語或許沒有常掛嘴邊,但在只言片語中流露出來,關愛流于點滴。
梁先生的家書中,他有時扮演慈父角色,為子女人生之路的規劃起引導作用;有時候似乎也是位慈母,對子女諸多寵溺,寵溺之間不乏告誡,慎言慎行,人貴自立,人貴自省,人貴自知;有時候宛如兄長,呵護之情溢于言表;有時候又好似孩童,對子女們撒嬌。撒歡、逗笑、關愛、或寬言鼓勵,或敞開心扉,梁先生的真性情,很難想像到他是一個生活在思想禁錮,長辮寬袍,三寸金蓮的封建時代,思想穿越百年灰色中國,以身作則,做年輕人人格的典范,也讓我們讀到了別樣的梁啟超。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愛國之心長存,當取外國之知識報國,當取外國之思想報國,當取愛國之先進報國。梁先生希望子女不管在國外多有成就,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報效國家,即使這個國家還在經歷苦難的`成長,即使這個國家還是沉睡的獅子,吾之國,吾之家,以吾赤誠之心相報。他還希望子女于苦難中磨練成才,當自強。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治學之路不可不嚴謹,“汝求學不可太急”,“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關懷之中透著嚴厲。精于術業,也許生活中會少些樂趣,但是知識和專業不僅僅是在書本上和課堂上,交友取益,讀書取益,生活中亦有頗多可學習的地方。
當孩子求學治學碰壁時不斷的鼓勵和勸慰,知識不是死的,不是幾門考試、幾張卷子,幾本文憑,學問也是靈活的,不拘泥于眼前的小磨難和小挫折,不消沉,不墮落,不灰心。一個人若是在束縛的環境中消磨意氣,那么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定會消磨志氣。
哲子女之道,似雙手托著奮起的雛鷹,自由飛翔,偶有訓誡,皆語重心長,一代大家,“智、德、仁”的典范。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8
做學問,不以是否有用來評判
梁啟超家學淵源極深,對于這個長子,在勸學上用的功夫著實不少。梁思成寫信,問做學問有用無用,梁啟超以唐朝的詩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為例,告訴梁思成“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個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人人各有所長,做學問的人與做官的人,只要都竭盡全力發光發熱,給社會做點貢獻,就都是有用的。而對于梁思成這種看起來急于求成的心態,梁啟超也給予了駁斥,他在信里寫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梁啟超把準了年輕人做學問心態的癥結,那就是短時間內急于有所收獲,長期來看可以作為安身立命的資本,他語重心長的告誡,或許可以讓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學問。
在梁啟超看來,在學校中求學,最重要的是學規矩,“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惟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當然,這里的規矩并不只是學校的規則,而是做學問的基本方法,務求循規蹈矩,而不是投機取巧。“能巧之人,習熟規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因此,做學問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礎不牢、根基不穩,花拳繡腿、弄巧成拙。梁啟超還講,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有的知識要一天一天慢慢積累,像是燉一鍋好湯,有的知識則要集中精力解決幾個主要問題,像是爆炒一盤好菜。這種精準把握學習火候,懂得快慢結合的方法,對于今天的我們學習研究都是很有益處的。
感情不節制,便會自投苦惱的羅網
梁啟超在給梁思成的信中,詳細描述了為徐志摩證婚的情形,徐志摩的妻子才與前夫離婚就迅速跟徐志摩結婚,他本來不想去,無奈胡適之、張彭春兩位朋友苦苦求情,但他也毫不客氣,不留一點情面,“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在他看來,“青年為感情沖動,不能節制,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發此感慨,一是表達他對徐志摩結婚一事的抗議,二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如此沖動,自投苦惱。彼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同在美國,梁啟超在信中也頻頻叮嚀二人互相照顧,在林徽因的父親林覺民被襲逝世后,他趕緊給梁思成去信,“徽因造此慘痛,唯一的伴侶、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靜著,才能安慰他”,而在金錢方面,他從來都是大度的,在詢問梁思成的預算時,會特意提醒,將林徽因的一并計算在內。可見,他對兒子感情生活的重視和殷殷期待。
在梁啟超的觀念中,“人需等到生計完全自立后,再實行創造新家庭”,他本來也不是一個“催婚”的人。林徽因的父親出現變故之后,梁啟超更多地為林徽因著想,便想著讓自己的兒子把責任承擔起來,甚至提出了讓兒子換一個更容易謀生的專業,成婚之后,也能負擔起一家老小,“但現在的情形,思成結婚后不能不迎養徽因之母,立刻便須自立門戶,這便困難多了。我從前希望他學都市設計,只怕緩不濟急,他畢業后轉學建筑工程,何如?”其對林家的情誼可見一斑,梁思成聽從了他的建議,研習建筑學,回國后在東北大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系。
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
梁啟超自認為是一個“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生活內容異常豐富,這讓他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在他看來,人要有多種趣味,要爛漫向榮,“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他很喜歡這種生活狀態,便要求孩子們把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
對于梁思成,梁啟超有些擔憂,“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在學問上,他建議梁思成對于文學、人文科學,要“多用點工夫”。在社交上,他也建議梁思成,交友取益,也要方面稍多,這樣才能交換更多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拓展自己的視野。梁啟超認為,如果梁思成守著太專的學問,“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意思是,你自己的學識和生活不夠豐富,連你老爸談話的節奏都跟不上了。梁啟超生怕梁思成會變成鉆進一門學問的呆子,“我希望你回來見我時,還我一個三四年前活潑有春氣的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像上面這樣親切風趣的語言在他的文字中并不鮮見,他催促梁思成“你看了這信,意見如何,無論校課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長的信,令我安心。”他十分珍視與子女互動,甚至會嗔怪在歐洲旅行的梁思成,“你來信終是太少了,老人愛憐兒女,在養病中以得你們的信為最大樂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將所歷者隨時告我(明信片也好)”,讀起來頗有些可憐祈求的意味,卻是一個父親對子女最深切的牽掛,最隨意卻最濃情的表達。只可惜,這樣一個有趣的父親,被北京協和醫院“孟浪”的醫生錯誤地割掉了一顆腎,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大度的梁啟超還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此后,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到三年,與世長辭。
梁啟超的家書雖然不是浸透生活的散文詩,卻充滿了詩一樣的父子柔情,雖然不是韻律整齊的歌曲,卻如酒后哼出的小調,百轉千回、別有風味。我讀完之后,都有一種趕緊提筆給自己女兒寫封信的沖動了,哈哈。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9
梁啟超的兒女他們個個成才,這和梁啟超對他們的教育培養有密切的關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個家庭中出了三個院士這也是極少見的。
九子皆才俊
每當我聽到同學們激昂豪邁地誦讀《少年中國說》時,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視線逐漸模糊,《梁啟超家書》中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梁啟超家書》一開始以書信的形式呈現在兒女眼前,后來經過整理,編訂構成了一本書。梁啟超的一封封書信滲透著對子女們濃濃的親情與深沉的愛。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對兒女的人生指導,像照明燈一樣點亮了孩子們光輝的前程。當然,更少不了對兒女的關心、問候。這與《洛克菲勒的38封家書》大同小異,同樣都是為孩子們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啟超家書》充滿了家國情懷,充分表達了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對梁啟超這種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寫照。作為一位父親,他當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視健康。他說:“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在學習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個光輝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歡梁任公說的一句話:“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行之好機會。”思永、思成被車撞得頭皮血流,卻還樂觀地直面生活。梁啟超認為,這并不是災難,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煉了德行與心性,使自己學會在逆境中成長,使自己變得更勇敢。如今社會安定,我們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矯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練自己,遇到一點點困難便放棄,可笑至極,受了一點小傷便大聲哭喊,沒有想過老一輩那么苦是怎么挺過來的。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從中汲取了人物的優秀品質,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等。還記得我三年級被小車碾碎腳趾的時候,我受不了那個疼痛,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媽趕到醫院,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我,他們都在樂觀地安慰我,甚至還給我講笑話。當時我一點都不理解爸媽,覺得他們對我太沒有同情心了,我都受傷了,他們還笑得出來!現在想想,爸媽并不是不愛我,不關心我,他們當時的種種所謂的“笑”,其實是他們在灌輸我一種難得的樂觀精神。事情已經發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憂愁滿面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唯有積極面對,才能更以好的心態,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確實如此,在我受傷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樣快樂,同樣充實,我的傷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復。
少年強,則國強,正值少年的我們,應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向上,學習種種有用的知識,陶冶情操,為國家之富強而發奮圖強,讓自己更加優秀,國家更加富強!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10
昨日從書架上拿出一本老嚴以前買的書《梁啟超家書》,隨手翻了幾頁,卻被梁啟超那種對孩子的有溫度有深度的愛所深深吸引,拜讀之后,感慨頗多。梁啟超先生,作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名滿天下,然而作為一位父親,他是那么的可親,可敬,他時而稱呼他的孩子們為“寶貝,乖乖”,撒嬌賣萌,盡情揮灑他的愛與思念,時而認真地和他的子女們談論家國天下,談論民族大義,進行道德培養,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們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時候,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讀到一本好書,你并不能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好處,或者理解地很膚淺,不明其深意。然而當我們經歷了世事,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再碰到一本好書,你會覺得,這書中的道理,為什么我知道的那么晚,而如今讀來,是如此熨帖我心。我們經常和知嫻談論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當然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喜歡在讀到好的文章和書的時候,在三人都閑暇的時候拿來讀一下,而往往和我產生共鳴的只有老嚴,我知道,她還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嫻的每個人生階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的每一個抉擇時,我都能給她力量,給她我最中肯的參考意見。這應該是每一個母親的心理。然而我是一個憂患意識很強的人,我知道,很多彎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會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確定能陪她走到哪里。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讀到好書的時候,替她記下一筆,寫點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把我的反思寫下來,記在這里,現在她未必懂,將來或許她可以翻出來看看,等我們可以對某件事情產生共情的時候,讓我們來共同回憶一下,探討一下。或許,這也會是我對她的愛的紀念和傳遞。
今天,讀《梁啟超家書》,真的如書中所說,每一封信里,都透露著父親濃濃的愛意,其情之真,其愛之切,幾十年后讀來,尤能被其強大的磁場一擊命中并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給知嫻寫信的沖動。我是那個時時監督她學習,管理她生活的執行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矛盾不斷,相愛相殺。我反思在作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小,在她那里,我只是一個母親,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望我能學到《梁啟超家書》精髓的萬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正和我們朝夕相處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們的相處和離別中學會寫信,傳遞我那滾燙的愛女之心,雖然不能像梁啟超先生那樣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給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溫暖和自信。
摘抄我喜歡的梁啟超先生的家書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于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后,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學——梁啟超致梁思成書(背景:林徽因父親亡故,梁啟超先生寫信給梁思成,勸解林徽因鼓起勇氣,發揮天才,完成學業,不要沉迷于傷痛。)
2)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思成所當自策勵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還是要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做去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功夫,生怕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征,我聽見倒歡喜極了。中國先輩們屢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兩三年來蟄居于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遍發生許多刺激,去去波士頓算什么,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更不及萬分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后,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惟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作甚?著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人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這段讀來太愛,摘抄了一大段,梁思成這樣的大師,在青年時期也有迷茫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局方寸之內,經年累月學基礎畫工,出游波士頓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廣闊,不免對自己當時的境地感到懷疑。而梁啟超先生這一段書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切身的體會,傳遞給自己的兒子。梁思成,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著有《中國建筑史》。而他的成長離不開這樣一位視野寬廣,格局宏達的父親的密切影響。
轉到目前的知嫻的學習,我們經常形容十年寒窗,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習強度也越來越大,在面對如今的社會環境,網絡,游戲,閑書,對他們的誘惑越來越多。誘惑越大,對于學習的疲倦感也越來越強。但是我依然認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爭的。“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我們可以不用想我們將來會面臨什么樣的抉擇,但是現在的每一分的學習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語數英,還是史地生,你學進去的每一點知識,都會積聚在你的精神內核中,你學的每一段歷史,都是我們的前生,你了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的地球,你學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識,都是我們人類和生物界的循環和繁衍,這些點點滴滴,都會幫助你的精神內核在某一刻達到質變,你會變的更加睿智,更加豐富,從而更加寬廣。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會使你將來成為一個更加自信、得體、美好的自己。
3)關于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這種境界,固然關系人格修養之全部,但學業上之熏染陶熔,影響亦非小。因為我們做學問的人,學業便占卻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學業內容之充實擴大,與生命內容之充實擴大成正比。這些話許久要和你講,因為你沒畢業以前,要注重你的專門,不愿你分心,現在機會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說。
梁啟超先生給子女的家書里,隨處可見真知灼見,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們雖然沒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遇見這樣的長輩,但是讀讀他的信,他們的很多生活細節,包括上學,擇業,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躍然紙上。如果我們能讀進去,有思考,益處會很多。這也是他們留給幾十年后的我們的一筆可貴的財富。
我們的人生在歷史長河中渺小如塵埃,然而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講,所歷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鮮活而厚重的,需要我們常做思考、調整,我們需要不斷地跳脫開,審視自己的內心。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11
這本家書的內容都是梁啟超給兒女們寫的信,既讓爸爸媽媽知道了梁啟超對兒女們的優秀教育良方,也讓我們知道了古文的有趣。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梁啟超在民國十二年五月八日給思順的家書。講的是思成和思永跟梁啟超進城,跟他二叔過生日和五七國恥紀念。中午。思成和思永同坐菲律賓帶來的汽車出門,可是卻被一輛大汽車橫撞過來,兩個人都受了傷,思永臉全是血,但也回來給家里報信,等到曹五背思成回到家,發現他臉完全沒有血色了,但還是忍著痛安慰了全家人。到了醫院思成左腿斷了,腹部以上沒受傷。思永只是嘴巴碰裂了不能吃東西,于是,思成在思永面前大口大口的吃東西,特讓思永看著生氣,而思永確在思成面前手舞足蹈讓思成生氣,這兩個淘氣精既使受了傷也不忘的淘氣。
從中,我體會到了梁啟超獨特的教子良方,和梁啟超對兒女們投入了心血和精力。既使出門在外,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都會對兒女們了解家里的情況,有趣的`和特殊的事情,也會跟家里人說說自己(梁啟超)在外的生活和身體的狀況。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12
在國破家亡花淚鳥驚之時,杜甫曾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國難與戰爭,廝殺之不斷的幾千年來,又有多少可抵萬金之家書?傅雷的家書被譽為苦心孤詣的教子篇章,正是這萬金家書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聰有了堅韌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樣身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啟超的家書又是否之萬金呢?
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具有深遠影響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學術、思想、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嘗試百日維新的探索創新精神和愛國熱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僅有西方的開放民主還有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從而對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從中國封建傳統,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時尚,而是注重將兩者完美結合。他精心指導子女,悉心對他們進行教育,但是他沒有對子女們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他對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導方向不同,不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嗎?這種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訴了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他還表明學習應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學術與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優勢與劣勢,只有敢于批判與評析錯誤之處,才能創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應為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擇善而從取其精華,才使得他的兒女們將東西方獨具特色的文化結合以修身養性。
他也講究學習應有上進心,充滿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回憶他如此的治學方式,梁思禮也說:“父親偉大的人格、博大坦誠的心胸、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學習真應該注重興趣與鍥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啟超的獨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門三院士”的光榮。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們的學習而不顧兒女們的健康了呢?不,這從400多封家書中的任意一封都可體會到他對子女們濃濃的關愛。
首先,他對的子女稱呼方面。他稱子女們為“寶貝”,自稱“老白鼻”諧音老baby,甚至還給孩子們起了外號。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為司馬懿,六女兒則稱為六六,又如小寶貝莊莊,大寶貝等稱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樣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甚至有些顛覆他身為革命家的偉大形象,瞬間變身為老頑童。如此開放的思想,在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的那時還正是前衛啊。大概梁啟超先生這開放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他與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內容。他在信中不僅鼓勵引導子女學業發展,還時刻念叨著子女的身體健康。作為一個好父親,在孩子學業與身體健康方面,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而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親。
只可惜了,在那個黑暗與動蕩的年代,戰亂中交織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來身先士卒引領變法,如此艱難。但正是因艱難,才使得那些家書更有可抵萬金的寶貴吧。且家書給我們的無限思索與啟迪,何嘗又不是它可抵萬金的原因呢?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 篇13
父母是我們從呱呱墜地時便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至親之人,他們不求回報地為孩子付出。在讀了《梁啟超家書》后,我不僅更深地體會到父母對兒女的愛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梁的子女個個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對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導與教育。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我要為父母道一聲感謝!
在《梁啟超家書》中,我看到的梁啟超沒有《少年中國說》的豪情壯志,有的只是在家書中對兒女不厭其煩的提醒、指導,向兒女告知自己的近況與家庭瑣事。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親的父愛以及對兒女深切的冀望。梁啟超作為一位過來人,在家書中向兒女傳授生活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而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或許我們的父母很少會以家書這種形式教育我們,但他們卻實實在在地起到我們一生的榜樣作用,對我們的言傳身教足以讓我們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個標桿,引領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去登山鍛煉身體,那時的我還小,身體也沒有那么強壯,望著被晨霧環繞的高大山峰,不免產生畏懼退縮之意。爸爸摸著自己并不算瘦的身體,笑著說:“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紀輕體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這句話又讓我重燃斗志,也讓我懂得什么叫迎難而上。但登山遠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剛走過半山腰,我就累得氣喘吁吁,雙腿仿佛被灌上了鉛,幾乎是寸步難行。這時,高掛的太陽也展現著它的威力,灼熱的陽光仿佛要讓人融化,我熱得汗流浹背,真是又熱又累,十分難受。過了一會兒,我實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邊的石凳上坐著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著氣,心里又開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來招呼我走時,我就“黏”在石凳上,賴著不走,嘴里還一直嚷著“下山吧……”爸爸拿我沒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勸我:“兒子,堅持才會勝利,不堅持是沒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話,那我先走一步。”望著爸爸用力邁動雙腿但仍不放棄的背影,我的腦海久久回響那句話——“堅持才會勝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進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們在山頂上見到了壯觀的山間美景。我的爸爸就是這樣,在所見所聞中傳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媽媽平時對我的學習很嚴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卻不可否認的是,正是母親的嚴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績。一天,我寫完了學校布置的作業,心情正愉快,心想著終于可以脫離作業的海洋,出去玩一會。可是媽媽的一句話就讓我的幻想破滅了:“玩什么玩!來,做做練習題吧。”聽到這句話,我就像一個泄氣的氣球一般垂頭喪氣,母親之命我可不能違背,只得搖頭嘆氣地返回自己的房間,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題海的懷抱。英語的一個個字母讓我眼花繚亂,數學的一個個數字讓我頭暈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鳥語花香、打鬧嬉戲,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這樣子過去,我心里不禁鬧起了情緒,干脆心一橫,筆一丟,眼一閉,趴在桌子上打算與周公暢聊。這時,我感覺到自己的太陽穴在被一雙溫暖的手慢慢按摩著,耳邊又響起媽媽那熟悉的聲音:“兒子,我知道學習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獲得成功呢?媽媽坐著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過,感受到了溫暖的母愛,也有了重新握筆的動力。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會了我們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我們要時刻銘記父母對我們的哺育之情與栽培之恩,時刻懷著一顆感恩之心。
【梁啟超家書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啟超的革命話語04-29
梁啟超為何善變?05-02
游梁啟超故居作文08-14
梁啟超女權思想探析04-26
嚴厲而又寬容的梁啟超04-28
梁啟超對新民倫理的探討04-30
梁啟超與墨子之兼愛說04-28
梁啟超哲學思想四題05-02
試析魯迅與梁啟超思想的代際嬗變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