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活”用多媒體技術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多媒體以其特有感染力與形象性,能夠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樂于學習的心理需求,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認識活動中去。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有限,所以,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以《草原》這篇課文為例,作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草原的美景描寫得美不勝收。但就我們南方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草原,缺乏對草原的直接感觸,如果只是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課文,就要求他們去理解草原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顯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有關草原的圖片資料,將圖片、聲音結合起來制作成課件,讓學生對草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同時也激發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用多媒體,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因此,小學閱讀教學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實現學生的深層情感體驗。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搜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影像資料和圖片,做成多媒體課件,然后運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展示出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學圓明園的“輝煌”這部分內容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等方面進行了品讀、感悟。同時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從而為后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劫掠產生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我想,語文課堂是“情感地帶”。在語文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更能有效渲染氣氛,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妙用多媒體,優化作文教學
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除了依靠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還受興趣、情感、動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優勢,把抽象的事物變為生動逼真的畫面,美麗的畫面再伴以輕快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喚起了學生的審美感受,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和表達的欲望。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因為,面對情境,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促使他們對情感的表達、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轉變為學生的情感交際和需要,學生從“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此時,寫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傳統的作文評改,教師在臺上讀,學生在臺下聽。學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聽了前言忘了后語,效果很不明顯。即使是感覺到了語言表達上的問題,但動手修改卻感到困難。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作文的評改環節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別,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饋能力,讓學生“眼見為實”,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集體修改,可以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如進行作文評改時,教師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通過投影儀投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圍繞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評改。不僅真實直觀,還將評改作文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學生評老師改,既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了修改過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這般,加強了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實現了多向互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作文評價和修改的能力。
綜上所述,恰當、靈活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優化作文教學,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思想,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既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又提高了語文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劉偉林
【如何“活”用多媒體技術】相關文章: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05-01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04-29
論多媒體技術的文化價值04-27
多媒體技術在《材料成形技術基礎》中的應用04-29
創業青年如何“活”下來05-01
多媒體技術課題研究論文03-02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05-01
多媒體技術心得體會04-29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