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文》讀后感(精選1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文》讀后感 篇1
《論文》讀后感 作者所在的時代,有一部分人主張模仿古文進行創(chuàng)作,作者作此文對此進行了抨擊,在他看來今人對古人的.可以模仿,只是從形式上進行了模仿,而不能真正體會古代文章的精髓之處,所以他從文章的流變入手分析闡述,更加明確了文章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死板模仿。 俗話說,我手寫我心,沒有生活,沒有想法,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在哲學上,我們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凡事要通過自己真實經歷去創(chuàng)作,這樣的文章才有可讀性,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論文》讀后感 篇2
最近一段時間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對我的啟發(fā)很大,解決了困擾我的許多問題,如語文教學的性質,語文教材的選文問題,語文教學不是文學的教學,閱讀教學的方法,語文課為什么要重視口語交際,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等,在盛夏中讀來猶如一泓清流,洗滌著我干旱的心靈。下面就葉老先生關于寫作教學談一些我的學習想法。
“作文教學”在本書中是有專門的一輯來闡述的,說得全面而透徹。對今日作文教學猶有很大作用。他在《論寫作教學》一文中提出的觀點“(學生)所積蓄的正確度與深廣度跟生活的進展而進展,在生活沒有進展到某一階段的時候,責備他們的積蓄不能更正確更深廣,就犯了期望過切的毛病,事實上也沒有效果”“(教師)唯平時對于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么,而就在這范圍內擬定題目”等。他在此文中強調了作文就在于寫出自己平時的“積蓄”,只有寫出了自己的積蓄,這樣的文章才擺脫了八股習氣。這些觀點讓我思考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
目前從小學到高中,學生視作文如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頭痛。這種厭惡是學生自己的原因還是我們教師的原因?我覺得我們老師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葉老先生說的,作文題目不管是否是學生的積蓄,作文要求不論學生的認知的深廣度與正確度,而硬是要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學生厭惡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呢?我覺得第一,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寫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兩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給以寬松的時間范圍,只要是兩周內完成了,不管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為想說的話就是好文章。第三,學生要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是流水帳,是記下一天中最為可記的內容。內容可多可少。
說到寫日記,有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好寫的,這是因為我們老師指導或堅持的不夠。日記題材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遙不可及。如這一天里,記下我們一時的心里想法,記下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或一個動作,一個場景,我認識了一種花,我學會了一個詞,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一種習慣后,他就會不自覺地堅持下來了,這對于他自己來說是受用一生的。日記不嫌瑣碎,一切皆可入記,這也就是葉老的所說的積蓄了。它們會使我們的作文有物可寫,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筆千言。
我再說說作文題目的制定,我們老師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個單元之后,寫一篇與單元內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鑒所學過的寫法,但學過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別好的才會被學生自動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個句式或某個寫法,很少會關注所學文章內容與所作文章內容的聯系。那么如何讓學生進行作文呢,我以為,只要是學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事寫出來,作為本次作文的內容,而不必依賴于單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種寫法,長短皆由學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們教師再加上一些合適的要求和一些技巧,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使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了作文和寫作技巧,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會真正地提高,寫作才有意義。
最后我再說一說寫作輔導,我們老師往往會投機地認為讓學生學會開頭和結尾就能得高分,因為閱卷老師他們往往關注的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這樣投機取巧的做法是損害了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造力,這些程序化的東西,不是出自于內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開頭和結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萬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開頭和結尾,不要為得高分而做無用功。
葉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語文教育家,他談的語文教育從自己的教學和創(chuàng)作體會出發(fā),這本《語文教育論集》是我讀到的第一本關于語文的專著,對于我的語文教學會有巨大的指引作用,這些精粹的思想或許我一輩子都不能完全領會,但我會像螞蟻搬東西一樣,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論文》讀后感 篇3
酷狼朋友羅克的故事太多了,我非常感興趣。他是一個聰明的發(fā)明家。他研究了人體能量吸收器,把人自身散發(fā)的.熱量攢成電,大伙兒從此不用交電費了,他還研究出防暑疫苗,打一針涼快一夏天,還有防寒疫苗,文憑針,官運針,愉快針,孝順針……他甚至還能搗鼓出人造龍卷風,使善良反敗為勝,戰(zhàn)勝邪惡,他還發(fā)明了垃圾煉金機,能把垃圾煉成黃金,那叫徹底的變廢為寶!
羅克還是個教育家,他發(fā)明了50句家長忌語和50句教師忌語,可最后還是宣告失敗,他任地球-球長后,不僅解決了計算機“萬年蟲”的困擾,還從此免了后代的“n年蟲”之憂,羅克甚至還當上上帝,讓孩子在六歲時學會“父話”,能夠和 母語”講得一樣流利。他是一個奇思妙想的發(fā)明家,我非常喜歡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我也想和他一樣當地球球長和上帝,為人類造福。也想……我平時除了認真鉆研。刻苦學習以外,還能積極動動腦筋。記得有一次,我的地球儀褪色了,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只得讓他退休了。
我想這樣要買許多地球儀,得用許多錢,不是很浪費嗎?怎樣能讓地球儀不褪色呢?要么把它放在柜子里,可是又放不下,怎么辦呢?這時,我看見桌子上有一只三江購物的袋子,把它套在地球儀上,打一個結,怎樣非常方便,要用時只要把袋子拿掉。我已經用了5年了,但地球儀還是跟剛買來的一樣新。在生活中,我就是這樣愛動腦筋。當然,像故事中的羅克一樣成為一個發(fā)明家,還遠遠不夠。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加倍努力。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
《論文》讀后感 篇4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成語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愚公移山》這個故事。
《愚公移山》主要講了:有一個名叫愚公的老公公,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家人出門都要繞道走。愚公決定把那兩座山搬走,家人都同意了。有一位老公公笑愚公,對他說:”愚公,你都那么一大把年紀了還來搬什么山呀。我看你搬到死的那一天也搬不完的。“愚公笑著回答:”我搬不完,還有我的兒子,還有兒子的`兒子……我們一代代下去是沒有盡頭的,但山是不會增高的,總有一天會搬完的。“最終,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終于把兩座山都搬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頑強的毅力,堅定的決心,再大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的。
《論文》讀后感 篇5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fā)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飄浮??景致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里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tài)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干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石頭森林里,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凈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 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于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于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于父母蔭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背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jié)。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于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作者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yōu)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yǎng)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么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
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于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采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么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后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zhí)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里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么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里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xù)下去了。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論文》讀后感 篇6
愛情或可為邊城增加些熱鬧,但是這種炙熱的情感在邊城卻似乎受到了霜降。茶峒的溪水滋養(yǎng)著她,也養(yǎng)成了她溫柔的情感。邊城似乎是一個超時空的介質,在這里沒有爭斗似的,所有的事情進行的都是有條不紊的,一種無形的、在所有人腦中自然而然存在的約束力,規(guī)范著邊城的一切人和事。愛情這在這塊土地上,一點也不張揚,像是墮入溪水中的石塊,泛起幾圈的漣漪就恢復了原樣,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
茶峒最優(yōu)秀的兩個青年,既為兄弟,又同時喜歡上了翠翠,這本身是醞釀著 激烈的故事。然而兩兄弟不可能:“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闊處去,接著就同這個人用肉搏來解決。”于是天保大老走“車路”,或可叫做自上而下的追求翠翠,弟弟走“馬路”。天保車路不通,用退出來成全弟弟,卻不幸在闖灘時溺水身亡。小說的唯一可算的激烈處就在這里,茶峒的溪水也在這個時候偶一次的不平靜,沖垮了白塔,沖走了渡船,雷雨夜也帶走了祖父的生命。但是埋葬了祖父后,一切又歸復平靜,渡船依然每天往返于溪流的兩岸。生活并沒有因為某個人的離去而有多大的變化,世界的可悲之處就在這里。祖父的辭世就像換掉某個零件一樣,如此簡單和微不足道。當楊馬兵替代祖父,翠翠這樣的感嘆道:“去了一個祖父,又新得了一個伯父”。但真正有誰能替代她的`祖父?
對翠翠來說,親情是植入生活的情感,他就有這么一個祖父相依為靠。她曾搶著幫祖父渡船、嚷著要聽祖父唱歌、想著祖父進城的經歷偷笑、她會和晚歸的祖父使小性子?也在看完賽舟后尋找祖父不得,在心里形成可笑的想法——“假若祖父死了”。翠翠離不開祖父,并不是說離開后物質生活的無法保障,而是有誰能來替代這份感情?祖父也在想把自己走后,翠翠該怎么辦,誰來做這個“渡船”的,誰來代替他照顧翠翠。
若要說,親情和愛情于翠翠什么更重要,恐怕是難以決斷的。在一年的端午,翠翠先是答應祖父獨自到船總順順的吊腳樓看賽舟,而后又反悔,她總會說:“可是一個人有什么意思?”這是愛心與玩心相戰(zhàn)爭的結果,倘若換成愛情又何嘗不是這樣。親情在翠翠那里,經不起分離。
《論文》讀后感 篇7
故事里,天保走的車路,他想:“祖父答應了,孫女必不可不從”,目的雖是好的,其過程未免有失浪漫。他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身上有著承擔起家族事業(yè)的壓力,不在感情上花費過多時日,或也情有可原。天保是豪情的,走不通車路,也想過再走馬路。天保先弟弟一步走了車路,為了公平,就讓弟弟儺送先走
馬路。只是弟弟喉嚨一開,他便知道了結果。于是他才指著儺送泄氣的對祖父說:“你要竹雀做孫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天保是急切的,他讓楊馬兵上門問過許多次,祖父和順順也都滿意這門親事。只是翠翠,她在躲在逃避。祖父第一次問她時,她有些張皇無措,但是她“把空豆菜拋到水中去,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第二次問及翠翠,翠翠“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只顧用手去掐蔥”,蔥被掐完竟也不知。翠翠有些眼紅,心里想哭但又找不出哭的理由。她面對祖父的追問只有沉默,不止是躲避吧,她應該是懷有等待的,她等待著儺送。
儺送雖然與翠翠接觸不多,但是儼然有了某種默契。不然儺送在月夜唱歌,翠翠怎會“在夢里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象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她說自己不知道把這草給了誰去,但在她心里總有那個模糊的身影的。聽了祖父“假若那個人還有個兄弟,走馬路,為你來唱歌,向你求婚,你將怎么說?”的笑話后,坐在石頭上沉默,“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
誰為翠翠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她便永久的聽下去。但翠翠只聽到了那一晚的歌唱,接下來的三個月夜,翠翠有意的晚睡,仔細地聽,卻再也沒聽到那個讓她在夢里摘虎耳草的聲音。翠翠心里是失落的,祖父的“笑話”告訴她,天保車路不通,便要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來打動她。翠翠的失落并非來自于感動了天保的誓言卻沒有看到他的實踐,而在于她沒有看到她所在意的那個人的實際行動。強烈的對比之下,形成的反差讓翠翠失落。
祖父也是緊張的,在他的心里早預備了天保作他的孫女婿,可是說好的三年零六個月的歌聲,卻只聽到了一晚,老人的難免作些想象。等了幾天之后,祖父按捺不住瞞著翠翠進城詢問天保。“算了吧,你把寶貝女兒送給了會唱歌的竹雀吧。”祖父涎皮的老臉掛不住失落。天保的方剛血氣展露無遺,但誰又能加以指摘?對祖父的沒好氣,意氣用事的去闖灘,在此時此景發(fā)生都是合乎情理的。悲劇慢慢的拉開序幕,天保的意外死亡讓情節(jié)彌漫著壓抑。順順多少是心有芥蒂的,如若不是因為翠翠,天保或許不會死。對于翠翠來說,儺送離家出走,她的幸福在這里遺失,又會在哪里拾起。祖父落了個里外不是人,在雷雨夜懷著遺憾死去。
《論文》讀后感 篇8
讀貝弗里奇報告感覺是即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它構建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提出了三種社會保障方法、六項改革原則、二十三項改革的理由和具體建議以及六類人群;復雜的是它對各種各項社會保險、各類人群的各種待遇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系統(tǒng)的考慮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英國當時社會的現狀是與我國存在相似之處的,因此根據貝弗里奇報告的內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四點啟示。
一、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普遍缺乏社會保障的意識和觀念
我國社會保障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以企業(yè)和個人繳納基金的形式進行籌集。但長期以來社會保障費用全部由國家和企業(yè)包攬,沒有個人的參與和積累,個人過分依賴國家,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識和責任,不愿負擔社會保障的有關費用;許多民營企業(yè)不繳納社會保險費,職工負擔部分更無從說起;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難度較大,缺少必要的強制手段,導致職工的合法權益難以保證,造成基金收不抵支,影響退體金的社會化發(fā)放,影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總而言之,社保資金的吸收速度還是跟不上經濟發(fā)展的速度,社保基金的發(fā)展速度并不能跟隨得上我國社保的發(fā)展速度,造成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并不能徹底的貫徹到實處。
(二)政府基本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社會保障管理缺乏統(tǒng)一性,政出多門。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利益關系的驅動,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運作出現了政出多頭,管理多門,條塊分割,政事不分的格局。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保障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經辦機構負責,撫恤、救濟由民政部門負責。基金統(tǒng)籌有市縣統(tǒng)籌、省級統(tǒng)籌、行業(yè)統(tǒng)籌,統(tǒng)籌形式、統(tǒng)籌辦法多種多樣,不夠規(guī)范。同時我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又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的循環(huán)和運轉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失控狀態(tài)。這種多頭管理、缺乏監(jiān)督的社會保障體制往往導致議而難決、決而難行,降低了社會保障管理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有效性。
(三)社會保障對象的非全民化,且不同對象的保障水平差距大
傳統(tǒng)的城市社會保障的實施與就業(yè)單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所有制性質不同,社會保障的水平也不同。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yè)保險、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未能覆蓋到城鎮(zhèn)全體社會成員;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險主要覆蓋了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和部分集體企業(yè),且繳納的統(tǒng)籌款少,標準低,職工退體金難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醫(yī)療保險起步晚,覆蓋面狹窄,許多城鎮(zhèn)人口無法負擔巨額醫(yī)療費,部分國有或集體企業(yè)無力支付醫(yī)療費,私營企業(yè)則不支付醫(yī)療費,導致了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現象。而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造成不同對象的保障水平差距極大。中國近80%的人口在農村,長期以來他們的全部保障依賴于家庭和土地,直到1992年才開始實施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但僅僅是一個開端,農村社會保障仍以家庭自我保障為主,絕大多數村鎮(zhèn)尚未建立社會保障網。除城鄉(xiāng)差別之外,社會保障政策中還存在著部門差別、職工身份差別等等,與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全民性原則相背離。
(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頂層設計存在缺陷
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科學性不足,制度自身定位并不明確,部分社會保障項目未按照普惠標準,導致覆蓋水平有限。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歷史原因,同類社會保障項目制度設計之初并未考慮有序銜接,再加上社會保障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國家并未給出具體的統(tǒng)一要求,各地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具體措施,造成制度“碎片化”現象。具體為:一是造成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機制不暢,主要在于按繳費工資的12%轉移統(tǒng)籌基金,地方利益不易平衡。二是針對跨險種轉移接續(xù)的具體操作辦法尚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繳費年限
和待遇的折算、資金的清算計算辦法。三是部分社會保障項目多部門管理,信息之間不對稱,缺乏有效的協(xié)作機制。四是現有的高保障需求與當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未實現有效匹配。五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多數情形下,局限于本單位、本部門,缺乏與其他相關領域改革同步實施,造成治標不治本,又引起一系列新的問題。
二、貝弗里奇報告對我國的啟示
(一)重視發(fā)展商業(yè)保險,鼓勵國民積極入保
在《貝弗里奇報告》中第五部分 —— 社會保障計劃中提出了三種保障方法。計劃由三個不同部分組成,社會保險滿足基本需要,國民救助解決特殊情況的需要;自愿保險用于超過基本需要的額外需要,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主要手段,但不能單靠這一手段,還需要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作為保障。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中,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已經基本實現了全民的覆蓋,但是商業(yè)保險的發(fā)展卻遠遠落后,這與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緊密相關,公民沒有更多的錢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觀念的落后也使我國參加商業(yè)性養(yǎng)老保險的發(fā)展遇到瓶頸,在下一步發(fā)展中,我們應該更加科學的引導公民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政府也可以通過提供擔保來提高公民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社會化建設,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整體的保障水平,豐富社會保障的類型,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
(二)設立跨部門委員會來管理統(tǒng)一社會保障事業(yè)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 —— 管理中認為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各利益集團的利益,提出社會保障計劃(包括社會保險、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的管理工作將由內閣部長領導下的`社會保障部承擔。該部要建立地區(qū)或地方的社會保障辦公室,形成組織網絡。地方社會保障辦公室負責管理現金待遇和救助,并承擔其他相關工作。社會保障部不負責醫(yī)療服務,該項工作由衛(wèi)生部門承擔。但要成立一個聯合委員會,負責采取措施預防疾病已減輕社會保險基金負擔。聯合委員會由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醫(yī)療保險和福利的所有相關部門組成。
我們可以借鑒貝弗里奇報告中的設想,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協(xié)助民政部門開展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主席由民政部部長出任,委員會的成員可以由相關政府部門專門的副部長兼任,抽調一些有經驗的學者擔任委員會的顧問,委員會獨立和凌駕于政府各部門,對全國人大負責,收受全國人大監(jiān)督,從而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效率化和科學化。
(三)堅持社會保障的普遍性和類別性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中提出了社會保障計劃的六條基本原則:基本生活待遇水平統(tǒng)一、繳費率統(tǒng)一、行政管理職責統(tǒng)一、待遇水平適當、廣泛保障、分門別類。貝弗里奇還把參加社會保障的人員分成六大類,分別是:(1)雇員;(2)其他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3)家庭主婦;(4)其他在工作年齡段卻沒有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5)尚未達到工作年齡的人員;(6)超出工作年齡的退休人員。
我們說公平應該是所有原則的基礎。如果不能實現公平,則其他原則就失去了依據。公平并不是要消滅差別,恰恰相反,有差別才更體現公平。貝弗里奇報告考慮到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差異,考慮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建議實施分門別類的保險方案,充分體現了差別化原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應實行差別化原則。首先,應考慮到城鄉(xiāng)生活的差別,社會保險的繳費標準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應該有所區(qū)別,建立統(tǒng)一的城市繳費標準、農村繳費標準。其次,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對于特殊貧困人群和困難人群實行“豁免繳費”或“視同繳費”的政策。再次,應考慮不同部門的生產效率,在基本待遇相同的前提下,體現部門效益。可以通過增加補充待遇如企業(yè)年金或職業(yè)年金等方式,使不同部門的人待遇有所區(qū)別,但差別不應很大。
(四)完善頂層設計,合理處理各制度間的銜接
《貝弗里奇報告》首先對英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批評。報告指出,英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中,每一種社會問題在處理時都是單獨進行,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相關社會問題,這使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彼此孤立,有時造成重復,有時出現空白點,從而影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實際效果。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應該堅持三項原則:第一,社會保障制度未來改革與發(fā)展不應該僅限于局部利益的考慮和以往的經驗,而應該是一種革命性變革;第二,社會保險應成為綜合性社會發(fā)展政策的一部分;第三,社會保障必須通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合作來實現。
《論文》讀后感 篇9
經過為時16周的課時,來學習《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從概念篇,戰(zhàn)略篇,運作篇和專題篇四個部分學習,從宏觀系統(tǒng)上去認識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相關理論。
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我?guī)е鉀Q以下五個問題嘗試著學習。包括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處理,物流企業(yè)和生產制造企業(yè)物流的視角差異、物流管理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問題的區(qū)分與協(xié)調、反映物流領域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及理論性與實用性相合共五個問題。 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從被動地聽老師授課,起初就覺得本課程理論性太強,而可感性又不高 ,難以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理論,沒法更好地學習此課程;二對課本上所提到的案例加上老師的講解后,案例具體的指出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的對映的解決措施,我對課程理論的學習進入了半知半解的狀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感悟;三在參觀企業(yè)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的接觸到了幾個物流企業(yè),通過這些實踐內容,我對書本的理論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可感性有了進一步地提升;四對比自己本學期所學到的的知識及能力,感覺自己在具體提出相關解決措施的時候,沒辦法更好地調研、分析,得出解決的方案,理論與實踐的兩者結合不夠,沒辦法列出更為具體切行的方式以解決問題,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都有待提升。
自己學習方面的轉變由只是聽老師講解,轉變到了自己主動去了解、學習。通過自己上網下載相關案例,學習更多的東西。這就是我
這學期有學習進步的地方。
不足之處:由于是第一次學習本課程,自己沒辦法去了解到哪些途徑與方法能夠更好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我明顯地感覺地感覺到了,在看待問題,分析、解決具體問題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心態(tài)上有些急切,很想學習相關方面的具體解決問題的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
在進一步學習的方面,我希望老師能再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意識,指在合適的時候指出學生的不足及問題,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問題,有何途徑去更好地解決問題,灌輸樹立學生們樹立這方面的意識或習慣。
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不足,導致學生上課沒辦法更好地與老師所講解的內容,能有知識、思想或思維上的碰撞,擦出思維碰撞的火花。 在上課之前,老師能先提前跟下節(jié)課有關的案例,課后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前思考提出相關的問題,課上引導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思考與討論中出現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問題,怎么去解決問題,為什么要這么去解決問題,如何具體的提出相關可行具體的方案去落實。這樣子就能更好地讓學生對理論與運用有更深地認識了。
《論文》讀后感 篇10
最近讀了池莉的《來來往往》、何頓的《丟失了自己的女人》,這也許是目前描寫“中年危機”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事業(yè)上的成功人士,又都同樣面臨著愛情、家庭的危機,但這只是表面的問題,實際是每當人在日復一日地向前走的時候突然停下腳步來,看看過去,看看未來,會有一種茫然。 現實是經不起推敲的,正如愛情一樣是脆弱的。生活中戲劇性的東西其實并不一定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我想大多數婚姻在最初締結的時候,總也應該是真心誠意的吧,是因為愛情的吧,然而,世界每天在變化,不可阻擋,但無論歲月如何流淌,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童話,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冒出來,也或者有了合適的溫度、濕度,她就滋生出來了,讓你我對現實本身產生不滿并開始憧憬和向往,我們無法擺脫可心又不甘。多年前,人們說“懶得離婚”,時至今日,雖然更多的人更直截了當地拋開過去迎向嶄新,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種生活和感情的中間狀態(tài)的存在,是介于好和壞,喜歡和討厭,過得下去和過不下去之間的,是介于勇敢有力地去改變和折騰疲憊地不想改變,不得不改變而改變后又未必如何之間的.……想到《廊橋遺夢》,想到佛朗西斯卡……也許愛有殘缺才美麗,人生有遺憾才真實吧。
好久沒有和孩子們談心了,在我印象中他們應該是什么也不懂,你叫他們寫作業(yè),他們就寫作業(yè);你讓他們讀書,他們就讀書,他們不懂的什么是”反抗”,更不懂的老師的用意和情感。
剛接手新班時,我擺出了老師的尊嚴,因為這個班帶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可是,當我面對我的課堂時我感到了困惑,為什么學生眼中都帶有少許的懼怕,他們對我的問題要三思后才敢回答,是那么的不夠自然,而且語氣還那么不肯定,課堂上很沉悶。我百思不得其解。周俊杰是班里內秀的一個女孩,最近她悄無聲息變化著,讓我感到她的潛力可挖。這天放學約她來辦公室送作業(yè),我不露聲色,問其身體、家庭狀況,與同學的關系是否融洽,學習上有什么困難,班里最近發(fā)生的事情,試圖消除她的膽怯,她都一一否決。幾經周折,我終于敲開了她的心扉。“老師,我上課回答問題老是緊張,害怕回答錯誤,得到同學們的批評,手里總是冒汗。”再看看她,的確有些緊張,我翻開她手心一看,汗已浸濕了手中那張作業(yè)紙,我讓她坐下,耐心的開導她,她向我傾注了很多知心話。聽完她的這番話,我的心震撼了一下,這就是我的課堂沉悶的原因,我要感謝這個孩子的天真,感謝他的童言無忌,讓我重新認識孩子們,他們年齡雖小,但是他們還是很懂得道理,很有個性的。從那以后我以更多的寬容,更多的愛心對待他們,我發(fā)現課堂上改變了不少,上課愛發(fā)言的學生增多了,他們的眼中少了懼怕,卻多了對我的信任,對數學學科的喜愛,讓我從中體會到了與學生合作的快樂。
學生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有一次,在練習中有個問題是”怎樣買票最合算?”我在教學時,指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票價一律8元”或”成人票lO元,兒童票6元”的買法都一樣是16元,所以怎么買都可以。這時有個學生提出:老師我有一個更省錢的方法,大人買”票價一律8元”,小孩買”成人票10元,兒童票6元”,這樣只要14元,可以節(jié)省2元。多么聰明的孩子!學生還舉著手說老師還有……,有些想法雖然與教學內容有點不符,但我沒有阻止他們,因為我知道我現在就是需要這樣敢于發(fā)表意見的學生。
千萬別小看我們的孩子,只要我們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孩子們就能把他們的聰明才智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這樣的數學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論文》讀后感 篇11
魯迅說:“曹丕的一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典論?論文》則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的自覺的文學批評的理論代表作。在這之前,中國古代文論還處于不自覺的胚胎階段。先秦諸子的文論,多屬片言只語。漢后諸家論文也還未從學術中分離出來。其中,個別序、贊形式的文學批評,也只是討論某一具體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書。直到《論文》出現,才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宏觀地多角度地論述文學理論問題的專著。它沖擊了漢代后期統(tǒng)治文壇的陳腐觀念;總結了建安文學的新特點和新經驗;開創(chuàng)了解盛極一時的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之先例。
文章包括4部分內容:①它批評了文人相輕的陋習,提出應當“審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②評論了當時的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學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作要求,說唯有通才才能兼?zhèn)涓黧w。③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說明作品的風格決定于作家的氣質和個性,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風格。④論述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將它提到“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說“年壽有時而盡”,文章能傳諸無窮。
其中,“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令我感觸至深。
文人相輕是中國由來已久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非常普遍了。我們都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興起、百家爭鳴的時期。但是,這種百家爭鳴,卻并不是在法制和相互間尊重人格、捍衛(wèi)人權的前提下進行的,而明顯帶有相互詆毀、攻擊、謾罵等文人相輕的成分。比如,儒家弟子攻擊墨家“無君無父”,指責道家“疏闊無用”;道家批評儒家、墨家“背離天道”;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則干脆將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儒家當做危害國家的五蠹之首,必須予以鏟除。此外,不讓齊景公重用孔子的是另一位著名的文人晏嬰;而阻止韓非為秦所用并最終致其于死地的,是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李斯
從某種意義上上說,文人相輕其實是窩里斗。正如柏楊先生寫的:“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三條龍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只豬,一條蟲,甚至連一條蟲都不如。明明知道這是窩里斗,還是要窩里斗。砸了鍋大家都吃不成飯,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
中國的文人相輕現象是由中國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專制獨裁政體對文人的壓制。再者,文人相輕還和中國文人沒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地位有關。此外,傳統(tǒng)道德的教育也是文人相輕的一個原因。
文人相輕是中國社會長期止步不前的一個主要原因。應該說,文人在任何國家都是最優(yōu)秀的群體。當一個社會中,最優(yōu)秀的人不去想著如何鏟除愚昧、抵制強權、推動社會進步,而只想如何同類相殘、互相打壓時,這個社會又如何能夠進步?因此,解決文人相輕的問題,也是中國發(fā)展進步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致于此,還是要從提高文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增加其表現的機會入手。
《論文》讀后感 篇12
一、筆端物像色彩紛呈,文化底蘊深厚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在《陽關雪》、《道士塔》中,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fā)蘇卅I》和《江南小鎮(zhèn)》等,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tài)人情演繹的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騷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盡管紛紜叢生,但余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真正贏得讀者的贊譽
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章中,曾有著一大段描寫“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將文人、文化和歷史,三者之間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描寫的淋漓盡致。按理說作者非常擅長寫文化史論,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這并非難事,但真正將“厚重”拿捏的恰到好處,而不是用枯燥和嚴密的考證,將文學的靈性和飄逸淹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難得的。在這個群體里,有李叔同、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歷史人物為我們所耳熟能詳,他們寄情與山水風物,或歸隱田園、或遁跡空門、或吟風頌月,縱觀整部中國文化史,恰恰由于這些故事的點綴而熠熠生輝。這一個栩栩如生的個體,用各自的個體人格震蕩文化的湖面,撞擊著思想的圍墻,于是情感的碎末飛揚和蕩漾起來,而余秋雨走筆“隨物賦形”,將這些碎屑和波紋及時的捕捉,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贏得讀者發(fā)自內心的贊譽。
三、沉郁風骨和空靈筆法融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將將沉郁古風和空靈筆法有機的糅合為一個整體,讓歷史人物起死回生,賦予山水風物以靈性。在《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作者娓娓道來,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想到故鄉(xiāng)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xiāng)光耀門庭的暴發(fā)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xiāng)”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文化的流通歇滯、人生的悲歡離合,讓人讀罷不僅掩卷嘆息。在這近乎于悲劇般的體驗里、蘊含著悲壯、深刻的美,讓我們無法區(qū)分哪一處是沉郁,哪一處是空靈。只能靜靜的享受這段文字帶給我們的整體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著。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
【《論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金工實習論文 -論文03-13
論文的格式要求 -論文04-27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
寒假實踐論文 -論文03-13
數學小論文范文 -論文04-27
英語議論文的格式 -論文04-27
論文的總結02-21
畢業(yè)論文積累資料的方法 -論文04-27
小學數學論文范文 -論文04-27
勤工儉學論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