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孩子遠離“智力厭食癥” -資料
如今,不少父母都有同感:在教育投資上花了很大的代價,但孩子卻沒有一點常性,
讓孩子遠離“智力厭食癥”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愿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往往盡自己最大努力,千方百計給孩子創造受教育的環境和發展智力的條件。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對發展幼兒智力的玩具、圖書,更是認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時卻事與愿違。有位年輕的爸爸告訴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電子琴,也吵著要,但買回來后才兩三天,便丟在墻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貓、積木、神奇畫板、小火車……可以說應有盡有,其中小圖書都可以開個閱讀室了?墒呛⒆訉@些簡直沒有什么興趣。于是,年輕的爸爸感嘆:“唉,我花了那么大的代價,可他就是沒有一點長性”。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孩子的興趣不穩定、無長性;也可能是因為家長只是為孩子創造了物質上的條件,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除此以外,年輕的家長不妨分析分析,孩子是不是得了“智力綜合癥”呢?
所謂“智力厭食癥”,是指兒童在求學時期由于灌輸了過多的知識,對大腦產生了不良刺激,從而使孩子的求知興趣減弱的現象。
孩子在飲食上的厭食,家長都很注意調整,然而孩子的“智力厭食癥”卻往往不為家長所注意。
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智力發展環境是完全必要的。家長們都懂得,給孩子的食物過多,什么都讓他吃個夠,會使孩子出現挑食、消化不良,甚至出現厭食癥。德國醫生內特爾認為,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孩子被動刺激造成知識集中、飽和狀態,也會使孩子出現求知中的“厭食癥”,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欲減弱,從而防礙了智力的發展。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智力刺激時,也要注意刺激的數量、程度,即要讓孩子“吃飽”,又要使孩子感到還“很想吃”,使其在求知和學習中保持有一定的“饑餓感”,這才有利于激發孩子的興趣、求知欲,
資料
《讓孩子遠離“智力厭食癥”》(http://salifelink.com)。需要是興趣、動機形成的前提,適宜的刺激,可促使需要的產生。因此,要避免在孩子尚未產生需要時,就過多地給予刺激。在選擇圖書、玩具時,應從孩子的需要出發,不在于多、雜,而在于適宜,使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興趣。給孩子講故事是較好的智力刺激,但也有個藝術問題。德國大文豪歌德的母親給小歌德講故事,每次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想象是怎樣發展的,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這一方面有利于培養歌德的想象、判斷、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歌德產生了一種迫切了解故事發展的一種心理需要,一種“饑渴感”。而有的家長給孩子講故事則缺乏這種藝術,不管孩子反應如何,講了一個又一個,使孩子對故事由興趣濃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還有些家長,不分場合、動輒給孩子來點“智力刺激”,甚至吃東西之前,還讓孩子必須答對算術題才給吃。試想,孩子看著香氣誘人的食品,因為算不出而吃不成,他對計算還會有興趣嗎?這樣的“智力刺激”,對孩子實在是害多益少;我們在給孩子智力刺激、創造教育條件時,一定要注意適度、適時,要從培養孩子的需要入手。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出現“智力厭食癥”。
專家指出,在給孩子智力刺激時,一定要注意適度和適時,從培養孩子的需要入手,講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孩子出現智力厭食。專家分析,孩子沒有常性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長為孩子創造了很多物質上的條件,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從而使孩子患上智力厭食。幫助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智力發展環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個度。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而造成集中、飽和的狀態,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癥。專家建議,家長在給孩子刺激的時候,要注意刺激的數量和程度,使他們在求知和學習中保持一定的饑餓感,這才有利于激發孩子的求知興趣和積極性。如家長在講故事時,可以在最要緊的地方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想像后續故事,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其想像、判斷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一種迫切了解后續故事的心理需要。
【讓孩子遠離“智力厭食癥” -資料】相關文章:
天壇資料08-15
泰山資料10-20
苦難的歷程 -資料03-13
樹的故事 -資料06-01
梅花的品格資料11-14
成功語錄 -資料03-13
婚姻的天條 -資料06-01
黃河介紹資料10-07
襄樊旅游 -資料03-13
清西陵 -資料03-18