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
摘 要: 中國英語是英語語言與典型的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變體,用于表達中國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獨特事物,是傳播和發揚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在外語教學中增加中國英語的內容可以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中國英語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失語癥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日益增加的國際交流,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語言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與其他語言的頻繁接觸必然會導致它的變異。英語的國際化導致了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本土化,許多英語變體相繼出現。美國社會語言學Kachru把世界范圍內使用的英語分為三類,并用三個同心圈表示:內圈,外圈和擴展圈。他的理論為:“這三個圈顯示了英語在跨文化、跨語言的環境傳播中的傳播形式、習得模式和功能領域。”(Kachru,1985:356)在“世界英語”背景下,英語在中國本土產生了一種新的變體——中國英語。它是英語與典型的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變體,用于表達中國社會中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獨特事物。 一、中國英語的概念 1980年,葛傳椝在他的《漫談由漢譯英》一文中說道:“英語是英語民族的語言,任何英語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語,當然要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不過,各國有各國的特殊情況,就我國而論,不論在舊中國還是新中國,講英語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科舉”、“五四運動”、“賽先生”、“白話文”、“八股文”(imperial examination,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Baihuawen,eight-legged essay)。他認為這些譯文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應該被稱為“China English”。雖然葛老先生只是從翻譯角度提出了中國英語的概念,并未繼續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卻邁開了我國對中國英語系統研究的第一步。1991年,汪榕培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使用,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1993年,李文中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1995年,謝之君認為:“中國英語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率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上述定義雖然強調的重點和定義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基本點卻是一致的,如中國英語是中國人使用的,是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英語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中國文化失語癥 “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他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他發現許多英語水平較高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際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母語文化。他的這篇文章引起了外語界對中國文化教學的關注,許多外語教育學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確實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中普遍存在。而在基礎英語教育階段,這種現象更是明顯,例如讓學生用英語簡單地描述中華民族的一些傳統節日,諸如春節、端午節等,并介紹一些節日的風俗時,學生的表現有兩種:第一,只會用漢語描述,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表達有限;第二,對一些節日的習俗了解不全面。學生“失語”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更重要的是因為母語文化的知識儲備欠缺,母語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解決的話,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中國英語是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造就了中華民族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氛圍,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與傳播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國文化和漢語語言及中式思維的影響,形成“中國英語”的表達方式。中國英語的語言特點主要表現在詞匯、短語及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上。在形式上有兩種表達形式,一是音譯,作為漢語借詞(Chinese-borrowings)直接融入英語語言。二是譯借,即按照漢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意思直接表達或陳述,也就是說這種表達方式只有在漢語的語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在內容上,主要表現在歷史文化、政治和生活等方面。 1.音譯 (1)歷史文化方面 xiucai(秀才),wenyanwen(文言文),baihuawen(白話文),guanyin(觀音),dao(道),qi(氣),kaishu(楷書),putonghua(普通話),pinyin(拼音),fenghuang(鳳凰),fuwa(福娃),etc. (2)文體娛樂方面 erhu(二胡),pipa(琵琶),suona(嗩吶),weiqi(圍棋),zheng(箏),yangko(秧歌),quyi(曲藝),mahjong(麻將),Kongfu(功夫),wushu(武術),taijiquan(太極拳),etc. (3)吃、住、行方面 jiaozi(餃子),tofu(豆腐),chowmein(炒面),mantou(饅頭),tangyuan(湯圓),wonton(餛飩),youtiao(油條),chopsticks(筷子),ketchup(番茄醬),,bingtanghulu(冰糖葫蘆),tea(茶),etc. 2.譯借 (1)歷史文化方面 Four Books(四書),Five Classics(五經),Confucianism(儒家思想),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藥),Long March(長征),paper cutting(剪紙),Beijing opera(京劇),etc. (2)經濟方面 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代化),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開放政策),Planned economy(計劃經濟),market economy(市場經濟),iron rice bowl(鐵飯碗),township-enterprises(鄉鎮企業),special economic zone(經濟特區),etc. 四、中國英語對外語教學啟示 1.樹立文化平等意識 外語教學實踐原則為:外語是民族間相互交流的工具,我們通過外語了解對方,吸收外來營養,同時也通過外語弘揚中國文化,期望對方通過該語言了解和吸收中國文化,達到和西方強勢文化平等對話和交流的目的。外語教學是一個雙向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傳播和獲取知識的過程。我們要樹立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識,既要重視外國文化,又要重視本國文化。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要使外語教學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教育部門應當強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識,避免外語教學成為英美社會文化統治的工具,或者染上民族優越的特征。 2.外語教材中應該增加中國英語的內容 外語教材的選擇應該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材料。然而隨便翻閱我國小學、中學、大學的各種版本的英語教材,幾乎沒有有關中國的文章,這種傾向應當有所改變。中國英語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走過彎路,一段時期全是中國的政治內容,一段時期又全是英美的舶來品。這兩種極端都無助于培養中國學生的對外交際能力。對中國的事情,學生耳聞目睹,十分熟悉,用英語談論中國的事物,可以增加教學的實用性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選擇有中國背景的語言材料,既可從中國人寫的英語文章中選,又可以挑選英美人對中國的友好公正的評論文章。中國人用英語對外交流是全球性的,而不只是面向英國和美國,因此中國人的英語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應該體現多樣性。在英語教材中除了有一定的英美文化外,對各大洲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應該有所涉及。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英語必將像其他英語變體一樣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而適當在英語教材中增加中國英語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便于學生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改變中西交流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便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從而也可以讓中國人為世界英語和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并在其中贏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Kachru. Braj B.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5.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教育周刊,2000-10-19. [3]葛傳椝.漫談由漢譯英的問題[J].翻譯通訊,1980(2). [4]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5]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學院學報,1991(11). [6]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山東外語教學,1994(3).
【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英語作文06-03
英語教育呼喚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05-02
傳播中國文化英語作文06-28
中國文化11-17
中國文化的作文12-03
《中庸》與中國文化12-06
《周易》與中國文化04-26
如何在英國傳播中國文化英語作文06-10
加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輸入04-28
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探討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