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PM
所謂PM是預防性維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產維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語,在日本設備工程協會的PM用語集上有如下定義:
預防維修——是指從預防醫學的立場出發,對設備的異狀進行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PM基礎講座
。(注)在預防維修由國外引進我國的最初階段:即算作PM。生產維修——是提高設備生產效能的最經濟的維修方法。其目的在于從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以致維修的全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在設備的一生之中,設法減低設備本身價值和維修等有關設備使用的一切維修費用,以及由于設備劣化而帶來的損失等全部費用,用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能。作為它的手段,有預防維修,事后維修,改善維修和維修預防。
我國最初引進PM的時候(約在1951年),對于事先防止設備故障的活動,叫做“預防維修”,其后,約在1954年,自從美國GE社特別強調提高生產效能以來,也就是提倡意味著賺錢維修的生產維修以來,PM就形成含有兩種意義的詞匯,而今天說PM就只是意味著“生產維修”。關于“預防維修”在日本語中多用預防保全一詞。
2、PM的發展過程(參看表1)
PM一詞最初引進我國是在1951年(昭和26年),即所謂戰后。那時,從廢墟上重建了軍需工業,隨之以此力圖轉向現代化工業,逐漸走向活躍的開端。
在日本通過化學工業和其它,以所謂安裝工業為中心的日本能率協會的顧問活動,用報告會、出版刊物等極力宣傳;與其在發生故障之后才進行維修,不如采取美國那種更為經濟的在發生故障之前就進行維修的PM方式,從而開始出現預防維修的熱潮。
其后,在1954年(昭和29年),如上所述,根據GE社的經驗又開始提倡生產維修。
表-1 PM發展過程
年代 1951年(昭和26年) 1954年(昭和29年) 1957年(昭和32年) 1960年(昭和35年 1962年(昭和37年) 1971年(昭和46年) 發展過程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預防維修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生產維修 CM Corrective Maintenance CM 改善維修 MP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P 維修預防 Relability Engineering 可靠性工程 TPM Total PM 全員參加的PM 特征 我國最初引進預防修理中心 以提高生產為目的的維修,由美國GE社所提倡 強調改善,設備素質的改善 強調新設備的PM設計 強調可靠性和維修性 由日本設備工程協會提倡強調TPM
表-1 PM發展過程
這個生產維修實際也包含著預防維修,也就是為了提高生產的經濟效果的維修。
防止由于過分的預防維修(定期點檢,提早維修等)而有損于原先重視的經濟效果,這就是特別強調提出以“賺錢PM”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僅預防維修,就要從設備的各種不同條件來考慮,按其設備、部位不同,有時也會有必須等待發生故障以后進行修理才合乎經濟效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不如采取在發生故障以后進行修理的辦法,也就是所謂時候維修(Breakdown Maintenance)較為妥善。
大約從1957年(昭和32年)起,特別強調了要采取比預防維修更進一步的措施,力求從設備本身少出故障,縮短修理時間、延長使用壽命,開展了依靠設備改造、更新、改善質量來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所需費用的運動。在這個意義上的設備質量改善措施就被稱為改善維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設備設計階段也強調了必須考慮維修預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以期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費用。其后,因受美國航天工業的影響,在設備設計上追求了無故障,易維修的先進辦法,這就是發展成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來。
經歷了上述過程,回顧我國自從引進PM后的二十年間,在與日本工業發展的同時,由于對PM的重視,無論在技術上、技能上均有了顯著的進步。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大量成批生產,工人深受機械化、自動化的影響,以致情緒萎靡,同時環境、公害等一系列問題也逐漸突出,因此,對于人身的尊重如何,車間里士氣如何,以及干勁如何等各方面開始被重視起來,于是群眾便踴躍地自發地組織起ZD(安全無事故)小組和QC(質量管理)小組。
在這種背景之下以前的PM運動就發展成了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即TPM運動。
3、PM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近來,不僅大型企業,而且中、小企業也由人工操作轉為機械化,其結果不僅形成設備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著復雜化、高級化、大型化、自動化發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對于各項制造過程生產計劃,交貨期、質量、成本、安全、環境保護(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設備不能適應而產生的問題其比例有按級數增大的趨勢。
處于設備急速地邁向計算機控制和現代化發展的情況之下,如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仍以老一套的水平從事工作的話,那么,將會引起使用不當和維修不當故障頻出,乃至修理時間增加,結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計劃,拖延交貨期,產品質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斷發生災害事故,作業環境不良,公害嚴重情況,致使操作人員情緒低落厭倦工作,進而關系到整個公司發展,造成嚴重后果。(參看圖1)
圖1、由于PM運用不當而帶來的影響
但是,盡管問題嚴重,有些企業卻仍然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著類似的情況。
為了使上述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PM運動確實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上不容忽視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進一步,就不僅應該將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且應該積極地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從而使生產效果大大提高。
從這個道理來看,PM的目的(參看圖2)就是在于減少故障次數和縮短修理時間,從而達到以下六點要求:
1、完成生產計劃;
圖2、PM的目的
2、遵守供貨期限;
3、提高產品質量;
4、降低成本;
5、防止災害、事故、保證安全生產;
6、預防公害并保持環境衛生。
通過開展這項工作并堅持下去,就能夠使公司業務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操作人員看到公司業務的提高是由于自己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產生出引為自豪的喜悅,并且處在一個既安全、又無公害而且對人尊重的環境之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氣的車間。(原載于《我們的PM手冊》第三頁,中島清一著)。
4、生產和維修
現在假設我們對于PM和設備管理毫無認識,只是單純地從追求生產活動來考慮,那么首先成問題的就是究竟能否順利地完成產量計劃。能否按期交貨、能否做出合格的產品,并且能否按既定的成本進行生產,作業環境是否保持得好,操作人員是否鼓足干勁和有無公害等一系列問題。照此結果,如果還能使公司業務有所長進的話,那么這件事就令人難以理解了。
這些項目就是由企業生產活動的結果而產生的所謂生產率,它無疑地應當不斷提高,正因這個道理,各企業同行之間都在設法盡最大的努力追求它。
如圖3所示,在工廠里的一切活動,不外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要用最少的資金、最少的人、設備和材料,努力設法達到產量高、質量好的效果。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就有必要從設備管理上,工程管理上乃至質量管理上各個方面都必須采用各種獨特手段很好地運籌才行。
在這里我們舉出的關于設備管理問題請參看圖3的矩陣圖就可以明了它是關系到P.Q.C.D.S.M的所有有關生產率的問題了。因此,可以肯定地 說,它在生產活動中是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上所講,隨著時代潮流所向,在工廠力原來由工人操作的工作,急速地改由設備來代替,雖然產業的部門不同,但是目前的整個事實表明,各個企業的生產依靠設備來完成的情況,確有日益大大增加的趨勢。
圖3 在生產活動中PM位置示意
所以說,在近代企業經營管理上,如果忘掉了對設備的關懷和群眾建議這一途徑,而只顧盲目地進行生產,很顯然地將會在糊里糊涂之中,遭受到不可估量的嚴重損失。
今后,生產上的主流,就是要迅速地、大量地將人工操作該尤為設備來進行,這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從這個情況出發,如果企業里不在體制整頓上及時充分地 做出相應的應付準備,那么不僅在企業競爭中難以立足,甚至還有可能使這個公司的名字從產業界的名冊中消失。
5 什么是全員參加的PM(Total PM)
5-1 TPM的背景
自從1951年(昭和26年)我國最初引進PM(預防維修)以來,歷時已經20多年,其間經過多次變遷,才開始有了今天的TPM時代。這個問題已經在上面一再闡述過了。
下面講一下TPM的來由和它的有關背景問題。自從出現了大量生產以來,由于制造過程進行細致的分化→分業化→單純化→專業化→機械化→自動化并將作為生產手段的人工操作改為由設備操作而忽視了人身安全,這樣,有卓見的企業家早就估計到勢必發生操作人員士氣萎靡不愿干活的現象。大約在60年(昭和 35年)左右,在車間開展了有所有操作人員主動參加管理的ZD小組和QC小組,一直到每一個車間人員都滿有信心地擔負起一定的工作,這樣,通過小組活動能把人們的建議提供和反映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上面去,給人們一個明朗地、有生氣、愉快地工作的感覺。就就使得人們覺得有前途,干起活來有勁頭,所有這些就成為企業繁榮昌盛的最大源泉和動力。到了1971年(昭和46年)就把企業內全員參加的PM活動發展為TPM活動。
5-2 什么是TPM
所謂TPM有如下說明:即是全員參加的PM,一言以蔽之就是動員全體人員搞PM,簡稱為TPM。那么怎樣做呢?
①以徹底消滅故障為目標;
②從機械設備初步設計開始就要嚴格推行維修預防(MP),在使用中做好預防維修的日常保養和定期維修工作,并在發生故障時立即采取改善維修以防止再次發生故障,牢固地樹立起設備一生的PM體制;
③無論是機械設備設計規劃人員,無論是使用人員,還是維修保養人員,凡是有關人員無一例外地全部參加;
④從最高領導直到第一線的全體人員都必須參加;
⑤通過QC小組和ED小組等的自主活動來推行PM。
在這里應該特別提起注意的是QCQ小組和ZD小組的活動主要是指第一線的工長和操作人員主動進行管理活動,可是,談到PM活動就不能誤解為只要讓他們能夠主動地進行活動就萬事大吉而采取放任態度,這種想法和做法是極端錯誤的。
歸根到底,就是應該從企業的最高領導開始,包括管理人員、職能人員、技術人員等所有人員分擔設備一生中各個階段(計劃→設計→制造→安裝→試車 →正式使用→點檢、修理→更新、報廢)的責任。因此,相互之間通力合作是個極為重要的關鍵問題。
此外,在開展TPM運動中,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決不允許象從前那樣使用設備的人只使用設備,維修設備的人直觀維修,兩者各不相干,要使設備使用部門樹立起用我們自己雙手來維修自己使用的設備的雄心壯志,養成把設備看成自己東西一樣去珍惜愛護的風尚,進而培養出具有高技術水平的技工。
1、什么是PM
所謂PM是預防性維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產維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語,在日本設備工程協會的PM用語集上有如下定義:
預防維修——是指從預防醫學的立場出發,對設備的異狀進行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注)在預防維修由國外引進我國的最初階段:即算作PM。
生產維修——是提高設備生產效能的最經濟的維修方法。其目的在于從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以致維修的全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在設備的一生之中,設法減低設備本身價值和維修等有關設備使用的一切維修費用,以及由于設備劣化而帶來的損失等全部費用,用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能。作為它的手段,有預防維修,事后維修,改善維修和維修預防。
我國最初引進PM的時候(約在1951年),對于事先防止設備故障的活動,叫做“預防維修”,其后,約在1954年,自從美國GE社特別強調提高生產效能以來,也就是提倡意味著賺錢維修的生產維修以來,PM就形成含有兩種意義的詞匯,而今天說PM就只是意味著“生產維修”。關于“預防維修”在日本語中多用預防保全一詞。
2、PM的發展過程(參看表1)
PM一詞最初引進我國是在1951年(昭和26年),即所謂戰后。那時,從廢墟上重建了軍需工業,隨之以此力圖轉向現代化工業,逐漸走向活躍的開端。
在日本通過化學工業和其它,以所謂安裝工業為中心的日本能率協會的顧問活動,用報告會、出版刊物等極力宣傳;與其在發生故障之后才進行維修,不如采取美國那種更為經濟的在發生故障之前就進行維修的PM方式,從而開始出現預防維修的熱潮。
其后,在1954年(昭和29年),如上所述,根據GE社的經驗又開始提倡生產維修。
表-1 PM發展過程
年代 1951年(昭和26年) 1954年(昭和29年) 1957年(昭和32年) 1960年(昭和35年 1962年(昭和37年) 1971年(昭和46年) 發展過程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預防維修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生產維修 CM Corrective Maintenance CM 改善維修 MP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P 維修預防 Relability Engineering 可靠性工程 TPM Total PM 全員參加的PM 特征 我國最初引進預防修理中心 以提高生產為目的的維修,由美國GE社所提倡 強調改善,設備素質的改善 強調新設備的PM設計 強調可靠性和維修性 由日本設備工程協會提倡強調TPM
表-1 PM發展過程
這個生產維修實際也包含著預防維修,也就是為了提高生產的經濟效果的維修。
防止由于過分的預防維修(定期點檢,提早維修等)而有損于原先重視的經濟效果,這就是特別強調提出以“賺錢PM”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僅預防維修,就要從設備的各種不同條件來考慮,按其設備、部位不同,有時也會有必須等待發生故障以后進行修理才合乎經濟效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不如采取在發生故障以后進行修理的辦法,也就是所謂時候維修(Breakdown Maintenance)較為妥善。
大約從1957年(昭和32年)起,特別強調了要采取比預防維修更進一步的措施,力求從設備本身少出故障,縮短修理時間、延長使用壽命,開展了依靠設備改造、更新、改善質量來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所需費用的運動。在這個意義上的設備質量改善措施就被稱為改善維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設備設計階段也強調了必須考慮維修預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以期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費用。其后,因受美國航天工業的影響,在設備設計上追求了無故障,易維修的先進辦法,這就是發展成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來。
經歷了上述過程,回顧我國自從引進PM后的二十年間,在與日本工業發展的同時,由于對PM的重視,無論在技術上、技能上均有了顯著的進步,
管理資料
《PM基礎講座》(http://salifelink.com)。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大量成批生產,工人深受機械化、自動化的影響,以致情緒萎靡,同時環境、公害等一系列問題也逐漸突出,因此,對于人身的尊重如何,車間里士氣如何,以及干勁如何等各方面開始被重視起來,于是群眾便踴躍地自發地組織起ZD(安全無事故)小組和QC(質量管理)小組。
在這種背景之下以前的PM運動就發展成了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即TPM運動。
3、PM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近來,不僅大型企業,而且中、小企業也由人工操作轉為機械化,其結果不僅形成設備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著復雜化、高級化、大型化、自動化發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對于各項制造過程生產計劃,交貨期、質量、成本、安全、環境保護(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設備不能適應而產生的問題其比例有按級數增大的趨勢。
處于設備急速地邁向計算機控制和現代化發展的情況之下,如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仍以老一套的水平從事工作的話,那么,將會引起使用不當和維修不當故障頻出,乃至修理時間增加,結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計劃,拖延交貨期,產品質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斷發生災害事故,作業環境不良,公害嚴重情況,致使操作人員情緒低落厭倦工作,進而關系到整個公司發展,造成嚴重后果。(參看圖1)
圖1、由于PM運用不當而帶來的影響
但是,盡管問題嚴重,有些企業卻仍然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著類似的情況。
為了使上述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PM運動確實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上不容忽視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進一步,就不僅應該將種種不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且應該積極地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從而使生產效果大大提高。
從這個道理來看,PM的目的(參看圖2)就是在于減少故障次數和縮短修理時間,從而達到以下六點要求:
1、完成生產計劃;
圖2、PM的目的
2、遵守供貨期限;
3、提高產品質量;
4、降低成本;
5、防止災害、事故、保證安全生產;
6、預防公害并保持環境衛生。
通過開展這項工作并堅持下去,就能夠使公司業務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操作人員看到公司業務的提高是由于自己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產生出引為自豪的喜悅,并且處在一個既安全、又無公害而且對人尊重的環境之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氣的車間。(原載于《我們的PM手冊》第三頁,中島清一著)。
4、生產和維修
現在假設我們對于PM和設備管理毫無認識,只是單純地從追求生產活動來考慮,那么首先成問題的就是究竟能否順利地完成產量計劃。能否按期交貨、能否做出合格的產品,并且能否按既定的成本進行生產,作業環境是否保持得好,操作人員是否鼓足干勁和有無公害等一系列問題。照此結果,如果還能使公司業務有所長進的話,那么這件事就令人難以理解了。
這些項目就是由企業生產活動的結果而產生的所謂生產率,它無疑地應當不斷提高,正因這個道理,各企業同行之間都在設法盡最大的努力追求它。
如圖3所示,在工廠里的一切活動,不外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要用最少的資金、最少的人、設備和材料,努力設法達到產量高、質量好的效果。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就有必要從設備管理上,工程管理上乃至質量管理上各個方面都必須采用各種獨特手段很好地運籌才行。
在這里我們舉出的關于設備管理問題請參看圖3的矩陣圖就可以明了它是關系到P.Q.C.D.S.M的所有有關生產率的問題了。因此,可以肯定地 說,它在生產活動中是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上所講,隨著時代潮流所向,在工廠力原來由工人操作的工作,急速地改由設備來代替,雖然產業的部門不同,但是目前的整個事實表明,各個企業的生產依靠設備來完成的情況,確有日益大大增加的趨勢。
圖3 在生產活動中PM位置示意
所以說,在近代企業經營管理上,如果忘掉了對設備的關懷和群眾建議這一途徑,而只顧盲目地進行生產,很顯然地將會在糊里糊涂之中,遭受到不可估量的嚴重損失。
今后,生產上的主流,就是要迅速地、大量地將人工操作該尤為設備來進行,這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從這個情況出發,如果企業里不在體制整頓上及時充分地 做出相應的應付準備,那么不僅在企業競爭中難以立足,甚至還有可能使這個公司的名字從產業界的名冊中消失。
5 什么是全員參加的PM(Total PM)
5-1 TPM的背景
自從1951年(昭和26年)我國最初引進PM(預防維修)以來,歷時已經20多年,其間經過多次變遷,才開始有了今天的TPM時代。這個問題已經在上面一再闡述過了。
下面講一下TPM的來由和它的有關背景問題。自從出現了大量生產以來,由于制造過程進行細致的分化→分業化→單純化→專業化→機械化→自動化并將作為生產手段的人工操作改為由設備操作而忽視了人身安全,這樣,有卓見的企業家早就估計到勢必發生操作人員士氣萎靡不愿干活的現象。大約在60年(昭和 35年)左右,在車間開展了有所有操作人員主動參加管理的ZD小組和QC小組,一直到每一個車間人員都滿有信心地擔負起一定的工作,這樣,通過小組活動能把人們的建議提供和反映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上面去,給人們一個明朗地、有生氣、愉快地工作的感覺。就就使得人們覺得有前途,干起活來有勁頭,所有這些就成為企業繁榮昌盛的最大源泉和動力。到了1971年(昭和46年)就把企業內全員參加的PM活動發展為TPM活動。
5-2 什么是TPM
所謂TPM有如下說明:即是全員參加的PM,一言以蔽之就是動員全體人員搞PM,簡稱為TPM。那么怎樣做呢?
①以徹底消滅故障為目標;
②從機械設備初步設計開始就要嚴格推行維修預防(MP),在使用中做好預防維修的日常保養和定期維修工作,并在發生故障時立即采取改善維修以防止再次發生故障,牢固地樹立起設備一生的PM體制;
③無論是機械設備設計規劃人員,無論是使用人員,還是維修保養人員,凡是有關人員無一例外地全部參加;
④從最高領導直到第一線的全體人員都必須參加;
⑤通過QC小組和ED小組等的自主活動來推行PM。
在這里應該特別提起注意的是QCQ小組和ZD小組的活動主要是指第一線的工長和操作人員主動進行管理活動,可是,談到PM活動就不能誤解為只要讓他們能夠主動地進行活動就萬事大吉而采取放任態度,這種想法和做法是極端錯誤的。
歸根到底,就是應該從企業的最高領導開始,包括管理人員、職能人員、技術人員等所有人員分擔設備一生中各個階段(計劃→設計→制造→安裝→試車 →正式使用→點檢、修理→更新、報廢)的責任。因此,相互之間通力合作是個極為重要的關鍵問題。
此外,在開展TPM運動中,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決不允許象從前那樣使用設備的人只使用設備,維修設備的人直觀維修,兩者各不相干,要使設備使用部門樹立起用我們自己雙手來維修自己使用的設備的雄心壯志,養成把設備看成自己東西一樣去珍惜愛護的風尚,進而培養出具有高技術水平的技工。
5-3 怎樣引進PM
按照上述所講,對于TP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問題,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如何在實際中引進它、應用它,有關問題再分項加以闡述。重點談從什么基礎上開始引進PM問題。
①實行5S
所謂5S就是指整理、整頓、清潔、清掃和禮貌而言。它是采用了羅馬字頭第一個字母拼湊成的,要推行PM,必須首先徹底地推行5S活動才行。
反之,工廠里不能推行5S的話,可以肯定地說TPM是實行不通,就連改善管理的活動也難以推行得開的。
②開展小組自主活動
在推行上述5S活動的時候,如果單純依靠上級命令的話,就容易形成“三天新鮮”而了事。那么,只有讓車間里的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能真正地認識到推行5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才會自動地互相商量決心推行,這樣,5S活動就會永遠堅持下去,生根開花結果。
不僅5S活動是這樣,就連工廠的改善管理運動也能通過小組的自主活動開展起來,這樣推行TPM的效果肯定會更大。
所以,作為引進TPM的第一步,我建議應該在推行5S活動基礎上讓各小組更主動的活躍起來,只有在這樣基礎上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第二講 TPM和小組自主活動
作為推行TPM(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起決定作用的是小組自主活動,本章里將對如何組織小組,如何物色領導人,如何適時選定課題,如何指導碰頭會,如何不斷改進的步驟以及小組與行政職責有什么關系等諸問題,分別作具體講述。
1、所謂小組自主活動是什么
所謂小組自主活動,就是不受上級命令、指示,而由在車間里從事工作的同事中的少數人組成小組,并且為了完成計劃,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按期交貨,確保安全,防止公害等各項工作而進行活動,也就是作為全公司管理體制的一個環節,動員全體人員推行PM來使企業經營事業不斷提高發展。
在推行這項運動過程中,要求每個人都開動腦筋和互相啟發,使人盡其力加強設備管理,通過全車間所有人員的通力合作來改善管理溝通情感,加上車間與車間之間也做到人與人和睦,彼此尊重這樣就形成一個生氣勃勃的局面。
2、TPM和小組自主活動
前面所講的TPM,它就是以使設備生產率達到最高水平為目的,以設備的一生為對象,使全公司所有有關部門都積極地參加到這個運動里面去,通過小組自主地開展活動來推行PM。
這種小組自主地進行活動的方式,在1962年(昭和37年)就已有QC小組和ZD小組活動,當時在許多大、小企業里開展起來,QC小組以產品質量為目標,ZD小組以安全無事故為目標,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和前面一樣,推行TPM的主要角色,就是小組的自主活動,它就用PM小組這個名義主動地來推行以消滅設備故障為目標的活動。
但是也不一定要拘于PM這個詞,因為在從前推行QC小組和ZD小組的地方,也有把消滅故障這一項工作包括到里面去的,而且從未發現有什么不便之處。
3、PM小組組成方法
PM小組的組成并無統一規定,可根據企業的種類、規模、組織、工作人員管理水平等條件的不同,按實際情況單獨創造。現將一般較多采用的方法,結合作者本人一點經驗作如下介紹:
3-1 PM小組的組成
在開展PM活動以前,首先應將參加活動成員編成小組,并按一下各點加以考慮。
①在同一個車間里
已經組織好的PM小組,應將以后作為全員參加的人員看作同志一樣,通力合作互相啟發相互解決切身問題,因為它要作為永遠持續下去努力完成目標的一個堅強組織,所以原則上以同車間、同班、同組里的同志按圖1的形式來進行編組的較多。
但也有因車間人數或因作業工序所限,不能一刀齊,這時可按圖2分開來編組。
此外,如圖3所示為全公司PM委員會的成員所采取的形式,即下層的PM、中層的PM、和基本PM(PM小組)逐級由上一級依次編成,組長參加到部門的PM委員會里去,由部長擔任委員長、部長是PM運動的重要責任人,并應是全公司PM委員會的成員。這樣的機構就是叫做全員參加、重復小組組織。
5-3 怎樣引進PM
按照上述所講,對于TP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問題,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如何在實際中引進它、應用它,有關問題再分項加以闡述。重點談從什么基礎上開始引進PM問題。
①實行5S
所謂5S就是指整理、整頓、清潔、清掃和禮貌而言。它是采用了羅馬字頭第一個字母拼湊成的,要推行PM,必須首先徹底地推行5S活動才行。
反之,工廠里不能推行5S的話,可以肯定地說TPM是實行不通,就連改善管理的活動也難以推行得開的。
②開展小組自主活動
在推行上述5S活動的時候,如果單純依靠上級命令的話,就容易形成“三天新鮮”而了事。那么,只有讓車間里的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能真正地認識到推行5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才會自動地互相商量決心推行,這樣,5S活動就會永遠堅持下去,生根開花結果。
不僅5S活動是這樣,就連工廠的改善管理運動也能通過小組的自主活動開展起來,這樣推行TPM的效果肯定會更大。
所以,作為引進TPM的第一步,我建議應該在推行5S活動基礎上讓各小組更主動的活躍起來,只有在這樣基礎上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第二講 TPM和小組自主活動
作為推行TPM(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起決定作用的是小組自主活動,本章里將對如何組織小組,如何物色領導人,如何適時選定課題,如何指導碰頭會,如何不斷改進的步驟以及小組與行政職責有什么關系等諸問題,分別作具體講述。
1、所謂小組自主活動是什么
所謂小組自主活動,就是不受上級命令、指示,而由在車間里從事工作的同事中的少數人組成小組,并且為了完成計劃,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按期交貨,確保安全,防止公害等各項工作而進行活動,也就是作為全公司管理體制的一個環節,動員全體人員推行PM來使企業經營事業不斷提高發展。
在推行這項運動過程中,要求每個人都開動腦筋和互相啟發,使人盡其力加強設備管理,通過全車間所有人員的通力合作來改善管理溝通情感,加上車間與車間之間也做到人與人和睦,彼此尊重這樣就形成一個生氣勃勃的局面。
2、TPM和小組自主活動
前面所講的TPM,它就是以使設備生產率達到最高水平為目的,以設備的一生為對象,使全公司所有有關部門都積極地參加到這個運動里面去,通過小組自主地開展活動來推行PM。
這種小組自主地進行活動的方式,在1962年(昭和37年)就已有QC小組和ZD小組活動,當時在許多大、小企業里開展起來,QC小組以產品質量為目標,ZD小組以安全無事故為目標,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和前面一樣,推行TPM的主要角色,就是小組的自主活動,它就用PM小組這個名義主動地來推行以消滅設備故障為目標的活動。
但是也不一定要拘于PM這個詞,因為在從前推行QC小組和ZD小組的地方,也有把消滅故障這一項工作包括到里面去的,而且從未發現有什么不便之處。
3、PM小組組成方法
PM小組的組成并無統一規定,可根據企業的種類、規模、組織、工作人員管理水平等條件的不同,按實際情況單獨創造。現將一般較多采用的方法,結合作者本人一點經驗作如下介紹:
3-1 PM小組的組成
在開展PM活動以前,首先應將參加活動成員編成小組,并按一下各點加以考慮。
①在同一個車間里
已經組織好的PM小組,應將以后作為全員參加的人員看作同志一樣,通力合作互相啟發相互解決切身問題,因為它要作為永遠持續下去努力完成目標的一個堅強組織,所以原則上以同車間、同班、同組里的同志按圖1的形式來進行編組的較多。
但也有因車間人數或因作業工序所限,不能一刀齊,這時可按圖2分開來編組。
此外,如圖3所示為全公司PM委員會的成員所采取的形式,即下層的PM、中層的PM、和基本PM(PM小組)逐級由上一級依次編成,組長參加到部門的PM委員會里去,由部長擔任委員長、部長是PM運動的重要責任人,并應是全公司PM委員會的成員。這樣的機構就是叫做全員參加、重復小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