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也談《鴻門宴》中的“步走”

時間:2023-04-30 18:00:13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也談《鴻門宴》中的“步走”

摘 要: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鴻門宴》一文中的“步走”一詞的意思,一直是眾說紛紜,爭論不斷。在此,筆者闡述自己對該詞意思的看法,認為“步走”應是表示“徒步快走”,可引申為“徒步逃走”,且其語境多是在沒有車馬等工具可依的惡劣或特殊情況下。并提出相關的佐證,以求教于大家。   關鍵詞:步走 訓詁 《鴻門宴》   《史記》中的《鴻門宴》一篇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它也被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四板塊。《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話:“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其中,對“步走”一詞的意思,歷來說法不一,眾說紛紜。現筆者將幾種主要的觀點羅列如下,并就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淺見。   一、關于“步走”之意的幾家說法   關于“步走”釋義的爭論,可以追溯到明人董、徐之辨。明人董份將“步”釋為“徒步”,但同時也提出疑問:“當時鴻門之宴必有禁衛之士訶訊出入,沛公恐不能輒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時,沛公、良、儈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內何為竟不一問,而在外竟無一人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擊沛公,惟恐失之,豈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徐光浮則認為:“漢祖脫身至軍,潯陽疑之固當。然觀史記敘漢人飲,中坐多有更衣或如廁竟去,而主人不知者。意當時之飲與今少異,又間有良駿行四十里而酒杯猶溫者,漢祖之能,得此力也。其所云‘步走’,或史遷誤。”鑒于兩人的爭論,后人開始對“步走”做出不同解釋。   1.“步走”釋為“徒步逃走”或“徒步快走”。“步”作“徒步”解。這是最普遍的解釋。《史記選》(王伯祥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古代漢語》(郭錫良等編,北京出版社)、蘇教版《教師用書》等都將其釋為“徒步逃走”。《中等師范古詩文注釋評析》(劉寶泰主編,延邊教育出版社)、《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古代散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師用書》等則解釋為“徒步快走”。   2.“步走”為“跟著逃走、跑步跟隨”。“步”作“跟隨”解。韓兆琦、尹黎云、孫步灜、文世敏、劉景春都持這種看法。   3.“步走”即“陸走”,為“從陸上小路逃跑”。陳崇凱、李富剛、胡竹安等支持這種觀點。   除了以上三種較為普遍的解釋外,還有一些學者另立新說。鄧漢平先生認為“步”為“重足”,“步走”即“襲走”,指“馬快跑時兩前足重行,后兩足合走,如人以兩足行貌”。江從皋先生則認為“步”釋為“行”,“行”可釋為“奔”,而“奔”有“逃跑”之意,因此“步”可釋為“逃跑”,“步走”即“逃跑”意,同時,“獨”不是“獨自”的意思,而是表“僅僅”意,“僅僅騎馬逃走”,表示沛公當時是迫于無奈。李濟源先生則認為,“步走”具有偏義性,“步”為“走”,“走”為“跑”,兩者都能與“馬”組合,釋為“快馬逃跑”。   二、“步走”應作“徒步快走”,這里引申為“徒步逃走”   筆者較為同意第一種說法,即“步走”仍應作“徒步快走”解,在這里引申為“徒步逃走”。其余說法雖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都不太確切自然。通過語料調查,筆者發現,在古籍中“步走”的使用頻率雖不太頻繁,但也有不少,現列舉部分如下:   (1)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史記》)   (2)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三國志》)   (3)久言笑則藏腑傷,久坐立則筋骨傷,寢寐失時則肝傷,動息疲勞則脾傷,挽弓引弩則筋傷,沿高涉下則腎傷,沈醉嘔吐則肺傷,飽食偃臥則氣傷,驟馬步走則胃傷,喧呼詰罵則膽傷。(《全上古三代文》)   (4)日入酉,落照殘霞不長久。林間宿鳥亂分飛,路上歸人爭步走。(《全唐五代詞》)   (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資治通鑒》)   (6)王權在淮西,每日只打鑼,未嘗得接戰。我輩皆是馬軍,卻使我棄馬步走過江,如今已無馬,我輩不會步走廝殺。(《三朝北盟會編(匯編本)》)   (7)過其前,因攬之裹足。有頃,不復痛,試起,步走如故,經宿方及豐州界。(《太平廣記》)   (8)那官員每清閑好事的,換了便中便衣,帶了一兩個管家長班出來,步走游看,收買好東西舊物事。(《二刻拍案驚奇》)   (9)拱出無邊功名賽,我直待要步走上蓬萊。神游八表,眼高四海,其樂無涯。(《全元曲》)   (10)漸漸的賣了馬騎驢,賣了驢步走,熬枯受淡,度過日子。豈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終是沒有來路。(《醒世恒言》)   顯然,在第1例中,即《史記》中的另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判斷出當時伍子胥和勝是沒有騎馬的,故將“步走”釋為“襲走”或“快馬逃走”顯然不當。而如果釋為“跟著逃跑”,在上述例子中也都解釋不通。若釋為“從小路逃跑”,這跟下文的“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未免有重復之嫌。至于將“步”釋為“逃跑”,則犯了主觀臆測的錯誤。查閱《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等大型語文辭書,并未有將“步”釋為“逃跑”的條目,在古籍文獻中也難以找到相關的例子來證明。因此,筆者認為,“步走”仍應作“徒步快走”解,在這里引申為“徒步逃走”。   從字義上講,“步”,《說文》:“步,行也,”即“行走,用腳走”。“走”,《說文》:“走,趨也”,即“奔跑、疾行”。《尚書纂傳·卷七》:“車馬曰馳,步走曰走。”《楚辭集解》“步謂緩步徐行也,或曰,車馬曰步,舟船曰游。步謂步走,無徐行義。”《廣博物志》:“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步走”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步”雖有“行走”意,但已做“走”的修飾語,強調“走”的方式是“徒步”。而“走”在“戰敗或情形危急”等語境中可引申為“逃走”。如“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史記·項羽本紀》)、“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涂”(《史記·田單列傳》)中的“走”都是作“逃走”解。因此,“步走”也可引申為“徒步逃走”。而在《鴻門宴》中,范增欲殺沛公,沛公在席間已感到形勢緊張,生命危在旦夕,因此采用金蟬脫殼之計,“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在這樣的語境中“步走”釋為“徒步逃走”更為恰當。   其實,“步走”表“徒步快走,徒步逃走”的意思,《漢語大詞典》已經做了收錄。【步走】①徒步逃走。《史記·伍子胥列傳》:“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唐吳兢《貞觀政要·慎所好》:“及侯景率兵向闕,尚書郎已下,多不解乘馬,狼狽步走,死者相繼于道路。”《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煕六年》:“毅兵大敗,棄船,以數百人步走,余眾皆為循所虜。”②徒步快走。明沈德潛《野獲篇·外國·西域記》:“有善步者,日可行二三百里。”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步走”出現的語境多是強調沒有車馬等工具可依的惡劣或特殊情況,或是必須棄弓馬,或是被人追殺,命在旦夕。   至于董、徐之辨,其實清人已有解釋。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寫道:“余所疑者鴻門、霸上之里數不合耳。里數定,則時之久暫可知矣。當日沛公借如廁得出,與良、噲數語即去,為時元不甚久。而古人飲酒與今殊,寧以出外為嫌。車騎猶在,更復何猜?況羽已使陳平召之,何嘗竟置不問。若論禁衛訶訊,則彼尚不能御樊噲之人,烏能止沛公之出乎?度至軍乃入,亦約略之詞,想張良必只度其追不可及而即入焉。壯士步走數十里,固事之常,不得以史公為誤也。”對于霸上和鴻門之間的距離,東漢學者應劭就曾提出疑問:“霸上在長安東三十里,古曰滋水,秦繆更名曰霸。霸上者,霸水上也。東至霸城十里,即芷陽也。文帝之霸陵也,戲下。戲水下也,在新豊東北三十里。又東北十七里為鴻門,又十三里為戲水。兩軍相屯,自鴻門至新豊十七里。新豊西五十五里為霸城,又十里為霸水,相去計七十七里。若伯之夜馳夜去,則一百五十四里矣。沛公且日往謝,亦七十七里矣。今曰相去四十里,間道二十里者,何也?”究竟霸上和鴻門之間的距離有多遠,由于能力有限,筆者并未進行查證。但是梁玉繩所說的其他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在宴會中客人中途離開去“如廁、更衣”的現象,在漢代還是常見的。   (11)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余。陳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余起如廁。(《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12)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灌夫曰:“今日斬頭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13)師古曰:“古者延賓必有更衣之處也。”(《漢書》)   綜上所述,“步走”表“徒步快走,徒步逃走”義是毋庸置疑的,在《鴻門宴》中當表“徒步逃走”義。然而,仔細觀察上述所舉例子,我們會發現,在(8)(9)(10)例中,“步走”不應作“徒步快走”解,而是應該表“徒步行走”的意思。關于該點,南開大學白云先生在其《“走”詞義系統的歷時與共時比較研究》一文中對“走”字詞義演變做了詳細而充足的論證,其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在元明清時期,“走”表“行走”義已經發展成為其基本義。因此,在元明清的語料中,“步走”有表“徒步行走”的意思,其語境也大多較為平和,并不那么緊張。   以上便是筆者的粗略見解。限于學力,臆解如此,望有識諸公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江從皋.說《鴻門宴》“沛公……步走”之“步”[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2]李濟源.也談“步走”和現行中學語文課本的注釋[J].婁底師專學報,1990,(3).   [3]劉景春.沛公“與樊噲……步走”辨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5).   [4]鄧漢平.“步走”試解[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7,(2).   [5]蔡惠瑛.釋“步走”[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1).   [6]陳崇凱.“步走”、“徑道”與“步道”[J].語文教學通訊,1983,(11).   [7]孫步瀛,文世敏.也談“步走”、“徑道”與“步道”——與陳崇凱同志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1984,(5).   [8]白云.“走”詞義系統的歷時與共時比較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9][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   (余樟 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321004)

也談《鴻門宴》中的“步走”

【也談《鴻門宴》中的“步走”】相關文章:

也談魯迅作品中的用詞04-29

也談幼兒美術教學中的評價04-30

也談《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04-30

也談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04-29

也談聲樂教學中的真假混合聲05-02

也談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05-03

也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04-27

也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語感的培養04-28

也談語文課堂中的古詩教學04-29

也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