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
怎樣克服猜疑心理
。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jīng)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見到幾個同學背著他講話,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老師有時對他態(tài)度冷淡一些,又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喜歡猜疑的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潛臺詞”,這樣便不能輕松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guān)系,
管理資料
《怎樣克服猜疑心理》(http://salifelink.com)。這種人心有疑惑,不愿公開,也少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由于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fā)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造成猜疑的成原因有以下幾種:
1.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fā),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tài),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jié)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現(xiàn)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guān)。
2.對環(huán)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lián)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chǎn)生猜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