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理論講義
新課程改革講義
第一章 新課程改革的概述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
提出法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年正式實施。
一、課程地位
課程在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
二、課程結構、要素、類型
1目前我國中小學的課程主要由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部分組成。
2、課程要素: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六要素
3、課程類型:
(1)根據課程內容的屬性: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①學科課程: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根據學科邏輯而編排的課程,其特點是結構性、系統性和簡約性。 比如數學、語文,彼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②經驗課程又稱活動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指以兒童的興趣或需要為基礎,根據心理邏輯而編排的課程,其特點是生活性、實用性和開放性,是一種現代課程形式。
(2)根據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或合成課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學科課程分科過細的缺點。它以認識論、方法論、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為理論基礎,堅持知識統一的觀點第一文庫網,采取合并相關學科的辦法,減少教學科目,把幾門學科的教學內容組織在一門綜合學科之中,綜合課程綜合課程可以發揮學習者的遷移能力。如生物學就是將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融合在一起的學科。
分科課程也叫學科課程,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根據學科邏輯而編排的課程,其特點是結構性、系統性和簡約性。學科課程是一種古老的和基本的課程形式。
(3)根據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必修課和選修課
①必修課程:是某一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種類。在我國主要指同一年級的所以學生都必須修習的公共課程,是為保證所有學生的基本學力而開發的課程。
②選修課程:是指某一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中,學生可以按照一定規則自由地選擇學習的課程種類。它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是為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開發的課程。
(4)根據課程設計、開發、管理的主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①國家課程:是指由國家統一組織開發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課程。
特點:權威性、多樣性、強制性。
②地方課程:指地方自主開發實施的課程,即由地方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能夠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在關注學生共同發展的同時,結合本地的優勢和傳統,充分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直接反映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自主開發并實施、管理的課程。
③校本課程:是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自主開發并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創建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5)根據課程任務: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
三、新、舊課程理論
(一)經驗主義課程論 (杜威)
主要觀點:課程應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
(二)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 (布魯納和施瓦布)
基本觀點:知識是課程的核心;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學校教學以分科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基本結構(組織結構、實質結構、句法結構)的掌握為目標;學科專家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三)要素主義課程論 (巴格萊 )
基本觀點:要素主義強調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課程設置原則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四)永恒主義課程論 (赫欽斯)
基本觀點:具有理智訓練價值的傳統的“永恒學科”的價值高于實用學科的價值。
(五)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 (布拉梅爾德、弗萊雷)
基本觀點:社會是課程的核心;學校課程應以建造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課程知識應該有助于學生的社會反思;社會問題而非知識問題才是課程的核心問題;不同社會群體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
(六)存在主義課程論 (奈勒)
基本觀點:在課程確定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認學生本人為他自己的存在負責。換言之,課程最終要由學生的需要來決定。 義。
(七)后現代主義課程論 (多爾)
基本觀點:主張課程標準要具有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嚴密性四個特點。
第二章 新課改的具體實施
第一節 課程目標改革
一、課程目標及新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是課程的第一要素
(二)課程目標的類型:
1、行為取向性目標:是學習前事先規定的學生達到的學習結果,具有操作性,適合技能課和訓練課。
2、生成性取向目標:不是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隨著學習活動的展開自然生成的目標。
3、表現性取向目標:教育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表現,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
主張學習要培養學生的行為取向的目標的教育學家有:
1泰勒:課程目標必須指出學習后學生身上的變化,認為課程目標就是具體○
的學習行為,因此他認為確定的課程目標必須包括三點:可觀察的行為、行為發生的條件、可接受的行為標準。
2布魯姆:把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目標、情感領域目標、技能領域目標。○
認知領域目標由低到高分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接受、反應、價值評價、價值組織、價值形成;技能領域:知覺、準備、機械動作、適應、創作。
2、課程目標制定的影響因素:
1)學習者的需要 2)生活的需要 3)學科體系的需要
二、新課程目標
(一)三維教學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具體到教學實踐,就是要把原來目標單一(即知識與技能)的課堂轉變為目標多維(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堂。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二)我國新課程六項具體目標:
1、課程功能的轉變:注重知識傳授→強調主動學習。
2、課程結構的轉變:過于注重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實現課程結構的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
3、課程內容的轉變:從“難、繁、偏、舊” →注重基礎、簡化內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緊密聯系現實”。
4、課程管理方式的轉變:國家集中管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5、學習方式的轉變:接受學習、死記硬背→主動參與、探索學習。
6、評價和考試功能的轉變:甄別、選拔→激勵、促進發展。
第二節 課程結構改革
一、課程結構類型
橫向結構:在一定的課程結構內部各門各類課程所占的比例及其關系。
縱向結構:討論單獨一個課程安排方式,包括:直線型、螺旋形。
直線型課程指的是將課程內容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直線推進、不重復地進行排列。
螺旋式課程指的是按照鞏固性原理,在相鄰的學習單元或年級安排大體相同但在深度和廣度上不同的內容。
二、新課程結構:
1、設置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和綜合課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掌握基礎的同時要求個性發展,開設選修課。
2、從小學到高中把實踐活動設置為必修課程。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
3、農村課程設置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特點: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
第三節 課程內容改革
一、課程內容
(一)有關課程內容的三種觀點
夸美紐斯:課程=教材 杜威:課程=活動 泰勒:課程=學習經驗
(二)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課程的三結構)
1、課程計劃。
2、課程標準。
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依據。
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與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3、教材。教材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教科書,它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二、新課程內容
1、主要特點:
(1)素質教育理念。全面體現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突破學科中心。從“難、繁、偏、舊” →注重基礎、簡化內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緊密聯系現實”。
(3)改變學習方式。接受學習、死記硬背→主動參與、探索學習。
2、新課程內容選擇
(1)原則:尊重兒童、聯系實際。
(2)新課程的內容選擇
第一、 走進學生的生活,尊重“兒童文化”,強調直接經驗的積累,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第二、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聯系社會實際,注重關心當代文化的變革與發展,努力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營養。
第四節 課程實施改革
一、理念改革
(一)現代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人們經常用僵化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與教育的價值追求,要求人們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和看待學生。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別差異性等規律,這是經過現代科學和教育實踐證實的。認識并遵循這些規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客觀上要求教師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開展教育活動。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人往往從學生的現實表現推斷學生沒有出息,沒有潛力。不少人堅持僵化的潛能觀,認為學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決定的,教育對此無能為力。其實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智力水平可以明顯提高,這已為科學研究,如裂腦研究、左右腦研究等所證實。
(3)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
作為發展中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要求學生十全十美,求全責備。其實,作為發展中的人,學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實際。沒有缺陷,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傳統教育重視智力教育,把系統知識的傳授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導致走出校門的學生,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現代學生觀則強調,當今社會,單純的智育或者智育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看到“過程與方法”“態度與情感”的重要性,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1)學生是完整的人
學生并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學習過程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或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喜怒哀樂等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如果不從人的整體性上來理解和對待學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脫離學生的實際,教育活動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每個人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征,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明顯不同。“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
教師主導對學生客體的教育與改造,只是學生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外因,學生的主體活動才是學生獲得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內因。
(1)學生是具有一定主體性的人。學生作為各種學習活動的發起者、行動者、作用者,其前提是他首先要有一定的主體性,這是他作為主體的基本條件。
(2)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活動是學生的主體活動。
(3)教在于建構學生主體。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但就其程度而言比較低,就其范圍而言比較狹窄。在教學中,學生主體相對于教師主體來說,諸多方面的力量都顯得十分微弱。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
4.學生是責權主體
從法律角度看,在現代社會,學生在社會系統中享受各項基本權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但同時,學生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把學生作為責權主體來對待,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標志。
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學校負有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必然要對學生權利有所制約。如何既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權利,同時又能對學生實施有效的管理,擔負起學校教育人、塑造人的責任,是教育管理上的重要問題。這一矛盾的實質是學生權利的自由與限制的問題。
(二)現代教師觀
1、教師角色的轉變: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式、研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具體要求包括:A、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并指出達到目標的途徑。B、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C、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各種便利條件。D、建立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E、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F、和學生一起探尋真理,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2) 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不僅是教學者還應該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學理論和分析教學理論,并可以獨立完成教育行動研究。
(3)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要開發教育資源,包括開發校外和校內的教育資源;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進度和結構;教師還要有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
(4)教師應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系更加密切,教師的教育不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所以教師不僅是學校的教師而且是社會的一員,所以教師應是開放型教師。
2、教師教學行為觀點的轉變:
(1) 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民主、互動、教學相長。
(2) 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啟發。
(3) 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與終身學習發展。
(4) 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三)現代創新觀:
(1)破除知識中心觀念。 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識,要對原有的知識提出質疑,不是說不要積累知識,而是以知識為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破除教師權威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領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學實踐中有很多不當的教師權威現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起著負面作用。
(3)培養問題意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要意識到態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對學生有創意性的答案持贊賞態度。
(四)現代教學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教學再也不能被動的聽從課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開發和設置課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實質是交往,師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師生之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
(3)教學過程重于教學結果。要重視客觀真理,但更重視獲得真理的過程。
(4)教學更關注人而不只是科學。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給學生充分的個性空間和時間,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五)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1.尊師愛生
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
2.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它要求教師理解學生,發揮非權力性影響,并一視同仁地與所有學生交往,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學會合作和共同學習。
3.教學相長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相長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理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態度、情緒、言行等的相互體驗而形成親密或排斥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學生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起著重大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的各門課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響著注意力和時間的分配,帶來了各門課程學習的不平衡。這些都可以從師生心理關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教學中會出現師生心理障礙,要消除這種心理障礙,增強師生心理之間的相容性,提高教學效果,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多接觸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第二,遵循教育規律,多采取討論、啟發等教學方法;第三,為人師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學生。
二、方式改革
(一) 教學方式改革:
1、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探求知識,學生主動學習知識。
2、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和校外社區綜合教學模式。
3、由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獲得社會知識。
4、教材中的知識由脫離生活的知識→與社會緊密相連的知識。
(二)學習方式改革:
1、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主動探求知識。
2、只注重學習教材中的理性知識→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良好人格的獲得。
3、只注重與書本結論一致的知識的獲得忽視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強調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
(三) 現代學習方式主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四) 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動、合作與獨立、問題與探究性。
三、新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各種需要,是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
(二)新課程在學習方式上的實施。轉變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三)新課程在個性發展上的實施。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育,使每個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獨特性。
(四)新課程在信息技術教育上的實施。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教學效率。
第五節 課程評價改革
一、 課程評價及課程評價類型
(一)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二)課程的評價的類型:
(1)按照目的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2)根據評價主體分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3)根據評價方法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二、課程評價改革
(一)現代教育評價概述
1.理念:發展性評價。
2.現代課程評價的特點: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評價
1.發展性評價的幾種典型方法:
(1)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袋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新興評價方式,是根據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科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他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地分析與解析,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2)表現性評價法
表現性評價法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表現性任務和對表現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于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是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
表現性評價的特點:(1)評價時要求學生演示、創造、制作或動手做某事;(2)要求激發學生高水準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技能;(3)使用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作為評價任務;(4)喚起真實情景的運用;(5)人工評分、人工評判而不是機器評分;(6)要求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擔任新的角色。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2.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理念
①評價目的是促進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功能,實現發展功能。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包括積極地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②評價主體和內容多元化。提倡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共同參與到評價過③評價方式多樣化。重視教育評價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⑤更注重評價過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3、新課程改革下的考試的宗旨:
(1)目的:發現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
(2)內容:涉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知識,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方法:形式多樣,筆試考試和實際操作測驗相結合。
(4)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甚至不設總分而改為各項評定,而且必須遵守“不公布成績和進行成績排隊。”的規定。
第六節 課程管理改革
一、課程三級管理制
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制度。
(二)三級課程管理
1.國家課程
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限屬中央級教育機關。它編訂的宗旨是保證國家實現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提高普通教育的先進水平,規定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體現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國家對課程的管理主要體現在:(1)教育部總體規劃基礎教育課程;(2)制定課程管理的各項政策;(3)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4)積極試行新的課程評價制度。
2.地方課程
地方課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的需要而開發設計的課程。其宗旨是補充、豐富國家課程,滿足地區差異。地方對課程的管理體現在:(1)貫徹國家課程政策,制定課程實施計劃;(2)組織課程的實施與評價;(3)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程中,對學生所做的評價為全面素質評價。 的評價。
3.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學校對課程的管理體現在:(1)制定課程實施方案;(2)重建教學管理制度;(3)管理和開發課程資源;(4)改進課程評價。
二、地方課程的開發
(一)地方課程的概念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在一定得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所設計的課程,具有地域性、針對性、時代性、現實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征。總體上實行“以省為主、分級管理、社會參與”的體制。
(二)地方課程的功能
使各地更好地達到國家標準;形成地方特色;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地方課程對課程的管理開發能力。
【補充: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來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教育部領導并統籌管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并規劃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始終貫徹“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應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實驗區應分層推進,發揮示范、培訓和指導的作用,加快實驗區的滾動發展,為過渡到新課程做好準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堅持民主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積極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中小學教師投身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師范大學成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展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積極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并與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建立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門、家長以及社會各界有效參與課程建設和學校管理的制度;積極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引導社會各界深入討論、關心并支持課程改革。
建立課程教材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項經費。】
第三章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
一、課程資源介紹及篩選、開發
(一)課程資源
指形成課程要素的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二)課程資源分類:
校外課程資源(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網絡資源等)、校內課程資源。
(三)課程資源的篩選原則:優先性原則、適應性原則。
(四)教師怎樣開發課程資源
1、將社會文化科技的發展成果吸收進課堂。
2、教師要善于發掘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入課堂。
二、新的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性質:綜合性、實踐性
(二) 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包括:
信息技術課、研究性學習課、勞動技術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課。
(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原則:
1、正確處理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實踐與教師指導的關系。
2、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統籌規劃與活動開展中自動生成目標、生成主題的關系。
3、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4、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5、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領域。
6、信息技術與實踐活動課的有機結合。
(五)重要的綜合實踐課程
1、研究性學習課程:
1) 研究性學習課不等于科技類活動課。
2) 研究學習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3) 研究性學習課不只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把校內外課程資源相結合,把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相融合。
4) 研究性學習課不是在固定課時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的課時安排應該是具有彈性的。
5) 研究性學習課不需要有專人來“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上是指導者,為學生創造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探究合適的方法,但是研究性學習課沒有必要專門設教師來教授。
6) 研究性學習課不需要用考試來評價。研究性學習課應采用參照評價標準,對自我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反思性評價,而不是定量的評價。
2、信息技術課程:
1)信息技術課對傳統教學的影響:
1 教育觀念轉變:傳統學校教育→開放式的社會教育。 ○
2 教師角色轉變:領導者、講解著→引導者、促進者。 ○
3 教學方式:傳授→引導。 ○
4 學習方式:被動接受→主動探究。 ○
5 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開放、社會化的教育。 ○
2)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結合傳統手段使其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以多種媒體的信息形態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三、校本課程開發
三、校本課程開發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價值
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凸顯學校特色和重建學校文化。這里我們重點談一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1.培養合作精神
校本課程開發是項全員參與的工程,教師作為開發主體,必須加強與各方面的合作(與同事的合作、與學生的合作、與課程研究者的合作、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與社區人士的合作等等),使之達到甚至超出預定的課程開發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掌握合作的方法與技巧,更難得的是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分享他人的思想和見解。
2.提高研究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教師要與合作者共同研究確定課程開發的目標、類型和開發的方法等等。在實施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校本課程開發帶給學生和學校的利益,并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所以,在校本課程開發這個動態的、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是行動研究者,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從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3.加強課程理論素養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學校、自己,還要研究課程制度、課程理論、課程開發方法與課程評價等等,所以,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能夠提高教
師的課程理論素養,用課程意識支撐校本課程開發。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
一般說來,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包括建立組織、現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6個步驟。即學校成立由課程開發專家、校長、各部門負責人、教師、家長及社區人員等組成的民主開放的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或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在分析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和社區的發展需要、學校和杜區的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后,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目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校本課程的編制、實施與評價。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1.合作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決策的過程,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進行,并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合作者,例如:教師與專家、學者的合作開發,校內合作,校際間的合作,學校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合作,學校與社區的合作等多種方式。
2.課題研究與實驗
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借助課題研究與實驗的方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性研究,進而帶動校本課程研發活動的展開。通過具體的課題研究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可以增強教師以及學校進行課程開發的能力,從而促使學校逐步開發出適于本校實際特點與需求的高質量的校本課程。
3.規范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
“回歸”校本課程,規范原有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環節,對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評估和整合,增強學校自主開發課程的科學性,建立適切的學校課程決策程序與學校內部課程評價機制。這能使課程真正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特色,真正實現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旨意的終極目標,從而將活動課和選修課逐步引入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運行軌道。
【新課程理論講義】相關文章:
新課程理論學習心得01-25
體育新課程理論學習心得04-26
新課程理論學習心得9篇12-02
新課程理論下高職院校化學學習方式的轉變05-01
孫遠的GMAT作文講義05-04
學生干部培訓講義方案11-01
靜物素描中的光線及寫生-講義教案A04-25
《語言學概論》課件、教案、講義04-24
高三數學競賽復數講義教案04-25
09年高考語文辨析病句講義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