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家庭療法(Family Therapy)又稱家庭治療,家庭治療由麥爾首創,是以家庭以對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療方法,
家庭療法
。協調家庭各成員間的人際關系,通過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聯盟,達到認同等方式,運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個性、行為模式相互影響互為連鎖的效應,改進家庭心理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療(也叫婚姻治療)是家庭治療的一種特殊模式。家庭療法與以個人為對象而施行的個體心理療法有所不同,其特點是不太注重成員個人的內在心理構造與狀態,而是把焦點放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上。
由于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功能單位,它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系最為密切。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的和負性的影響。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諸如家庭領導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內部互相折磨、家庭關系扭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寄養家庭、家庭松散、互不關心、中老年人的困難,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員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糾紛,在病態的家庭關系中都占有一角,從而導致各種病態情感和行為障礙。
理論背景
家庭療法的主要理論觀點是把家庭看成一個私人性的特殊“群體”,需從組織結構、溝通、扮演角色、聯盟與關系等觀念和看法出發,以了解此小群體,并且依據“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此家庭系統內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即在家庭系統內,任何成員所表現的行為,都會受家庭系統內其他成員的影響;個人的行為影響系統,而系統也影響其成員。這種系統相關的連鎖反應,可導致許多所謂病態的家庭現象;而一個人的病態行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員和心理需要而被維持,
管理資料
《家庭療法》(http://salifelink.com)。基于此種觀念,家庭療法主張,要改變病態的現象或行為,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著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為其治療對象。家庭治療通過語言疏通家庭關系,指導生活模式,對家庭成員進行心理治療,以改善病人生活環境,促進病人康復。有關家庭治療的學派紛陳,理論和術語各異,治療模式也有差別。例如,行為學派的家庭治療家把要解決的問題明確下來,進行行為矯正。精神動力學派的家庭治療家以探討家庭中潛在的心理沖突和投射機制,啟發內省力,促進人格成熟,以和諧家庭關系。然而所有這些學派又都有共同之點,那就是把整個家庭作為治療對象,并采取積極干預的策略,一方面力圖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為模式。
適應范圍
家庭治療應用于:家庭危機、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子女學習困難、子女行為障礙。
對于夫妻治療,則適用于:婚煙危機,夫妻適應困難,性心理障礙、性變態。
治療模式
針對家庭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療模式。主要的家庭治療模式有以下四種:
1. 結構性家庭治療模式。這一治療模式的重點放在家庭的組織、關系、角色與權力的執行等結構上,使用各式各樣的具體方法來糾正家庭結構上的問題,促進家庭功能的改善。
2. 行為性家庭治療模式。行為性家庭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家庭成員間的行為表現上,即建立具體的行為改善目標與進度,充分運用學習的原則,給予適當的嘉獎懲罰,促進家庭行為的改善。
3. 策略性家庭治療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在于對家庭問題的本質有動態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驟的治療策略,著手更改認知上的基本問題以求有層次地改變家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