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學術界或突出政治立場,主張文學要為政治服務;或著力倡導回歸文學本位,強調文學的獨立性。這兩種極端的觀點對于正確處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上是不利的。 文學與政治雖屬于不同的文化層次,但作為意識形態,二者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文學的政治訴求和文學的情感訴求構成文學發展的兩極。周作人曾認為文學變遷是兩種潮流:“(甲)詩言志――言志派;(乙)文以載道――載道派”。“文學方面的興衰,總是和政治形式的好壞相反背的”。在中國,文學與政治的強烈融合源于傳統的儒家文化。儒家的核心思想“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是一種政治思想。“經世就是‘治世’和‘理事’,或者治理天下的意思。這一字面的意思反映出儒家一種特殊的入世人生觀;一個理想的人生是從政以領導社會。換言之,就是儒家所謂的以天下治平為己任的人生理想”,①而“儒學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它總是不知不覺地,經常無意識地滲透到中國知識分子包括激進的反傳統者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使他們在行為、態度、信仰、獻身方面,保持了傳統文化的延續性……無論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知識分子毫無例外地都與儒家文化糾纏在一起”。②所以,中國的知識分子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在作品中大量反映民生疾苦,民族危機的內容使文學政治化傾向強烈;而文人做官以后,因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在書寫公文時就有相當的文采,這亦是政治文學化的表現。由此,我們看到中國古代文學與政治關系密切。新中國成立后受到蘇聯和國內政治策略的影響,文學的政治化傾向走向了極端。 在西方,柏拉圖最早涉及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他從“集體主義”和“功利主義”原則出發,認為藝術在本質上是腐敗的,對政治尤其具有破壞性。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不僅能給人娛樂,而且對社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古希臘、古羅馬后來的批評家基本上都贊同亞里士多德對藝術作用的積極評價。同時,在古代“既不把詩人視作政治的敵人,也不把他看成政治的財富”這一觀點一直延續到法國大革命前。之后,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觀點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作家應該承擔政治使命,要用藝術的手段達到政治目的。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大批專門而明確地探討文學與政治問題的批評文章開始出現。“為政治而文學”還是“為藝術而藝術”成為文學與政治關系中最具爭論性的內容。 雖然在理論發展過程中,政治與文學的關系略有差別,但是在實踐中文學與政治的密切關系是不容忽視的。它們的這種關系體現在文學與政治的相互影響上。(一)政治對文學的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首先,政治影響了文學的創作過程。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觀點,文學活動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四要素構成。政治活動直接影響了文學創作的源泉――社會生活,作者和讀者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就作者而言他的作品要反映生活必然沾染當時的政治氣息;對讀者而言一方面他接受了作品,另一方面按照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讀者對政治內容的需求也激發了作者去創作與政治生活氛圍一致的作品,從而迎合讀者的需求。其次,政治影響了文學批評。特定的政治環境會影響文學的思想取向和審美風格,文學批評適應了這一潮流形成了政治形態文藝學、政治詩學等理論形態,從政治的角度來研究文學。(二)文學對政治的影響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文學的精神陶冶作用感化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有意無意地接受作品中所蘊涵的政治思想,這是一個復雜的接受過程,況且有些作品中的某些政治思想有時并非作家有意要表現的,對讀者和評論者而言更需要深入挖掘,所以文學對政治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一定的時間。 文學與政治的親密關系還體現在二者的結合上,二者的結合也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在《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系史論》③中詳細論述了中國20世紀各個時期文學與政治的不同結緣方式。作品根據政治文化學將政治文化的社會形態分為非整合模式、半整合模式和整合模式。在我國整合模式的社會形態還沒有完成,正處于“前整合模式”階段。在非整http://http://salifelink.com/news/558E3AC28082FF60.html合模式的政治文化社會形態(20、30年代)中,文學發展形成了總體上的政治化傾向。20年代,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始終處于既相生相悖又彼此相互交融的關系之中。30年代,由于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文化語境,文學總體的政治化傾向濃厚。表現為文學群體對統治權力主體政治文化的對立或游離狀態;為適應政治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化,文學體裁出現了新形式。這一時期政治文化傾向主要是一種非官方的觀念。在半整合模式的政治文化社會形態(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40年代解放區文學中出現了“山藥蛋派”,至此開始有了迎合政策需要的創作,新中國成立后文學的政治化傾向走到了極端。政府制定文化政策通過行政手段干預文學組織,文學必須體現官方意識形態,文學觀念空前一致。到80年代末90年代,進入前整合模式的政治文化社會形態中,文學開始出現自足性發展。人們面對相對寬松的社會空間可以自由選擇意識形態,文學的政治化傾向出現緩解。因此在文學研究中處理文學與政治文化的關系時,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學,政治不是評價文學現象和文學的標準或依據,但以政治角度研究文學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注釋: ①張灝:《張灝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王建剛:《政治形態文藝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③朱曉進:《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系史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 編校:張紅玲
【簡析文學與政治的關系】相關文章:
戲劇文學專業就業前景簡析01-13
矛盾的啟示--普列漢諾夫政治立場和文藝批評關系簡析07-07
2013考研政治備考各階段策略簡析08-06
2014考研政治考點精析-大國關系08-21
簡析礦粉、泥土不同含量的砂當量關系07-20
春曉的詩意簡析02-09
矛盾修辭簡析10-18
簡析求職禮儀01-01
簡析談話禮儀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