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高職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日趨進步,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的需要,是企業的需要。以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技能人才的內涵、社會需求及構建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技能人才;需求;培養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內涵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經歷了從“匠人”、“技師”到“知識工人”的歷史演變。高技能人才屬于人才基礎層次中的技能型人才類型,其工作是工程技術人才工作的后續,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備的精湛技藝以及解決復雜性、關鍵性和超常規實際操作難題的能力。其人才特征可概括為:應用性、手腦并用、技能強、素養高。主要包括技術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水平的人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從自身長遠發展規劃考慮,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
二、社會需求及現狀分析
2011年搜狐網上曾出現了《佛山年薪10萬難覓高級技工,企業對技工需求加大》的新聞,2012年南方網刊登了《深圳每年新增3萬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能崗位比一般崗位月薪高》的新聞。近幾年類似的報道經常見于報刊、網絡。一些企業反映,大學生基本能從高校及市場上招到,但技能人才很難招,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出現這種情況說明目前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高職教育及相關培訓機構卻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目前,全國技師、高級技師占勞動者總量的4%,而企業需求中這類人才占14%,相差10個百分點。另外,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1%,與經濟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30%相比,明顯偏低。
職業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要提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素質,理應抓好職業教育。但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通過對發達國家先進培養模式的學習與借鑒,例如德國的雙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產學研模式、韓國的2-1模式等等,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采用“工學交替”、“訂單培養”,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增加實踐課程等方式來培養高技能型人才。
三、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
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要適應市場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市場、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真正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需要。一個專業應該覆蓋一個職業崗位群,使畢業生在就業時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以滿足人才市場變化和學生就業的需要,確保企業需求和學生需求的統一。高職教育有兩點必須牢牢把握:第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定位。首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要按照教學規律、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培養學生。這是高等教育必須要做的。其次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一定要體現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要,與企業、與社會深度融合。第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專業的設置一定是市場上有需要、社會上有需求,能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及時反映人才市場的需求,否則的話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時就會無所適從,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學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利用企業的技術專家、場地和設施以培養企業需要的,滿足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為根本目的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是雙贏合作,首先,職業院校在學生的技能訓練方面必然會遇到專業技術師資不夠,實訓場地和設備不足等問題。通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對學院教學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同時,校企合作可以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為企業培訓員工,為企業輸送所需技術人才,同時可以參與企業的一些技術攻關等等,提高企業效益,促進企業的發展。校企共建教學模式可以參照如下幾點。一是積極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通過企業專家對某些技能崗位的分析,及時形成符合市場需要的課程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學習效果。二是采用2.5+0.5模式。學生在校學習二年半的理論知識,然后進入相關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讓學生進入實際車間進行技能訓練,通過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將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在學生兩年的理論學習中,充分考慮教與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各方面需求,與企業共建模擬實習實訓場所,采用仿真教學,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既改進了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也促進了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優化了教學過程和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技能水平,促進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提高了教學效果。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院于2009年4月成立湖南省化工職教集團,依托集團化辦學,為校企共建教學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彌補了學校單一主體育人的局限,對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化工類專業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從湖南省石化行業將全面實施的“94212”戰略來看,行業企業急需化工及相關專業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要依靠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這種雙向需求、互利互惠的良好態勢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也為湖南化工職教集團提供了發展之機和用武之地。職教集團成員企業每年提供3000多個崗位接受學生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人數達到學生人數的20%,成為學生穩定的就業基地。近年來,職教集團成員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先后參與20多家企業開展科研和技術咨詢服務,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共享校企人才資源。
3.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素質。在高職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為突出的是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是學校最為基礎和關鍵的工作。只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職”,才能培養出既有一定技術理論知識又有較高職業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競爭能力,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要多形式地為“雙師型”教師成長創造一些培養平臺和載體。學校首先應把校內資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內的各種實訓場所和教學條件對教師進行技術能力及技術理論培訓。其次要積極拓展通過企業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有效渠道。可以通過與企業多形式合作建立學生培養基地、合作進行技術開發及推廣,尤其是通過主動服務,努力為教師多爭取一些較長期和系統的培養機會。再者就是不斷完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動力機制。自2005年起,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啟動了“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根據校企“互培共享”協議,一方面,每年有計劃選送10—15名教師到企業鍛煉,帶著課程設計急需解決的問題,深入生產崗位,了解工藝流程、操作要點等,從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根據《湖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0-2020)》和《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十二五”規劃》,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曾于2010年派出6位教師赴澳大利亞培訓,學習國外先進職業教育,2013年又將申請派出20人赴美國進行為期30天的培訓。“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對于提高我院的辦學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對學生實行多項評價
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所以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評價單一的缺點,采用答卷與口試、理論考試與操作考試、答辯與現場測試相結合等綜合評價方式。職業教育應更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和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以提高高職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與高水平。本院從2003年起對學生實行“雙證”考核并成立了專門的職業鑒定中心,每年組織學生考取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且近年來學院在每年的3-4月開展技能節競賽活動,為全國技能競賽打下了良好基礎。“雙證”制的實行使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得到了均衡發展,為學生的畢業就業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喜鴿.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淺探[J].科技視
界,2012,(22).
[2] 支玲.淺析職業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論
壇,2012,246(1):7-8.
[3] 丁如芷.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研究與
實踐[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2):26-
28.
[4] 倪秀杰.國外人力資源職業培訓對我國高校職業教育的
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1):176-177.
[5] 劉守義.論高職院校在社會職業培訓中的作用[J].職教
論壇,2005,(25).
【淺析高職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相關文章:
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05-0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05-02
以就業為導向的建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04-30
高職院校城鎮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04-29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試探04-27
淺析高職院校教學檔案管理04-29
高職院校教學工廠模式的思考05-01
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探析04-29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04-30
論高職院校預備技師培養模式的創新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