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大教學論》讀后感

時間:2023-10-20 09:33:39 秀雯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教學論》讀后感(精選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教學論》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教學論》讀后感(精選12篇)

  《大教學論》讀后感 1

  在人類教育史上,有個人占有光輝的一頁,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一次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這個人,就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

  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限制,書中存在一些神學原則和《圣經》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但書中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措施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留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幾點:首先是通過教育才能形成一個人。

  作者認為知識、德行與虔誠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和虔誠要通過祈禱、教育、行動去取得。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說話、走路和思考的,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學習、訓練才能達成的。每一個學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說會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導、示范、指引下不斷學習發音、說話,在老師的教導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中逐漸得到發展的。所以我們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更要在課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及時抓住學生說話當中的漏洞、不足之處、語言不規范之處進行糾正指導,更要時時處處運用規范準確的語言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來以身示范,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系的規范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內容和方式。

  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閱讀好書,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人生的許多啟示,可以從中體驗到那些無法親自去經歷的東西。讀課外書的好處可多了。讀課外書可以增加識字量;很多同學在沒上學前就認識了很多字,就是在課外書上認識的。讀課外書可以豐富詞匯量;書上有很多優美的詞語,成語,可以讓說的`話很精彩。讀課外書可以增添豐富知識;書上有各種各類的知識。讀課外書可以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多讀書,可以很快就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讀課外書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讀課外書可以增添智慧。讀課外書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

  總之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從三大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

  夸美紐斯是探索教學工作規律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三大教學原則特別著名。

  直觀性原則這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的事物都應當盡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課堂上為我們演示烏鴉喝水的“石子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的場面,就是那節語文課,讓我對語文充滿了興趣,對語文充滿了向往。開始喜歡語文,喜歡學習語文,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成為了一位語文老師。直觀性原則帶給了我極大的改變。

  循序漸進原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要是層次高了,學生就很難學會、學懂。比如現在總聽辦公室里老師說,有的孩子不懂二十四計時法,區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時間的說法和記法,還有的小孩怎么也搞不清人民幣的使用方式等,我想這也許是教材本身高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處于弱勢。

  鞏固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并可以靈活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或者教導別人等方式使知識更加鞏固。

  《大教學論》讀后感 2

  《大教學論》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征時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夸美紐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

  《大教學論》(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夸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構思、幾經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夸美紐斯根據基—督教的《圣經》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說:“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并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世生活的禁欲主義,強調“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說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別的。夸美紐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后天的發展全靠教育。這里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夸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于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夸美紐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作為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的響亮口號。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于校門之外。他說:“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夸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

  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為集體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夸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后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幾百年教育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蘊藏著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局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被人為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

  另外,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由于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構建了基于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其寫作目的是: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大教學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于當時的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啟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為例,30年戰爭后,哥達公國為恢復被30年戰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布“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夸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校”為藍本制訂的,這對以后哥達成為歐洲教育最發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局限性。一是過分強調“適應自然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圣經》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

  夸美紐斯的一生是為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斗的一生;是為改革舊教育,創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標志著獨立的教育學產生于世。本書創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為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于《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學論》讀后感 3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建了教育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新,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開始讀的時候,不知道自已在讀什么,覺得不像是談教育問題,倒是在談宗教人生的問題,但是當讀到第七八章時,感覺就不一樣了,以后就都是關于教育的了。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感受確實很多,我主要談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敬佩夸美紐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為一名基督教徒,對于教育有這樣的一種美好的期望,一種執著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反對封建的等級教育,主張實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為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統一的學校教育體制,為后來資本主義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身上的這種面對困難決不退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慢慢地自己也開始倦怠了,對于事業的那種激情也開始減少了。有時候很想去改變一些現狀,但是又想,有些現狀是你一個人能改變得了的嗎?我就認為自己再努力都不會有什么結果,為什么要不斷地努力呢?讀了夸美紐斯的作品后,覺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著還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變多少,只要去做了,盡到自己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紐斯主張普及教育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村,都應該送入學校。” 夸美紐斯指出,普及教育要從學前期開始。他認為:“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應該趕快對上天的植物及時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們謹慎地形成,使在學問、德行與虔信方面獲得興旺的進展”。他認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教育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的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們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就必須加快培養建設祖國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優先發展教育,我們的.強國之夢才能早日實現。

  三、教育要適應自然

  夸美紐斯明確地提出了“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他所說的“自然”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則;二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性。首先,教育應該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則為依據,步自然的后塵,找出教育的普遍規律。夸美紐斯強調指出: “改良學校的基礎應當是萬物的秩序。”在他看來,教育的嚴謹秩序應該以自然為借鑒,模仿自然。這樣,教育藝術的進行就會同自然的運行一樣容易、自然。

  夸美紐斯把整個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機器,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機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一切秩序良好的東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來,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組合得很巧妙的鐘一樣,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紐斯舉例說,人模仿魚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學會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動物的發聲器官而學會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樂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鑒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據人的天性,適合人的年齡,使每個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夸美紐斯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在自己合適的時機生長發展,例如,鳥兒在春天繁殖,園丁在春天種植。同樣,童年是人類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時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自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學校教育也應分成學前、初等、中等、高等四個階段進行;要把學校的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獲得預期的效果。

  這正如我們中國提倡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思想、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教育對于培養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工作室的課題《構建自然的語言課堂,培養合理兒童》,我們的思想和夸美紐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師的教要合乎自然,學生的學也要合乎自然,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顯現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與生活相結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這個復合世界是按照兒童、少年的成長規律設計的,比較而言,學生學到的知識淺顯但卻復雜,不太規范但卻鮮活、生動,帶著強烈的個人體驗性。這個世界中,學校、教師、教材與現實生活同等重要。

  講讀課文與家庭生活相結合,把學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經驗引進到閱讀中來,把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入到課文中來。學生們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孫情、兄弟姐妹情永遠是溫馨甜蜜、款款動人的;母愛、父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甚至是繼父養母的愛,總是博大精深、牽魂系魄的。把豐富多彩、真實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課堂中,總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外繼續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

  千方法萬方法,再沒有什么方法比讓學生親身經歷讀書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悟人生的真諦。相信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里,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文教學和諧地統一起來,就必然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總之,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更要走進生活。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怎樣教。我們必須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把學生經驗與語文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大教學論》讀后感 4

  《大教學論》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論家在1632年寫成,標志著教育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夸美紐斯的創造性,正在于開篇就提出教學是一門藝術,即“《大教學論》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全書共三十三章,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對象、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各科教學法、學校紀律、大學教育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教育的組成和重要性,涵蓋了整本教育學的內容,奠定了今天分科教學法的基礎。這一三百多年的教育名著,今天讀來仍會讓人驚嘆、感慨、反思,筆者也來談談這本專著帶給自身的思考和啟發。

  第一,做教育的人要有信仰。每種職業都應該有其特定的信仰,筆者私認為教育者的信仰在于堅信教育是一門藝術,而藝術則意味著不凡與創新,也意味著高貴和尊嚴。夸美紐斯在第一章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宗教的角度論述了這一觀點,同時提到“愿它為一切教育的人的所做到,使他們能去領略他們的工作和他們自己的美德的尊貴,使他們能用盡方法去圖他們的神性的完全實現。”夸美紐斯之所以如此強調人高貴性,實質也就是在強調教育的高貴性,因為在他看來,“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而且“生而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中國一直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形容愛情堅貞的詩句來稱贊老師,誠然,教師確實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可是如果廣大教師在崗位上都如此艱苦的話,恐怕愿意從事這一職業也會寥寥無幾,所以夸美紐斯才說,要使教育者”領略到他們的工作和他們自己的美德的尊貴。”

  第二, 教育者需要尊嚴和思想。吳非在《不跪著教書》中寫道:作為教師,我們不需要什么特權,不需要什么優越感,不需要誰來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愛,自強,懂得憐惜自己,把自己當一回事,活出尊嚴;教師沒有自尊是最可怕的。一位教師如果到了沒有自尊的地步,作為教師他的職業生命已經結束了。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靈魂的高貴在于思想的獨立。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稱贊王國維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時又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這不僅僅是士的追求,更應該成為教育者的理想——一個教育者也許無法向他的學生教授什么是真理,卻應該傳遞學生要有求真的思想。正如夸美紐斯所說,“追求偉大的事情在過去是高貴的,在現在是高貴的,到將來永遠也是高貴的。”

  第三, 教育是一門藝術。中國人愛以“教書匠”稱贊一個老師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勞苦多年,實際上教育者不是缺乏的靈氣的匠人,而是充滿魅力的創造者。“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因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復雜和最神秘的”,因此,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的第一章就論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宗教哲學的角度闡釋了人的.終極目標與今生的關系,即人的終極目標在今生之外,恰恰體現了西方哲學“重思辨尚超越”的特點。人為了形成一個有價值的人,為了追求超越價值,就只能靠教育去完成。由此可見,教育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而教育者也不會只是一個匠人這么簡單。

  第四,教育應該去做到相對平等。今天的女性已經在某些方面和男性擁有了同樣的權利,比如選舉權,比如說受教育權。中國的歷史發展,尤其明清時期的禮教給予了女性極大的束縛,教育平等更無從談起。而恰恰是同屬于那個時期(大概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的夸美紐斯就已經提出了要“使男女青年,毫無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懂得科學,純于德行,習于虔敬,”“青年人應該受到共同的教育”,雖然書中對于女性的教育觀點——“使她們的誠摯與知足能夠增進,主要的是一個婦人應該知道和應該做的事情;使她們能照料家庭,能增進丈夫與家庭的福利的事情”,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但對女性教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育拉大了社會階層的差距,也正是教育縮小著階層的差距,當然前者遠比后者要明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產階級家庭較無產階級家庭而言,有更多的資金去投資教育;上層階級較中產階級而言,除了資金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資源的豐富性。使教育做到相對公平,除了國家政府,還需要每一個有意識的人去關注和爭取。

  第五,教育者與人生導師無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名人名言在筆者的小學時期就被灌輸進筆者的腦子里了,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中對學習的觀點改變了筆者對教師的觀點:學習是學生個人個人潛能的發揮;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即助人自助,學生之所以會認同教師的某個觀點,并且這個觀點對學生以后的人生走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實際上不是教師以其驚為天人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的心靈,而是學生本身的認知的潛在性。因此,為人師表,首先得明白自己只是一個陪伴者、引路人。教師不能把自己當成一位指點迷津的人生導師,學生也莫不能把教師當做崇拜的偶像,二者都是塵世中的人。

  《大教學論》讀后感 5

  夸美紐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近代西方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夸美紐斯在教育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改革中世紀的舊教育、建立資本主義的新教育的主張,從教育目的、原則、方法和內容等方面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改革舊教育的方案。書中提出教學必須“遵循自然”,并論證教學的“簡易性”、“徹底性”、“簡明性”等原則。因此,本書被譽為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被視為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本書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從“泛智”的要求出發,為各級學校規定了多方面的教學內容,其中包括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我是一名山區教數學的體育老師,通過自己對《大教學論》的學習及老師的專業的導讀,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談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學校體育工作的一些思考。體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過分的關心智育的發展以及安全事故的發生,學校體育得不到自然的開展。比如體育課程被擠占,體育教師被安排任教其它文化課程,即使上體育課也是不臟衣、不出汗、不對抗,學生的身體得不到自然的成長。雖然現在中考體育的分數已經和文化科目一樣,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們也只能盲目的訓練考試項目,中學學校體育發展也不是那么自然。自然的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可以磨練學生的堅強的意志,學生心理疾病也不容易發生。據調查發現在大學生自傷事假當中,沒有一名學生是搞體育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慢慢的實現全民體育,全社會都能對體育重視起來,這樣體育設施相對完善學生們除了學校以外在自然的生活中體育也能得到自然的發展。

  在體育教學中游戲成為了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實際經驗告訴我,游戲不但在幼年時期重要,游戲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在上一節體育課的時候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整節課的集中,還會出現抵抗的情趣,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運動損傷,學生還會出現厭學、恨學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學生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好動。如果把體育的內容和游戲很好的結合起來,那么學生的興趣就會提高,對這節課就會充滿期望,其次學生能在整堂課中都積極參與進行。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既鍛煉了學生們的身體,又在團結活動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增強了集體意識。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全方面的發展。

  在學校體育中我們不能把體育單純的'看成體育課,在學生生活中走、跑、跳處處都充滿了體育,我們要把學校的體育遍布于整個校園,讓學生們在自然無拘無束的條件下都能進行體育運動。同時,我們還要通過思考把體育課與其他文化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體育的存在,在體育課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們在學校自然的成長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學習夸美紐斯的教學論思想并應用到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去。當然,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紐斯沒有也不可能把教學論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基礎上。但是,他基于實踐經驗所提出的教學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教學工作的某些客觀規律,為以后教學論的研究工作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

  《大教學論》讀后感 6

  我敬佩《大教學論》的寫法和敘述風格,我也堅信,《大教學論》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之所以依然流行,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特色的寫法和表達。眾所周知,作者的思想是著作的內核,但是我們何以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只能依靠“語言”這一媒介,尤其是對于沒有統一符號系統的人文社科。著名歷史學家何兆武指出,我們能夠得到作者心中的多彩的構圖是經過三重炮制的,也即作者理解、語言加工和讀者理解。值得肯定的是,不僅僅是歷史學,對于所有人文學科,語言表達都是聯系作者和讀者的橋梁。夸美紐斯十分注重“講道理”的方式,至少,他思考了“怎么表達才能讓人們理解并認同他的理論”這一問題。

  其一,“未嘗離事而言理”。這是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的論述,他認為中國古代的史論都是依事而發理,很多史論雖不以思辨為著,但恰恰由于它們據史而論,道理深入淺出,更加淺顯易懂,因此他亦指出“六經皆史也”,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稱這是中國歷史理論的寶貴遺產。但是《大教學論》似乎也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在沒有具體案例的.支持下,教育學因其抽象、脫離實際似乎不被世人所關注,尤其是在夸美紐斯那個年代,對于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如果沒有講述的心服口服,很容易被世人所拋棄。但是夸美紐斯深入考慮了這個問題,整本書的論述并沒有以講道理為宗,而是借人們能夠感知的自然界、事實來遷移論述。比如,他全書的指導思想是“教育適應自然”,他多次提到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小鳥、花草樹木等等;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止步,他舉園丁、工匠、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等事例,由此推出教育應該做什么,道理深入淺出。比如作者試圖論證學校教育要把握人成長的時機,他先指出“自然遵守適當的時機”,比如“一只鳥兒要想繁殖它的種類,它不會在萬物都被寒冷凍僵了的冬天去繁殖……它只在春天去繁殖,因為那是太陽給萬物帶回了生命與精力。”在此之后,作者繼續指出“園丁當心地不違背季節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不在冬天去種植,他也只會在春天去種植。”這些事實擺出之后,作者認為有條件論述學校教育了,他指出:“人類地教育應從人生的青春開始。”經過這一類比,論述的道理自然就明顯了。

  其二,敘述具有嚴整性。讀罷此書,我敬佩作者的寫作邏輯,為了讓更多人信服,他以基督教的生死觀開頭,引出“獲得永生的預備需要三個階段——知識、德行、虔信,”隨后,他進一步論證這三者其實是自然地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我們要做的,只是通過教育發掘出來,因此,任何男女青年,都應該接受共同的教育,都應該進學校。論述到此,似乎并沒有走進作者的核心,因此作者進一步觀之,在此之前沒有一所完善的學校,于是,改良學校是必須的。接下來,讀者完全深入到作者創設的情景中了,至少,讀者產生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在這樣的層層鋪墊下,后文作者用三分之一的大篇幅論述教與學的原則與方法才可以堪稱經典。當作者論述教學原則與方法后,并沒有結束本書,而是有見地的構想了四種類型的學校教育,使全書更加完整。重新審視,會發現作者的章節處理科學嚴整,層層嵌套,由淺入深。不僅如此,作者對全書結構的把握非常到位,四大板塊設置合理,如此成功的設計就不失為一本經典。

  最后,我懷著崇敬合上《大教學論》,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還在于,書中很多的觀點是可以慢慢品味的,第一次讀的時候或許知之甚少,第二次讀,甚至可以推翻第一次讀的很多理解。我想,這正是夸美紐斯的成功之處,正是《大教學論》之所以稱之為經典的原因。至此,我告別夸美紐斯——這位“現代教育之父”,但是,這些珍貴的理論,我將受益匪淺。

  《大教學論》讀后感 7

  《大教學論》是夸美紐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大教學論》它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書中是這樣解釋這句話的含義的:這是一種教起來準有把握,因而準有結果的藝術;并且它又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員感到煩惱,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員和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此外,它又是一種教得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情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

  夸美紐斯的這本《大教學論》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

  本書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學制度、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紀律等。全書共33章,每一章都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既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又有生動的事例。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班級授課制是夸美紐斯對近代教育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在今天已經廣泛普及。在17世紀之前,西歐各國仍普遍采用的個別施教的教學形式,全年不同時間都會招收新學生。這樣使得同一教室內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師的個別施教使得學生相互干擾,效率不高。適應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和擴大,參照耶穌會已有的實際教學經驗,夸美紐斯從理論上闡明了班級授課制度,開創了新的教學形式,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作者指出:“我認為,一個教師同時教幾百個學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緊的;因為,對教師、對學生,這都是一種最有利的制度。教師看到跟前學生數目愈多,他對于工作的興趣便愈大;教師自己愈是熱忱,他的學生便愈會表現熱心。同樣,在學生方面,大群的伴侶不僅可以產生效用,而且也可以產生愉快;因為他們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幫助。”(p139)

  “把全體學生分成班級,比如十人一級,每組由一個學生去管理,管理的學生又由上一級的去管理。”(p140)

  在論述班級授課制優越性的基礎上,夸美紐斯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1)教導從每年的一定時間開始。

  2)學科的劃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定的工作,因為這樣會使計劃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課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導。

  此外,讀過《大教學論》,自然”一詞在我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位“現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通俗易懂地向我們揭示了教育中的諸多原則和規律。遵循自然法則,教育就會有可喜的結果。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鳥兒孵出小鳥,它絕對不會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溫度下慢慢發展。后來,鳥兒也并不隨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鳥,急著讓它們快快長大,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們。而教師對于后進生的教育,更應該學習鳥兒孵卵、喂食的方法。后進生”暫時比一般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們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完成,出現的結果是,他們一樣都不完成。對于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單獨為他們確定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他們的進步就會變得明顯;然后再確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千萬不能心急。因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

  《大教學論》讀后感 8

  帶著虔誠的心,閱讀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和這位異國的教育哲學家,實干家在文字構建的空間里對話,內心洋溢著一種滿足與沖動。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寫下來,祭奠先哲的智慧,啟迪有志于學校教育的讀者。

  《大教學論》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曉,但是真正閱讀過的人很少,我身邊的不少教師就沒有讀過,偶爾幾個剛畢業的教育院校的學生說自己讀過,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閱讀的,但深究其內容和書中真義,坦言早就蕩然無存,不免覺得可惜。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就源于這本《大教學論》,但從事學校教育的我們卻沒有親臨教育的源頭,無怪學校教育有諸多困惑和無序。

  夸美紐斯開篇就說,此書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是“使青年男女毫無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懂得科學,純于德行,習與虔敬地去學習現世與來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項”。無疑,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發展、服務于世所必須修煉的真理。我似乎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必讀書目,也應該成為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邊的人所必須閱讀的書。因為我們的現世都在為來世做準備,今天我們受教育的程度與最后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著整個世界,影響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閱讀這樣一本書,最好有宗教的基礎。書中大量引用宗教教義,章節,這是沒有宗教基礎知識的中國讀者在閱讀上可能或產生的障礙。初讀時的晦澀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這些含著真美的純凈文字是能夠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時,我也感受到正是因為作者對宗教信仰的無限虔誠,才使得他對“教育人”這件神圣的事充滿著信心和信念,堅定不移地推廣,宣揚。例如,開篇第一章節,夸美紐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著又說“人的終極目標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預備”,他要以此讓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來。我以為,這些來自內心的篤信正是一個教育學者必須持有的,這也是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源脈所在。做教育的,必須是有信仰的人。

  閱讀這本書,我很感興趣的是夸美紐斯的表述方式。習慣于閱讀行云流水般集中,順暢表述的中國讀者,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會覺得新鮮:難道大教育家就用這樣的“只言片語”在闡述他的觀念。是的,恰是這樣的只言片語有著比較嚴密的邏輯結構。自然現象+實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糾正措施。整個論述的過程比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備的理念:從自然中模仿,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過程中反思,做好改進調整使之趨于完善。整個表述的過程帶著溫和不爭的風格,但在不爭中卻已經有了不需要爭辯的結論,征服的是讀者的心。例如他闡述的教學便易性原則,改良學校的可能性,教與學的一般要求等,都是這樣的表述方式,溫文爾雅,以理服人,讓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觀念。相比當下一些人急于推廣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你接受,認同,還要付諸實踐,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結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證明觀念是正確的結果。強制性的理念推廣者們,可以讀讀《大教學論》即便是其中有些觀點已經過失,經過實踐證明未必是真理,但讀者的心卻是向著夸美紐斯的。我在閱讀時會在心里替他說話:那個時代,能提出這樣的`觀念已經很不容易啦!

  夸美紐斯的實踐觀也讓我佩服。很明顯,這是一個從教師成長為校長最后再到教育家的偉人。這樣的人提出的觀點帶有強烈的“實踐檢驗真知”的意味,有一種讓人信服的權威性。在我的身邊,前兩步走好的人不少,但還沒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國本土上的教師成長為教育家的,受到公眾認可,系統闡釋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還未見其人。為什么?是體制,是個人因素,環境作用,還是別的原因?不管如何,還是請“有關專家”讀讀《大教學論》,感受溫潤的教育智慧吧。記得于永正先生說如何教小學生寫字,要一邊寫一邊提醒,要講述字易錯的地方。先生笑談:如果是有關專家看了一定會反對,怎么能這樣教呢?這樣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說:先來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課堂上實施,能否產生實際效果。小學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有效。深以為然。

  讀《大教學論》可能有些枯燥,但是還是希望教育者讀讀。有些書,枯燥中才帶著真義,枯燥就是提醒我們要邊讀邊想,不要囫圇吞棗。

  《大教學論》讀后感 9

  最近我讀了《大教學論》這本書,書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人,他一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的問題并提出普及義務教育的人。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則。

  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于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讓我對夸美紐斯的“節制”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備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們還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學會一種藝術——材料的正確利用;熟練的指導;經常實踐。就是說,學生應當受到教導,知道在什么時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樣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時候應當得到幫助,一面發生錯誤,如果發生了錯誤也可以改正;他不應當在發生錯誤和被改正錯誤的時候就停止,要到能夠正確地、迅速地工作的時候才可以停止。”課外閱讀是為了積累語言,模仿創作,以及寫意抒情。因此要指導學生比較各種表達效果,讓學生了解多種寫法,為學生設置多個創作題案,引起學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學生從渾沌的被動的思維境界到達一個比較清晰、主動的思維境界,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慣怕心理及各種壓抑、凝滯狀態,為他們本來較為閉塞的寫作思維吹進一絲涼風,豁然開智,輕松地進入寫作佳境。在指導創作實踐的時候,要由淺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創作的的興趣,而勿重創作的技巧或成果。讀是基礎,感是關鍵,要在潛心讀書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把自己的閱讀所感寫下來,或是根基閱讀材料提供的事實,評價其好與壞、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等,總之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要求過高,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甚至使學生視課外閱讀為畏途。

  他認為,現世的人生嚴格講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其目的是使靈魂利用身體作中介,去為未來的.生活預備各種有用的事情。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與愛物。人生成就要:熟悉萬物,具有管束萬物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與萬物均歸于萬有之源的上帝。人類的一切優點都完全表現在博學、德行和虔信這三種品質中,這是今生與來生的基礎,是我們生活的要點。

  關于《大教學論》的理解只是膚淺的一點,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學論》讀后感 10

  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他26歲時因為戰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從此他幾乎顛沛流離一生。也可能是這種艱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問題,并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的人。他還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與規則。

  書中的很多真知灼見還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只是由于他做過牧師,信仰并傳過教,對于不信仰宗教的人來說,有些地方會難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認自己閱讀的收獲是籠統膚淺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于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同時我也驚訝夸美紐斯對節制的見解。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我個人當然也希望有時間進一步研讀和消化理解書中的思想。

  《大教學論》讀后感 11

  聽說《大教學論》可以說得上是西方近代教育傳統的奠基之作,同時它也是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名著。也許正正因為如此,黃校把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給我們每位跟崗學習的老師。手捧著這本簽有黃校的親筆簽名的《大教學論》,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讀好這本巨作。

  《大教學論》的作者夸美紐斯熱情地贊美教育這一職業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他主張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求學欲望,并且運用溫和的、循循善誘的方法,用充滿愛心的言語吸引孩子們,而不是嚴肅的態度使學生疏遠教師。教師和學生的融洽關系是增進教學質量的.很大的幫助。如果教師時常夸獎表現好的學生,給予他們表揚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師把他們應學的知識結合我們日常的生活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可以輕松愉快的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并且牢牢地記在心里。再用其他一些方法來和善地對待學生,教師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對學習倍感興趣了。

  “以人為本”關注每個人,不要忽略個體。夸美紐斯說:“誰也不能野到不能馴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傾聽教導與知識。”這正正可以說明后進生的教育需要用愛去引導,我們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點,并根據其心理特點而進行教育。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和微細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贊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從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點燃起自尊心的火種,獲得克服缺點的勇氣和自信。就像書中所說的:“施用任何強力的結果,我們反而只能使人厭惡學問,不能使人愛好學問。所以,我們每逢看見有人心靈受了病,不愛用功,我們就當用溫和的療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絕對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學論》還有許多精彩語言:

  凡是在知識上有進展而在道德上沒有進展的人,就不是進步而是退步。

  學校沒有紀律便如磨坊沒有水。

  應該當心,只允許勤勞努力、德行優良的學生進大學。不實在的學生,只知道在安逸與奢侈中浪費他們襲產與光陰,因而給別人以壞的榜樣是不能寬容的。這樣,沒有病毒,自然就沒有傳染,大家便會專心工作了。

  愛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尋求真理的人容易發現真理。

  須得學會敢于正視別人,學會應付真實的勞苦,不要畏縮。否則他們便會變成遁世的人,厭世的人,或是變成懶惰的人,礙事的人。

  《大教學論》讀后感 12

  這個寒假,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閱讀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看后雖然不太能領略其中的精華,但還是有些感觸。

  《大教學論》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

  在《大教學論》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向我們揭示了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規律。

  如第十七章《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中的原則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鳥兒孵出小鳥,它絕對不會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溫度下慢慢發展。后來,鳥兒也并不隨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鳥,急著讓它們快快長大,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們。這讓我想到了班里的后進生,難道不更應該學習鳥兒孵卵、喂食的方法嗎?“后進生”暫時比一般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們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完成,出現的結果是,他們一樣都不完成。就如“我們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進去,而不讓它一滴一滴地滴進去”的結果一樣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邊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進去的還小。這就提醒我們“教學生的時候,不是盡學生所能領會的去教,而是盡教師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為。所以,對于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單獨為他們確定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他們的進步就會變得明顯;然后再確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千萬不能心急。因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

  又如第十八章《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中原則八也舉了一個顯淺易懂的例子:當一只鳥兒形成的時候,肢體與肢體連接,骨頭與骨頭連接,筋肉與筋肉連接。一株樹木的情形也一樣,樹干是和樹根連接的,樹枝是與樹干連接的,嫩枝是與枝柯連接的;所以,這些東西雖則都有成千上萬,但整個都是構成一株樹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樣,假如要能耐久,墻壁就必須建在基礎上面,天花板和屋頂就必須建軍在墻壁上面,總而言之,一切部分,從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須連接和裝配起來,它們才能形成一所房屋。這幾年,我們學校嚴格按照新課程實驗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課程,一門也沒落下,還特別開發了校本課程,如朗讀、書法、形體、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學論》這一章節,我對學校的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是為孩子們打下良好的學習、發展基礎,建好牢固的連接、支撐框架。同時也為平時偶爾偷偷占用一點這些課程的時間去做語、數、英等區統考科目的習題感到慚愧,目光太短淺了,對不起自己的學生啊!是的,學生終生的學業應該組成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整體,他們將養成一種習慣,能夠輕易地、自然地從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讓他們的眼睛將看到一個非凡的范圍。

【《大教學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課程論與教學論的整合04-29

論大科學觀04-27

關于大教學論讀書筆記(精選14篇)11-04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通用10篇)11-30

論被字句教學04-30

論莊子的大美思想05-02

體育教學論教案05-01

論黃炎培的教學思想04-30

宇爆論的六大窟窿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