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始終覺得,對像我這種讀書不勤的人來說,與一本書的相遇很需要緣分,就像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盡管粗略知道錢穆先生其人,但卻是前不久才接觸他的著述。而每每憑借這一點淺緣,卻能領略往者光輝厚重的思想,于我真是平凡生活中一大樂事。雖常覺相見恨晚,但更多是"畢竟沒錯過的"喜悅而知足。
這本書很薄,是錢穆先生將其在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間所做"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演整理而成,擇漢、唐、宋、明、清略舉大綱,陳述歷史上傳統制度的機理和演變。本是閑閑地翻看,越看越入神,態度也愈發鄭重。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將自秦至清的政治傳統用"封建專制"四字一筆帶過,是如此輕率取巧,粗暴斬斷傳統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設方面的智果,實則這"故紙堆"中有于今很多領域都可以借鑒的大智慧。二是感佩于錢穆先生平心客觀的歷史態度,講史條理性極佳,文字不鋒芒,卻讓人覺得從容大氣,誠懇寬厚。雖非學術專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歷代政治制度,這一題目已極宏大,又與文化、人事相連結,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本書單就制度,從四方面限定在一個范圍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覺得是相對謹慎合理的,有其內在結構機理。一是政府的組織,也即政府職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試與選舉,政府與社會連結流動的角度,三是賦稅制度,財政經濟的給養角度,四是國防和兵役制度,軍事的保障角度。四個角度不是單獨割裂,而是互有連接影響,用連系的角度看待問題。
(一)政府的組織
自秦至清,一共同特點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專制黑暗,未免武斷,因一制度的由來和形成,都是要結合其國情來講。如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市民集合至廣場民主公選領袖,有其現實的可行性。而中國立國規模大,小農經濟發展早,散布全國,當時要來推行民選制度幾乎不可能,況且民眾是否真能有效操縱政權,民意多大程度上切實還另當別論。
就中央政府來講,歷來有皇權與相權之爭的問題,因自大一統局面開始,皇室便和政府是分開的。從歷代相權的演化過程,我們也能看出皇權地位逐漸提高,相權逐漸衰落的局面:漢制宰相作為政府領袖,掌握政府實權;唐宰相由領袖制變為委員制,分而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已分割相權互為制衡;宋撤門下尚書,僅留中書在內廷,軍事財政用人全不在宰相;明則中書亦廢,六部分頭而治,形成多頭政府;至清軍機建立,六部僅作執行機關,無權對下直接發命。這也與上述皇權世襲相關,皇權世襲宰相卻非世襲,皇權地位尊嚴不斷升,政府的權不斷降。這也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大問題,制衡越來越薄弱。
就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來講,自漢代官級扁平,轉換靈活,至清中央在地方層層下派官員,不許地方有真正權柄,則是中央日益集權,地方政權逐漸衰落。這從某一程度是好的,由四分五裂至統一集中,有一凝固的中央,利于政令集中高效,保障執行。然而極而復衰,地方政權衰微也帶來地方發展滯緩無持續性,不利于長遠。
(二)考試與選舉
自漢以來,除皇權世襲為制度正統外,政府里便無世襲制,可以說,歷代政府是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中國歷史上"考試"與"選舉"兩項制度,其原旨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自漢舉孝廉,至唐將進士之門擴大打開,憑事實講,其顯然是在開放政權,這也是科舉內在精神。一項制度能延續存在幾千年,必有其生命力,但運行越久,也像機器年久折耗一般,有其積弊。一方面,形成重文求仕的社會風氣,加之傳統政治"節制資本"的政策,引導民間才智竟求政治發展,抑制工商資本發展,造成政治上的臃腫病。另一方面,進士及第即可入仕途,人人有入仕的希望和機會(雖不論這機會大小與公平),再加上刻意地重農抑商,逐漸形成一平鋪的社會,無法形成有力的團體組織,這于中央加強統治自是好事,但卻使得社會沒有力量,長久下來不利于推動社會的總體發展。
(三)賦稅制度
財政經濟是政治制度得以存立和延續的養料,自是有其重要地位。中國自來是農業社會,土地制度又可以說是經濟制度的根基,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漢井田制已廢,對土地采取自由買賣,輕徭薄賦卻未能平均地權,無法抑制土地兼并之風,貧者無立錐,使減輕租稅政策失去功效。漢擴大版圖需財政支持,由此衍生出"鹽鐵官營"的政策。唐由租庸調到兩稅制演變,雖方便了征收,但一任農田自由轉移,失卻為民置產的精神,亦造成重復征收隨地攤派現象,致使貧者愈窮。宋明清以下也基本沿襲兩稅,政府多在稅收制度上著眼用心,而把整頓土地制度這一本源問題放棄了。土地制度的變遷改革本書未多加涉及,感覺也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
(四)國防和兵役制度
養育政府靠經濟,保衛政府靠武力。如前所說中國社會崇尚文治,以文統武,但歷代大多對軍事這一塊亦重視亦注意限制軍隊權力,尤其唐藩鎮割據安史之亂以后。漢全農皆兵,分為衛戍,屬民眾對國家擔負的義務。唐全兵皆農,府兵自給,武官立功,以功名獎勵無實職。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中央文臣兼地方事,軍權則集中中央,募兵制與長期防御政策不匹配,導致冗兵冗吏,加重財政負擔。明衛所制度重歸唐制,軍隊自給,但承平太久,軍隊制度亦有松懈衰落。清朝由于滿族民族特性以及部族政權的鞏固需要,初期軍事力量較強盛,然也有和明同樣的問題,國運隆盛,承平太久,有的八旗子弟一輩子不打仗,優渥特權自然會滋生松懈偏廢。這個話題又是好大,強軍事、定軍心,在當代也是個重要議題吧。這塊自己懂得實在太少,不能強加議論。
也像錢穆先生自己說的,歷史太復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本書也只是從幾個角度截面來看歷代政治制度演變得失,更多是科普讀物,不是學術專著,里面的各種說法也未必準確,但作為入門級對歷史并無專研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還是很合適的。我覺得,它所帶來最大的啟示,不在于學術方面的準確性有多高,對具體制度的解讀有多精準,而是教我們鄭重對待歷史的態度以及啟迪我們減少武斷的思考。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的文化傳統本是延續傳承的,歷代政治制度之得,之失,于社會,于組織,于個體,應該都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財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意義挖掘在于對待的態度,減少一些武斷,多一些重視落實,舊經驗里面尋求一些新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失為一件很好的事。
【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感】相關文章: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06-16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范文05-02
得失04-30
關于得失的作文04-29
關于得失作文12-06
得失并存作文12-15
得失寸心知02-22
得失論作文07-19
論得失作文05-01
得失之間散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