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棚屋》讀后感1500字
《棚屋》中整個故事,在短暫回憶的幸福過后,以一個悲劇作為回憶的結束。接下來小編整理了《棚屋》讀后感1500字,歡迎閱讀!
放下《棚屋》這本小說,整個人都覺得輕松了許多。感覺腦子里充滿了東西,卻又無法在一時半會里理清。
先簡單說說這個故事吧。麥克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美麗的妻子和三位兒女。但在一次露營中發生意外卻讓他失去了最小的女兒-梅西,這成為了他心中的巨慟,一直困擾著他。直到有一天他在信箱中看到一條讓他既憤怒又恐懼的字條,一張來自“老爹”的邀請信,邀請他到梅西喪命的棚屋里去。而心懷對上帝的懷疑的麥克去到棚屋后卻經歷了神奇的遭遇,與圣父(“老爹”)、圣子(耶穌)和圣靈(薩拉玉)共度了一個周末。而就在這個周末中,通過與這三位圣人的共同生活和對話中,麥克不僅從“巨慟”中走了出來,更擁有了堅定的信仰。
這本小說從故事性上來說并無太大亮點,但麥克與上帝、耶穌和薩拉玉的對話和生活遭遇卻充滿了能量。看這本書時,速度很慢。但不是因為枯燥,而是每看完一篇都要有停下來整理思考。不可否認里面有些東西的宗教性很強,而且加之是譯本,某些語句還是有些難懂。但卻總是能讓人深思,關于愛,關于善惡,關于關系,關于寬容……
1)關于愛
這之前先要說下三位一體的上帝,既圣父、圣子和圣靈。這是基督教中的信仰基礎,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靈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靈,圣靈不是圣天父。這個教義我們很難用邏輯的思想去解釋,但這里也沒有必要去解釋。
小說中圣父的形象是一個愛做飯的高大黑女人,而不是長白胡子的“甘道夫”;圣子是酷愛木工的中東男子;圣靈則是打點花園的亞洲女子。這就宣告著一種愛,上帝是愛著世間的每一個人的,即使人類早已背離了他。要我像上帝這樣對待世界的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但這種愛就像一種家庭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不管有多少子女,你都會愛著他們每一個人,而且對每一個人的愛都是有所不同的。這不是說愛得多愛得少的問題,而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值得父母去愛的。而且這種愛是不會因為哪個孩子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而消失的。
2)關于善惡
善惡如何分別,這看似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是否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一樣,還是因人而異呢?麥克也做出了回答,但卻發現善惡從不是一個客觀的問題,而是十分主觀的存在。很多人都會認為有益于人或是自己的事情便是善,傷害的他人的或自己的事便是惡。可是真有那么一件事能有益于所有人而不讓任何一個人感到不好過嗎?或者說讓大多數人受益的事情就是善的,但這樣的話那一小部分人的善惡觀又得受到考驗了吧。事實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們總是習慣于從自己的眼中去看待世界并去評價它的好壞。然后再做出反應,憤怒或是喜悅。這時,我們就成了判定善惡的法官。但我們自己所認為的善惡就真的是善惡嗎,還是只是符合自己標準的善惡?我也無法對善惡做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當我們想要對一件事情做出反應時,先想想這個問題或許能讓自己有更好地應對方式。
3)關于關系
想象一下圣父、圣子和圣靈之間存在著怎樣一種關系呢?是否是圣父處于發號施令的地位,圣子則是服從命令行事,圣靈也處于圣父的管理之下?這便是麥克的想法。然而小說中他看到的卻是三個共享純真和美好情誼的人,絲毫沒有權力的陰影。
但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建立在一條條自上而下的指揮連上的。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學校,我們隨處都可以看見這種無形的鏈條。似乎離開了權力,我們便難以認識和體驗關系了。就如文中薩拉玉所說的“當你們選擇從關系中獨立出來,彼此就成了威脅。其他人就變成了為你自己的幸福而去操縱或管理的對象。就像你們通常認為的,權力只是強者用來使他人服從他們的借口”。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每個人都能把互相關心看得與關心自己一樣意義重大,等級制度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不要說什么這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害怕失去權力而拒絕嘗試的一種借口而已。
4)關于法規
這是我們的等級制度所催生的產物,法規似乎是能夠幫助控制住這個世界以免過于混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律法是授予人們評判他人的權利,感覺自己位于它們之上。人們相信與自己評判的人相比,自己依照更高的標準生活。法規的存在強加了很多責任與義務在人們的關系之中,即使是親子與朋友之中也是。那些本來是美好的關系因為有了法規而顯得沒了生命力,就如親子之間的贍養關系。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權力與義務,有的只是主觀的期許,當我們的期許被他人達成的時候我們便會感到喜悅。但是當我們的期許變成了被法規所強定的權力或者說他人的義務時,那種本應存在的喜悅感便不復存在了,而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
5)關于寬容
面對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你能說出“我原諒你”嗎?我想任何人都無法輕易原諒這么一個人。對麥克來說,這同樣是一個殘酷的決定。他完全的相信著“老爹”,但心中的憤怒讓他逃不過想要報復兇手讓兇手償命的念頭。
然而原諒不等于忘卻,而是等于放開掐住別人喉嚨的手。對罪行感到憤怒是正常反應,但這種憤怒、痛苦和損失并不妨礙我們去原諒那犯下罪行的人。原諒可以把人從吞噬生命的情緒中解放出來;而那情緒會毀掉一個人的快樂和充分、公開地去愛的能力。紀伯倫在讀完這部小說后說道:“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原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只要邁出了原諒的步伐,便能融話很多堅冰。
小說中最后麥克雖無法確定這個周末是否真實的存在,但他卻已變了個人,他在自己的關系圈中建立起了充滿友愛和寬容的世界,并不斷的影響著周圍的人。
我想很多人都會懷疑一個人是否能真的像關系自己一樣去關心他人,并且還能原諒一個殺害自己女兒的人。我也有著一樣的疑問,因為那看起來太不可思議,似乎對自己太殘酷。但回想起來,小說中的一切都是基于一樣東西—信仰。麥克把自己交給了上帝,讓上帝的生活在自己心中,于是他看事物的中心便不是自己了。而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這樣一種信仰的,就算有也無法做到像麥克一樣徹底。現在的我也同樣無法理解那些有信仰的人的思想,但我想信仰這東西的確能夠給人提供強大的能量。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是如此,給人一種依靠的感覺,讓人不會輕易迷失。而那些沒有堅定信仰的人則很容易迷失在金錢和權力之中。
也許,對于非宗教信仰者來說《棚屋》里的一些東西是讓人難以理解或者接受的,但卻能給人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
【《棚屋》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棚屋》讀后感04-25
《棚屋》的讀后感01-19
學會寬容,學會調整心態-《棚屋》讀后感04-25
“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02-29
讀后感(寫讀后感)04-25
《目送》的讀后感!-讀后感!04-25
讀后感啊讀后感04-25
不算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別人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